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燃烧与灭火小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1燃烧与灭火小节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2 10:2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燃烧与灭火
一、选择题(共16题)
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意思是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
C.增大空气中氧气浓度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水火无情”,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通风
B.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跑逃离火灾区
C.液化气、煤气泄露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和乙醇。
B.发现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C.眼睛里溅入盐酸,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D.遭遇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4.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今年清明期间,为预防疫情传播、防止春季火灾、实现文明低碳,多地推出了网上祭祀活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春季的枯草、树木属于易燃物
B.焚烧纸钱产生的热量会提高枯草的着火点
C.扑救森林火灾的一种方法是在火场前方挖防火沟
D.进人林区的地方要张贴防火标志
5.燃烧是人类很早就利用的化学反应,进行燃烧运用和控制的研究意义重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一定燃烧
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D.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方法
6.以下有关实验现象、实验操作或实验原理的叙述,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B.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在量筒中进行溶解操作
C.实验室常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D.不是所有的燃烧反应都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7.在实验室中,通常将白磷浸没在水中保存,其目的是
A.降低白磷的温度 B.防止白磷与空气接触
C.使白磷与水结合成稳定物质 D.将白磷浸湿而不易着火
8.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C.可燃物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叶一定能燃烧
9.2020年1月31日,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因林火风险进入紧急状态,持续5个月的澳大利亚山火依然在燃烧,常年保持空气质量优良的澳大利亚,多个城市都已经登顶全球污染指数日排行榜榜首,首都堪培拉城区也被浓烟笼罩,整个天空都被蒙上了一层灰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高温、大风和干旱更易造成火灾漫延
B.飞机喷洒止燃物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持续燃烧的森林火灾会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
D.推土机和挖掘机清理碎屑区域是为了制造防火带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SO2、PM2.5、CO2都是大气污染物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差
D.图书档案、重要资料着火,应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11.模型建构是重要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下列有关模型的建构正确的是
A.燃烧条件的模型
B.物质分类模型
C.空气各成分的质量分数
D.氧离子结构简图
12.2020年6月13日,浙江温岭的槽罐车爆炸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面粉加工厂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B.运输:为方便运输,将烟花厂建在市中心
C.使用:家用天然气泄漏时,用打火机检测泄露位置
D.贮存:为节约空间,应将易燃物和易爆物紧密堆积
13.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B.明矾、活性炭都可用于水的净化
C.生活中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4.下列既包含缓慢氧化,又包含有剧烈氧化的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白磷自燃 C.钢铁生锈 D.汽油遇火燃烧
15.下列气体等体积混合后,在点燃的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沼气和空气 B.液化石油气和空气 C.天然气和氧气 D.二氧化碳和氧气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乘坐地铁等交通工具可大量携带汽油、豆油、鞭炮等用品
B.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除去水中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以降低水的硬度
C.酒精燃烧,可使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D.“火上浇油”通过增加氧气使燃烧更旺
二、综合题(共6题)
17.2018年“3 15”晚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谣言进行了破解。
(1)专家批驳了“可燃面条是问题食品”的谣言。面条由面粉制得。面粉不仅能燃烧,而且分散在空气中遇明火还可能发生爆炸。
①根据面粉能燃烧的事实,推知面粉具有_____;
②面粉厂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_____(写一条即可)。
(2)科研人员模拟人体内部环境,使用西红柿和蟹肉进行实验,发现蟹肉中微量的有机砷(C3H11AsO2)没有转化为有毒的砒霜(As2O3),证实“食物相克:西红柿和螃蟹一起吃会产生砒霜”是谣言。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砷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列计算式即可)。
(3)很多人认为,葡萄上的白霜是喷洒的农药残留,吃了会中毒。“3 15”晚会现场,专业的实验室,专业的仪器,专业的检测手段,得出专业的实验结果:葡萄上的白霜不是农药。这种白霜的主要成分其实是无毒无害的天然蜡质,还有少量的糖类等有机质。而真正的农药残留是微量物质,很少能肉眼看见。例如用1千克50%的多菌灵加700千克水搅拌而成多菌灵农药喷洒液,配制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
1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仪器与实验。
①A图中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②取用块状大理石用到的是______(填字母)图中仪器。
③D图为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操作,请将明显的错误加以改正______。
(2)图E、图F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发置。
①对比图E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白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______。
②图F中“水火相容”的壮观景象给我们启示,灭火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下列处理方式正确的是______。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室内起火:打开门窗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③“纸火锅”是用纸来代替铁锅,纸不会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④经上述实验探究,请预测白磷在实验室的保存方法______。
19.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①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
②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③“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b.水分子不断运动c.水分子间隔变大d.水分子数目减少
(2)蔗糖是储藏在某些植物中的糖,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C12H22O11),它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工业制备蔗糖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在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②上述流程中物质M可能是________。
③蔗糖(C12H22O1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化为最简整数比),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保留到0.1%)。
20.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某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1)挤压胶头滴管后,单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点燃系在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将细铁丝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管中,并塞紧塞子,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气体的制取及性质的验证实验。
①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当产生的氧气通入到D中时,D中的白磷始终没有燃烧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
②在方框中画出F装置中产生的气体的收集装置图。(画出集气瓶和导管)________。用A装置还可以制取密度最小的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③F装置中石灰石样品质量为12.5克,经测定,进入到F瓶中的稀盐酸质量(足量)为100克。充分反应后(杂质不参加反应)称量,剩余固液混合物总质量为108.1g。请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
21.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活动。
(1)制作仪器a需利用_________(选填“金属”或“合成”)材料。请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用装置B制氧气,把过氧化氢溶液加入盛有少量氧化铁的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经验证氧化铁在反应前后_________不变,说明氧化铁也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结束后,倒出上层清液,再向锥形瓶内加入适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木炭燃烧、髙温煅烧石灰石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比较说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原因__________。73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其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g。
(4)装置C有多种用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①用排空气法收集H2,H2从n端进入
②用排水法收集O2需先装满水,O2从m端进入
③盛放Ca(OH)2溶液时,可用于检验CO2
④盛放NaOH溶液时,可用于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
(5)如图D所示实验中,可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红磷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
22.某市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巨大伤亡和损失。该危险品仓库存放的危险品有氰化钠()、压缩天然气、遇湿易燃物品电石()、金属钾、钠、烧碱等。
(1)氰化钠()中氮元素为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天然气能被压缩,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原因是_____。
(3)爆炸发生的同时大量的易燃液体瞬间雾化,加剧了火势蔓延,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火势加剧的原因是_____。
(4)电石()、金属钠、钾等物质能够跟水反应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①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有可燃性,乙炔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金属钠、钾都能跟水剧烈反应。已知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堆放有金属钠、电石的仓库着火,灭火的方法是_____(填字母)。
A用水 B用泡沫灭火剂 C用沙土处理
(5)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图书、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灭火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火要虚,是指将柴火架空,不能增大热值。不符合题意。
B、架空可以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
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会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D、着火点是可燃物的性质,不会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
A、室内起火,若急于打开门窗会使室内获得更多的氧气,燃烧更为剧烈,因此不急于打开门窗属于合理的措施;
B、山林中火灾因可燃物--树木较多,燃烧产生的热量会随着风传递,下风处的树木更容易达到着火点燃烧。因此顺着风跑是个错误选择,此措施不合理;
C、液化气、煤气泄露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开窗通风,故此措施合理;
D、着火时会产生大量烟尘,并在高处,所以室内着火被困时,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此措施合情合理切实可行。
故选B。
3.C
【详解】
A.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不包括可燃冰和乙醇,选项错误;
B. 发现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不能打开排气扇通风,选项错误;
C. 眼睛里溅入盐酸,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选项正确;
D. 遭遇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能乘坐电梯快速逃生,以避免电梯停电被困在电梯中,选项错误,故选C。
4.B
【详解】
A、春季的枯草、树木干燥,属于易燃物,不符合题意;
B、焚烧纸钱产生的热量达到了枯草的着火点,不是使着火点提高,符合题意;
C、扑救森林火灾的一种方法是在火场前方挖防火沟,通过清除可燃物的方法灭火,不符合题意;
D、该标志为禁止携带火源,进人林区的地方要张贴防火标志,不符合题意。故选B。
5.A
【分析】
A、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促进燃物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不一定燃烧,温度还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先进行验纯,故选项说法正确;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6.C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而不是白色的火焰,故A错误;
B、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量的溶剂,溶解必须在烧杯中进行,故B错误;
C、红磷或白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因此实验室常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C正确;
D、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不可,故D错误。故选C。
7.B
【详解】
A、将白磷浸没在冷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不是降低白磷的温度,选项A错误;
B、将白磷浸没在冷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防止发生自燃,选项B正确;
C、白磷不会与水结合成稳定的物质,因为白磷与冷水不反应,选项C错误;
D、将白磷浸没在冷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防止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不是将白磷浸湿而不易着火,当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也可能着火,选项D错误。
故选:B。
8.C
【详解】
试题分析: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蜡烛燃烧属氧化反应但不属化合反应;电灯放光属物理变化;燃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C正确;铁在纯氧中能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D错误。故选C。
9.B
【详解】
A、高温、大风和干旱、少雨更易造成火灾蔓延;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飞机喷洒止燃物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持续燃烧的森林火灾产生大量烟尘,会引起严重的空气污染;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推土机和挖掘机清理碎屑区域是为了制造防火带,清除可燃物,防止火势蔓延;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A、大气污染物有PM2.5、CO、SO2、NO2,CO2不属于污染物,选项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被外面环境影响,水灭火是由于降低了温度和隔绝空气,选项错误。
C、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好,选项错误。
D、图书档案、重要资料着火,应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能用水或泡沫灭火器,选项正确。
故答案选D。
11.D
【详解】
A、燃烧条件包括可燃物、空气(或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A项错误;
B、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化合物和单质,B项错误;
C、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其它气体:1%,C项错误;
D、氧离子是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核外电子排布,第一层是2个电子,第二层是8个电子,D项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
A、面粉加工厂内含有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应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由于易燃和易爆物品只要接触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就会产生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所以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防止爆炸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家用天然气泄漏时,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不能用打火机检测泄露位置,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防止缓慢氧化放热达到其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或爆炸,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D
【详解】
A、通过蒸馏得到的水是蒸馏水,只含有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正确;
B、明矾可加速沉降、活性炭可吸附带有颜色和气味的物质,都可用于水的净化。正确;
C、生活中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正确;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错误。
故选D。
14.B
【详解】
A、食物腐败是缓慢氧化。
B、白磷自然是先缓慢氧化后剧烈氧化。
C、钢铁生锈是缓慢氧化。
D、汽油遇火燃烧是剧烈氧化反应。
故选B。
15.D
【详解】
A、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错误;
B、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错误;
C、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氧气具有助燃性,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故错误;
D、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故正确。
16.B
【详解】
A、乘坐地铁等交通工具不可大量携带汽油鞭炮等易燃、易爆物,以免发生危险,选项说法错误;
B、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除去水中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以降低水的硬度,选项说法正确;
C、酒精燃烧,可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能用水基灭火器,以免酒精流动造成火势蔓延,选项说法错误;
D、火上浇油,增加了可燃物,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7.可燃性 严禁烟火等 +3 ×100% 0.07%
【详解】
(1)①根据面粉能燃烧的事实,推知面粉具有可燃性;
②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严禁烟火,杜绝火源,保持通风,选用防爆电气设备等措施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在As2O3中,由于氧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推出砷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砷元素的质量分数=;
(3)配制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8.
(1) 蒸发皿 C 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瓶口
(2) 与氧气接触 产生大量白烟 C 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保存在水中
【解析】
(1)
①A图中仪器是蒸发皿。
②取用块状大理石用到的是镊子,故选C。
③气体的验满在瓶口处进行,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操作为将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瓶口。
(2)
①对比图E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的现象,区别在于是否与氧气接触。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
②A.油锅着火要用锅盖盖灭,此选项错误;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以防空气进入,加大火势,此选项错误;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此选项正确。故选C。
③“纸火锅”是用纸来代替铁锅,纸不会燃烧的原因是水蒸发吸热,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④由于白磷的着火点较低,所以与空气接触很容易引起自燃,所以白磷在实验室的保存方法为:保存在水中。
19.
(1) 炷或油(或灯芯、或棉线) 升高 挥发(或蒸发) bcd
(2) 过滤 漏斗、烧杯、玻璃棒 活性炭(或木炭) 9:11 42.1%
【解析】
(1)
①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或油;
②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放热,因为燃烧都是放热反应;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③a、水的蒸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水分子受热不分解,说法错误;
b、分子永不停歇做无规则运动,水分子不断运动,说法正确;
c、温度越高,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水分子间隔变大,说法正确;
d、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说明水分子数目减少,说法正确;
答案:bcd;
(2)
①操作a实现固液分离的操作,是过滤,在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时,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②上述流程中物质M可以对糖汁脱色,说明物质M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该物质可能是活性炭;
③蔗糖(C12H22O11)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20.2H2O22H2O+O2↑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Fe3O4 B 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Zn+H2SO4=ZnSO4+H2↑ 80%
【详解】
(1)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氧气,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2)①通过控制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滴加速度,可控制反应速率,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当产生的氧气通入到D中时,D中的白磷始终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接近集气瓶的底部,故F装置为:。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用A装置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③反应后F装置中减少的质量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故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5+100g-108.1g=4.4g,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x=10g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21.金属 质量和化学性质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木炭燃烧生成气体含有大量杂质;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实验条件很难达到 4.4 ①③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详解】
(1)制作铁架台需利用金属材料,实验室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应该是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金属;;
(2)根据催化剂特点: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三氧化二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质量和化学性质;Fe2O3+6HCl=2FeCl3+3H2O;
(3)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实验条件很难达到,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故填: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木炭燃烧生成气体含有大量杂质;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实验条件很难达到;
设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x
x=4.4g,故填:4.4g;
(4)①用排空气法收集H2,H2从n端进入,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正确;
②用排水法收集O2需先装满水,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气体从n端通入,故错误;
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a(OH)2溶液可用于检验CO2,故正确;
④二氧化碳和盐酸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氢和二氧化碳都被吸收,故错误;
故选:①③
(5)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2. 分子之间有间隔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 C
【详解】
(1)氰化钠()中氮元素为价,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1)+x+(-3)=0,x=+2。
(2)天然气能被压缩,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压缩间隔距离变小了。
(3)爆炸发生的同时大量的易燃液体瞬间雾化,加剧了火势蔓延,从燃烧的角度分析,火势加剧的原因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电石()、金属钠、钾等物质能够跟水反应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①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有可燃性,乙炔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②已知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电石、金属钠能够跟水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堆放有金属钠、电石的仓库着火,不能使用水和有水的物质,这样会加剧火势蔓延,不能用AB。灭火的方法是C。
(5)
A、图书、档案失火、应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选项A不正确;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可能引起爆炸,选项B不正确;
C、被困火灾区,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气体,选项C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水不能灭火,选项D不正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