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新教材' ()*+'
! "#$%"&'(
0123
*+;<=> @ABCDEFGH;IJKLMN
OPQ4RSTUVWXYZ[;T\]WX^][
_G`4abcdefghijklmno4
567
89:
KLpbj;kqrstWuv[;wxyzst{
o|}~ ;?Mr} S*+4} … ;
‰ ^ 温柔安静4wxP ‘I’“~”妒}4
*+–—}_ ; S k改~香菱;
z4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
!!"#$%&
'()*+,(-./(-0/(-1/(-2/(-34
无根漂泊
45
薛蟠离家远行,香菱有机会搬入大观园住。黛玉自愿给她当老师,
教其学诗的要领、写诗。香菱学诗痴迷,醒着、梦里都在学诗。
*+¤D _G§m;¨ |CD } A_ !!°±/ 4
} C · |; / - 4 *+ ; ¤
_ 4 ~} / *+_ × H4
_ Y ^; / à á _ ; è H;
¤ Aéê_4 ×ì¤CDí ;- Dí ;òD
ó _ 4CD ó _‰; ‰_ ¤÷ _4*+ ùèf
|ú ü_ ; !" #$; ó _%&4
!"#$%&'%
6&7+
89:;<=> @ ABCBDEFG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
<=> @A '() !";
¤ *D+,_§m; è --ó
_ ;./01 é( _C
24 ×ì 3¤CD45;¤CD
67 89/01 -:_454
*+; <= >4
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
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
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
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
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
笑道:“我这一进来了,
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
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
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
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
菱笑道:“果然这样,我
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
烦的。”
' @);AB_ ¤C
; ¤C ÷ ; ÷
89_%&4 ;¤DE FG6
_HI4 A÷ ;¤CD
_JK;LMC _gNOPQR
|4*+ } ;LM}
_ ÷ SR;} Tà ;
Uó _ VW4
起:开始 !
黛玉道:“什么难事,
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
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
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
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
的。”香菱笑道:“怪道我
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
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
"
承:承上
转:转折 #
文章的顺序、结构
$
合:结尾
&'()
*+
'
(
平:阴平,ˉ
阳平,ˊ
仄:上声,ˇ
去声,ˋ
,&-./01234(5 )
#
6789:0;<=> 5 *
$
!
"
@ABCD0EFGHI5 +
%
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 JKLMN0*OPQR5 ,
&
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
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
89 XY
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
(Z;(XZ
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
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
词句新奇为上。”
[; Bk\] Y ^
_;` ‰ a¤b;4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 B~|Yc/de |
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f_` 4 6g*+;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 hi_ Q ¤j ;k
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 lj B° m ; Bk
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 j no;B \p4
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 - *+q‰ _r
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s;r}t1|éuv_C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wx4y z_' {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 |};~f ?j);
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 ¤ ; ¤Cm _ 8;
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 a ‰4 z/ / !"#$%&'(
!)#*+&,-
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 èP…|‰ _
!.#/0&12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 … ; ‰- 4
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 ' c );CC = !"#$%
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 ° è_ ;'\)= &'()*
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 4
+,-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 *+ |‘’/“
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 ” –_— 4 A
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 _ D k ;¤
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 ‰_4} j
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 |ó _ ; 3
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 ;—#¤ _ §
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A>;¨ ó
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 | ‰_ 4 ·
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 C G; >|
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 }°± _ ;
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 |}· — _
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 ;4 _x ;
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 Cwjx-}
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 2 |;}B
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 wj r A_
陶渊明
应玚
谢灵运
阮籍
庾信
鲍照
魏晋南北朝
只得随他去了。
4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
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
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
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
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
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
“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
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
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
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
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
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
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
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
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CD‰ _%&
C k ; ó
= x|;
^4·
± ; X M4
~×-G (P
};
>4=
;f _ ¤ {/
à ( _á ;
- ó A;C
óOH _r‰4
A ' ‰¤ c
9 _4
STUVWXY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
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
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
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
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
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
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
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 ?
– — 5
–^
–0
5
Z[\]^_`Da0bc
defgh`ij0cbk
lmnopPqr`s]t
u5vw^xbyz{|`
t}r0~ no?0~
r` 5c…
‰0c` 0
c`vw ‘’’ 5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
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
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
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
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
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
“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
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
起来,必是好的。”
¤ §¨0
` 5
20s°± 5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
“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
“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
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
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
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
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
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
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
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
èA éê; ììí 4
‰à ` ; òó ×4
÷> ù ú; ü è 盘4
良d 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HI
J!KI
LMNOP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 Z[ 0
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0 b 5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 0 1
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
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
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
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
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
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
自然另作呢。”
`0 qZ[ \
z` × 0
s]vw~ b
`K àá0^
入 0 `v
w± q è5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
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
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
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
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é ê 0Z[ìí5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主题偏离,
不够自然,
牵强附会。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
‘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
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
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
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
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香菱的生命中有一种执着。
她不在于别人说好还是不好,她就是完成自己的生命。就像蜡烛燃烧,世人都觉得它把光给了别人,可它完成了自己。
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
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
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
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
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沁芳亭,只见李纨
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
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 “你们看这一首。
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
诗,照亮了香菱的生活,她专注进去后,进入了痴情的状态,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0.12.345678479:5
ò0óZ[5vw ÷0
± Pùòú5
7 ü 0!6Z[" #$%&0w'(
)0e*+,5vw- ×/.s/ ` b5
0oD人b1l234`560^ 7 b34>0
b87ò>509>`,:0°; 7ò5
<6i0=ò> @7ò×A0B7×C5Z[
DEFG %H0 IPJùK^LM5
QRST
UVWX
YZ D 5[\]^`_`D 0b7L`
3>0abc70DEde`H 5
fg h 0i jj7kr`lm09 n
\op q] 0 ^rsdtLu
Z[b\op`vwBvrwbxy ÷LM5
香菱咏月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
“绿蓑”指渔民。笛声把月光在水面上流动的视觉美转化成了听觉美。
YZ[G 寝 bcdG 0f
efghiKjk+lmnopI`
“
”
\]
+qrsopItuvHsowx
eKTyzI{|}hfBjIf
~ ?I _
^_
e … I ‰ _j= f
F f‘’
`_
a_
E–[GI7—
T考
E–[GI7—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一、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又证明她的领悟能力非同寻常。
二、有好的引路人。黛玉、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三、有好的环境。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 “这正是”地灵人杰, ,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ê_ ì
¤S $ §¨$[ I a种
S °°
l±m 0 h
P I Y
8 ·
8 E
8
P
Z
[
G
f I ‰0 P
× I< àI
á0 ¨ èP
é
+ ê_ ~ @
8 Iò+¨7+ ó_ P & ÷ _ I
ùú +Iü … !"I# $%&'|()
z- P
8 I* +,¨-ó[.P/010234[
56I7&8 0U ‰9:;P
8aI$ <_Iùú=>P
bc|í *YZ[G
AABCID…d[IEFfGIHFf;P
(_%I
学习的境界
王学华
做学问如香菱者,恐怕并不多见。她聪颖灵秀,求师心切,至诚至纯,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首先是乐学。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对于诗歌她早就有着真情的向往,内心里也早有着学诗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就看两首,因而她的内心也存有“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类的诗句。她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她一入园就向宝钗求教,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可惜宝钗虽懂诗但终以礼节规矩为重,婉拒了香菱的恳求。但香菱没有失去学习的信心,碰了软钉子后, 自己便直往潇湘馆来,直言求黛玉教诗,终于获得了黛玉的教诲。古语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其次是善学。香菱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且看香菱是如何悟诗的: "据我看来,诗有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刚起步的第一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其言简朴,其理精深。她把诗歌意象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通过联想、想象这诗的两翼让自己的朴素感性升入高深的理性殿堂。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诗歌领悟能力。其重意轻物、重悟轻解的取向又直追空灵诗境。
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通共将一首咏月诗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了鲜活的诗作来。
再次是苦学。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随即要求借书吟读。
“香菱拿了诗,回到衡芜院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 “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她边读边悟边写,现炒现卖,终于写得一首。但只因措词不雅、声韵生硬、单调滞涩而要求重写。你看那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 ..。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怪不得连宝钗也竖起拇指直赞美: “能够象她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当第二次诗作失败后,香菱仍旧忘我地用功,继续努力,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 ,到了痴狂的地步。
“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螺稣,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瞑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写作
ge+ |JKtL Mj ’IgeYZ[Gj ê_
NOIPQRSTUVWXY &Z 0f2 [\I]
ê ^f_…`SSa b,&P
成人不自在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 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见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 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方可成人。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 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 是他自己戴上的。
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
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 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因此,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1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s’ “”U ;5‘–— ; ”° X ^Pb5
!
‘ — ”°s | 0g¤ P 5
‘ — §¨ 0 ÷¤ P 5
‘ — 0¤ P ^Q 5
‘s
‘ —
成
人
不
自
在
‘ ’ ”U 5
‘ —5
"
‘ — ”° / ^°±
0eQX 5
‘ — 0 | 5
‘ — P 0 ry ± X 5
‘
‘ —
‘ ’ ”U· 5‘ — 0 W °0b Pb
? ×9 o d 0d X 5
!
!"#新教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