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电荷基础巩固(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1电荷基础巩固(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22 00:1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1电荷基础巩固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一、选择题(共15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B.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C.一个物体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D.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2.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本身
B.元电荷实质上是指质子本身
C.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19C
D.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库仑用实验测得的
3.1910年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 )
A.发现了中子 B.发现了电子
C.测出了中子的质量 D.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
4.物理学史上,通过风筝实验发现了电的科学家是(  )
A.安培 B.奥斯特 C.富兰克林 D.法拉第
5.如图所示,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但两者不接触。通过观察发现指针发生了偏转。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金属球带正电,指针带正电
B.金属球带负电,指针带负电
C.金属球带负电,指针带正电
D.金属球带正电,指针带负电
6.物体通常呈电中性,这是因为(  )
A.物体没有电荷 B.物体的正负电荷一样多
C.物体很容易失去电荷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下列关于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
B.一对正、负电子相遇可以同时湮没,违背了电荷守恒定律
C.元电荷是一种带电物体
D.电是物体表现出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8.有一个质量很小的小球A,用绝缘细线悬挂着,当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B靠近它时,看到它们互相吸引,接触后又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触前,A、B一定带异种电荷 B.接触前,A、B可能带同种电荷
C.接触前,A球一定不带任何电荷 D.接触后,A球一定带电
9.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乙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用手摸一下乙球
D.移走棒,两导体球不分开
10.在秋冬的干燥天气里,当你在黑暗中脱下含腈纶材料的衣服时,会看到“闪光”,同时听到“咝咝”的声音,对于这一现象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感应起电现象 B.接触起电现象
C.摩擦起电现象 D.电荷中和现象
11.用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靠近一个塑料小球时
A.如果玻璃棒排斥小球,小球必带负电
B.如果玻璃棒排斥小球,小球必带正电
C.如果玻璃棒吸引小球,小球必带负电
D.如果玻璃棒吸引小球,小球必带正电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研究自由落实运动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
B.从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即具有惯性
C.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用20年的时间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开普勒三定律
D.美国科学家密里根通过实验发现,雷电的性质与摩擦产生的电的性质完全相同,并命名了正负电荷
13.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和,将两小球接触之后再分开,则它们所带的电荷量分别为  
A., B., C., D.,
14.有一个质量很小的小球A,用绝缘细线悬挂着,当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B靠近它时,看到它们先互相吸引,接触后又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触前,A、B一定带异种电荷
B.接触前,A、B可能带异种电荷
C.接触前,A球一定不带任何电荷
D.接触后,A、B一定带异种电荷
15.如图所示,带正电的小球靠近不带电的绝缘支架上的金属导体AB的A端,由于静电感应,A端出现负电荷,B端出现正电荷,则(  )
A.用手触摸一下B端,移开带电小球,导体带负电
B.用手触摸一下A端,移开带电小球,导体带正电
C.用手触摸一下导体的中部,移开带电小球,导体不带电
D.用手触摸一下导体的中部,移开带电小球,导体带正电
二、填空题(共4题)
16.如图所示装置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该装置测定了________________.
17.电视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都有静电除尘集尘器,如图所示.当空气流经进气通道时,灰尘与带负电的网罩接触会带上________电荷;进入集尘器后,由于气体速度减慢,在集尘器的________电荷的作用下,气流中的灰尘将会落到集尘器里.
18.有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带有相等的电荷量,且电性相同,相隔一定距离。现让第三个与A、B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C先后与A、B球接触后移开,则接触后A、B两球的电荷量之比为______。
19.某同学取一对带有绝缘支座的导体A和B使得他们依次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片是闭合的,做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D移近导体A,贴在A、B导体下的金属箔片会张开,这时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D,金属箔片将___________(填“仍张开”或“闭合”),此时导体B带___________(填“正电”、“负电”或“不带电”),这种方法使金属导体带电的现象叫___________现象,再让导体A和B接触,金属箔片会___________(填“张开”或“闭合”)。
三、综合题(共4题)
20.当验电器带电时,为什么两片金属箔会张开一个角度?为什么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后就不变了?
21.如图所示,将一带电体靠近一中性导体,是否会产生静电感应?
22.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带电荷量分别为和,当接触后再分开,两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多少?若两球带电荷量分别为和,则接触后再分开,两球所带的电荷量又分别为多少?
23.现有三个相同的金属球,其中两个带正电,电荷量为q,一个不带电。请设计使其中某一金属球带电荷量为q的方案,并说明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元电荷是电量的最小值,是一个电量的单位,不管物体的大小能不能忽略,物体的带电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所以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是可以的,故A正确;
B、元电荷的电量等于电子的电量,但不是电子和质子,元电荷是带电量的最小单元,没有电性之说,故B错误;
C 、电荷守恒定律指的是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电荷是守恒的,所以一个物体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这句话是错误得,故C错误;
D、摩擦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并不是创造电荷的过程,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A
2.C
【详解】
AB. 元电荷是指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数值为e=1.60×10 19C,故A错误,B错误;
C. 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0×10 19 C,故C正确;
D.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故D错误.
3.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密立根油滴实验的有关知识,知道密立根根据该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
解:密立根用在电场和重力场中运动的带电油滴进行实验,发现所有油滴所带的电量均是某一最小电荷的整数倍,该最小电荷值就是电子电荷,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史部分,比较简单,对于这部分知识,平时学习不可忽略,要不断积累和加强记忆.
4.C
【详解】
1752年,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捕捉到了雷电,并发现它与实验室中摩擦得到的电是一回事。
故选C。
5.C
【详解】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会把同种电荷排斥到远处,把异种电荷吸引到附近。验电器的金属球距离玻璃棒(带正电)近一些,所以会带上相反的电荷,也就是负电荷,而指针距离玻璃棒(带正电)远一些,所以会带上相同的电荷,也就是正电荷。
故选C。
6.B
【详解】
物体通常呈电中性,即物体不带电,这是由于物体所带正负电荷一样多,物体对外不显电性造成的;故B正确,ACD错误.
7.D
【详解】
A.摩擦起电只是电荷发生转移,不是产生电荷,A错误;
B.在一定条件下,一对正、负电子相遇可以同时湮没,转化为光子,这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B错误;
C.元电荷是带电量的最小值,C错误;
D.电是物体表现出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D正确。
故选D。
8.D
【详解】
ABC.因为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如果小球带电,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小球带正电;由于橡胶棒球吸引轻质小球,根据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可知,小球可能不带电,故ABC错误;
D.当接触后,出现相互排斥,则A球一定带电,故D正确;
故选D。
9.A
【详解】
感应起电使两球都带电应遵从以下几个步骤:(1)两导体彼此接触;(2)带电体移近两导体;(3)先分开两导体,再移走带电体.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带电棒,可以使两球都带电,选项A符合题意;
B.先移走带电棒,再把两球分开,两球不会带电,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用手摸一下乙球,此时甲带电,乙不带电,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移走带电棒,两导体球不分开,两球不会带电,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C
【详解】
在干燥的天气中脱下含腈纶材料的衣服时,外衣与里面的衣服摩擦,使它们带有异种电荷,属于摩擦起电,电荷放电,发出“咝咝”的声音.故选C.
11.B
【详解】
A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如果去靠近细线悬吊着的轻质小球时,如果玻璃棒排斥小球,小球必带正电,选项A错误,B正确;
CD.如果玻璃棒吸引小球,那么小球有两种可能:根据带电物体可以吸引轻质小球的性质,小球可能不带电;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性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所以小球带负电,选项CD错误.
12.D
【详解】
A.伽利略研究自由落实运动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故A正确;
B.从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即具有惯性,故B正确;
C.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用20年的时间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开普勒三定律,故C正确;
D.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实验发现,雷电的性质与摩擦产生的电的性质完全相同,并命名了正负电荷,故D错误。
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D。
13.A
【解析】
【详解】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和,将两小球接触之后再分开,两球所带的电量先中和再平分,故
所以两球所带电荷量分别为和;
故选A。
14.B
【详解】
接触前,若A、B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接触后电量先中和,然后带同种电荷又互相排斥。接触前,若A不带电,由于静点感应A的两端出现近异远同的附加电荷,互相吸引,接触后电量先中和,然后带同种电荷又互相排斥,故选B。
15.C
【分析】
(1)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在带电体上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发生了分离,使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既然是转移,那么电荷必然守恒。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详解】
如图枕型导体在带正电的小球附近时,枕型导体上的自由电子会向金属棒的A端运动,金属棒的A端因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B端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而用手接触一下导体的任何部位,地球和导体等势,电势都为零,移开带电小球后,故AB还是不带电。
故选C。
16.密立根油滴 元电荷
【详解】
[1][2]该装置是著名的密立根油滴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该装置测定了元电荷。
17.负 正
【详解】
灰尘与带负电的网罩接触,带负电的网罩传给灰尘负电荷,使灰尘带上负电荷。由于异性相吸,带负电荷的灰尘被正电荷吸引就会落在集尘器里。
18.2∶3
【详解】
由于完全相同的小球接触时,电荷均分,设金属小球A、B初始带电量均为q,第三个小球C与A球接触后移开,A、C带电量
第三个小球C与B球接触后移开,B、C带电量
因此A、B两球的电荷量之比
19.仍张开 正电 静电感应 闭合
【详解】
[1][2][3]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D移近导体A、B,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感应正电荷,导体A的左端感应负电荷;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D,则导体A还是带负电,导体B带正电。A、B的金属箔片仍会张开。这种使金属导体带电的现象叫静电感应现象。
[4]由于静电感应现象,使得导体A和导体B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现在再把导体A和导体B接触,它们的电荷就会中和,中和之后,导体A和导体B都不带电,金属箔片会闭合。
20.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静电斥力和金属箔片所受的重力、拉力达到了平衡。
【详解】
验电器带电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片金属箔片会张开一个角度;当静电斥力和金属箔片所受的重力、拉力达到平衡时,金属箔片将保持一个角度而不再变化;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量越多,静电斥力越大,达到平衡所需要的角度就越大。
21.会产生静电感应
【详解】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呈电中性物体的正、负电荷数目相等,而由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形成了一类电荷的聚集,另一端聚集了另一类电荷。此题中,细棒中的电荷对中性导体中的电子有排斥作用,使得电子(电子带负电)在右端聚集,左端聚集一些正电荷。所以会产生静电感应。
22.;
【详解】
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相接触,电荷发生了转移,电荷量的分配规律为:同种电荷总电荷量平均分配,异种电荷先中和后平均分配。所以当,时
当,时
23.见解析
【详解】
让一个带电荷量q的金属球与不带电的金属球接触后再分开,则二者带电荷量均为,让其中之一与另一个带电荷量q的金属球接触后再分开,则二者带电荷量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