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对峙(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冷战中的对峙(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18 18:41:42

文档简介

《冷战中的对峙》教案
一、课程标准
1.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2、过程与方法
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从多种角度看待、分析某个历史事件。
三、教材结构分析
二战后,从资本主义世界看,德意日三国被打败,英法被削弱,只有美国实力大增,概而言之,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减弱;从社会主义阵营看,亚欧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当“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相继建立之时,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战后初期,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是美苏两国的主要矛盾。
美国凭借急剧膨胀的实力欲称霸世界,并对苏联展开了“冷战”。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膨胀,逐渐成为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军事强国。在这种情况下,美苏争霸日益加剧。这一时期,国家利益的争夺成为美苏争霸的焦点。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由于种种原因,双方虽未公开发生过直接的、大规模的“热战”,但间接的“热战”和各种形式的“冷战”却持续了近四十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应放在分析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的危害。难点是分析战后新格局形成及演变的深刻的历史背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对一些难解的问题加以讲解。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开探究。
六、教学过程
利用教材上的地图,首先在地图上指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地理位置,然后简要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消长,帮助学生树立起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整体印象,由此导入新课
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阅读书本84页英国首相的演说,提出以下问题。
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
结合课文,说说杜鲁门演说的核心内容。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
(但是由于世界刚刚结束大战等原因,直接的战争显然不适宜,因此只能采取间接的战争或者冷战。这里需要理解两层意思,冷战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表达对对方的仇视)
“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杜鲁门主义”实际上宣布:苏联是美国的敌人,美国的对外政策是“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因此,“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内容是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直接武装侵略以外的一切手段,即实行“冷战”政策。
2.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另外还因为欧州的地理位置,在美国和苏联的中间,既可以壮大自己又可以遏止苏联)
3. “北约”“华约”建立
利用图,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哪些?(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建立 “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 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应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一面。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这一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国总统,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兵;70年代,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此时,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苏联不仅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拥有数量多于美国的洲际导弹。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苏联在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12月出兵对阿富汗的占领,标志苏联的霸权政策发展到顶点。
3.80年代的美苏关系,苏联由于长期与美国争霸,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实行了中苏关系正常化。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附: 板书设计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一 冷战政策 背景 (1)美国想称霸世界,但是受到苏联的遏止
(2)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止共产主义
实质 遏止共产主义 干涉他国内政
表现 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内容 遏止共产主义干涉他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影响 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冷战开始 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帮助欧洲恢复经济,又能控制欧洲(援助欧洲的原因 欧洲虽然经历了战争,但是具有很大潜力欧洲的地理位置)
军事上 北约和华约的形成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表现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二 美苏争霸 原因 美苏都想争霸
意识形态的不同
表现 五六十年代 特点: 紧张 修建柏林墙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缓和
领导人 :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特点: 美国占优势 苏联开始与之争霸
七十年代 特点: 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
美国陷于越南战争,实行战略紧缩苏联经济
实力大增,开始战略进领导人 尼克松
八十年代 特点: 有限缓和 , 苏联负担沉重,提出以军控为中心
的全球缓和战略美国是最大负债国,又由于世
界形成了“美,西欧 日本”三足鼎立局面
领导人 里根 戈尔巴乔夫
1991年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布置作业:
1.“二战”后,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责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负有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也有一定的责任;一种认为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说明理由。
答:观点:美负主要责任,苏联也有一定的责任,美负主责任:因为“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遏制共产主义,推行霸权政策特意制造的。B.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形成。C.1947年马歇尔计划实施,冷战扩展到经济领域。D.1949成立北约,“冷战”发展到新的高度。
苏联也有一定的责任:为对抗西方阵营的威胁,苏联组织了“华约”与北约相抗衡。
2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经济条件是什么?“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你怎样评价“冷战”政策?
答:⑴条件: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经济上,它的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压倒优势。⑵标志:杜鲁门主义出台。⑶评价:美国的“冷战”政策,既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类锐对立,又表现为苏美对东西欧甚至对东西方世界的激烈争夺,“冷战”初,苏联的行动具有自卫性质,是正义和进步的,随着苏联实力的增强,美苏“冷战”则主要表现为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是非正义的。
课件26张PPT。世界人民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真正的世界和平能否到来?美苏同盟关系能否继续?雅尔塔会议三巨头材料一:战后美国实力简表材料三:苏联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为主体的1200万人的武装力量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仅作战飞机年产量就达40,000架。 1949年成功制造出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的核垄断。……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一、冷战政策 含义一、冷战政策 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出台 材料一: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资本主义世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一、冷战政策政治:杜鲁门主义表现战后初期的英、法、意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美国惊呼欧洲正处在苏军接管和共产党造反的边缘。 一、冷战政策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推行马歇尔计划表现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
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皮拉尔迪 一、冷战政策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员国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 “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
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样的战略意图?时间美苏领导人变化原因苏联经济得到恢复与
发展,但不及美国。60年代后
期——
70年代末 尼克松
vs特点50年代中
——
60年代初 肯尼迪
vs
赫鲁晓夫(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有紧张有缓和美守勃列日涅夫越战,永恒的创伤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2.2.)中美建交(1979.1.1.)时间美苏领导人变化原因苏联经济得到恢复与
发展,但不及美国。60年代后
期——
70年代末 尼克松vs(苏联入侵
阿富汗)特点50年代中
——
60年代初肯尼迪vs
赫鲁晓夫(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有紧张有缓和美守苏攻美:经济增长趋缓,
陷入越战泥潭。勃列日涅夫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间美苏领导人变化原因苏联经济得到恢复与
发展,但不及美国。苏:经济、军事实力增强。60年代后
期——
70年代末 尼克松
vs
勃列日涅夫(苏联入侵
阿富汗)美:经济遭激烈竞争
成为最大债务国。80年代中后期 vs
戈尔巴乔夫美缓和特点50年代中
——
60年代初 肯尼迪
vs
赫鲁晓夫(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有紧张有缓和美守苏攻美:经济增长趋缓,
陷入越战泥潭。苏收缩苏:长期争霸造成
经济负担沉重。里根两极格局随之结束1991年
苏联解体课堂小结冷战局面的形成序幕开始标志发展结束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1949年、1955年北约、华约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