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原子小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1原子小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2 10: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原子
一、选择题(共16题)
1.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B.石灰石能被研磨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
2.下列四种物质,括号内是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则所含原子数量最少的是( )
A.锂(7) B.碳(12) C.磷(31) D.钙(40)
3.关于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最外层电子
B.氯化钠晶体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氢离子和氧离子
4.碳元素与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电荷数不同 D.中子数不同
5.世界首个铟金属交易中心已在我国成立并开业。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A.49 B.18 C.66 D.115
6.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7.碳-12是指6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 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同 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8.2017年,哈佛大学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布了获取金属氢的相关报告。将微小的固态氢置于488万个大气压下,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由氢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氢。金属氢具有金属的性质,储藏着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氢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金属氢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C.制造金属氢的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D.构成固态氢和金属氢的微粒相同
9.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10.随着科技进步,从显微镜下观察分子的运动已经成为可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B.分子间有间隔,固体中分子排列是有规律的
C.分子是由更小粒子构成的
D.分子是有外壳的实心球体,通常情况下静止不动
11.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因此科学家可通过测量生物体遗骸中碳—14的含量,来计算它存活的年代,这种方法称之为放射性碳测年法。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下列关于衰变后生成的新原子核说法正确的是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B.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氧原子核,含8个质子,6个中子
12.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属于单质
B.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NH3
C.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4:9
D.氢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13.如图形象地表示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6∶1∶5 B.6∶1∶2
C.2∶1∶2 D.2∶1∶5
1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质量是相对原子质量的简称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该原子的质量成正比
C.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是16g
D.采用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基准,会影响原子的实际质量
1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B.水分子
C.氧元素和氢元素 D.氢原子和氧原子
16.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A.大小不同 B.质量不同 C.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 D.是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二、综合题(共6题)
1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Ⅰ.从分类角度:洁净的空气属于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Ⅱ.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1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填“选项字母”)。
Ⅲ.从变化角度:如图2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的是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3)绿色化学的实质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环境友好化学,从微观上看是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的化学,以实现零排放。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类型中化合反应符合这一要求,则上述流程中,符合绿色化学反应理念的反应有_____个。
(4)在该氮肥生产的工业流程五个步骤中,其中步骤③和④两步发生的反应的共同点是:两个反应都是_____反应。
(5)在化工生产中,常常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使用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化工生产中所使用的催化剂都是用二氧化锰
B化工生产中使用催化剂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化工生产中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化工产品
D化工生产中使用的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Ⅳ.从定量的角度: 用图3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图4是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压强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图3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O2PO2
B图4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烧杯中水进入广口瓶
C图4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温度降低至室温、瓶中氧气被消耗
D图4中DE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瓶塞被冲开。
E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
18.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按要求填空。
(1)空气是与我们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物质,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①在物质分类中,空气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其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能用于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是__________;
③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会形成一层白色薄膜,原因是空气中含有_________;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常用方法。
①简要说明下列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Ⅰ.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_________。
Ⅱ.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______。
②如图是有关氧气性质实验的装置图,集气瓶内都预先留有少量水。
Ⅰ.简要回答甲、乙两瓶中水的作用:
甲:_______;
乙:________。
Ⅱ.写出乙集气瓶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甲、乙都属于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丙中所示物质都是由______构成的(选填“分子”或“原子”);
②结合图示分析,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③从微观角度看,该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
19.我们用化学学科认识事物的方式全面了解认识“空气”。
(1)从物质分类角度:新鲜的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构成物质的微粒角度用“○”表示氧原子,“●”表示氮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________
②同温度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他成分忽略不计,下列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3)从环保角度:下列做法有利于净化空气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②多使用“共享单车”
③实施绿化工程,减少扬尘污染 ④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4)如图为一款新型环保车,可通过 360°旋转的“大炮筒”向四周喷水,从而缓解极端恶劣天气给人带来的不适。分析这款环保车喷水的作用是________
(5)实验探究角度: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空气成分的测定。
①实验前,应首先检查__________确保实验成功。
②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该实验中红磷应取过量的原因________
③实验中,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④该实验中能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并说明理由________
2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D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择装置的最佳组合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实验结束后,为了鉴定收集到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小红同学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却看不到复燃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一个)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填字母),为防止气体从发生装置泄漏的必要措施是什么?___________
(4)F装置有多种用途,利用该装置收集一瓶氧气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
(5)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求:
①氧原子的相对原了质量(结果保留整数) ;___________
②一般情况下,一个氧原子中有多少个中子?___________
21.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H2O2,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解离”时,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2)过氧化氢的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浓度、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酰胺类化合物、过氧化氢酶、其它物质。
①为探究含氯化物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某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反应条件:6.0mL30%双氧水,0.1g氯化物,室温;实验时间:1.5h。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氯化物 NaCl MgCl2 CuCl2
放出氧气的体积/mL 2.0 4.0 420.0
双氧水的分解率% 0.30 0.60 63.18
由上表可知,双氧水保存时应绝对避免引入的离子是_______(写离子符号)。
②为了探究双氧水浓度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某小组利用手持技木进行实验:
反应条件:水浴温度为21℃,二氧化锰均为0.5g,过氧化氢溶液均为5mL。实验结果如下:
从温度测量数据看,可知双氧水分解时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填“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综合分析图2、图3的数据,说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其他条件相同时,_______。
(3)“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Na2CO4),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后,会生成碳酸钠和另一种化合物,为验证另一种产物是过氧化氢而不是水,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22.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水。
(1)组成角度
①如图为电解水装置图,a、b两管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______。
②通电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2)微观角度
如图是电解水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是______。
A.水分子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发生改变
C.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净化角度
①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不包括的净水方法是______。
A.沉降B.煮沸C.蒸馏D.消毒
②河水中若含有难溶性杂质,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用右下图装置对河水水样进行过滤,下列关于过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______(填字母)。
A.用玻璃棒引流
B.利用过滤操作,可以将河水中的色素异味分离出来
C.漏斗下端尖嘴紧靠烧杯内壁
D.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
③若要检验过滤后的液体是否为硬水,可以取样于试管中,加入______,振荡并观察现象。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微粒进入缉毒犬鼻孔的缘故;
石灰石能被研磨成粉末,说明物质由微粒构成;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在受热情况下,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的运动幅度变小了。
选A。
2.D
【详解】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是成正比,锂、碳、磷、钙四种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锂<碳<磷<钙,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故相同质量的锂、碳、磷、钙四种物质,含原子的多少关系是:锂>碳>磷>钙,故所含原子数最少的是钙。故选:D。
3.C
【详解】
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选项错误;
B、氯化钠晶体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有序排列不能自由移动,选项错误;
C、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其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选项正确;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水分子,选项错误,故选C。
4.C
【详解】
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的,碳元素与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或者核电荷数不同,故选C。
5.A
【详解】
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则铟原子的质子数为:49。故选A。
6.B
【详解】
A、该物质是由一种分子构成,该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A错误;
B、该物质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C错误;
D、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7.A
【详解】
A、氧-16和氧-18,属于同种元素,核电荷数均为8,选项A正确;
B、氧-16原子中的中子数是16-8=8,氧-18原子中的中子数是18-8=10,故质量不同,选项B错误;
C、氧-16和氧-18原子,核电荷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均为8,选项C错误;
D、16和18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选项D错误。
故选A。
8.A
【详解】
A、金属氢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B、金属氢与氢气的结构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相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氢气转变为金属氢是化学变化,故错误;固态氢是由氢分子构成的,金属氢是由氢原子构成的,故错误。故选A。
9.C
【详解】
A、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微粒,且该微粒中只有一种原子,属于纯净物物中的单质,故A错误;
B、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微粒,且该微粒中有两种原子,属于纯净物物中的化合物,故B错误;
C、图中只含有两种物质微粒,属于混合物,C正确;
D、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微粒,且该微粒中只有一种原子,属于纯净物物中的单质,故D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
A、分子原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基本粒子,是真实存在的,正确;
B、分子间有间隔,固体中分子排列是有规律的,正确;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不断运动,错误。
故选D。
11.B
【详解】
由于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在衰变时,一个中子变成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所以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成为7,因此该原子核成为氮原子的原子核,其核内质子数是7中子数也是7;
故选:B。
12.C
【详解】
A、由分析可知,乙是氧气,属于单质,故选项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NH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3=15,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2=32,N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4×2=28,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1×2=18,计算比较可知,NH3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故选项正确;
C、由分析可知,丙为N2,丁为H2O,生成的N2和H2O的质量比等于(2×28):(6×18)=7:27,故选项错误;
D、氢元素在NH3和H2O中均为+1价,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C。
13.C
【详解】
由图可知,反应前A分子的数目为5,反应后A分子的数目为3,则参加反应的A分子的数目为2,反应前B分子的数目为1,反应后B分子数目为零,则参加反应的B分子数目为1,反应前C分子的数目为零,反应后C分子的数目为2,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2,故选C。
14.B
【详解】
A、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与质量的1/12的比值,A错误;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该原子的质量成正比,B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故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是16,C错误;
D、采用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基准,不会影响原子的实际质量,D错误。
故选B
15.B
【详解】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B。
16.C
【详解】
分子和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根本区别在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故选C。
17.混合物 C 物理 氮气+氢气氨气 三 氧化 D ABD
【详解】
Ⅰ.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Ⅱ.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
Ⅲ.(1)步骤①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故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2)步骤②是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氨气,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氮气+氢气氨气;
(3)步骤②是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属于化合反应;步骤③是氨气和氧气在加热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产生一氧化氮和水,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步骤④是一氧化碳、水和氧气合成硝酸,属于化合反应;步骤⑤是硝酸和氨气合成硝酸铵,属于化合反应,因此化合反应是②④⑤;
(4)反应过程中都有氧气参与反应,所以它们都属于氧化反应;
(5)A、二氧化锰不一定作为催化剂使用,故化工生产中所使用的催化剂都是用二氧化锰,故错误;
B、催化剂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改变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故错误;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但是不能增加或减少物质的产生量,故错误;
D、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没有改变自身的化学性质,所以可以重复使用,故正确;
Ⅳ.A、图3中是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O2P2O5,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图4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气压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图4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温度降低至室温、瓶中氧气被消耗,该选项说法正确;
D、图4中D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E、实验前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V,烧杯中水的体积为V1;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表达式为:×100%,该选项说法正确。
18.混合物 氮气 二氧化碳 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腐蚀标签 吸收二氧化硫 防止集气瓶炸裂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化合反应 分子 O、H 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详解】
(1)①在物质分类中,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②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含量最多、能用于食品包装袋内的气体,故填:氮气。
③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液面会形成一层白色薄膜,原因是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了碳酸钙沉淀,故填:二氧化碳。
(2)①Ⅰ.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会使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故填:冷凝水倒流试管炸裂。
Ⅱ.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液体流出容易腐蚀标签,故填:腐蚀标签。
②Ⅰ.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污染环境,加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为防止高温生成物使集气瓶炸裂,需加水,故填:吸收二氧化硫;防止集气瓶炸裂。
Ⅱ.乙集气瓶中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反应特点“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填: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化合反应。
(3)①由图可知,丙中所示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故填:分子。
②结合图示分析,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填:O、H。
③从微观角度看,该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故填: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19.混合物 O2或氧分子 C ①②③ 降低空气中的粉尘(答案合理即可) 装置的气密性 4P+5O22P2O5 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完全 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且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不能,木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详解】
(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2)图A错误,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应该均匀混合;图B错误,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应该均匀混合;图C正确,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均匀混合,且氧气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4;图D错误,氧气与氮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5;
(3)从环保角度:下列做法有利于净化空气的是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多使用“共享单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③实施绿化工程,减少扬尘污染 ④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不利于净化空气。
(4)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增加空气湿度。(答案合理即可)
(5)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红磷在氧气点燃反应原理是:4P+5O22P2O5;红磷应取过量是为了保证集气瓶内的氧气全部反应完全,使实验结果测量更准确;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且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实验中不能吧红磷换成木炭,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
20.
(1)集气瓶
(2) BD 收集的气体不纯净(或装置漏气,没有收到氧气)
(3) A 长颈漏斗下端要插到液面以下
(4)装满水,从b端通入氧气(或倒掉瓶内液体,从c端通入氧气)
(5) 相对原子质量= 8
【解析】
(1)
仪器a是集气瓶,常用于收集并储存气体。
(2)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条件,故应选择装置B作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若需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收集,故应选择装置D作收集装置。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操作中未观察到木条复燃可能是由于氧气不纯,氧气的浓度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或者集气瓶内的空气未完全排净就停止了收集。
(3)
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不需要加热,应选择装置A作发生装置。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时,为防止气体从发生装置泄漏,长颈漏斗的下端应伸到液面以下进行液封。
(4)
氧气不易溶于水,利用该装置收集氧气时应先将装置装满水,然后从b端通入氧气,从c端排出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排出水收集气体的目的。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此时装置不装水,从c端通入氧气,然后从b端排出空气。
(5)
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故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8,故一般情况下,一个氧原子中的中子数=16-8=8。
21.
(1)H2
(2) Cu2+ 放出热量 过氧化氢浓度越高,分解速率越快
(3)取少量Na2CO4充分溶于水后,加入MnO2,产生大量气泡
【解析】
(1)
根据题目中图像信息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分裂为氢原子,所以结构被破坏的分子是氢气分子H2;
(2)
①三者阴离子相同,当含有铜离子时,双氧水的分解率最大,所以保存时避免引入铜离子;
②由图3可知,双氧水分解时放出热量;分析上述图2、图3中的数据,说明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是:过氧化氢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3)
为验证另一种产物是否为过氧化氢,向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如果瓶内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反应生成了氧气,进一步说明另一种产物是过氧化氢。
22.
(1) 2:1 分解
(2)D
(3) BC B 肥皂水
【分析】
(1)
①如图为电解水装置图,a、b两管产生气体分别是氢气、氧气,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填:2:1。
②水通电时生成氧气和氢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填: ,分解。
(2)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不是水分子,元素是宏观概念,选项A错误;
B、根据电解水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发生改变 ,选项B错误;
C、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例如氢分子的质量比氧原子小,选项C错误;
D、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选项D正确;
故填:D。
(3)
①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包括的净水方法有:沉降、过滤、吸附、杀菌消毒,所以不包括的净水方法是煮沸 、蒸馏,故填:BC。
②A.过滤时,需要用到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选项A正确;
B.利用过滤操作,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离,不能除去河水中的色素异味,选项B错误;
C.漏斗下端尖嘴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四处飞溅,选项C正确;
D.将滤纸湿润,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将空气排出,若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率,选项D正确;
故填:B。
③若要检验过滤后的液体是否为硬水,可以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故填:肥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