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废宰相、设内阁
农业、手工业发展
郑和下西洋
从明朝建立
高产作物
戚继光抗倭
到清朝统
经济发展
与局限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边疆管理
奏折制度
军机处君主专制
文字狱
收复台湾
清朝的鼎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商帮和长途贩运
白银货币化
陆王心学」
思想领域变化
民主思想
《尼布楚条约》
彊域奠定
盛与危机
文化
小说和戏曲
四昆
大名著
曲、京剧
对西藏管理
农民起义
科技著作
统治危机
科技
闭关锁国
西学东渐(共47张PPT)
元末农民明朝建立
明朝灭亡
起义
元朝灭亡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澳门被“租借”明蒙和议后金建立后金改清清军入关
1351年1368年1402年1405年1433年16世纪中期1571年1616年1636年1644年
丛明君主专制废宰相,设内阁
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郑和下西洋
海疆治理海禁与倭乱
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明朝与蒙古关系的
演变
内陆边疆治理藏族地区的治理
清的崛起,明清易代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1.了解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作出历史解释。2.正确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对郑和下西洋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塑造注目全球、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观念。3.了解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掌握明清易代的相关史实,培养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
知识点1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一、明朝的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1.目的:为加强皇权。
2.过程: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3.结果: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内阁制度的建立
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过程: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3.职责
(1)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2)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四、宦官专权的出现
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权力
(1)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2)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3)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
(1)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2)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3)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探究点 秉钧执政——明朝的内阁制度
史料 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 000多件,共3 000多件事情,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0多件、政事400多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据《明史》整理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中的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提示] 现象: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原因: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 皇帝的信任
职责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皇帝的侍从顾问
任免 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决定
权力 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政治权;权力来自制度 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活学活用·针对训练]
1.有学者认为,明朝时期皇权弱化时,内阁的作用可能被凸显;相反,皇权强化时,内阁作为附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这表明明朝内阁( )
A.对皇权有明显的制约
B.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C.削弱相权并加强皇权
D.未形成固定的权力界限
解析:选D 由材料中皇权和内阁作用的变化关系可知内阁职能未形成固定的权力界限,故选D项;内阁权力来自皇权,其不能制约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强弱与内阁作用的动态变化,未强调内阁的作用,排除B项;设立内阁时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
2.“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表明,明朝内阁( )
A.内阁学士都是宰相 B.掌握实际决策权
C.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权力来源于皇帝
解析:选D 材料“我朝阁臣……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说明内阁大臣权力来源于皇帝,故选D项;据材料“原非宰相”可知,内阁学士不是宰相,排除A项;“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说明内阁并非中央法定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说明内阁也非最高行政机构,排除C项。
知识点2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一、郑和下西洋
1.时间:15世纪前期。
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概况: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特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5.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概念阐释]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1)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2)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过程: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3.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思维点拨] 戚继光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2)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戚继光本人文武双全,才智超群。(3)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并且战争的性质是正义反侵略的。
三、欧洲殖民者的侵扰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3.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探究点 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
史料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郑和下西洋所具备的条件。
[提示] 当时中国造船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独领风骚。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相同 开创精神;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不同不同不同 目的 扬威海外,以朝贡贸易换取万国来朝的盛况 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
性质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 经济 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政治 促进了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树立起中国和平使者的形象 掀起殖民狂潮,造成亚、非、拉美等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
[活学活用·针对训练]
3.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解析:选A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属于朝贡贸易,导致国家财政困难,难以为继,因此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故选A项。
4.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而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而不是海外移民,排除C项;在古代中国,历代从未进行殖民扩张,排除D项。
知识点3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一、明蒙关系的演变
1.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2.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3.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4.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5.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二、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1.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2.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三、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1.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
2.明朝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四、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3.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五、明清易代
1.明末农民起义: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2.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3.清军入关
(1)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2)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思维点拨] 清军入关并确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必然性
(1)明末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但由于自身腐化及战略失误,未能挡住清军进攻。
(3)清朝自身的进步发展,已经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具备了入主中原的条件。(主要原因)
(4)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入主中原前,先征服蒙古各部、对北京形成包围之势,又对山海关的吴三桂进行笼络。
(5)笼络汉族官僚、地主以减少入关阻力,并联合对抗农民起义军。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探究点 经略边疆——明朝的民族关系
史料 三娘子(1550—1612),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2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探究]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提示] (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明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
(1)实行“因俗而治”,让各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有重大意义。
(2)北方边境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和留居内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兼容并包政策,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活学活用·针对训练]
5.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 )
A.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
B.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
C.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
D.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这一政策有利于民族交融和社会稳定,故选C项;“回回人”在元朝时出现,排除A项;元代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排除B项;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势力退回北方草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6.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朝设置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 )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D.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解析:选B 元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题干体现了对边疆的管理,不能体现对外开放问题,排除A项;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从1840年开始的,排除C项;宣政院、都司卫所和理藩院是不同性质的机构,不能促成风俗的趋同,排除D项。
[学史明智·展情怀]
[材料展示] 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伟大复兴
材料一 郑和在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摘编自[法]弗朗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材料二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
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思维升华]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及当代启示
郑和下西洋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的鲜明形象,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郑和恪守儒家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以和为贵、永享太平之福等和平共处原则,促进了海洋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郑和下西洋诠释了“海权”的重要意义,对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南海历史权利的确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针对训练]
1.1498年5月,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这也正是七十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展示天国德威的地方。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导致东西方航海目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航海家与支持者的关系不同
B.支撑航海的经济形态不同
C.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D.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视不同
解析:选B 郑和下西洋目的是“展示天国德威”,达·伽马远航是以经济为目的,前者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A、C、D三项错误。
2.郑和下西洋与麦哲伦航海是东西方航海活动的代表,但两者在对世界的影响上差别巨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解析:选B 郑和下西洋和麦哲伦航海的对比,并不足以说明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精神,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没有掠夺性,新航路开辟是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具有掠夺性和竞争性,它改变了各洲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为后来殖民扩张打下基础,故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在官方主持下进行的,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那时还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故D项错误。
[教材问题·再思辨]
1.读教材P73“郑和航海路线图”:
[设问] 郑和开创的时代为什么“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
[提示] 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腐朽;统治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郑和下西洋不是经济的需要,只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缺乏生命力。
2.读教材P75“明朝形势图(1433年)”:
[设问] 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千米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3.读教材P76“问题探究——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
[设问] 根据这段材料,指出“颉颃”的含义。
[提示] 互相制约或上下抗衡。
4.读教材P76“学习拓展”:
[设问] 明朝八股文有什么积极作用?
[提示] 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八股文为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对后世某些文学体式,比如楹联的成熟和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
思维脑图 要旨聚焦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2.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并无决策权,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3.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但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4.明朝时期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事务,在黑龙江流域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程深化] ——提升学习的高度
内阁权力并非宰相权力
朱元璋的废相,使宰相在法律制度上已经被废除。因此,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也无论他们有怎样的权力、威势,对政局具有怎样的影响,在制度上都不具有宰相的合法地位。
同时,内阁的权力受到了司礼监的挟制。司礼监作为合法机构向皇帝负责,与内阁没有任何隶属关系。这种法定权力的制衡,使得内阁始终都无法彻底摆脱司礼监的束缚与制约。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名分”的社会。所谓“名分”实质上就是一种合法性,名不正则言不顺。君主不让宰相拥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唐宋时的三省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这一转化,而明代则更为彻底。
[课程延伸] ——关注学习的广度
明代海洋政策的特点
明朝建立后,国内局势不定,倭寇经常登陆骚扰。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内地海商勾结倭寇为患,于洪武四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明太祖的海禁旨在通过禁止民间的海上互市,以隔断海商与倭寇的联系。永乐时期,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维持南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且力图向西洋发展,明成祖决定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诸国,以“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著当代之盛典,舆图开拓,万善咸臻”。郑和下西洋虽然有经略西洋的明确意图和实践努力,但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制约,缺乏发展海外贸易的明确主观动机。然而在客观上,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过程中广泛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正统以后,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劫掠又在中国沿海一带蔓延开来。此时的明朝政权只有以海禁政策来应对内外危机了。通过接连的禁令,海禁政策之严厉很快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课程新解] ——拓展学习的维度
海洋贸易禁令加剧东南沿海倭患
嘉靖初年,明朝严厉的海洋贸易禁令相继出台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许多更加严重的弊端。
嘉靖海洋贸易禁令颁布以后,除了在朝贡贸易方面的严格限制以外,对于民间私人贸易打击的责任落实到了地方。明廷严厉督责地方切实贯彻海洋贸易禁令,加强了对违反海洋贸易禁令的执法和管理。地方执法力度虽然加强,但同时面临执法困境,遭到地方利益集团间接或直接强势反抗。
海盗与商人聚集在一起,具有商业和盗窃的特点,浙东倭患出现内外勾结的态势。
同时这一禁令的强制推行,也忽视了浙东等沿海地区的经济环境,所以从嘉靖朝严格海洋贸易禁令中,也反映出明朝到了嘉靖时期试图在制度上严格约束地方行政和执法权,却也暴露出对地方控制力的下降。
[迁移应用]
1.徐光启说,“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进而认为,“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据此可知,他主张( )
A.开放贸易制倭 B.鼓励商业发展
C.实行海禁政策 D.打击海上走私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惟市而后可以靖倭,惟市而后可以知倭,惟市而后可以制倭,惟市而后可以谋倭”可知徐光启主张通过放松海禁政策来“靖倭”“知倭”“制倭”“谋倭”,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通过放松海禁政策来平息倭患,其目的并不在于鼓励商业发展,排除B项;徐光启主张放松海禁政策,而不是实行海禁政策,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通过放松海禁政策来制倭,与“打击海上走私”无关,排除D项。
2.明代官员孙承泽说:“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这说明明朝的内阁是( )
A.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B.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中枢
C.宰相共同议定大政的场所
D.统率六部百司的上层机构
解析:选B 据材料“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可知,内阁类似宰相,但是其出身地位与宰相不同,只是皇帝的顾问,是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中枢,故选B项;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A项;明朝已经废除了宰相,排除C项;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排除D项。
PAGE
11(共54张PPT)
“康乾盛世”开始
清军入关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尼布楚条约》
设驻藏大臣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明确对西藏管辖权
1644年
1662年
1684年
689年
1727年
1757年
1793年
康乾盛世
康雍乾时期
的君主专制
皇帝独断朝政
君主专制
奏折制度
新高度
军机处
统一台湾
文字狱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击败沙俄
疆域的
奠定
平定萦古、新疆
直辖西臧
督抚制度
人口危机
统治危机
的初显
农民起义
外来威胁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1.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把握康乾盛世的历史概念,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的新发展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2.掌握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从空间上认识清朝的疆域范围,梳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培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3.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清朝统治危机的出现,培养关注世界形势、关注民生、居安思危的品质和能力。
[时空坐标]
知识点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一、康乾盛世
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3.原因: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他们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1.奏折制度
(1)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作用: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置军机处
(1)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2)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大兴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思维点拨]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原因
(1)从机构制衡上看:削弱了原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
(2)从地位上看:虽说是最高的执政机关,但它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3)从成员组成上看:军机处成员基本上都是临时性的,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成员可随时更换。
(4)从办公的地方看: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5)从军机大臣的职权看: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
(6)从传达上看:皇帝的命令可以直接传达到地方,提高了效率。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探究点 君主专制的顶峰——军机处的设立
史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并概括军机处重要性的体现。
[提示] 原因:为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重要性体现:位置距宫廷近,担任者都是亲臣、重臣,负责全部承旨、出政。
史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探究] 根据史料二,指出清代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分析军机处的设置对清代政治有何影响。
[提示] 职责:传达皇帝旨意,不能决策,完全听命于皇帝。
影响:保证了政令的快速传达、执行;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军机处的特点及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1)特点
①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位于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③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2)影响
①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②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③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活学活用·针对训练]
1.清朝乾隆帝规定,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同时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如有地方督抚官员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章京刺探情况,必严加处理。上述规定( )
A.有利于监察官员
B.体现出军机处官员素质低
C.确保政令保密性
D.说明乾隆帝的疑心比较重
解析:选C 根据材料“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不准任何人窥探”“刺探情况,必严加处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军机处的保密性,故选C项;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加强军机处政令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与监察官员没有关系,排除A项;选用不识字的幼童听差是为了保密性的需要,并不能说明军机处官员素质低,排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是为了确保政令的保密性,与乾隆帝的疑心重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项。
2.时人评价军机处:“军机大计,罔不总揽”“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世人皆称军机处为枢密”。这表明军机处( )
A.拥有决策权,类似于元朝的中书省
B.机构设置简单,类似于宋朝的枢密院
C.拥有行政权,类似于唐代的尚书省
D.属于临时机构,类似于皇帝秘书班子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官员互不统属,皆隶属于皇帝,类似于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故选D项;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没有决策权,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排除A项;宋朝的枢密院专掌军政,而军机处只是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排除B项;唐代的尚书省负责执行,其长官执宰相之职,而军机处没有实权,排除C项。
知识点2 疆域的奠定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对台湾的管辖
1.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台湾府的设立
(1)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2)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三、巩固西北边疆
1.平定准噶尔叛乱
(1)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
(2)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3)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4)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3.对蒙古地区的管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4.对新疆的管辖: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四、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制度
(1)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政府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
(2)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3)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2.派遣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颁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五、清朝的民族管理制度
1.机构设置: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民族政策: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辨析比较] 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
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六、清朝的疆域
1.范围: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管理
(1)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2)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思维点拨] 影响清朝疆域最终奠定的因素
(1)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疆域保持稳定的基础,也是清代疆域最终奠定的基础。
(2)历史上活跃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及民族交融对中国疆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3)中国地理条件的内向性是国家统一和疆域奠定的条件之一。
(4)清朝极力倡导“大一统”的观念,是清朝疆域最终奠定的思想基础。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探究点 亦抚亦攻——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史料一 辛卯,噶尔丹入犯乌珠泰。癸卯,上(指康熙)亲征。壬戌,(噶尔丹)登孟纳尔山,望见黄幄网城,大兵云屯,漫无涯际,大惊,弃其庐帐宵遁。……上率轻骑追之,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噶尔丹以数骑遁。
——摘编自《清史稿》
[探究] 史料一记述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后来清朝设置什么机构管辖该地区?
[提示] 历史事件:康熙率军亲征,平定准噶尔叛乱。成果: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机构:伊犁将军。
史料二 清朝统治者用了近一个世纪时间,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周围修建了喇嘛庙。夏季时,清朝统治者经常在此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与他们联络感情。
[探究] 史料二体现了清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该政策发挥了什么作用?
[提示] 政策:怀柔政策。作用: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明清民族关系的不同特点
明朝 清朝
总体特征 防御 进攻
策略 以抚为主 剿、抚并用,以剿为主
民族管理制度 继承发展 更加完备
民族关系的程度 相对疏松 相对紧密
[活学活用·针对训练]
3.由如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地区 管理方式
新疆 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A.注重因地制宜 B.提倡民族自治
C.强化军事管理 D.重海疆轻边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蒙古设盟、旗两级单位,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等关键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特点,故选A项;根据材料“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可知伊犁将军的设置并非民族自治,排除B项;根据材料“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可知清政府对西藏进行行政管理,并非军事管理,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清朝时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并非“重海疆轻边疆”,排除D项。
4.康熙对诸臣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北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这反映了清朝( )
A.版图进一步开拓巩固
B.长城内外治理一体化
C.边疆治理方法有创新
D.长城防范力度被削弱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北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可知,康熙皇帝对漠北蒙古运用智慧灵活、恩威并施的治理方法,与秦朝修长城的治理方法相比,更为有效,也有所创新,故选C项;材料强调清王朝对蒙古统治的新措施,没有体现版图的进一步拓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对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的统治措施,没有涉及长城内外治理的一体化,排除B项;长城防范力度被削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知识点3 统治危机的初显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一、出现
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二、表现
1.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2.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
3.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三、闭关自守政策
1.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内容
(1)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2)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3)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3.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维点拨] 统治危机初显的原因
(1)政治:官僚政治的腐败;土地兼并、贫富矛盾尖锐;闭关自守导致闭目塞听。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重农抑商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剧增导致资源危机显露;沉重的地租剥削和繁重的赋役负担。
(3)思想:妄自尊大,天朝上国思维不利于创新。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探究点 “天朝上国”的迷梦——“闭关自守”政策
史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探究] 结合史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提示] 看法: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政策:闭关自守政策。
史料二 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探究] 在史料二中,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
[提示] 原因: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只能造成国家、民族落后。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闭关自守政策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1)原因
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的根本原因。
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客观原因。
③清朝统治者具有民族狭隘性。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自守”,将人民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2)实质:限制对外贸易,是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外交上的反映。
(3)影响
①积极: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也使封建统治者日益故步自封。
[活学活用·针对训练]
5.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 )
A.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
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C.对外厉行闭关自守政策
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
解析:选B 清朝前期曾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据材料“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可知,当时的繁华背后已隐藏着衰败的危机,故选B项;乾隆年间尚未遭到英国的侵略,排除A项;C项只是当时“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的原因之一,并不能完整概括材料,排除;白莲教起义指清朝嘉庆年间爆发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清政府的事件,时间不符,排除D项。
6.1757年,乾隆帝降旨限定广州一口同外国通商,之后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举措( )
A.禁绝了一切中外贸易往来
B.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避免了外国殖民者的侵扰
D.保障了造船业领先地位
解析:选B 广州一口通商和一系列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章程,说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项;“海禁”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禁绝一切中外贸易往来,排除A项;“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不可能避免外国殖民者的侵扰,排除C项;“海禁”政策给中国造船业沉重打击,使造船业逐渐衰落,排除D项。
[学史明智·展情怀]
[材料展示]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材料一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清廷“国丧”停兵不举,郑成功乘机进兵台湾。苦战之后,荷兰人乞和。他说:“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摘编自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材料三 201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70年来”,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和平统一方针实施以来,两岸关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同时提出了“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探索‘一国两制’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的五点主张,全面阐述了立足新时代、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
[思维升华] 元清两朝对台湾的管辖
(1)台湾名称的变化: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在三国时称夷洲,在隋唐时称流求,在元朝时称琉球,明朝时称小琉球,清朝时称台湾。
(2)元清两朝对台湾的管辖
①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②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③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针对训练]
1.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解析:选A 戚继光抗倭是反抗日本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抗荷兰侵略,雅克萨之战是反抗沙俄侵略,故选A项;这三个事件都是反对外来侵略,不是内部叛乱、加强专制统治及主动对外交流,排除B、C、D三项。
2.清朝初年,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寸板不许下海”。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从康熙五十六年开始,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清初的海禁是为了收复台湾
B.康熙皇帝曾一度部分开放海禁
C.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在康熙年间正式确立
D.清前期曾与日本、东南亚贸易往来
解析:选A 题干中提到,清朝初年实行海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隔绝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并不能收复台湾,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教材问题·再思辨]
1.读教材P77“史料阅读”:
[设问] 概括史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皇权高度膨胀。
2.读教材P79“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
[设问] 分析金瓶掣签制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 它既符合政治手续、法律手续,也符合宗教手续;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体现了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事实;有利于维护和稳定蒙藏地区的社会局势。
思维脑图 要旨聚焦
1.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 西藏。4.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国丧失国际市场,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课程延伸] ——关注学习的广度
清代的空前统一得益于民族“大一统”观念
华夷之辩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民族观念,自春秋以来的两千三百余年间,大多数中原汉族王朝均奉为圭臬,相沿未革,因而也未能解决好北方的民族问题与边患问题。
清朝统治者锐意改革,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辩。民族大一统,指的是清朝包容不同的民族,视各民族为一个整体,中国这一广阔疆土上的各民族,都统一于清政权。
以这种新型民族观念为指导,清朝很好地解决了中国北方的边患问题,促进了中国政治与国土疆域的空前统一。
[课程新解] ——拓展学习的维度
清前期对外政策是有限制的开放
清代中国所面对的世界形势,比明代中国所面临的更为复杂。
清初海禁、迁海政策是以军事战略为主要出发点的政策,而非以遏止对外贸易为目的,且不持久,并不能表示清朝前期以“闭关锁国”为国策。
康熙开海之后约一个半世纪间,中国海外贸易的活跃程度和规范化程度都超过了明代的水平,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发展期。所谓“一口通商”是夸张说法,当时其他海关依然运行。
清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积极干预,其中兼含限制、规范、鼓励举措。就主流而言,清前期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不是闭关自守,也不是全面开放,而是有限制的开放。
[课程深化] ——提升学习的高度
军机处将皇权独断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军机处设立以前,专门负责承旨书谕,处理“章疏票拟”的内阁只是服务于皇权的官僚机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力系统,它和专制皇权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冲突,和明初内阁一样,清朝军机处的出现也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作为清朝中央决策特色机构,军机处的出现绝非针对内阁,而是试图将已经形成的皇帝“乾纲独断”局面制度化和规范化。军机处产生以后,清朝决策机构更加明朗,内阁行政职能更加明确。在为政方式上,朝廷对日常政务与机密重务的处理有了原则区别,也就是所谓的“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因此在权力分配上,军机处与内阁并不存在严重的对立关系。
[迁移应用]
1.“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中,它第一次把中原、雪域、西域、海洋等不同形态统合在一个大一统政权之下,为大一统的拓展和深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它”指的是哪个朝代( )
A.汉 B.唐
C.元 D.清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它第一次把中原、雪域、西域、海洋等不同形态统合在一个大一统政权之下……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中央政府对西藏、新疆、东北等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2.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而是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运行的政府。……军机处尽力去影响决策,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皇帝和军机大臣之互相制约关系,军机大臣同样能够限制皇帝的自主行动。”对材料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军机处已成为运行有效的政府机构
C.军机处的设立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
D.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帝专制独裁
解析:选C 据材料“军机处尽力去影响决策,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军机大臣同样能够限制皇帝的自主行动”可知,军机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选C项;据材料“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可知,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没有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材料强调军机处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而不是成为运行有效的政府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而不是加强了皇帝专制独裁,排除D项。
PAGE
12(共54张PPT)
普遍使用白银陆王心学
西学东渐、思想活跃
玉米、甘薯传入工商业市镇总结性的传奇
资本主义萌芽晋商、徽商
科技著作昆曲
小说兴盛京剧形成
1368年
1644年
1840年
明朝时期
清朝前期
N使
以c
明刻本《水浒传》李逵负荆请
明刻本《荷花荡》插图
购买文本
直接读者→转借、租赁文本成籍传播,
小说读者
传播方式
听书
间接读者
看戏←
曲艺传播
8
农业:外来农作物的传
入、农产品商品化
发展
手工业:雇佣关系与资
陆九渊:反省内心凵陆王
本主义萌芽
王阳明:致良知
心学
经济
商业:白银货币化、商
明的发
帮、市镇经济
李贽(明朝后期):
口展与
清
小农经济优势较大
离经叛道
思想中局限
黄宗羲:抨击君主明末
领域/t
局限专制统治日益僵化
的
专制
清初
的变经
中国社会迟滞不前
化济
的进
顾炎武:倡导经世凵步思
文文学小说
小说:四大名著
致用
想家
化艺术
与戏曲
戏曲:昆曲与京剧
与科
王夫之:唯物思想
技的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
发展科技
西学东渐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2.了解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思想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3.了解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呈现的总结性特点,分析文化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时空坐标]
知识点1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一、农业的发展
1.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二、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1.出现
(1)时间:明朝后期。
(2)地点和行业: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3)特征: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2.发展:清朝。
[误区警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是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并不等于当时我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只在我国的江南某些地区出现,稀疏而微弱,全国范围内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三、商业的繁荣
1.商品经济的繁荣: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的出现: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3.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思维点拨]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对晚明经济发展的影响
(1)原因: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对美洲殖民地的掠夺;西方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大量需求;中国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作用,在中西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影响:促进了商业发展、市场扩大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满足了国内对货币的需求,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促进了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被打破,集权统治被削弱。
四、社会经济的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探究点 白银帝国,“异象萌生”——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史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史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提示] 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
(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长途和大额贸易得到发展,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活学活用·针对训练]
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结构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有较大的上升,而水稻种植业的地位则相对有所下降。在太湖地区,甚至还出现了“桑争稻田”的现象。以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 )
A.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量减少
C.农业生产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
D.普通农户的家庭收益急剧降低
解析:选A 根据材料“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有较大的上升”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作物主要是用于市场交易,这说明江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南人口不断增加,粮食的需求量并未减少,排除B项;经济作物地位提升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并不等于农业生产衰退,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经济作物种植能增加收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18世纪中国本土商业网点更加紧密。每一重要行会(山西的银行家,安徽新安的商人)在大城市都拥有地方会馆作为会堂,拥有供过往人员用的客栈以及仓库、分支机构、钱庄。材料表明( )
A.山西、安徽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实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C.“工商皆本”的观念影响广泛
D.传统小农经济已经失去优势地位
解析:选B “在大城市都拥有地方会馆”指的是清代的商帮,而徽商、晋商是其典型代表,故选B项;山西、安徽在18世纪并不是全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商业网点的分布与“工商皆本”的观念无关,排除C项;18世纪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知识点2 思想领域的变化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一、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核心:“致良知”。
3.内容
(1)“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2)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3)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二、离经叛道的李贽
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代表
(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2)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
[思维点拨] 明清之际的民主批判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1)经济: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且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探究点 批判传统,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史料一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李贽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提示] 主张: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理”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实质问题: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增强。
史料二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探究] 史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特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史料三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顾炎武
[探究] 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提示] 治学目的:经世致用。意义:批判空谈,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提倡男女平等。
(2)反对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用法治代替人治。
(3)提倡“经世致用”。如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活学活用·针对训练]
3.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
A.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主要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思想界出现了一系列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表明这一时期儒家思想进入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故选B项;明末清初,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排除A项;明清之际出现的这些思想观念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并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没有实现成功转型,排除D项。
4.李贽认为,应该让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标发展,“各从所好,各骋所长”,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这说明( )
A.反专制思潮已成熟
B.李贽倡导个人自由
C.李贽重视社会责任
D.晚明思想氛围宽松
解析:选B 据材料“让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特性和目标发展”可知李贽倡导个人自由,故选B项;“已成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倡导个人自由并不等同于重视社会责任,排除C项;明代思想控制严密,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知识点3 小说、戏曲与科技
[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
一、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表现
(1)小说
时间 作者 作品 评价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曹雪芹 《红楼梦》 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①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二、科技
1.科技著作
(1)总结性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地理和地质学名著: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2.西学东渐
(1)时间: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3)概况: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4)评价
①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概念阐释] 西学东渐
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但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也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
探究点 空前繁荣,异彩纷呈——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
史料一
[注] 刻本,也就是版本类型,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
[探究] 史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以及明清时期木刻版画盛行。
史料二 “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贩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
[探究] 史料二中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提示] 现象:明清社会弥漫着拜金逐利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反映了当时追求财富、敢于冒险的风气。
[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②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与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③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④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特点
①数量繁多,体裁多样。
②表现手法丰富。
③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④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涌现。
⑤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出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浸染着拜金逐利风气的作品。
[活学活用·针对训练]
5.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抑商、贱商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明清时期的小说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商人和商业活动。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C.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选A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领域内出现了众多以商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故选A项;工商皆本只是极少数人的主张,“成为主流”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大量小说描述商人和商业活动并不等同于社会风气渐趋败坏,排除C项;明清时期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6.下面是明清时期小说读者与传播方式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小说( )
A.直接读者均属社会上层
B.成为当时文学的唯一体裁
C.曲艺传播优于版籍传播
D.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
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小说的读者有直接读者(购买文本,转借、租赁文本)和间接读者(听书、看戏) 等,传播方式有版籍传播(购买文本,转借、租赁文本)和曲艺传播(听书、看戏) 等方式,这说明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学史明智·展情怀]
[材料展示] 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程度上分析社会环境对科技的影响。
材料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为什么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经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中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思维升华] “李约瑟难题”的现实启示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经济,为科技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鼓励知识创新。
(4)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5)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
[针对训练]
1.下图是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清制8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这表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已确立起来
B.清朝主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
D.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清制8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直接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可知这一时期我国采取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方天文仪器的形式和内容,这表明当时的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故选C项。
2.明初严令禁止民间学习传授天文历法,“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还规定钦天监人员终身不得从事他职,其子孙接替世袭,否则也要遣戍。这一规定意在( )
A.保证历法制定的准确性
B.减少西方历法的影响
C.维护明王朝的长久统治
D.实行思想文化的专制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明初严令禁止民间学习传授天文历法”可知此时统治者禁止民间学习传授天文历法,重视天文学是利用天象蒙蔽百姓,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教材问题·再思辨]
1.读教材P83“《耕织图·耙耨》”:
[设问] 观察绘制于康熙时期的《耕织图·耙耨》,有什么隐含信息?
[提示] 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2.读教材P84“史料阅读”:
[设问] 根据史料,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徽商勤奋不已,长年坚持,持之以恒,肯于吃苦;讲求内部团结,依靠集体力量;注重商业诚信;重视商业经验的传承;崇尚节俭,生活俭朴,不奢华。
3.读教材P86“历史纵横”:
[设问] 清朝统治者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有何影响?
[提示] 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
4.读教材P87“《坤舆万国全图》”:
[设问]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处于《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提示] 迎合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思维脑图 要旨聚焦
1.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2.明中叶以后,江南手工工场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自然经济发达,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非常缓慢。3.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4.明朝后期开始,大量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课程延伸] ——关注学习的广度
白银流入对早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白银化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了一起。
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这种转型在多层面的深刻变迁上体现了出来:如货币层面,从贱金属铜钱向贵金属白银转变;赋役层面,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经济结构层面,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关系层面,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关系转变;价值观念层面,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社会结构层面,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因此,白银货币化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市场经济萌发的过程,证明了晚明社会变迁带有根本性社会转型的性质。
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白银货币化是转型变革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整体世界相联系的产物,也即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产物。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的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而不是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中国才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的,当世界逐渐形成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之时,明代中国曾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就此而言,明代白银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整体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它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课程深化] ——提升学习的高度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认识上尚未跨入“近代民主思想”的门槛
明清之际,女真人入关,国家覆亡、王朝更替这一历史巨变,使置身其间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传统进行了最深刻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前人的思想主张,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民本思想是从传统中汲取的养分,因此也存在某些不足。首先,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民本思想不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其次,明清之际思想家理想中的“天下之法”仍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并不能实现对君权的限制和对民权的保护。再者,清初思想家虽意识到要对君权进行制约,却没有从现实角度设计出有效的制约形式。
因此,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在展示其灵魂异彩的同时,其理论缺陷如影随形。这些理论上的不足,表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认识上终究没有进入“近代民主思想”的门槛。
[迁移应用]
1.下表为明清时期美洲白银每年经菲律宾输入中国数额变化概况。
年代 数额(单位:西班牙银元)
1586年以前 30万元
1586年 50万元
1598年及以前 80~100万元
1602年及以前 200万元
1604年 250万元
1633年及以前 200万元
1729年及以前 300~400万元
上述现象( )
A.使得明清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B.体现了江南手工业强大的市场潜力
C.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
D.迫使明清政府不得不放弃闭关政策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美洲白银输入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反映出我国商品拥有广阔的市场,故选B项;材料信息只是对外贸易的反映不能说明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情况,排除A项;白银的输入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政策,排除D项。
2.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
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解析:选B “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自然科学坚持唯物主义,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指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与自然科学强调实验、重实践相符合,故B项正确;“明道德之善”强调品德,这与自然科学不相符,故C项错误;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未涉及求科学之真的精神,故D项错误。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