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元素周期律——
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2同步课时作业
1.应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推断,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
②砹(At)是第ⅦA族元素,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强于HCl
③硒(Se)与氧同主族,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硫酸弱
④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水溶液均为酸性
⑤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⑤
2.下列关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不正确的是( )
A.高温下,,说明非金属性:C >Si
B.碱性:,说明金属性:K>Mg
C.氟气与氢气在暗处相遇就会爆炸,氯气与氢气混合在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说明非金属性:F>Cl
D.氧化性:,说明金属性:Na>Cu
3.部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如图所示(虚线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虚线左侧是金属元素 B.At处于第六周期第ⅥA族
C.Si、Ge可作半导体材料 D.As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4.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Y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W X
Y Z
A.原子半径:WZ>Y
C.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5.当原子的第电子层属于最外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与层相同;当它属于次外层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最外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则此电子层是( )
A.K层
B.L层
C.M层
D.N层
6.质量数为A的离子,核内中子数为N,则a g它的氯化物中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A. mol B. mol C. mol D. mol
7.短周期元素的离子和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的离子半径比小 B.M的原子序数比N小
C.M和N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D.M和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8.下列叙述能证明金属A的金属性比金属B强的是(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molA从稀硫酸中置换的氢气比1mol B置换的氢气多
D.常温下,A能从冷水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
9.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用字母表示)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和R在同一周期 B.原子半径:W>R>X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 D.X、Z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离子键
10.已知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最低负价)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02 0.089 0.074
主要化合价 +2 +3 +6、-2 +2 -2
A.阳离子的氧化性:M3+<L2+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L<R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T>Q
D.M的最高价氧化物既可以与稀盐酸反应又可以与氨水反应
11.甲~庚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己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有强脱水性,能夺取纸张木材中的水分;甲和丁在同一周期,甲原子最外层与最内层具有相同电子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丙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28
B.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庚<已<戊
C.常温下,甲和乙的单质均能与水剧烈反应
D.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
12.X、Y、Z、Q、R是位于同一短周期的元素,它们组成的化合物结构如图所示,X、R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Q的核电荷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XB.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Q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R>Z>Y
D.该化合物中所有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13.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充完成下表:
元素 甲 乙 丙 丁
元素符号 ① F O Al
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
周期 三 二 二 ④
族 ⅠA ⅦA ③ ⅢA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2)甲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___________(填“酸”或“碱”)性,氧化性最强的单质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乙和丙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与乙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物的名称为___________。
(4)比较这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5)甲单质与丙的简单氢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甲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丁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14.现有X、Y、Z三种元素,已知:
①X、Y、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
②X的单质在Z的单质中燃烧,生成XZ,燃烧时火焰为苍白色。
③Z的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④两分子X的单质与一分子Y的单质化合,生成两分子常温下为液态。
⑤Z的单质溶于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性。
据此推断:
(1)3.2gY单质的质子数约为_______;画出元素Y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
(2)X、Y、Z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3)请列举Z单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
(4)写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5.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图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ⅠA 0
1 ①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② ③ ④
3 ⑤ ⑥ ⑦ ⑧ ⑨
(1)第三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__。
(2)②③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下列可以判断⑤和⑥金属性强弱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单质的熔点:⑤<⑥
b.化合价:⑤<⑥
c.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⑤>⑥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⑤>⑥
(4)为验证第ⅦA族部分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②棉花中浸有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验证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通入少量⑨的单质,充分反应后,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静置,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该实验必须控制⑨单质的加入量,否则得不出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__。
④第ⅦA族元素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碱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①正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砹(At)是第ⅦA族元素,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弱于HCl,②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硒(Se)与氧同主族,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硫酸弱,③正确;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简单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后,水溶液不一定均为酸性,如溶于水后,水溶液呈碱性,④错误;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则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⑤正确。
2.答案:A
解析:在化学反应中,因为高温下生成的气态一氧化碳脱离反应体系,使反应能够进行,并不能够说明C的非金属性比Si强,A错误;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B正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的化合越容易,C正确;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即金属性越弱,D正确。
3.答案:B
解析:A.位于金属、非金属分界线的元素,左下侧为金属,右上侧为非金属,故A正确;B.At与Cl位于同一主族,处于第六周期第ⅦA族,故B错误; C.Si、Ge位于分界线附近,可作半导体材料,故C正确; D.As位于分界线附近,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故D正确;故选:B。
4.答案:B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W为N,X为O,Y为S,Z为Cl元素, A.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XZ>Y,故B正确; C.没有指出简单氢化物,该说法不合理,如氨气的稳定性大于双氧水,故C错误; D.没有指出元素最高价,该说法不合理,如:硫酸、亚硫酸的酸性大于次氯酸,故D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因为存在层,则该电子层一定不是K层,A不符合题意;若层为L层时,L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8,与层(K层)不同,B不符合题意;若层为M层时,M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8,与L层相同,若M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可以容纳18个电子,恰好比层(N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C符合题意;若层为N层,N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8,比层(M层)最多可以容纳的电子数少10,D不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离子的氯化物为XCl,离子的质量数为A,核内中子数为N,则质子数为A-N。
它的氯化物的摩尔质量为A+35.5,ag它的氯化物的物质的量为,它的氯化物的质子数为A-N+17,电子数=质子数,因此的该物质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答案选B
7.答案:A
解析:短周期元素的离子和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M元素位于N元素的下一周期,N位于第二周期第VIA族,为O元素,M位于第三周期第IIA族,为Mg元素,
A.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阳离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所以氧原子的半径大于镁离子,故A正确;
B.M是Mg元素,N是O元素,镁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2,氧元素的原子序数是8,所以M的原子序数大于N,故B错误;
C.元素的周期数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M的电子层数是3,N的电子层数是2,所以两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不同,故C错误;
D.M最外层有2个电子,N最外层有6个电子,所以M和N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等,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D
解析:判断金属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有: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等,一般金属越容易失去电子,元素金属性越强,与金属原子能失去的电子数目无关。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不能证明金属A的金属性比金属B强,如钙金属性比钠强,故A错误;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不能证明金属A的金属性比金属B强,如铁有四个电子层,比有三个电子层的钠金属性弱,故B错误; C.1molA从稀硫酸中置换的氢气比1molB置换的氢气多,只能说明A原子能失去的电子数目多于B,不能说明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如铝与钠,钠的金属性强于铝,故C错误; D.常温下,A能从冷水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说明A失去电子的能力强于B,则A的金属性强于B。
9.答案:C
解析:都是短周期元素,由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关系可知,X、Y处于第二周期,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故X为O元素,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故Y为F元素;Z、R、W处于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6、7,故Z为N元素、R为S元素、W为C元素;A.X为O元素、R为S元素,二者处于同一主族,故A错误B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S>C>O,故B错误; C.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F>O,故C正确; D.X、Z形成的化合物为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中过氧根离子中氧原子之间存在非极性键,故D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根据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判断L,M,Q为第三周期,R,T为第二周期,同时,L主要化合价为+2故为Mg,M主要化合价为+3故为Al,Q的主要化合价为+6和-2故为S,R的主要化合价为+2故为Be,T的主要化合价为-2故为O。A.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小非金属性增强,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故阳离子氧化性:镁离子小于铝离子,A错误;B.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L>R,B错误;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越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弱,故气态氢化物稳定性T>Q,C正确;D,氯氧化铝不与氨水反应,D错误;综上选C。
11.答案:A
解析:己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有强脱水性,则已为硫(S);从而得出丙为硼(B),丁为硅(Si),戊为砷(As),庚为氟(F);甲和丁在同一周期,甲原子最外层与最内层具有相同电子数,则甲为镁(Mg),乙为钙(Ca)。丙为B,戊为As,二者原子序数相差33-5=28,A正确;非金属性:庚(F)>已(S)>戊(As),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庚>己>戊,B不正确;常温下,甲(Mg)与水不反应,C不正确;丁(S)的最高价氧化物为,硅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D不正确。
12.答案:B
解析:X、Y、Z、Q、R是位于同一短周期的元素,由化合物可知,X为碱金属元素,R只能形成1个共价键,R不可能为H,R为第ⅦA族元素,X、R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Q的核电荷数,则Q为O、R为F、X为Li、Z为C;Y形成4个共价键且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Y为B,据此解答。X离子只有一个电子层,Q和R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核电荷数大的离子半径小,简单离子半径:XY,C错误;该化合物中锂离子核外电子只有1层,且满足2电子稳定结构,D错误。
13.答案:(1)Na;;ⅥA;三
(2)碱;;HF;
(3)氟化钠
(4)Na;Al;O; F
(5)
(6)
解析:(1)①甲的元素符号为Na;②乙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③丙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其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ⅥA族;④丁原子有3个电子层,故其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
(2)甲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氢氧化钠,其属于强碱,呈碱性;F的非金属性最强,故氧化性最强的单质为;乙的非金属性强于丙,故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HF>。
(3)甲与乙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物为氟化钠。
(4)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一般情况下,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因此,这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Na>Al>O>F。
(5)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6)甲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钠,丁元素最高价氧化物为氧化铝,两者发生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4.答案:(1);
(2)Cl>O>H
(3)制漂白剂、染料、药物、塑料、氯化物等(写出其中一种即可)
(4)
解析: X、Y、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X的单质在Z的单质中燃烧生成X,燃烧时火焰为苍白色,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XZ的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XZ是HCl,则X为H元素,Z为C元素。两分子X的单质与一分子Y的单质化合,生成两分子常温下为液体,Z的单质即,溶于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性,说明是,则Y为O元素。
(1)由上述分析可知,Y为O元素,其单质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质子数为8×2=16,3.2g的物质的量为,则含有的质子数目约为;O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得到两个电子形成,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2)一般情况下,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Cl>O>H,则原子半径:Cl>O>H。
(3)Z单质为,可用作制漂白剂、染料、药物、塑料、化物等。
(4)⑤为溶于水生成HCl和H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5.答案:(1)
(2)
(3)cd
(4)①分液漏斗
②
③液体分层,下层液体为紫红色 氯气能够氧化溴离子和碘离子,氯气必须少量,否则干扰检验结果
④增大
解析:根据①~⑨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H,②为C,③为N,④为O,⑤为Na,⑥为Al,⑦为Si,⑧为S,⑨为Cl。
(1)第三周期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Na,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②③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3)根据单质的熔点不能判断金属性强弱,a错误;化合价高低不能作为比较金属性的依据,b错误;Na与水反应比Al与水反应剧烈,说明还原性:Na>Al,即金属性:Na>Al,可以比较,c正确;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髙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可以比较,d正确。
(4)①A为分液漏斗,A中发生氯气与NaBr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②NaOH溶液用于吸收氯气,离子方程式为。③溴与KI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充分振荡、静置,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若通入过量氯气,A中溶液含有和,碘离子优先与反应,干扰溴与碘离子的反应,所以氯气必须少量,否则干扰检验结果。④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还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