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21年下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参考答案
一、二、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B B A A A D C D B C ABC AC BCD A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蓝藻和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
2.D 【解析】a表示细胞的生长过程,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A错误;c表示细胞分化,细胞的数目、核基因均不变,B错误;老年人头发变白与衰老的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有关,C错误;细胞的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正确。
3.B 【解析】若0.3 g/mL的蔗糖溶液可引起该材料质壁分离,则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变小,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逐渐向细胞中央靠拢,A正确;若0.5 g/mL的NaCl溶液可引起该材料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则说明离子可主动进入细胞,并使细胞液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B错误;用质量分数为8%的HCl溶液处理该材料,由于HCl可以破坏细胞的结构并杀死细胞,因此显微镜下可能观察到叶绿体扩散到细胞周围,C正确;若0.5 g/mL的蔗糖溶液引起该材料质壁分离后,加清水不能质壁分离复原,则说明该材料失水过多导致死亡,D正确。
4.B 【解析】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A错误;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等优点,B正确;正常情况下,白眼雄果蝇和杂合红眼雌果蝇杂交子代中,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白眼=1∶1,即表现型与性别无关,C错误;白眼雌果蝇(XaXaY)出现的原因是亲本雌果蝇减Ⅰ或减Ⅱ异常,从而产生了含XaXa的卵细胞,D错误。
5.A 【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成分,一般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A错误。
6.A 【解析】细菌、蚯蚓是分解者,A错误。
7.A 【解析】据图可知,AB段CO2浓度在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吸收了CO2,即净光合速率大于0,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A正确;B点以后,CO2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净光合速率等于0,甲植株所在玻璃罩内的氧气含量达到最大值,B错误;若降低光照强度,则光合速率降低,甲植株达到B点所需时间延长,故B点右移,C错误;乙植株能利用较低浓度的CO2,积累的有机物更多,能维持更久的生命,若将甲、乙植株置于同一密闭玻璃罩内培养,一段时间后,甲植株将先死亡,D错误。
8.D 【解析】肝脏不是内分泌腺,A错误;激素不作为细胞的结构成分,B错误;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可促进几乎全身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D正确。
9.C 【解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错误。
10.D 【解析】若F2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可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A正确;若F2性状分离比为5∶3∶3∶1,则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即不存在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双亲的基因型一定是AAbb和aaBB,B正确;若F2性状分离比为66∶9∶9∶16,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F1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C正确;不管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选择Aabb和aaBb进行一次杂交实验,子代都会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不可以验证两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D错误。
11.B 【解析】题中显示Efcd基因可使水稻氮吸收能力,光合作用相关过程均显著增强,还兼顾了早熟和高产两方面的特性,因此体现出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的特性,A正确;光合作用需要大量酶的参与,其相关过程显著增强说明Efc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含Efcd基因的水稻氮吸收能力显著增强,可推测该基因可能促进植物根细胞膜上NO载体数量增加,C正确;Efcd基因是在水稻中发现的,欲培育小麦新品种,不是同一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宜采用转基因育种,D正确。
12.C 【解析】根据题意“顺面区接受由内质网合成的物质转入中间膜囊进一步修饰加工”,可知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在高尔基体中间膜囊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A正确;由图可知,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反面区出芽产生,其形成过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B正确;调节型分泌和组成型分泌途径均存在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和囊泡与高尔基体脱离的过程,故均不会使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减小,C错误;顺面区接受由内质网合成的物质转入中间膜囊进一步修饰加工,反面区参与蛋白质的分类和包装,两区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D正确。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ABC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种群中AA=56%、Aa=8%、aa=36%,基因频率A=0.56+0.04=0.6,a=1-0.6=0.4。该种群自交或自由交配若干代,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不变,AC正确;自交两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8%×1/2×1/2=2%,B正确;自由交配两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0.4×2=48%,D错误。
14.AC 【解析】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A错误;缺少细胞分裂素受体的植株,细胞分裂可能无法正常进行,其生长速度比正常植株慢,B正确;赤霉素和生长素均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赤霉素没有两重性,C错误;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种子的休眠,D正确。
15.BCD 【解析】据图2可知,胰蛋白酶可降低植酸酶的活性,据此推测植酸酶的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植酸酶能增大植酸磷分解速率,其作用机理是降低植酸磷分解所需的活化能,B错误;据图1可知,pH=5.5时,酶的活性最高,故pH=5.5是植酸酶的最适pH,C错误;酶的高效性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D错误。
16.A 【解析】人体血液中的CO2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快,进而使排出CO2的速度加快,该过程存在神经和体液调节,A正确;呼吸中枢在脑干,B错误;参与该过程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以扩散的方式穿过突触间隙,C错误;部分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存在神经调节,故不一定存在上述调节过程,D错误。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7题~第2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1题~第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题,计45分)
17.(9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负反馈调节(“反馈”不给分)
(2)高(1分) 物种组成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答出1个即可)
(3)物质和能量(少答只得1分)
【解析】(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故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一般来说,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但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等环境较差,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差。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18.(12分,每空2分)
(1)防卫、监控和清除(少答只得1分) 淋巴因子、抗体(少答得1分) 非特异性
(2)连续14天定时投喂等量且含102粒/L PS(微塑料)的饲料
(3)微塑料进入海参的体腔液后会激发海参的免疫应答
(4)高浓度PS引发的免疫应答对机体造成了损伤,使机体产生了过多的有害化合物,进而影响了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中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主要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2)本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连续14天定时投喂适量饲料,故①处的处理是连续14天定时投喂等量且含102粒/L PS(微塑料)的饲料。
(3)悬浮在黑海参体腔液中的体腔细胞具有吞噬异物、分泌淋巴因子等作用。PS浓度升高至104、106 粒/L时,体腔细胞的数量及吞噬活性、溶菌酶活性均显著增加,这表明微塑料进入海参的体腔液后会激发海参的免疫应答。
(4)超氧化物歧化酶主要参与清除动物体内过多的有害化合物,但其活性又受到有害化合物的影响。106 粒/L的PS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推测可能的原因是高浓度PS引发的免疫应答对机体造成了损伤,使机体产生了过多的有害化合物,进而影响了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19.(12分,每空2分)
(1)CO2的浓度、温度
(2)叶绿体基质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升高CO2浓度,C3的合成加快,消耗的NADPH和ATP增多,光反应加快,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3)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 增温过高;植物种类不同
(4)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以缓解温室效应;筛选温室效应下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强的品种(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据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CO2的浓度、温度。
(2)龙须菜是真核生物,固定CO2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升高CO2浓度,C3的合成加快,消耗的NADPH和ATP增多,光反应加快,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3)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温度升高组的呼吸速率、光合速率均升高,原因可能是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强。该实验是在升高4 ℃的条件下完成,有学者也做了温室效应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升高组和温室效应组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对此,可能的原因是增温过高,影响了酶的活性,也可能是研究的植物种类不同。
(4)全球气候变化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温度升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为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以缓解温室效应;还可以筛选出温室效应下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强的品种。
20.(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1分) T/A→C/G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患儿双亲正常,说明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测序可知,该患儿父母均含致病基因,说明是常染色体遗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分)
(3)GADGBC GBDGBD、GBDGBC、GBDGAD
【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GBD、GAD和GBC三种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据图可知,与GBD相比,GBC序列上碱基对的变化是T/A→C/G。
(2)患儿双亲正常,说明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测序可知,该患儿父母均含致病基因,说明是常染色体遗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根据题意可知,A、C分别是GBA基因不同部位的突变,即:父亲和母亲的GBA基因发生不同的突变,父亲GBA基因的A序列由B序列突变而来、D序列没有突变,故表示为GAD,母亲GBA基因的C序列由D序列突变而来、B序列没有突变,故表示为GBC,患儿的两个GBA基因均突变,故基因型表示为GADGBC。若该对夫妇又生了一个不患戈谢病Ⅱ型的孩子,则其基因型可能是GBDGBD、GBDGBC、GBDGAD。
(二)选考题:共15分。考生从给出的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1.(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水蒸气蒸馏法 吸收油层中的水分 过滤
(2)石灰水 促进油和水的分离
(3)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
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 纸层析(1分)
【解析】(1)玫瑰精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可以利用水蒸气将玫瑰精油携带出来,适用于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提取。提取过程中向初步提取的乳化液中加入氯化钠,可增加盐的浓度,有利于油水分层。分离油层后,还要加入无水Na2SO4的目的是吸收精油中残留的水分,放置一昼夜后,过滤掉固体Na2SO4即可得到玫瑰精油。
(2)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是食品、化妆品和香水配料的优质原料。采用压榨法提取橘皮精油时,为了提高出油率,需要将橘皮干燥去水,并用石灰水浸泡。压榨时还要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NaHCO3和5%的Na2SO4,并调节pH,目的是促进油和水的分离。
(3)胡萝卜素不溶于水,在萃取胡萝卜素的过程中,选用石油醚作为萃取剂,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且不与水混溶,易于后期胡萝卜素的分离。一般来说,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萃取效果好。对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常通过纸层析法鉴定,并与标准样点比较。
22.(15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无菌和人工控制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脱分化、再分化(答全才给分)
(2)植物茎尖的分生区附近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3)有丝分裂 分化
(4)离体的红豆杉树皮细胞愈伤组织―→提取紫杉醇(3分)
【解析】(1)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称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所以外植体能够形成幼苗所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叫脱分化,所以①过程是脱分化,②是再分化过程,再分化是指已经脱分化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再分化出胚状体,形成完整植株。
(2)培育脱毒苗时,一般选取茎尖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植物分生区附近(茎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
(3)图中①②③阶段细胞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②③阶段除了细胞分裂外,还进行细胞的分化等。
(4)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将细胞培养成愈伤组织,再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细胞,从中提取紫杉醇。生产过程图为:离体的红豆杉树皮细胞愈伤组织―→提取紫杉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