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英国和美国都是近代较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关于两个国家最高行政首脑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由选举产生
B.都对议会负责
C.都可以解散议会
D.任期都是四年一届,连任不超过两届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时代,将世俗的职守或工作解释为神圣的天职或蒙召,其针对性非常明显:反对出世禁欲的修道主义。由此可知,马丁·路德的这一思想( )
A.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B.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
C.顺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维护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牛顿是第一个充分使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人,这里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 )
A.长期观察 B.数学计算 C.逻辑推理 D.反复实验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英国新任首相约翰逊向外界宣布,将全力推进脱欧事宜,议会中亲欧派议员声称,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应该( )
A.征询上院对于脱欧意见 B.提请国王提前解散议会
C.举行全民投票否决议会 D.撤销有关内阁成员职务
有学者描述说:18 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
A.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 B.牛顿定律对其他自然学科的影响
C.牛顿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D.经典力学为相对论奠定理论基础
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众议院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主要违背了下列选项中的哪一学说( )
A.三权分立说 B.自然权利说 C.社会契约说 D.人民主权说
“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结合所学,材料反映的科学成就是( )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B.牛顿建立起力学理论体系
C.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 D.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 200 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己”材料中的“精巧设计”是指( )
A.美国 1787 年宪法 B.法国的《人权宣言》
C.英国的《权利法案》 D.美国的《独立宣言》
有学者描述说:“(17 世纪)新兴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于是哲学家们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此描述旨在强调( )
A.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 B.牛顿定理对其它自然学科的影响
C.牛顿科学精神所具有的思想意义 D.经典力学为相对论奠定理论基础
关于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肯定王权高于教权 D.挑战教会权威
“不如脱离其行伍(东亚),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该言论是哪国的近代化指导思想(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 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推动保罗三世变革的因素有( )
①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②对宗教改革的支持
③印刷术的发展
④缓解天主教面临的危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战争一再遭受到失败 B.工业生产落后于西方
C.发展工业缺乏自由劳动力 D.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下
电影《鸦片战争》有这样一段场景: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议会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女王维多利亚最终签署对华宣战命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王是专制君主,掌握国家实权
B.议会行使立法权,英王掌握行政权
C.议会拥有决策权,国王对议会负责
D.议会掌握国家实权,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决议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美等许多国家效法。
材料二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成熟的;……”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1) 材料一中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的建立有哪几种类型?请指出法、德两国代议制确立的标志性事件。
(2)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
“法国大革命”
(1) 拟写一篇题为“法国大革命”的小论文,收集到如下史料,请你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评估。
A.《世界文明史·拿破仑时代》,1856 年
B.英国人阿瑟·扬的《法国游记》,1787—1789 年
C.油画《马拉之死》,1793 年
(2) 在将法国大革命与英国革命进行比较时,有同学搜集到 18 世纪后期的这幅英国铜版画漫画《which is best》:
根据材料,你认为该漫画作者对英法革命看法如何?你是否认可?简要说明理由。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1) 按照英国清教徒革命的发展进程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此概述革命期间的政体变化。
(2) 詹姆士一世和玛丽、威廉一世的权力一样吗?说明理由。
(3) 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沿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夏新华《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 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 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 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 1787 年宪法》
材料三 19 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件
1830 年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832 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48 年 法国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61 年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制
1867 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1 年 德意志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 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 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3) 根据材料三,概括 19 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任选其中一个方面加以说明。
“世纪”与十八世纪
材料一 时间纪年的变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常来说,古代的纪年方法有两种,一是干支纪年,二是王公皇帝的年号纪年。晚清以降,欧美的纪年方法和时间性质引入国内,“世纪”的概念即其中之一。其实,“世纪”一词自古存在于中文世界,但其涵义并非指向时间的单位,而是特指帝王的世系及其相关记载。1900 年以后,“世纪”一词逐渐成为指称百年的标准词汇。1908 年出版的《英华大辞典》中首次将“century”对译为“一百年,世纪,周(泰西以一百年为一周)”。1913 年,魏易等翻译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一书中,“世纪”一词频繁出现,明确指称一百年的时间坐标。带有时间属性的“世纪”一词是二十世纪的产物。
材料二 《申报》和《东方杂志》是清末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两种媒体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大量刊登关于“十八世纪”的报道和争鸣。两份媒体均将此时段作为西方历史急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八世纪”一词在两种媒体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1905 年和 1911 年,相关论述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为时间单位的“世纪”第一次出现就与“十八世纪”紧密相连,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与十八世纪西方文明高速发展及其向其他地区扩张有关。因此,“十八世纪”一词自晩清民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与欧美历史发展紧密相随的,似乎成为西方的专属时间。
——摘编自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1) 20 世纪初“世纪”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清末媒体为什么要关注“十八世纪”?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A 5.B 6.C 7.B 8.B 9.A 10.C 11.D 12.C 13.C 14.C 15.D
二、材料分析题
16.
(1) 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事件: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2) 理解:英囯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和努力。光茕革命,结束封建专制统治;颁布《权利法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政治;不断进行议会改革,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17.
(1) A.为大革命后学者的学术研究著作,是研究大革命的二手史料;
B.《法国游记》当是作者在大革命期间的所见所闻的直录,是一手史料;
C.油画《马拉之死》创作于大革命期间,可作为研究大革命时期民众反应的一手史料,但作为艺术作品,有较强主观性,需与其他史料互证以获得更能真实的历史信息。
(2) 画面中,英国的优雅安宁和强大(盾牌、法律天平、出海商船)和法国的恐怖暴戾,尸横遍野(叉子上的人头,被践踏的人,上吊的人,妇女另一手拿着匕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法国革命导致社会暴力与动荡的批判,对英国革命带来稳定和平,正义与幸福的肯定。
不完全认可(或基本认可)。
1792 年时,英国已通过“光荣革命”,用一种温和而妥协的方式结束了革命,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政体,政局稳定,并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此时的法国大革命正处于激进的暴力革命阶段,对法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造成巨大危害。但作为英国铜版画,漫画作者忽视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如推翻封建波旁王朝,颁布《人权宣言》等。
18.
(1) ④②①③。詹姆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英国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不一样。詹姆士一世是专制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玛丽和威廉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议会成政治统治的中心。
(3)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19.
(1) 特征:独立自主性(原生性);不成文性;延续性(保守性)。
(2) 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相同点:资产阶级掌权;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 主要内容:近代民主政体的建立和扩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近代统一民族国家形成。
说明:例 1,英国、法国、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权方面的变革,资产阶级民主得到发展。例 2,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进程加快。
20.
(1) 内涵变化:从帝王世系及其相关记载转变为百年为周期的时间概念。
(2) “十八世纪”并非单纯的时间概念,清末许多媒体认为十八世纪有着丰富的内涵:18 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生剧变,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兴起。对外加紧进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国家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许多媒体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致力于介绍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启发民智,18 世纪的西方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