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咏梅 ) 课件(共42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咏梅 ) 课件(共42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2 15:51: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主旨。
2.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背诵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
2.教师通过设疑、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才。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思想。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诗词像醇酒,醉人肺腑;诗词像良药,唤醒迷途;诗词像阳光,击杀阴霾。诗歌是一滴清泉,滋润你寂寞的心田;诗歌是一座灯塔,照耀你迷失的方向;诗歌是一点星光,点亮你黑暗的灵魂.让我们一起畅游在诗词的怀抱里吧!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 作者介绍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后移家隐居鄂渚。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语言洗练自然,意境清迥,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2.朗读指导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 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大意。
【点拨】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深山万物,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是一首题壁诗,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幽静和趣味,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淡泊的情怀。
5.赏读诗句
(1)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首联。
【点拨】: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基础。
(2)、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颔联。
【点拨】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后禅院花木繁茂,清香扑鼻,含蓄曲折地表现了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3)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颈联。
【点拨】颈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字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字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也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4)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尾联。
【点拨】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着这钟声磬音起伏飘扬,袅袅不绝。(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三、学习《送友人》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天水附近,待考),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的诗歌表现出藐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诗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qiāng)进酒》等。
2.朗读诗歌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结合注释,译读诗歌
【点拨】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河水围绕着城东缓缓流过。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漂浮不定,就像游子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正如我们难舍的情谊。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5. 赏读诗句
(1)《送友人》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点拨】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赏析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点拨】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3)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点拨】颈联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4)赏析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点拨】尾联李白化用古典诗句,写了分离时的动作,借马鸣之声来抒离别之声,表达了感伤、惜别的心情,情意更切。(“萧萧班马鸣”出自《诗经 小雅 车攻》)
(5)《送友人》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点拨】“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四、学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2.朗读诗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 结合注释,译读诗歌
【点拨】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5. 赏读诗句
(1)词开头写景作用?
【点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漏断”即指深夜。
(2)赏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点拨】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极富象征意味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点拨】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在此作者托物抒怀,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五、学习《卜算子 咏梅》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内容极为丰富,或抒发政治抱负,或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朗读诗歌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 结合注释,译读诗歌
【点拨】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4. 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上片:写梅花孤独开放的恶劣环境。;下片:写梅花坚贞而高洁的优秀品质。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表现自己虽屡遭不幸却不趋炎附势、坚守节操的高洁品格。
5. 赏读诗句
(1)在上片中,梅花处在一个怎样的恶劣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的生长环境?
【点拨】梅花生长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桥边(梅花开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的郊外),凄风苦雨(寒风冷雨)的黄昏。渲染梅的生长环境落寞凄清,表现了梅花不畏困境的顽强精神。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以花喻人,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品格?
【点拨】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排挤打击)、坚贞自守的傲骨(孤高气节)。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只有香如故”内涵。
【点拨】“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碾” 拟人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和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情形。
“只有香如故”内涵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的凄凉、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表达了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共42张PPT)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 八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诗词像醇酒,醉人肺腑;诗词像良药,唤醒迷途;诗词像阳光,击杀阴霾。诗歌是一滴清泉,滋润你寂寞的心田;诗歌是一座灯塔,照耀你迷失的方向;诗歌是一点星光,点亮你黑暗的灵魂.让我们一起畅游在诗词的怀抱里吧!
新知讲解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后移家隐居鄂渚。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语言洗练自然,意境清迥,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有《常建集》
新知讲解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江苏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现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寺院,景致迷人。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于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新知讲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朗诵诗歌
新知讲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译: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早晨的太阳。
赏析: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基础。
赏读诗歌
新知讲解
赏析: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后禅院花木繁茂,清香扑鼻,含蓄曲折地表现了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译: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树木深处,僧人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
僧人住的房舍。
弯曲的小路。
新知讲解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赏析:颈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字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字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也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
使……怡然自得。
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秀丽的影子。
人的世俗之心。
新知讲解
译: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着这钟声磬音起伏飘扬,袅袅不绝。(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指各种声响
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新知讲解
这是一首题壁诗,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幽静和趣味,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淡泊的情怀。
内容主旨
新知讲解
送 友 人
李 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其诗风多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充满丰富的幻想。诗中多用夸张和神话,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有
《李太白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诗,皆为人传诵。
作者简介
新知讲解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朗诵诗歌
新知讲解
译: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河水围绕着城东缓缓流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赏析: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译读诗歌
新知讲解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译: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分别
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赏析: 颔联抒情,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关心。
新知讲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译:浮云漂浮不定,就像游子行踪不定,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正如我们难舍的情谊。
赏析:颈联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以落日缓缓落下,比喻难舍之情。
浮云飘浮不定,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新知讲解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赏析:尾联李白化用古典诗句,写了分离时的动作,借马鸣之声来抒离别之声,表达了感伤、惜别的心情,情意更切。(“萧萧班马鸣”出自《诗经 小雅 车攻》)

马嘶叫声。
离群的马。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送友人》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概括主题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作者简介
新知讲解
背景资料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入狱一百多天,而且案件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中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此词苏轼以“幽人”自称,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这种处境与傲岸不羁、又孤寂无助的鸿雁何其相似!
新知讲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朗诵诗歌
新知讲解
译:一弯残月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幽居之人。
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枝叶稀疏的桐树。
上片:写深夜院中所见景色。
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译读诗歌
新知讲解
译: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凉。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知晓。
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内容主题
合作探究
品读鉴赏
(1)词开头写景作用?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漏断”即指深夜。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赏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极富象征意味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在此作者托物抒怀,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人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另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作者简介
新知讲解
背景资料
陆游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
新知讲解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朗诵诗歌
新知讲解
译: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
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孤单冷清。
无人过问。
遭受。
上片:写梅花孤独开放的恶劣环境。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新知讲解
译文:梅花不想和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妒忌。即使凋零了,化作泥,又碾作尘,梅花一如既往散发出缕缕清香。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任凭。
香气像从前一样。
苦苦,极力。
凋谢。
下片:写梅花坚贞而高洁的优秀品质。
译读诗歌
新知讲解
内容主题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表现自己虽屡遭不幸却不趋炎附势、坚守节操的高洁品格。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在上片中,梅花处在一个怎样的恶劣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的生长环境?
品读鉴赏
梅花生长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桥边(梅花开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的郊外),凄风苦雨(寒风冷雨)的黄昏。渲染梅的生长环境落寞凄清,表现了梅花不畏困境的顽强精神。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以花喻人,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品格?
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排挤打击)、坚贞自守的傲骨(孤高气节)。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只有香如故”内涵。
“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碾” 拟人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和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情形。
“只有香如故”内涵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的凄凉、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表达了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