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小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小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2 10:2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一、选择题(共16题)
1.“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冰毒是一种毒品,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化学式为)。有关甲基苯丙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基苯丙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0:15:1
B.甲基苯丙胺由碳、氢、氮元素组成
C.甲基苯丙胺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低
D.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下列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CO B.He C.Na+ D.H
3.下列化学符号表示两个分子的是
A.2H B.2CO C.2Cl- D.SO2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5.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B.通过化学变化,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
C.质量守恒定律只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D.随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
6.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干冰和石灰石都属于混合物
D.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7.下列各种物质混合或反应过程中,符号“1+1=2”的是
A.1克氯酸钾和 1 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
B.1克饱和食盐水加 1 克食盐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C.1克饱和食盐水加入 1 克硝酸钾,固体全部溶解后溶液的总质量
D.1升酒精和 1 升水混合后的总体积
8.马来酸(化学式是C4H4O4)易溶于水,其酸性比盐酸略小,在医药、食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马来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马来酸属于含氧的化合物 B.马来酸由12个原子构成
C.马来酸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马来酸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9.在化学变化中肯定发生改变的是( )
A.分子的种类 B.原子的种类 C.分子的数目 D.原子的数目
10.4.6g某物质在空气完全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那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元素组成为:
A.该物质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无法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11.如果某溶液中仅含有K+、Mg2+、SO42-、Cl-四种离子,其中离子个数比为n(K+):n(Mg2+):n(Cl-)=4:5:8;若K+为8m个,则SO42-离子的个数可能为
A.3m B.4m C.6m D.8m
12.构建模型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丙、丁都是氧化物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的丙、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7:22
13.某两种微观粒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可能为11,m可能为16
B.X、Y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XY
C.图2表示置换反应
D.图2表示CO+H2O=CO2+H2
14.将两份等质量的木炭,一份与足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M g,另一份先与不足量的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然后再使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N g,则M与N的关系正确的是
A.M = N B.M > N C.M < N D.无法确定
15.在实验室里有一些由氧化钙和碳酸钙组成的混合物,已知混合物中含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小明称取了10g该混合物,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1.1g B.1.6g C.2.2g D.2.4g
16.质量相同的SO2和SO3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A.2 :3 B.5 :6 C.1 :1 D.6 :5
二、综合题(共6题)
17.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下表是空气成分的研究结果: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分子个数之比。空气中氮分子与氧分子总质量之比等于__________ (只需列式)。
(2)利用氢气(H2)和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N2)可以合成氨气(NH3),如图是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图:
①根据表中各物质的沸点,如要将产物NH3与N2、H2分离开来,温度应该控制在______℃的范围之内。
物质 H2 N2 NH3
沸点°C -252 -195.8 -33.4
②用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可制得氢气和另一种常温下为气态的有毒物质,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
18.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展开研究,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①小轩同学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一瓶氧气,可以选择B装置和装置________组合(填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小轩发现反应速度过快,同学给出了下列建议,你来帮小轩判断一下正确的建议有_________
A.往长颈漏中加些蒸馏水 B.提高反应的温度
C.改用较小容积的反应装置 D.将长颈漏斗改成分液漏斗
②小檀同学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一瓶较纯的氧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填编号)当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氧气收集满了,收集满的氧气应该瓶口__________(填“向上"或“向下")放在桌面上。
③F装置是一种简易的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氧气应该从_________端通入。(填"a ”或"b")
④实验结束后,老师告诉小檀,氯化钾可以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化肥,所以小檀决定从混合物中提取氯化钾,给班级的植物施肥,他提取氯化钾的步骤为____________
如果小檀制取了0.6moL的氧气,理论上他可以回收多少克氯化钾__________。(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9.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它揭示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一)利用如图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
(2)红磷燃烧直至冷却,可观察到玻璃管上的气球A______ (填现象),天平仍平衡;
(3)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_______ (选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原子质量④分子种类⑤分子数目⑥元素种类⑦物质种类⑧物质的总质量
(二)密闭容器中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物质Y和Z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4)X与Y在该反应中的质量变化之比为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5)若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则 Y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
(三) 请回答有关草酸亚铁的问题。
(6)将0.72g草酸亚铁(FeC2O4)放在一个可称量的敞口容器中高温焙烧,500~600℃时,容器中的固体质量保持0.44g不变,该固体是一种氧化物,其化学式为______。
20.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1)从下图中能获取的信息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C 水分子受热运动速率加快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2)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①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与两种分子的 数目比为_____。
②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3)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
(4)目前,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其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关系是_____(填字母编号)。
写一个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而只属于氧化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2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我_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
(3)小红按如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作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3N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_________,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_________ 黄色固体为氮化镁
(反思交流)
①若用镁条代替红磷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进入水的体积会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②空气中的氮气的含量远大于氧气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
22.某小组以水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水的构成奥秘的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设计净化水的简易装置
图1是小组设计的野外求生的简易饮水装置。
(1)该饮水装置的净水措施是(填字母序号)。
A.静置 B.蒸馏 C.过滤 D.吸附
(2)实验室综合运用过滤、沉淀、蒸馏这三项操作进行净水,其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___。
(任务二)探究水的组成
小组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电解水并测得每分钟产生的气体体积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钟 1 2 3 4 5 6 7 8 9 10
阴极生成的气体体积(cm3) 6 12 20 29 39 49 55 65 75 85
阳极生成的气体体积(cm3) 2 4 7 11 16 21 24 29 35 40
(3)写出图2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
(4)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从第_______分钟之后阴极、阳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接近于2:1。
(5)请解释反应开始时阴极生成的气体和阳极生成的气体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答一点即可)。(任务三)微观探析水的组成
(6)以“”表示氢原子,以“”表示氧原子,以“”表示水分子,请在下面的表格中绘制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注意保持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种类不变)_______。
(7)已知通常状态下氢气的密度是ag/mL,氧气的密度是bg/mL,请列式表示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A.甲基苯丙胺()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0):(1×15):(14×1)=120:15:14,所以A不正确;
B.据甲基苯丙胺的化学式为,可见它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所以B正确;
C.甲基苯丙胺()中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哪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越大,哪种元素的质量分数越高,其中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为15,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为120,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为14,因此,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所以C不正确;
D.由于甲基苯丙胺()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它燃烧后还应有氮元素组成的物质,故D不正确.
2.B
【解析】既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He,表示氦元素,表示物质氦,表示一个氦原子;CO表示一氧化碳,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 Na+ 表示一个钠离子;H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故选B。
3.B
【详解】
A、2H可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CO可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故选项正确;
C、2Cl-可表示2个氯原子,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SO2可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B
【解析】
【详解】
A、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磷元素组成的红磷和白磷混合在一起组成混合物,故选项不正确;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C、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1个水分子和1个甲烷分子都含有10个质子,不是同种元素,故选项不正确;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是因为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不正确。
5.C
【详解】
A、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能改变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关系,同时微观中原子的质量、种类、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随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能更精确的测量物质的质量,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故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选项A正确;
B、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硫在氧气中燃烧,在生成二氧化硫的同时还放出热量,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在生成一氧化碳的同时还吸收热量,选项B正确;
C、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属于纯净物。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选项C不正确;
D、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因此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选项D正确。故选C。
7.C
【详解】
A、1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因为生成氧气而少于2g,故A错误;
B、1克饱和食盐水中加入1克食盐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等于1g,因为已经饱和不能再溶解氯化钠,故B错误;
C、1克饱和食盐水加入 1 克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固体全部溶解后溶液的总质量等于2克,故C正确;
D、1升酒精和1升水混合后的总体积,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不同,所以混合时体积应该是不会等于两者体积的和,故D错误。故选C。
8.B
【解析】
试题分析:马来酸(化学式是C4H4O4)中含有氧元素元素所以马来酸属于含氧的化合物;一个马来酸分子由12个原子构成;马来酸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马来酸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所以具有酸性,故选B.
9.A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化学变化过程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所以分子种类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最小的微粒,故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而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如在中分子数目改变,在中分子数目不改变。故选A
10.C
【详解】
4.6g某物质在空气完全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后含有碳氢氧元素,反应前必然也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氧气中不含碳氢元素,某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碳元素质量8.8g× =2.4g,氢元素质量5.4g×=0.6g,0.6g+2.4g=3g<4.6g,该物质一定还含有氧元素,故选:C。
11.C
【详解】
若K+为8m个,则Mg2+为10m个,Cl-为16m个,设SO42-离子的个数为x,根据物质中的正电荷总数=负电荷总数,8m+2×10m=16m+x×2,解得x=6m,故选C。
12.D
【分析】
由微观粒子反应示意图可知:4CO+2H2C2H4+2CO2
【详解】
A、丙物质中含有碳、氢2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反应前分子数为4+2=6个,反应后分子数为1+2=3个,分子数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C、生成物中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生成丙、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12×2+1×4):[2×(12+16×2)]=7:22;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
A、X核外的电子数是18,n不可能为11,Y的核外电子数是10,m不可能为16,故A错误;
B、当n=19时,x为钾离子,当m=9时,Y为氟离子,形成氟化钾,化学式是XY,故B正确;
C、图2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可能为置换反应,故C错误;
D、碳、氮、氧的质子数分别6、7、8,氢的质子数是1,微观示意图中不含有氢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14.A
【解析】
根据元素守恒可知不管是通过方式,碳元素都到了二氧化碳中,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就是参加反应的碳,又因为两份等质量的木炭,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故选A。
15.B
【详解】
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可以被我们看成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可以认为混合物中和盐酸反应的有效成分就是氧化钙,而二氧化碳是没有与盐酸反应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为:60%×10g=6g,所以6g÷=8.4g是混合物中的氧化钙与碳酸钙分解生成的氧化钙的质量之和,则10g该混合物,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g-8.4g=1.6g,故选B。
16.B
【解析】试题分析:设SO2和SO3的质量都是a,则质量相同的SO2和SO3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a×32/64×100%:a×48/80×%="5" :6。故答案选B。
17.
(1)
(2) -195.8 ~ -33.4
【分析】
(1)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分子个数之比。空气中氮气体积约占空气的78%,氧气约占21%,所以氮分子与氧分子总质量之比等于,故填: 。
(2)
①根据表中各物质的沸点可知:氢气的沸点为-252℃,氮气的沸点为-195.8℃,NH3的沸点为-33.4℃,如要将产物NH3与N2、H2分离开来,温度应该控制在-195.8 ~ -33.4℃。故填:-195.8 ~ -33.4。
②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常温下为气态的有毒物质是一氧化碳,碳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故填: 。
18.C或E 催化作用或加快反应速率 AD AC 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向上 a 溶解、过滤、蒸发 29.8
【详解】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收集时可选择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故选C或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 H2O+ O2;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将过氧化氢的浓度降低,可以减慢反应速率,用长颈漏斗加过氧化氢时不便于控制反应速率,可用分液漏斗或针筒代替,故选AD;②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反应装置选择A,要收集纯净的氧气要用排水法收集,故选AC装置;③由于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故应该短进长出;④反应结束后的固体中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故可以经过溶解、过滤、蒸发来提取;
设制取0.6moL的氧气可以回收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149 3
X 0.6
= 得x=29.8g
19.
(1)
(2)先变大后变小
(3)①②③⑥⑧
(4)3:14
(5)28
(6)Fe2O3
【分析】
(1)
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
(2)
红磷燃烧直至冷却,可观察到玻璃管上的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红磷燃烧放热,瓶内温度升高,造成瓶内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故气球变大,反应结束装置冷却后,瓶内温度降低,由于反应消耗氧气,且生成物为五氧化二磷固体,气体减少,瓶内压强减小,故气球变小,天平仍平衡;
(3)
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是反应物的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不变,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和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①②③⑥⑧;
(4)
从图2可以看出,在t2时,Y全部参加反应质量为14g,生成Z质量为17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17g-14g=3g,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g:14g=3:14;
(5)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Y、X分子数不断减少,因此为反应物,Z分子数不断增加,则为生成物,在t1时X参加反应的分子数为6n-3n=3n,Y参加反应的分子数为5n-4n=n,参加反应分子总数为4n,生成Z分子数为2n,参加反应的X、Y、Z的分子数之比为3n:n:2n=3:1:2,根据参加反应的分子数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因此化学方程式为3X+Y=2Z,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Z、Y的质量比为17:14,即2Z:Y=17:14,若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则Y的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6)
0. 72g草酸亚铁中含铁元素的质量为,而反应后固体质量为0. 4g,不可能是铁单质,该固体是一种氧化物,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0. 28g:(0. 4g-0. 28g)=7:3,设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56x:16y=7:3,则x:y=2:3,故所得物质的化学式为Fe2O3。
20.ACD 2:1 化合反应 C C
【详解】
(1)A、苯分子图象及水受热蒸发的图片,都可以表示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故A正确;
B、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的图片中的文字是移走原子后所形成的,此图表示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可以进行移动但却不能说明原子的内部构成;故B不正确;
C、水受热蒸发前后相比,加热后扩散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明显增加,可说明受热能使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C正确;
D、食盐晶体模型图片表示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而苯分子图象及水受热蒸发的图片可表示物质由分子构成;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的图片则可以表示物质由原子构成;故D正确。
故填:ACD。
(2)①根据微观示意图,有3个 没有参与反应,故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 和 两种分子的数目比为2:1。
②该反应生成物有1种分子,反应物是两种分子,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特点是 “多变一”, 是化学反应的常见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属于化合反应。
(3)A图是只有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B图是只有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C图由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4)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故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关系是并列关系,选C。
(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多变一”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化合反应,但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21.
(1)
(2) 不同意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镁燃烧是镁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氧化镁
(3) 蒸馏水 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 大于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更活泼,镁条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解析】
(1)
在点燃的条件下,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我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镁燃烧是镁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氧化镁,所以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
(3)
实验探究:根据题干信息,可将生成的固体物质放入水中,检验是否产生氨气来进行判断;具体实验操作:取少量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若看到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证明猜想正确,黄色固体为氮化镁;
反思交流:①若用镁条代替红磷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镁和空气中的氮气也会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消耗了空气中的氮气,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自然会大于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1/5;
②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更活泼,镁条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所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
22.
(1)B
(2)沉淀、过滤、蒸馏
(3)
(4)4
(5)氧气与电极发生了反应,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氧气被电极吸附等
(6)
(7)
【分析】
(1)
图中净水原理为蒸馏,装置中利用塑料薄膜收集水;
(2)
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沉淀是将难溶性物质进行沉降、蒸馏是得到的水是纯水,净化级别最高,这三项操作先后顺序应该是沉淀、过滤、蒸馏;
(3)
图2是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
分析以上实验数据,从第4分钟之后阴极、阳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接近于2:1。
(5)
反应开始时阴极生成的气体和阳极生成的气体体积比明显大于2:1的原因可能是:氧气与电极发生了反应,氧气比氢气在水中溶解得多,氧气被电极吸附等(合理即可);
(6)
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原子组合成氧分子,示意图为;
(7)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已知通常状态下氢气的密度是ag/mL,氧气的密度是bg/mL,根据元素守恒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即为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