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如东市第一学期期末学情检测
高 三 语 文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重温鲁迅先生那些虽然不系统,但有“筋骨”和“温度”的批评见解,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显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生早就提醒过我们,批评是应该有“筋骨”的。批评的战斗性,恰是其“筋骨”的体现。在鲁迅先生那里,文学批评总是被寄予“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鲜明倾向。他对真正的“文人”提出了要求,他们应该“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不但要以热烈的憎向‘异己’者进攻,还得以热烈的憎向‘死的说教者’抗战”。在此,将“文人”置换为批评家,显然是更加恰切的。
在鲁迅看来,文学批评是一项严肃而切实的工作,批评是有“筋骨”的。然而面对今天的文学批评,在反对庸俗吹捧,倡导“批评精神”,增强朝气锐气,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的同时,也要警惕出现截然相反的状况。因为有时候,批评家也会“滥用批评的权威”。在他看来,文艺固然需要批评,但不需要“恶意”的酷评;对于那些“酷评”,“无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不理的”。
鲁迅要求真正的批评家,“必须止于嘲骂,止于热骂”。与此同时,他认为文学批评需要“批评家就事论事”,需要“商量教训而不是批评”。鲁迅尤其厌恶那些以“鸣鞭为唯一业绩”而“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的批评家,认为他们“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的”。
今天,需要看到的是,我们的批评一方面没能“直言”,另一方面却又不乏“酷评”。这种看似分裂的状况,实质上并不矛盾。以“鸣鞭”为能事的“酷评”,看似大义凛然,一腔正气,实则目的猥琐,别有用心,这不正是“流量为王”的年代里,哗众取宠者与“眼球经济”达成的契约么!
批评一方面需要体现其“筋骨”,需要批判的勇气与知识才能,另一方面同样需要“温度”,需要体贴入微的理解,以及充分体味创作的甘苦。因此,文学批评必须从客观对象出发,对于负面的东西予以否定、批判和摒弃,而对于正面的价值则要肯定、扶植和培育。鲁迅先生曾愤懑于当时的文学批评“对于青年作家的迎头痛击,冷笑,抹杀,却很少见诱掖奖劝的意思的批评”,这便体现出在“鼓励和切磋”的基础上,将“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先生所说的“剪除恶草”和“浇灌佳花”的意义所在。
总之,“捧杀”与“棒杀”,都不是文学批评应有的状态,也都极不利于作家的成长和批评的繁荣。这需要我们在批评的“筋骨”与“温度”之间,做更加辩证的思考。这不是简单的折中主义,而理应以“道德”的天平作为微妙的中介来反思性地衡量和测定。
(摘编自徐刚《重温鲁迅批评的“筋骨”和“温度”》)
材料二:
在任何时代,只要是忧国忧民就是爱国,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是可贵的。鲁迅的文学批评就是这一思想驱使下的精神产物。鲁迅的文学时代,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之中。鲁迅这样的有社会责任心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批评怎么能不重新审視古代文化呢?我们今天的研究,只要贴近那个背景,就会高度评价鲁迅的文学批评以及文化批判。
批判是为了发展,这是大家不会置疑的。发展我国的新文学,是鲁迅的文学批评所特别阐述的。真实地反映生活,贴近民众的文学,鲁迅就推崇,反之,就批评,就指责。鲁迅一系列的文学批评,固然对于古代那些“瞒和骗”的文艺给以了批判和否定,但对与之相反的符合时代向前潮流的进步文学,则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如谈到屈原、宋玉、阮籍、嵇康、陶渊明、曾雪芹、吴敬梓等古代作家,对《红楼梦》《儒林外史》《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中的有意义之点尽力弘扬。
在思考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时,鲁迅的文学批评有自己的立足点,这就是“立人”。对此,鲁迅考察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化。他充分注意到了“国民精神之发扬,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主张“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在发扬人的自觉意志与独立精神的前提下,他形成了对新文化建设的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见解。应该说,鲁迅的思考是非常超前的。这种见解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来发展、建设我们的民族文化,其观点是深刻的。
热情催生新文学、热情扶持新文学作家、热情评论新文学作品,是鲁迅文学批评的重要特色。这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一笔。鲁迅在文学创作的百花园中好似一位辛勤的园丁,在不断地浇灌“佳花”和“佳花的苗”。尽管多数青年作家的作品“技巧是幼稚的”,有的甚至仅仅是“苗”一般的作品,但鲁迅还是热情肯定其“有一种共同的前进的趋向”,“都是‘有所为’而作”。
(摘编自卜召林《传统文学与21世纪文学碰撞下的鲁迅文学批评(提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认为,文学批评要有“筋骨”,必须具备“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倾向,其战斗性是“筋骨”的体现。
B.鲁迅所以憎恶那些把“鸣鞭”作为唯一业绩的批评家,是因为他们的评论看似正义感十足,却别有用心,无益有害。
C.作为有社会责任心的文学家,忧国忧民的鲁迅必然会正视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中重新审视古代文化。
D.鲁迅对新文化建设的见解是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是超前的,他的见解和思考对发展、建设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着指导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当今的文学批评,不仅要“剜烂苹果”以增加朝气锐气,同时还要警惕批评家们滥用权威而引发的“恶意”酷评。
B.鲁迅对青年作家的作品进行批评时坚持爱憎分明的原则,既对其负面的东西迎头痛击,又肯定、扶植和培育其正面价值。
C.鲁迅充分肯定和评价那些符合时代向前潮流的进步文学,对《红楼梦》《儒林外史》中的有意义之处不遗余力地弘扬。
D.虽然当时许多青年作家的作品技巧运用不好,但鲁迅还是以热情的态度肯定其“有所为”的创作意图和“共同前进”的趋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鲁迅关于文学批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批评家张莉说:“文学批评不能只满足于给予读者新的信息、重新表述前人的思想,它还应该反映作者的脑力素质,具有对文本进行探秘的勇气与潜能。”
B.陈思和教授指出:“学院派的批评并不意味着要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文坛话语,把自己当作与世隔绝的怪物,文学批评的生命力就在于投入文学实践,介入社会进步。”
C.文学批评家张光芒认为:“当时代处于思想解放的上升期的时候,批评家要顺应时代;当现代与愚昧充斥于时代主流时,就必须要做超前的、孤独的呐喊者和预言家。”
D.《大家》杂志主编说:“只研究作家、作品,不研究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整个文学的发展将会呈现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遮蔽状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鲁迅先生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亮和六个便士(节选)
[英]毛姆
我一边走一边想,他到这里来究竟是个怎样的状况呢?在这里的这段时间,我总能听到关于思特里克兰德的不少轶事,是该认真思考一下这里的环境了。他在这个遥远的海岛上似乎同在欧洲不一样,人们丝毫不讨厌他,如果是在英国或法国,思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个与潮流格格不入的人,都说“方枘圆凿”,然而这里的孔是多种多样的,什么样子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我并不认为他到这里以后脾气比过去变好了,不那么自私了,或者更富于人情味儿了;而是这里的环境对他比以前适合了。假如他过去就在这里生活,人们就不会刻意挑出他的缺点。他在这里所经历到的是他在本乡本土不敢希冀、从未要求的——他在这里得到的是同情。
我觉得这些想法很离奇,便与布吕诺船长交谈了一番。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
“我对他感到同情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最后他开口说,“因为我们一直在追求同一个东西,虽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你同思特里克兰德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有什么东西会是你们俩共同追求的?”
“美。”
“这个追求也太高了,”我咕噜了一句。
“你知道吗?一个坠入情网的人,眼里除了他的爱人,就看不到其他事物了,就像古代被锁在木船里摇桨的奴隶一样,没有身心的自由。把思特里克兰德俘获住的热情正同爱情一样,把他紧紧地禁锢住了。”
“啊,真想不到,你也会这么说?”我回答道,“很久以前,我也有这种想法。我觉得他这个人是被魔鬼抓住了。”
“使思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他就像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穷尽所有去跋涉。为此,哪怕要打破原先的生活,他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常人不同的是,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从心眼里同情像他这样的人。”
“你说的这一点也很奇怪。有一个他曾经伤害过的人也这样对我说,说他非常同情思特里克兰德。”我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我很好奇,我一直无法理解他这种奇怪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你是不是已经找到了答案,你是怎么想明白这个问题的?”
他对我笑了笑。
“我不是告诉你了,从某一个角度讲,我也是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只不过他是利用绘画来实现的,而我却是拷生活。”
这时,布吕诺船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想我应该在这里说一说。因为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生平。何况,这故事本身就非常美。
布吕诺船长是法国布列塔尼地方的人。年轻时在法国海军服过役。结婚以后,他就退役,了,定居在坎佩尔附近。在这里,他有一小份产业。他准备在恬静的乡居生活中过自己的后半生。悲剧的是,他在一夜之间破了产,因为他的财务代理人出了点小差错。他们夫妇在当地原本有一定的地位,他们不想因此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于是决定离开这个地方。早年他在远涉重洋时,曾经到过南太平洋群岛,这时他就打定主意再到南海去闯一闯。他先在帕皮提住了几个月,一方面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一方面积累一些经验。几个月以后,他从朋友手里借了一笔钱,在包莫图斯群岛里买下一个很小的岛屿。那是一个环形小岛,正中间有一个咸水湖,岛上长满了灌木和野生的香石榴,从来没有人居住过。
他的老婆是个很勇敢的女人,他就带着她和几个土著登上这个小岛。他们首先盖房子,清理灌木丛,准备种植椰子。那是二十年以前的事了。现在这个荒岛已经种满椰子,成了一座整饬的种植园。
“将来有一天,等我女儿结了婚,我儿子娶了妻子,能够把我在岛上的一番事业接过去,我就和我妻子回到故乡去,在我出生的那座老房子里度过余生。”
“到了那时候,你回顾过去,一定会感到这一辈子过得很幸福。”
我在脑海里思索船长的这番话。
“你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不仅靠坚强的意志,更要靠坚强的性格。”我说。
“或许你说得没错。但我认为这其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会一事无成。”
“你说的是什么呢?”
他停下脚步,将两只胳膊抬起来。
“信仰。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早就迷失乐方向。”
谈到这里,我发现我们已经走到了库特里斯大医生的家门口。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特里克兰德生活的南太平洋的小岛环境怡人,岛上的居民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怪人,在这里不乏知音。
B.文中用“方枘圆凿”这个成语,批评了英国和法国本土所谓的潮流,恰恰是迂腐的没落的,遏制了艺术家的创作天赋与个性。
C.布吕诺船长说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艺术家,是因为他携妻子和几个土著一起在荒岛上开垦出一个种植园,用生活创造了美。
D.文章结尾“到了那时候,你回顾过去,一定会感到这一辈子过得很幸福”“你说的是什么呢”中的“你”,都是作为叙述者的“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节选部分在思特里克兰德这一形象的刻画上主要借助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尽管他并没有出场,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
B.小说选用第一人称“我”这一有限视角,讲述了一个追求艺术理想、为欧洲传统和世俗所不容的“怪才”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
C.小说在情节转换上十分自然,一方面通过“我”与布吕诺船长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另一方面通过“我”的内心独白来转换故事场景。
D.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语言不仅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色彩,而且其中不少的语句富有哲思,耐人寻味,能够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8.小说中嵌套了关于布吕诺船长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4分)
9.有人评价《月亮和六个便士》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是“观念的艺术化”,所谓“观念的艺术化”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态度、美学理想借助小说表现出来。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文中的“观念”的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富弼①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诏群臣论事,欲面奏者,即时引对,此言路所以无壅也。自后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对,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边事,逾月不得报。边事尚拘常例,况他事乎!”二年春正月戊辰,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及还,语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帝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陛下谓之至理,谁敢不谓之至理!”又言:“听用太广则条制必繁,条制既繁则依从者少。自令凡有奏陈,宜令大臣议而行之,毋使垂之空言,示之寡信。”帝韪其论。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预焉。内侍侯莫陈利用②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太宗致治》)
【注】①富弼,北宋仁宗、神宗时名相。文中所记是他对前代朝政的评价。②侯莫陈利用,姓侯莫陈,名利用,鲜卑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B.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C.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D.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对,即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文中太宗通过这种方式征求治国理政的意见。
B.临御,指君临天下、治理国政,也指皇帝驾临某个地方,文中取后一种意义。
C.学士,宋代时是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经籍图书,与今义不同。
D.万乘,指万辆兵车,表示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主”即大国的天子或帝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齐贤因建言献策得到太祖的赏识,后来太宗发现他位居科考人选的下等,于是将全榜人选都赐予进士及第,以示对俊才的重视。
B.田锡上书建议,皇帝对于陈奏的事务在经过大臣商议后应及时付诸实施,避免流于空谈,失去公信,太宗认为他的看法是正确的。
C.太宗主张皇帝应淡泊名利,无所追求,以史为鉴,择善而从;李至与同僚到秘阁观书时,太宗一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学士参加。
D.内侍侯莫陈利用骄横不法,恣意妄为,但是受到皇帝的庇护,赵普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据理力争,最终皇帝被迫采纳了赵普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
⑵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
14.对太宗“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一事,富弼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满 江 红
辛弃疾
送徐抚干衡仲之官三山①,时马叔会侍郎帅闽
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清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②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郑禹笑人③来,长寂寂。
诗酒社④,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
【注】①三山,今福州。②伏波堂,后汉马援被拜为伏波将军。③郑禹笑人,南朝齐王融年轻时自恃才高,渴望三十岁就能位至公卿,因心愿未偿,曾抚案而叹:“为尔寂寂,邓禹笑人。”邓禹,东汉名臣,因辅佐汉光帝得天下,二十四岁即封酂侯,官拜大司徒。④诗酒社,借苏轼诗句“得意诗酒社”写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次系应酬之作,为徐抚干做官而写,也反映了此人的人生际遇和感怀。
B.词的开篇不同凡响,“绝代佳人”四字凭空而下,引发读者广阔的想象。
C.“我梦横江孤鹤去”化用苏轼《后赤壁赋》句子“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词的末尾表达了送别时词人对自己的劝慰之意,即不忘功名,保重身体。
16.全词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
▲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陶渊明的弃官归田乃天性使然。
⑵《阿房宫赋》中,“ ▲ , ▲ ?”两句,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愤怒控诉了秦朝统治者疯狂搜括、肆意挥霍的罪恶行径。
⑶“ ▲ ”(《将进酒》)、“ ▲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这两句诗,前者表达了他对富贵生活的不屑,后者展现了他傲岸不羁的风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历代文人笔记著作卷帙浩繁, ▲ ,而内容、风格、功用、性质各异,是中国文学、思想及文化事业独特而绮丽的奇观。苏轼《东坡志林》、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张岱《陶庵梦忙》、李渔《闲情偶寄》……皆个中翘楚,书中妙文 ▲ 时现,是 ▲ 者。至范成大撰《梅谱》《菊谱》、述名卉栽培之法,王应麟作《困学纪闻》、顾炎武修《日知录》,继往圣之绝学,如此之类士人思想与实践之文化遗珍,皆以笔记体成全。
( ▲ ),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其会意而不刻意之妙,须读者慢慢领会,细细咀嚼。好比中国画,写意之可贵正在于寓匠心于 ▲ 之中,寄情思于不假思索之外。再者,人多以文人之随笔漫谈为笔记而不甚重视,是不知儒学圣经之《论语》其实亦笔记也,道家之《老子》又何尝非笔记欤!
(摘编自沐斋《滋兰笔记》自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胜枚举 吉光片羽 妇孺皆知 漫不经心
B.不胜枚举 雪泥鸿爪 妇孺皆知 漫不经心
C.不计其数 吉光片羽 老少咸宜 苦心孤诣
D.不计其数 雪泥鸿爪 老少咸宜 苦心孤诣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笔记之最大特点在于缺乏组织与逻辑性,全书看似不成系统
B.全书看似缺乏组织与逻辑性,乃笔记不成系统之最大特点
C.笔记之最大特点在于全书看似不成系统,缺乏组织与逻辑性
D.全书看似不成系统,缺乏组织与逻辑性,乃笔记之最大特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其会意而不达意之妙,须读者慢慢领会,细细咀嚼。
B.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其会意而不达意之妙,须读者细细咀嚼,慢慢领会。
C.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其用意而不刻意之妙,须读者细细咀嚼,慢慢领会。
D.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其用意而不刻意之妙,须读者慢慢领会,细细咀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的创造力与大规模的脑部网络连通性有关。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 ① :孩子在每一秒钟里,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超过100万个神经元连接,这种惊人的速度在此后生命的任何阶段中都无法再现。人类早期大脑发育与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
而随着人的成长, ② 。当我们迈入20岁出头时,额叶皮层变得更加理性,使我们能够做出更好的价值判断和决策。它的一个副作用则是让我们开始失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这对创造力来说可能具有致命的杀伤力。
除此之外,创造力的流失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关。成年人常常倾向于将错误视为失败,而并不认为它属于创造过程的一部分。反观孩子的玩耍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绝对正确可言,成功也没有唯一的答案。所以在成人的世界里,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以“培养创造力”为开头,分别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培养创造力的条件。每句不超过20个字(含开头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德国】尼采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日本】山本耀司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第
1
页 (共 8页)
)高三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如东市第一学期期末学情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
2.(3分)B
3.(3分)D
4.(4分)①首先指出重温鲁迅有“筋骨”和“温度”的批评见解的时代价值。(1分)②接着阐释鲁迅关于文学批评“筋骨”的理念,揭露当今“酷评”的实质;再论述鲁迅关于文学批评“温度”的看法。(2分)③最后正反论证,指出当今的文学批评应该更加辩证地思考“筋骨”与“温度”。(1分)
5.(6分)①明确了文学批评的鲜明倾向,“必须止于嘲骂,止于热骂”,要就事论事,商量教训,既需要“筋骨”,也需要“温度”。②以“立人”为立足点,发扬人的自觉意志和独立精神,形成了全面而深刻的新文化建设理念。③鼓励、扶持了新文学作家,催生了新文学,促进其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小说结尾的两个“你”都是布吕诺船长)
7.(3分)C(不是“我”的内心独白,而是“我”的穿插叙述)
8.(4分)①从侧面写出了思特里克兰德为追求艺术理想而不惜一切的勇敢与可贵;②用布吕诺船长的故事叠合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使小说内容更充实,主题更突出,故事更具传奇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9.(6分)①人要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②志趣相投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③实现自我的欲望使人拥有无限的创造力(或:勇敢无畏的开拓精神);④成功不仅需要坚强的意志、性格,更需要信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D(原文: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持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
11.(3分)B(文中的“临御”指前一个意义)
12.(3分)C(“无所追求”错。文中的“无欲”是指在物质方面没有过多欲求)
13.⑴(4分)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爵之以官、异时、辅,各1分;句意,1分)
⑵(4分)(如果)陛下不诛杀了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诛
杀)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乱、可惜、竖子,各1分;句意,1分)
14.(3分)富弼认为这样做确实可以使言路畅通无阻;但因有的朝臣没有机会上殿当面奏事,致使相关国事被耽搁。(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附:参考译文
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皇帝下诏群臣论述朝政的,立刻询问对答。富弼评价说:“太宗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心情迫切,所以下诏让群臣议论朝事,想要当面奏议的,就会立刻询问对答,这是言路没有阻塞的原因。自此以后,臣僚中没有被差遣不适合上殿的不能对答,也有朝臣请求上殿陈奏边境事务的,超过一个月仍未得到回应。边境事务尚且被惯例束缚,更何况其他事务呢!”二年春正月戊辰,皇帝亲自对礼部选拔的举人进行考试。当初,太祖驾临洛阳。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向皇帝献上策略,分条陈述了十件事情,其中有四条符合皇上心意。张齐贤坚持认为其余的策略都很好,太祖大怒,把张齐贤赶了出去。回京以后,太祖对太宗皇帝说:“我驾临西都,只得到了一个张齐贤啊!我不打算授予他官职爵位,以后可以让他担任宰相辅佐你。”到这时,张齐贤也在考试人选之中,主管官员错误地把他放在了最下一等人员中,皇帝看到了,因此就赐全部录取的人员为进士及第。皇帝对侍臣说:“朕想从科场中广求贤才,不敢奢望从十个人中能选拔出五人,只得到一二人,也可以成为使国家安定清平的贤才。” 雍熙元年六月,下诏让臣子献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说:“现在国家长久安定清平,天下统一,所以身边的人都迎合奉承,致使陛下因功业而自满。然而陛下临御天下九年,天下虽然安宁,但是刑罚没有施行得当,水旱没有调配得当。陛下认为国家太平,有谁敢不认为国家太平!陛下认为治理完美,有谁敢不认为治理完美!”又说:“如果听从并采用的建言太广泛,那么条例制度必然繁多,条例制度繁多,那么遵循依从条例制度的人就少。自从下令凡是有上奏陈述的事情,应当令大臣们商议后施行,不能留下空话,显示缺乏公信。”皇帝认为他的奏言正确。端拱元年五月辛酉,下诏在靠近崇文院中堂的地方修建秘阁,把三馆的书籍分别放在里面,任命吏部侍郎李至兼任秘书监。皇帝对李至说:“君主应当淡泊无欲,不能把自己的嗜好显露在外面,那么奸邪就不会侵入自己。朕没有其他爱好,只是喜欢读书,常常在书中看到古今成败之事,其中好的方面就学习,不好的方面就改正,如此而已。”李至每次与同僚在阁下看书时,皇帝必定派人赐宴,并且命三馆的学士都参加。内侍侯莫陈利用因幻术得到宠幸,骄横恣妄,有不法行为,赵普审查他的罪行,请求杀了他。皇帝说:“怎么会有一国之主,不能庇护一个人的事情呢!”赵普说:“(如果)陛下不诛杀了他,那么就会破坏国家法律,法律(被破坏)令人惋惜,这一个小子有什么值得惋惜的!”皇帝不得已,命令杀了侯莫陈利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D(应为“对友人的劝慰”)
16.(6分)①年轻与年老容颜的对比,叹岁月之迟暮;②友人年老出仕与词人功名未成的对比,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③友人结社诗酒、怡情山野与词人没有知音的对比,表达孤寂之情;④追慕理想与现实受冷遇的对比,抒发无奈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⑴质性自然 非矫励所得 ⑵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⑶钟鼓馔玉不足贵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评分建议:①每空1分。若默写中,出现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及书写模糊不清等现象之一,则该空的1分不可赋予。②批阅时,请特别留意加点加粗字的书写是否规范、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3分)A
19.(3分)C
20.(3分)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6分)人脑的发育速度最快;创造力在慢慢流失;犯错也许意味着创造。(每句2分)
22.(5分)培养创造力不能不抓住生命的最初阶段;培养创造力不能不重视发散性思维;培养创造力不能不允许犯错。(答对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参照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批阅。具体细则,另订。
(
第
2
页 (共 3页)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