高二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2012.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指定答题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用双横线划掉原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怂恿(yǒng) 娇嗔(chēn) 搠倒(shù) 云销雨霁(jì)
B.懿范(yì) 桂棹(zhào) 赀财(cī) 装模作样(mú)
C.垂涎(xián) 摈弃(bìn) 连亘(gèn) 光阴荏苒(rǎn)
D.着路(zháo) 孝悌(tì) 忤逆(wǔ) 觥筹交错(gōng)
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迤逦 胡诌 哎声叹气 不即不离
B.讥诮 翳翳 噼里啪啦 平心而论
C.嗤笑 耘耔 臭名昭著 林林种种
D.泠然 维幕 心有余悸 不知所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 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②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③然而,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因为它似乎太 于我们自身的存在。这样就有人对为何密度应这么接近临界值寻求另外可能的解释。这种探索导致极早期宇宙的暴涨理论。
A.纵目 奥妙 依从 B.纵目 奥秘 倚重
C.注目 奥妙 倚重 D.注目 奥秘 依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权力部门率先垂范意味着权力要“革自己的命”,这会像让人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难。但是也只有推陈出新地去治理公车,才会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
B.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但收入分配悬殊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会大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收入分配改革已如箭在弦。
C.从任何一个角度讲,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都不应该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因为我国受过正规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不是过剩了,而是微不足道。
D.我坚信一点: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各种类型的课都可以上得别开生面,让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捕获,得鱼忘筌,身心获益,留连往返。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本月17日,“中国首善”陈光标首批生产的10万瓶“陈光标新鲜空气”易拉罐将正式亮相。据称,只要吸了他的易拉罐,就可以一天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B.一个世界级的大奖,如果不能颁给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灿烂的当代文化与艺术创作成就的国家,那么遗憾的就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这个奖项本身。
C.日前,日本副首相冈田也已经公开批评石原慎太郎此前的“购岛”行为,说他带头将尖阁诸岛(即中国钓鱼岛)问题扩大化是错误的,结果此事招致中国非常强烈的反对。
D.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今年前六个月全球跨国公司对其他国家投资总额下降了8个百分点,中国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摘自《说“木叶”》)
6.下列各项中,对“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能更理性而清晰地阐明“木”何以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目的是要阐述“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C.目的是要阐述“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艺术特征。
D.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其实是为了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既含有落叶的因素,又透视出黄色的、干燥的性格。
7.下列各项中,关于“木”“木叶”“落木”三个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木”在这里是个总概念,先介绍完这个总概念的艺术特征后,再分别谈及“木叶”“落木”的艺术特征,层次性强,行文思路很清晰。
B.先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为了后面进一步阐述“木叶”“落木”的艺术特征做铺垫的,“木”解释清了,“木叶”“落木”也就清楚了。
C.本文的重点是说“木叶”,阐述“木”“落木”的有关内容都是为其做铺垫的,两者其实都是以“木叶”为议论中心来行文的。
D.本文的重点是说“木叶”,但所选文段的重点是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的,这与“木叶”“落木”艺术特征的阐述是并列关系。
8.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等这些诗人,都因为效仿屈原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因而都取得了关于“木”的鲜明的形象。
B.作为概念,“木”和“树”是一样的,但“木”作为诗歌形象,却多了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具有疏朗的形象,并暗示着落叶。
C. “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它们作为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D.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正是这个距离才有“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从:顺随
B.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敛:收拾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善:美好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会有四方之事 宾主尽东南之美
B.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C. 云无心以出岫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 泉涓涓而始流 天柱高而北辰远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属于诗人辞官的“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①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③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④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辞》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文叙述了作者求职的原因、经过和旋而辞官归隐的原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序文重在叙事,辞文重在抒情。
B.诗人在文中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却使精神受到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经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
C.归途中,问路于行人,旋即又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恨晨光之熹微”,正是以把心理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来表现其快慰自乐的心情。
D.结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点出全篇主旨,表示一切顺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种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不免消极,但情思出于内心依然可褒。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陶潜去彭泽
《晋书》及《南史陶潜传》皆云:“潜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赋《归去来》以遂其志。”案陶集载此辞,自有序,曰:“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彭泽去家百里,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在官八十馀日。”观其语意,乃以妹丧而去,不缘督邮。所谓矫厉、违己之说,疑必有所属,不欲尽言之耳!词中正喜还家之乐,略不及武昌,自可见也。 (选自《容斋随笔》)
(1)即日解印绶去,赋《归去来》以遂其志。(2分)
译文: △
(2)观其语意,乃以妹丧而去,不缘督邮。(4分)
译文: △
(3)词中正喜还家之乐,略不及武昌,自可见也。(4分)
译文: △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 衣 曲
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
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
梦里寻君作样看。
[注释]席佩兰,字韵芬,有《长真阁集》。其夫孙原湘自清嘉庆年间中进士后,官至武英殿协修,常常在外。佩兰独处,常有寄语。
(1)作者在第二句中以“冰”修饰泪,深蕴涵义,请赏析其妙处。(4分)
(2)后二句寓情于事,富有情味,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 , △ 。(王勃《滕王阁序》)
(2)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 ? △ 。(王勃《滕王阁诗》)
(3)但以刘日薄西山, △ , △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4) △ ,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4分)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钱钟书《谈中国诗》开头部分)
答: △
17.把下列的句子重新排序,使之表达出完整的意思。(4分)
①生活中唐诗也可以当礼物送人。
②送唐诗不仅不需要掏腰包,而且既高雅又得体,效果很好,深受文人喜爱。
③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礼为先,但送什么礼物却颇费思量,轻了拿不出手,重了承担不起。
④唐诗在人生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处有很多。
⑤如李白写的短短一篇《赠汪伦》,让前来送行的默默无闻的汪伦从此名垂千古,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李白赠诗情”。
⑥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答: △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试题。
某学校的一位女学生今年在拍毕业照的时候,因为帽子掉下来了,她回头去捡,但这个时候摄影师的快门按下了,照片当中就没有了这位同学。还好,摄影师当场就补拍了照片。但是几天后,她拿到的却是上面没有她头像的毕业照。她当然不希望同学们拿到的毕业合照上没有她,她不希望自己的心灵失去这个精神家园,所以她希望学校让照相馆重新印那张重拍的照片,把新的照片发给班级的每位同学。但遗憾的是,学校与照相馆相互推诿,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位同学是小题大做,就像李小凯说的,只要照相馆印一张有你在上面的照片就行了,而其他同学拿到的照片上有没有你关系不大。
请你写两个反问句,来否定学校以及李小凯等的态度,要持之有理,语意完备。
答: △ 。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香 伯
尤今
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的工夫,便卖光了。
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章地唤他“香伯”。
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地生根。婆家还在怡保,自此以后,我便时时返回怡保省亲了。
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订的。那老头的生意真好,脾性古怪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我拿起一块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蝉翼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便立刻央求她带我去看。
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烘饼。烘好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打电话预订。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地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香伯也将香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般冰冷生硬的味儿!”
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少年为徒弟。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返回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原装货”的人,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发誓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的,便闻到了烘饼的香味。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那样专注,是那样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去,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敬业乐业、寻求完美的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读者》2012年 第18期)
19.作者在文中先后写了香伯的哪些事?请你概述出来?(4分)
20.文中插入香伯收徒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21.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你就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分别进行赏析。(4分)
(1)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
(2)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
22.“香伯”之“香”虽源于香饼,文中当另有深意,请你进行探析。(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每天都能说出这种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每一天都会过得非常顺利,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渡过难关。相反,每天叫嚷着“太糟了”“太让人气愤了”“没办法了”的人,遇到的挫折也特别多,运气也显得特别糟糕。
所以我对很多人说:“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如果你看不清自己,那么,就试着看一下周边的人与事,你一定会发现人们都过着他们嘴上所说的人生。小到从自动售货机买饮料这种日常琐事,大到搭乘航天飞机飞太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人们最初有某种想法,在考虑“就这样做”“会变成这样的”后,最终得以实现的。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二参考答案
一、
1.C(A项,“搠”读shuò,B项,“赀”读zī,D项,“着”读zhuó)
2.B(哎声叹气——唉声叹气,林林种种——林林总总,维幕——帷幕)
3.C(纵目:尽着目力愿望;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依从:顺从;倚重:依靠,器重;奥妙:深奥微妙;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4.B(如箭在弦:比喻势在必行,正确。A项,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应为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C项,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一提;应为远远不足之类的词语。D项,得鱼忘筌: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目的就忘了原来的凭借,句中理解偏了)
5.D(A项,“首批”应为“首次”,后一个“易拉罐”应为“新鲜空气”;B项,前后不搭配,“作者”改为“这个国家”;C项,“此事”在此指代不清,引起歧义)
二、
6.D(此项理解最为准确、全面,它暗示“落叶的因素”毋庸多言;它暗示的第二点,从文中“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可知这个理论是兼论两者的)
7.B(A项,总分关系解说错误;C项,“落木”的有关内容不是为说“木叶”做铺垫,而是与“木叶”并列的结论之一;D项,所选文段的重点确系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的,但阐述“木”的艺术特征是为阐述“木叶”“落木”服务的,不是并列关系)
8.D(D项,文中的“它”理解错了,“它”不是“距离”而是“木叶”;A、B、C项只是原文语句的浓缩或变化说法,意思没变)
三、
9.D(善:羡慕)
10.A(A项,都是“的”,助词;B项,在,介词 / 对于,介词; C项,不译,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因为,介词;D项,不译,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不译,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11.B(③表层原因,⑤表层原因,⑥评价归来的是非情况)
12.C(“快慰自乐”应为“急切盼归”)
13.(1)当天就解下官印辞职而去,并作《归去来》来表达他的志向。(2分,注意:遂、其、以等,译句要通顺)
(2)分析他话中的意思,是因为妹妹去世他才离开的,不是因为督邮到县里来的缘故。(4分,注意:观、乃、缘,“而”后省略的“他”,译句要通顺)
(3)《归去来》诗中一直写还家欢乐,略而不提去武昌奔丧的事,自然能够知道这一点。(4分,注意:正——一直、及、武昌、“自”和“见”后的省略成分等,译句要通顺)
补注:素简贵:平时怠慢权贵。
14.(1)“冰”与“寒”相照应,既表明秋来凉至,泪落觉寒,(1分)又隐现出主人公此时凄凉、落寞的心情,(2分)也给读者心中一个留下冰清玉洁而又惆怅、憔悴的美丽形象,涵义丰厚。(1分)
(2)后二句写夫君远别已久,当初记住的其衣服的宽窄尺寸,现在恐难适合了,只好到梦里君模样来下剪;(1分)含蓄地抒发了对丈夫的爱怜之意、相思的煎熬之苦,(2分)婉曲动人,饶有意味,令人回味无穷。(1分)
15.(1)桂殿兰宫 即冈峦之体势 (2)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3)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4)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16.要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谈中国诗。或,谈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观点。(4分。这里不是设问,注意审核。若答成介绍性段意型的“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这种答案,不大合乎题意,只给2分)
17.④⑥①③②⑤ (4分)
18.试问希望同学们拿到的毕业照片上不缺少自己,这是小题大做吗?一颗失去精神家园的心灵,还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怀吗?(4分,每问2分。前一问要具体一点,再如:如果照片上没有你,你能乐意接受吗?后一问应抽象一点、深刻一点,再如: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还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吗?或,一颗追求精神家园的心灵,怎么可能对他人没有真正的情感关切?亦或,一颗追求精神家园的心灵,怎么可能会对社会没有真正的责任心?说明:句式无误,前后语序正确,语意完整)
19.箱装车载菜市卖饼;老屋烘饼供不应求;微服查访杂货店,钟情手工;徒弟违义师傅伤心;老香伯赤膊专注烘饼。(4分,前后事件共五个,概括全面得4分,每少一点扣1分,即只写出一点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20.①诠释他孑然一身、孤独终老的独特人生历程;②收的徒弟是年幼失学的少年,彰其仁心善行;③用衬托来突出老人的行业道义高;④丰富老伯的生活历程,也增强了故事性。(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1)形容老街很瘦,不仅突出其陈旧,也写出了街道的狭窄甚或有点弯曲悠长、路面不平的特点,描写细腻而真切可感。(2分,关键词:狭窄、悠长不平、真切可感)
(2)“调皮”“在跳舞”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写活了那几粒静态的芝麻,突显了手艺人技艺的娴熟与高超,暗含着客人对香饼的喜欢之情。(2分,关键词:拟人、写活、娴熟高超、喜欢)
22.①香伯按约售饼,严谨又讲诚信;②心想顾客而不贪厚利;③收留年幼失学的少年,富有善心;④做饼专注、虔诚,敬业乐业;⑤不求工作环境和个人装束的美化,却注重寻求香饼的完美----寻求事业的完美。⑥当然“香”字也饱含着作者对香伯的礼赞之情。(6分,每点一分。要围绕“香”——香伯身上那些正面价值的东西等方面来分析括纳,至于他的古怪脾性、骂人、沉默寡言等应不在其中)
23.参照2011年山东省高考评分标准,平均控制在43分左右。
立意参考:
积极的态度,才能把你带向美好的人生。
嘴里说什么话,脚下就会走什么路。
每个人生都需要向上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