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2 23:1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纷乱与交融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副标题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区域开发。
2、认识东晋士族的特殊社会地位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
220—265 曹丕建魏,定都洛阳
221—263 刘备建蜀,定都成都
222—280 孙权建吴,定都建业
三国—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乱
影响:
①中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②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③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西晋
三国后期,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权后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建西晋,280年完成统一。这一时期,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具有代表性的即“五胡内迁”
晋武帝司马炎
西晋版图
五胡内迁
1、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②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2、影响:
①促进江南开发;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③促进民族融合;
④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
鲜卑
匈奴
羌(qiāng)
氐(dī)
羯(jié)
鲜卑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
八王之乱形势图
西晋的灭亡
1、时间:
316年,西晋灭亡,中国再次进入分裂阶段。
2、原因:
①宗室诸王争权夺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八王之乱);
②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权
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士族崛起
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
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东晋的衰亡
时间:420年,刘裕夺权建宋,之后进入南朝时期
主要原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势力衰落
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
《国史大纲》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是连绵战火? 还是全盛前奏?
VS
长期分裂之新开始:三国
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
魏蜀吴
三国鼎立
分裂
局部统一
曹丕220年
刘备221年
孙权222年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统一政府之回光返照:西晋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
“晋归义羌侯”印
长江流域之新园地:东晋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北方之长期纷乱
东晋——南朝
宋齐梁陈
士族: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
东晋皇族司马氏
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
“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贸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4
长江流域之新园地:东晋
想一想:
门阀士族政治有什么影响?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也是适逢其时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南北政权之再分裂:南北朝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东晋
十六国
南朝
(420年—589年)




北朝
(386年~581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前秦统一北方




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
政权更迭中有何趋势?


东晋255--316年
西晋255--316年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朝439—581年
南朝420—589年
宋——齐——梁——陈
魏220年
吴229年
蜀221年
三国
220—280年
战乱
(一)融之因
东汉灭亡后汉民族剩下一千万人
董卓的军队主要来自羌族
曹操部队有大量乌桓骑射
晋文帝司马昭归附的胡人高达八百七十万
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时期,这就打乱了昔日相对稳定的民族居住区,实现了各族人民的交错杂居,为民族交融创造条件。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气候
杂居
鲜卑自称皇帝之子的后裔
匈奴的铁弗自称大禹的后代
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
历史和文化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
——《宋书》卷五十四
(二)融之况·汉人南迁
自然环境
战乱
和平
先进技术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隋书·食货志》
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开发南方的过程,使江南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南方相对安定
(二)融之况·汉化改革
“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调。”
谓澄曰:“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士,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资治通鉴》
改官制
学汉语
迁都洛阳
巩固政权
加速封建化
从孝文帝改革措施看出其改革目的是什么?
(二)融之况·汉化改革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而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讨论:改革中历史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
评价孝文帝改革
第一,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生产品种乃至农产品传入中原。
第二,胡床、胡饼、胡服等的普遍制作和使用,对汉族的衣食住行方面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汉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精华,胡歌、胡乐、胡舞、胡戏等的流行,给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色彩。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
(三)融之果
民族交融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各有何影响
少数民族
中原
民族融合: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
民族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民族大融合的实现,使汉族接受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所以在经济、文化上不仅衰落,而且变的更加兴盛,充满活力。隋文帝能够顺利完成统一事业,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应该是南北统一的重要条件。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在全国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
思考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
①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②秦军中的汉人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③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从东晋方面看:
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ppt完整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ppt完整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