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认识传感器 基础(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 认识传感器 基础(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22 08: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 认识传感器 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共44分)
1. 办公大楼的大门能“看到”人的到来或离开而自动开或关,利用的传感器是
A. 生物传感器 B. 红外传感器 C. 温度传感器 D. 压力传感器
2. 许多楼道灯具有这样的功能,天黑时,出现声音就开启,而在白天时,即使有声音它也没有什么反应。它的控制电路中接入的两个传感器是
A. 温度传感器和声传感器 B. 温度传感器和力传感器
C. 光传感器和力传感器 D. 光传感器和声传感器
3. 下面元件不属于温度传感器的是
A. 电熨斗 B. 电饭锅 C. 测温仪 D. 鼠标器
4. 如图所示为小型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其中 为含铁芯的线圈。 为可绕 点转动的铁片, 为弹簧, 为一对触头, 、 、 、 为四个接线柱。电磁继电器与传感器配合,可完成自动控制的要求。其工作方式是
A. 与 接信号电压, 与 可跟被控电路串联
B. 与 接信号电压, 与 可跟被控电路并联
C. 与 接信号电压, 与 可跟被控电路串联
D. 与 接信号电压, 与 可跟被控电路并联
5. 在输液时,药液有时会从针口流出体外,为了及时发现,设计了一种报警装置,电路如图所示。 是贴在针口处的传感器,接触到药液时其电阻 发生变化,导致 两端电压 增大,装置发出警报,此时

A. 变大,且 越大, 增大越明显
B. 变大,且 越小, 增大越明显
C. 变小,且 越大, 增大越明显
D. 变小,且 越小, 增大越明显
6. 用遥控器调换电视机的频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感器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下列属于这类传感器的是
A. 红外报警装置
B. 走廊照明灯的声控开关
C. 自动洗衣机中的压力传感装置
D. 电饭煲中控制加热和保温的温控器
7. 传感器是一种采集信息的重要器件,如图所示的是一种测定压力的电容式传感器,当待测压力 作用于可动膜片的电极上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若 向上压膜片电极,电路中有从 到 的电流
若 向上压膜片电极,电路中有从 到 的电流
若 向上压膜片电极,电路中不会出现电流
若电流表有示数,则说明压力 发生变化
若电流表有示数,则说明压力 不发生变化
A. B. C. D.
8.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压恒定, 为小灯泡, 为光敏电阻, 为发光二极管(电流越大,发出的光越强),且 与 相距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滑动触头 向左移动时, 消耗的功率增大
B. 当滑动触头 向左移动时, 消耗的功率减小
C. 当滑动触头 向右移动时, 消耗的功率可能不变
D. 无论怎样移动触头 , 消耗的功率都不变
9. 如图所示为某机器人上电容式位移传感器工作的简化模型图。当被测物体在左右方向发生位移时,电介质板随之在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移动,连接电容器的静电计会显示电容器电压的变化,进而能测出电容的变化,最后就能探测到物体位移的变化,若静电计上的指针偏角为 ,则被测物体
A. 被测物体向左移动时, 增大, 减小, 增大
B. 被测物体向左移动时, 减小, 增大, 减小
C. 被测物体向右移动时, 增大, 减小, 减小
D. 被测物体向右移动时, 减小, 增大, 增大
10. 韦伯和纽曼总结、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如图是关于该定律的实验, 是由闭合线圈组成的螺线管,把磁铁从 正上方,距 上端 处由静止释放,磁铁竖直穿过 后落在海绵垫上并停下.若仅增大 ,重复原来的操作,磁铁穿过 的过程与原来相比,下列说法
A.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将增大 B.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将增大
C. 通过线圈导线截面的电量将增大 D. 线圈对磁铁的阻碍作用将变小
11. 如图所示, 为电源,其内阻为 , 为小灯泡(其灯丝电阻可视为不变), 、 为定值电阻, 为光敏电阻(阻值随光强增大而减小)。闭合开关 后,若照射 的光强度减弱,则
A. 两端的电压变大 B. 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变小
C. 通过 的电流变小 D. 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变小
二、双项选择题(共4小题;共16分)
12. 如图所示是电阻 随温度 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象 是热敏电阻的图象,它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
B. 图象 是热敏电阻的图象,它可以用半导体材料制成
C. 图象 的材料化学稳定性好、测温范围大、灵敏度高
D. 图象 的材料化学稳定性差、测温范围小、灵敏度高
13. 美国科学家 与 因电荷祸合器件 的重要发明荣获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将光学量转变成电学量的传感器下列器件可作为传感器的有
A. 发光二极管 B. 热敏电阻 C. 霍尔元件 D. 干电池
14. 下列有关电熨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熨斗能自动控制温度主要是利用了双金属片,两片金属片的膨胀系数相同
B. 常温下,上、下触点是接通的;温度过高时,双金属片发生弯曲使上、下触点分离
C. 需要较高温度熨烫时,要调节调温旋钮,使升降螺钉下移并推动弹性铜片下移
D. 电熨斗中的双金属片是一种半导体材料
15. 如图所示,电源的电动势为 、内阻为 , 、 、 为定值电阻, 为光敏电阻(光敏电阻被光照射时阻值变小), 为电容器。闭合开关 电路稳定后,用光照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压表示数增大 B. 电源的效率增大
C.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增加 D. 消耗的功率增大
三、填空题(共1小题;共4分)
16.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定值电阻为 ,电源内阻 ,电表均为理想电表。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下滑动,电流表 示数变化量的绝对值为 ,则电压表 示数变化量的绝对值 ,电压表 示数变化量的绝对值 。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自动门的自动控制要求灵敏、可靠,若以温度控制,人的体温与夏季气温接近,在夏季自动门可能误动作.自动门实际使用的是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人在白天或黑夜均发出红外线,传感器接收到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后传给自动控制装置的电动机,实现自动开门.故选 B.
2. D
3. D
【解析】电熨斗、电饭锅和测温仪都是温度传感器,选项 A、B、C 错误;
鼠标器是光电传感器,而不是温度传感器,选项 D 正确。
4. A
5. C
【解析】当传感器接触药液时,其阻值发生变化,导致 两端电压 增大,则 两端电压减小,可知 应变小; 与 构成并联电路,其并联总电阻为 ,可知当 越大, 减小相同值时, 减小得越多,因此 两端电压增大越明显,选项 C 正确。
6. A
【解析】用遥控器调换电视机的频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感器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
红外线报警装置是感应红外线去转换成电学量,从而引起报警。而遥控器调换电视机的频道的过程,也发出红外线。故A正确;
走廊照明灯的声控开关,实际是将声波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故B不正确;
自动洗衣机中的压力传感装置,是将压力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故C不正确;
电饭煲中控制加热和保温的温控器,是将温度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故D不正确。
7. A
【解析】当 向上压膜片电极时,板间距离减小,电容器的电容将增大。
当 变化时,电容变化,而板间电压不变,由 ,故带电荷量 发生变化,电容器将发生充、放电现象,回路中有电流,电流计有示数.反之,电流计有示数时,压力 必发生变化.
8. A
【解析】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所以当滑动触头 向左移动时, 所在支路中的电阻减小,电流增大, 发出的光增强,光敏电阻 的电阻减小,灯泡所在支路中的电流增大,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
9. D
【解析】当被测物体向左移动时,电介质插入电容器,根据 可知电容值 增大,而电容器的带电量保持不变,根据 两板间电压 降低,从而静电计张角 减小,又根据 电容器内部电场强度 减小,AB错误;
当被测物体向右移动时,电介质抽出电容器,根据 可知电容值 减小,而电容器的带电量保持不变,根据 两板间电压 增大,从而静电计张角 增大,又根据 电容器内部电场强度 增大,C错误,D正确。故选D。
10. B
11. B
【解析】照射 的光强度减弱,光敏电阻阻值变大,故电路总电阻变大,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电路的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D 项错;
由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可知, 两端电压减小,A 项错;
根据串反并同规律可知,与 串联的小灯泡功率减小,B 项正确;
与 并联的电阻 的电流增大,C 项错。
第二部分
12. B, D
【解析】图象 是金属热电阻的图象,金属热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好,测量范围大、但灵敏度较低,故选项A、C错误。图象 是热敏电阻的图象,热敏电阻可以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热敏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差、测量范围小、但灵敏度高,故选项B、D正确。
13. B, C
【解析】发光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A项错;热敏电阻和霍尔元件都可作为传感器,B项、C项对;干电池是电源,D项错。
14. B, C
【解析】电烫斗能自动控制温度主要是利用了双金属片的膨胀系数不同,选项 A 错误;
常温下,上、下触点是接通的,当温度过高时,双金属片发生弯曲使上、下触点分离,选项 B 正确;
若要设定较高的熨烫温度,应使升降螺钉下移,选项 C 正确;
电烫斗中的双金属片是金属材料,选项 D 错误。
15. C, D
【解析】电路中,用光照射 时,光敏电阻阻值减小,则外电路总电阻 减小,干路电流 增大,内电压 增大,路端电压 减小,电压表示数减小,通过 支路的电流 减小、则通过 、 支路的电流 增大, 消耗的功率 增大, 两端电压 增大,电容器两端电压增大,由 ,知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增加,电源的效率 ,综上知 A 、 B 错,C 、D正确。
第三部分
16. ;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