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多普勒效应 学科素养提升练(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多普勒效应解释的有( )
A.雷雨天看到闪电后,稍过一会儿才能听到雷声
B.同一声源发出的声波,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C.观察者听到远去的列车发出的汽笛声,音调会变低
D.在空旷的山谷里喊话,会听到回声
2.下列现象属于波的衍射的是( )
A.“闻其声而不见其人”
B.闪电过后雷声轰鸣不绝
C.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
D.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
3.两列机械波在同种介质中相向而行,、为两列波的波源,以、连线和中垂线为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的坐标如图所示。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点有一个观察者,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两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B.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的振幅为
C.波源产生的波比波源产生的波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D.当观察者以的速度向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波的频率为
4.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图甲中某质点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的波速为4m/s
B.图乙表示质点S的振动图像
C.质点R在t=6s时的位移最大
D.一观察者沿x轴向波源运动时,他观测到的该波频率为0.25Hz
5.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波源与观察者都运动时,才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B.当波源与观察者运动的速度相同时,不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C.只有机械波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D.只要波源运动,就一定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电机能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B.波发生反射或折射时,频率、波速均不变
C.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的波长大得多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D.若声源向观察者靠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声源发出声波的频率
7.如图所示,我爱发明节目《松果纷纷落》中的松果采摘机利用了机械臂抱紧树干,通过采摘振动头振动而摇动树干,使得松果脱落。则( )
A.工作中,树干的振动频率可能小于采摘振动头的振动频率
B.采摘振动头停止振动,则树干的振动频率逐渐减小
C.采摘振动头振动频率增加,落果效果越好
D.为避免被落下的松果砸中,拾果工人快速远离采摘机,他会感到采摘机振动声调降低
8.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波长很短,广泛应用于生活与生产实践.关于超声波及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速度大于次声波的速度
B.超声波的频率越高衍射本领越强
C.高速公路上的测速仪发出超声波波长大于所接收波的波长,说明此时车正在靠近测速仪
D.“彩超”检查身体时,超声波迎着血液流动方向发射,仪器接收到的反射回波的频率低于其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
9.下列关于机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波叠加一定会出现稳定的干涉图样
B.在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区域的质点的位移不一定大于振动减弱区域质点的位移
C.只有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波长比较相差不多或小得多,波才能发生衍射
D.当波源远离接收者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比波源频率高
10.波源质点在坐标原点O沿y方向上下振动,已知t=0时刻波恰好传到x=20cm的质点处,波形如图,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2m/s,由此可知( )
A.波源开始振动时方向沿y轴正方向
B.若波源向x轴正方向运动,接受器P接收到波的频率可能为9Hz
C.若该波传播中遇到宽约10m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D.若此波遇到另一列波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则另一列波的频率为10Hz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声波波源向观察者靠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一定越来越小
B.声波击碎玻璃杯的实验原理是声波的干涉
C.水波绕过水面的小树枝继续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衍射
D.“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声波的反射现象
12.关于振动和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击碎玻璃杯的实验原理是声波的干涉
B.波只有遇到很小的障碍物才会发生衍射现象
C.鸣笛火车进站时,静止于站台上的旅客接收到该列火车笛声的频率比火车鸣笛频率低
D.挑水时为了防止水从桶中荡出,可以加快或减慢走路的步频
13.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的干涉引起的
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并未发生改变
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发生的
D.若声源向观察者靠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声源发出声波的频率
14.在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多普勒效应解释的有( )
A.雷雨天看到闪电后,稍过一会儿才能听到雷声
B.超声波被血管中的血流反射后,探测器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发生变化
C.观察者听到远去的列车发出的汽笛声,音调会变低
D.同一声源发出的声波,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E.天文学上根据星球上某些元素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算出星球靠近或远离我们的速度
15.如图所示,为波源,点有一观察者,已知波源发声的频率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则关于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波源以的速度远离观察者运动时,频率约为
B.当波源以的速度靠近观察者运动时,频率约为
C.当观察者以的速度靠近波源运动时,频率约为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在发生共振的时候,受迫振动的频率才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B.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
C.声波能发生多普勒效应,其它类型的波也可以
D.只要有机械振动的振源,就一定有机械波
E.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二、解答题
17.在高速公路上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汽车的速度,测速仪是根据它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时间差来测出汽车速度的。设超声波测速仪发出的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为,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若汽车静止时,超声波测速仪所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也为。问:
(1)当超声波测速仪所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大于时,你能判定汽车是做怎样的运动吗?反之又怎样?
(2)若这一时间间隔为,则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雷雨天看到闪电后,稍过一会儿才能听到雷声,说明光速比声速快,故A不符合题意;
B.同一声源发出的声波,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这是因为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故B不符合题意;
C.观察者听到远去的列车发出的汽笛声,音调会变低,属于多普勒效应,故C符合题意;
D.在空旷的山谷里喊话,会听到回声,说明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
A.“闻其声而不见其人”,表明声音绕过障碍物传播,属于衍射现象。A正确;
B.闪电过后雷声轰鸣不绝,属于声音的反射。B错误;
C.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属于声波的干涉现象。C错误;
D.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属于声波的多普勒效应。D错误。
故选A。
3.D
【详解】
A.由图像可知,波源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而波源的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起振方向相反,A错误;
B.两列波到达O点时总是同相位,振动加强,因此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的振幅为,B错误;
C.两列波的波长均为4m,产生明显衍射条件相同,C错误;
D.当观察者以的速度向点运动时,观察到的波速为
根据
可得观察者接收到波的频率
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A.由图甲知波长为
λ=8m
由图乙知周期为
T=4s
则波速为
故A错误;
B.甲图中t=0时刻Q处于平衡位置向上运动,位移为零,与振动图象t=0时刻质点的状态相符,则图乙可能是质点Q的振动图象,故B错误;
C.由图可知,质点R在t=6s时的位移为13m,为最大位移,故C正确;
D.波传播的频率
一观察者沿着x轴靠近波源运动,与波相向运动,相对速度变大,发生多普勒效应,其观测到的该波的频率将大于0.25Hz,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A.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可以是波源运动,观察者静止,也可以是波源静止,观察者运动,也可以是同时运动,但速度不能相等,故A错误;
BD.当波源与观察者运动的速度相同时,无相对运动,相当于二者相对静止的情况,不会发生多普勒效应,故B正确,D错误;
C.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同有的特征,这里的波动包括一切波的传播过程,故C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A.发电机利用电磁感应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A正确;
B.波发生反射或折射时,频率由波源决定,保持不变,波速是由介质决定,B错误;
C.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的波长小时才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C错误;
D.若声源向观察者靠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声源发出声波的频率,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
A.树干在振动器的振动下做受迫振动,则稳定后,不同粗细树干的振动频率始终与振动器的振动频率相同,故A错误;
B.采摘振动头停止振动,则树干的振动频率不变,振幅减小,故B错误;
C.当振动头的振动频率等于树木的固有频率时产生共振,此时树干的振幅最大,落果效果越好,则随着振动头频率的增加,树干振动的幅度不一定增大,故C错误;
D.为避免被落下的松果砸中,拾果工人快速远离采摘机,此时根据多普勒效应,他会感到采摘机振动频率减小,声调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8.C
【详解】
A.在同种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次声波的速度一样,A错误;
B.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越不容易发生衍射,B错误;
C.高速公路上的测速仪发出超声波波长大于所接收波的波长,说明超声波的频率小于所接收波的频率,根据多普勒效应,接收到的频率变高,说明此时车正在靠近测速仪,C正确;
D.用超声波测血液流速,超声波迎着血液流动方向发射,血液流速越快,仪器接收到的反射回波的频率越高,D错误。
故选C。
9.B
【详解】
A.只有叠加的两列波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才会出现稳定的干涉图样,故A错误;
B.在干涉图样中,振动加强区域的质点的位移和振动减弱区域质点的位移都在做周期性的运动,所以加强区的位移不一定大于减弱区的位移,故B正确;
C.只有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波长比较相差不多或小得多,波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C错误;
D.当波源远离接收者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比波源频率低,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10.D
【详解】
A.由于波源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前质点的起振方向一致,从波形图可知x=20cm的质点此刻的振动方向向下,故波源质点的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A错误;
B.由波形图可知波长,该列波的频率
若波源向x轴正方向运动,接受器P接收到波的频率会变大,应大于10Hz,B错误;
C.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跟波长相差不多,宽约10m的障碍比波长0.2m大很多,故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C错误;
D.两列波相遇并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一致,故另一列波的频率应为10Hz,D正确。
故选D。
11.C
【详解】
A. 根据多普勒效应,若声波波源向观察者靠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增大,故A错误;
B. 当声波的频率等于玻璃杯的固有频率时玻璃杯震荡最剧烈,最容易被击碎,即声波击碎玻璃杯的实验原理是共振,故B错误;
C. 水波绕过水面的小树枝继续传播的过程是因为水波的波长与小树枝的大小差不多或更长,水波发生了衍射,故C正确;
D. “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声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是声波的衍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2.D
【详解】
A.当声波的频率等于玻璃杯的固有频率时玻璃杯震荡最剧烈,最容易被击碎,即声波击碎玻璃杯的实验原理是共振,选项A错误;
B.一切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但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选项B错误;
C.根据多普勒效应可知,当波源和观察者间距变小,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一定比波源频率高,所以鸣笛火车进站时,静止于站台上的旅客接收到该列火车笛声的频率比火车鸣笛频率高,选项C错误;
D.挑水的人由于行走,使扁担和水桶上下振动,当人迈步的频率等于扁担与水桶振动的固有频率时,发生共振,结果水桶中的水溢出,因此挑水时为了防止从水桶中荡出,可以加快或减慢走路的步频,选项D正确。
故选D。
13.BCD
【详解】
AB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其波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故BC正确,A错误;
D.当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声源发出声波的频率,故D正确。
故选BCD。
14.BCE
【详解】
A.雷雨天看到闪电后,稍过一会儿才能听到雷声,这是由于光速比声速大的缘故,与多普勒效应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被血管中的血流反射后,探测器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发生变化,从而知道血流的速度,这是观察者相对波源运动时接收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所以利用了多普勒效应,故B符合题意;
C.观察者听到远去的列车发出的汽笛声,音调会变低,这是观察者相对波源运动时接收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解释,故C符合题意;
D.同一声源发出的声波,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这是由于波在不同介质中波速不同的缘故,与多普勒效应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E.天文学上根据星球上某些元素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算出星球靠近或远离我们的速度,这是观察者相对波源运动时接收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所以利用了多普勒效应,故E符合题意。
故选BCE。
15.ABC
【详解】
A.根据人听到的声音频率与波源发声频率的关系来判断,当波源以的速度远离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源频率
故A正确;
B.当波源以的速度靠近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源的频率
故B正确;
C.当观察者以的速度靠近波源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源的频率
故C正确;
D. 前三项正确,故D错误。
故选ABC。
16.BCE
【详解】
受迫振动的频率总是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才发生共振,选项A错误;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选项B正确;声波能发生多普勒效应,其它类型的波也可以,选项C正确;有机械振动的振源,但是没有传播波的介质,也不一定会有机械波,选项D错误;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选项E正确;故选BCE.
17.(1)当超声波测速仪发出的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大于时汽车在做远离测速仪的运动;反之,做接近测速仪的运动 (2)
【详解】
(1)设第一次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被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t1,第二次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被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t2,第一次放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超声波前进距离为
第二次放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超声波前进距离为
若汽车静止,则x1=x2,△t1=△t2,超声波测速仪所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也为1s.
当超声波测速仪所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大于1s时,△t2>△t1,结合两式可得
x2>x1
所以汽车远离超声波测速仪;
反之,当超声波测速仪所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小于1s时,△t2<△t1,结合两式可得
x2<x1
所以汽车向超声波测速仪运动.
(2)超声波测速仪所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2s时,两次脉冲运动的时间差:
△t2-△t1=1.2-1.0=0.2s
汽车运动的时间
则汽车在1.1s内的位移
所以汽车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