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同步练习题
选择题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社会经济
C.开凿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2.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是指( )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北魏
3.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2700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4.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说道:“科举由应试人于—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从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有关科举制度的信息是( )
A.目的是加强皇权
B.采取分科考试的形式
C.采用择优录取的方法
D.考生可自由报考
5.______在位时,开凿了大运河( )
A.隋文帝 B.秦始皇 C.汉高祖 D.隋炀帝
6.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
A.平等竞争 B.注重实践
C.分科考试 D.以德取才
7.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
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
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
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
8.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9.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
A.隋朝 B. 唐朝 C.北宋 D.明朝
10.古人这样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可以看出大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实现了南水北调
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便利了南北运输
D.促进了中外交流
11.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
A.平等竞争 B.注重实践
C.分科考试 D.以德取才
12.下图所示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这一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13.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主要表明该“制度”( )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巩固统治
B.推动了唐朝文学和教育的发展
C.绝对实现了公平选拔人才
D.将人才的选拔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14.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15.下列不属于隋炀帝暴政的是( )
A.开设进士科 B.修筑驰道,修建长城
C.长期对高丽用兵 D.大肆营建东都洛阳
16.有人说:“隋炀帝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下列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灭掉陈朝,活捉陈后主
B.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C.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D.励精图治,开创“开皇之治”
二、非选择题
17、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1)科举制是哪一朝代哪一位皇帝正式创立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上的优点。
材料二 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
——摘编自《通典》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炀帝即位后的暴政。(写出两点即可)
材料三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3)材料三中作者对大运河的开通持什么观点?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4)隋炀帝的功过及后人对他的评价,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和教训?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1)依次写出材料一中三个位置的名称:
①_____ ②____ ③_____
四段的名称:A. ______ B.________
C._____ D.__________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分析,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1)材料一中“长河”的中心在哪里?作者认为此河的开凿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答案
1-5DCAAD 6-10ADCAC 11-16ACAAAC
(1)隋朝;隋炀帝。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或公开、公平、公正)。
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百姓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直接关系。隋朝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的开通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4)要不断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建设创新;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关注民生;等等。
18、(1)洛阳 涿郡 余杭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2)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9、(1)洛阳。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2)皮日休认为开凿大运河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绩可以与大禹相比。(言之有理即可)
(3)略。(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好的和坏的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