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_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检测(原卷板+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2021_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检测(原卷板+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3 22:57:58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A级——合格考专项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本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意味着(  )
A.国民党统治结束
B.新中国立志实现祖国统一
C.新中国正式诞生
D.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
2.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 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掀起各国与中国建交热潮
B.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奠定了基础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巩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对这一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
A.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B.确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遏制了物价的飞速上涨
D.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4.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并完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国际格局从对抗走向缓和
5.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下列哪一方针政策(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6.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加速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为此,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该措施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抗美援朝
D.合理调整工商业
7.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三大改造
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召开了中共八大
8.1954 宪法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反映出1954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标志着三大改造完成
D.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
9.有学者评论道:“这次会议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人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该学者评价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七千人大会
C.中共九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0.1958年,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迅速在中国城乡兴起(如图)。土高炉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农村、城市、校园、各级党政机关的大院里,都可以见到土高炉的身影。许多地方的农民放弃耕作,上山采矿,建土炉。这一做法(  )
A.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B.贯彻了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
C.加速了“一五”计划的完成
D.导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停滞
11.“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与此对联内涵相对应的方针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2.如图宣传画出现的时期是(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3.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这体现了三线建设(  )
A.为了应对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
B.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D.改善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布局
14.1964年10月17日,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的这一爆炸及随之发表的声明会“使世界风向改变”;其他媒体建议工党新政府首先将中国拉进联合国,并进而使中国参加裁军谈判。由此可知,这一爆炸(  )
A.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加速了美苏冷战的结束
C.促使英国政府与我国建交
D.引发了英国国内剧烈恐慌
15.1972年7月,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在首次内阁会议上说:“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推动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关键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解冻
C.中日矛盾消弭 D.中苏关系正常化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共30分)
16.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体现了中国人民积极自信、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7年10月 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
(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动工。1956年6月毛泽东题写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1962年4月大桥图案入选第三套人民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武汉长江大桥图案入选第三套人民币的原因。(9分)
17.如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邮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给这枚邮票撰写一篇解说词。(15分)
B级——等级考专项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西方政治学者戈斯内尔认为:“一个派别对另一个派别的交替统治,由于党派所产生的天然报复心理而使斗争愈演愈烈。”新中国成立后,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标志新中国的核心元素大量出现在各阶层的游行队伍中。这(  )
A.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B.宣告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
C.寓意着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完成
D.表明了民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3.1949年5月28日,上海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为600∶1,到1949年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 000∶1,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反动分子叫嚣:“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据此可知(  )
A.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
B.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
C.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D.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
4.2020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9月27日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共同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双方交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关于这场战争正确的历史认识是(  )
A.是一场维护世界正义和捍卫世界和平的战争
B.推动了新中国开始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D.涌现出诸如黄继光、左权等众多英雄人物
5.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外交的不断努力,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最能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的是(  )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带一路”倡议 D.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
6.生发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语境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古老东方异域文明形态中的生根,彰显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穿透力与现实生命力,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具有这一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
A.人民政权的巩固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完成
7.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段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1月26日)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
D.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8.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的部分决议内容。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
第一,必须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第二,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轻工业。
第三,……今后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
第四,……这种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A.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中共八大
C.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基于时间轴的观察和解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A、B、C、D对应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A.七千人大会促进经济增长
B.自然灾害加深经济困难
C.中共八大调整了经济结构
D.“大跃进”促经济高速发展
10.“大跃进”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其干渠和支渠约1 500公里,1960至1969年修建完工,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81位干部、技工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削平了1 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材料反映了(  )
A.“大跃进”对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B.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C.为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D.我国高指标“左”倾错误的泛滥
11.1952~1960年,国家先后开展了四次扫盲大运动,扫盲标准定为每人认识1 500到2 000个字。到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0 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
A.适应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有利于现代中国社会进步
D.开启了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12.基辛格是见证中美外交关系的“活化石”,他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如果两国进入“冷战”状态,“将阻止太平洋两岸几代人的进步”。下列事件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1972年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案”
D.朝鲜战争爆发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向各国留在北京的领事馆发送了包括上述内容的毛泽东的声明和他本人的信函,请他们转交各自政府。
10月5日,英国留驻北京的总领事格雷厄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信件,作为对10月1日周恩来信函的回答:“英国政府正在认真研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的局势。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有鉴于此,英国政府建议,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以使两国政府更便于接触,并推动两国间的贸易。”
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
——金光耀《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请你对“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作出合理解释。(12分)
14.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需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PAGE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A级——合格考专项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本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意味着(  )
A.国民党统治结束
B.新中国立志实现祖国统一
C.新中国正式诞生
D.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
解析:选B “唯一合法政府”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承认败退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立志实现全国统一,故选B项;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结束,排除A项;“唯一合法政府”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的唯一性,并非强调新中国诞生的意义,排除C项;“唯一合法政府”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的唯一性,与是否是执政党无关,排除D项。
2.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 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掀起各国与中国建交热潮
B.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奠定了基础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巩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
解析:选C 抗美援朝打出了国威、军威,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C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掀起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于1950年,当时“一五”计划还未制定,排除D项。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对这一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
A.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B.确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遏制了物价的飞速上涨
D.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解析:选A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实质上是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故选A项;土地改革确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土地改革针对的是土地,而非物价,排除C项;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大幅度提高”的说法欠妥,排除D项。
4.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并完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国际格局从对抗走向缓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国提出并完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外交成就体现了新中国在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故选B项。
5.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这是继承和发展了下列哪一方针政策(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解析:选B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相符,故选B项。
6.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加速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为此,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该措施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抗美援朝
D.合理调整工商业
解析:选B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上海等大城市同投机资本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于1950年稳定了物价,故选B项;“打土豪,分田地”出现在土地革命时期,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时期不符,排除A项;抗美援朝与平抑物价无关,排除C项;由材料中“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可知,针对的对象是投机资本,并非产业不平衡,排除D项。
7.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三大改造
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召开了中共八大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8.1954 宪法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反映出1954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标志着三大改造完成
D.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
解析:选B 根据材料“1954 宪法总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可知1954年宪法的突出特点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B项;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A项;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标志着三大改造完成,排除C项;《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排除D项。
9.有学者评论道:“这次会议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人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该学者评价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七千人大会
C.中共九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A 根据材料“这次会议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人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选A项。
10.1958年,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迅速在中国城乡兴起(如图)。土高炉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农村、城市、校园、各级党政机关的大院里,都可以见到土高炉的身影。许多地方的农民放弃耕作,上山采矿,建土炉。这一做法(  )
A.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B.贯彻了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
C.加速了“一五”计划的完成
D.导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停滞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故选A项;大炼钢铁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排除B项;1957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排除C项;大炼钢铁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同步进行的,排除D项。
11.“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与此对联内涵相对应的方针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解析:选D 材料“1962年”“综合平衡”可知,这一对联是对1960年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注解,故选D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在1953年提出,其核心是“一化三改造”,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强调“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显然不符合“综合平衡”的描述,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符合“综合平衡”的描述,排除C项。
12.如图宣传画出现的时期是(  )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选C 图片文字“疯狂年代”“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抗击日本侵略,排除A项;解放战争主要针对的是国民党反动派,排除B项;改革开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排除D项。
13.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这体现了三线建设(  )
A.为了应对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
B.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推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D.改善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布局
解析:选A 20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即应对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新中国进行了三线建设,故选A项;“独立完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C、D两项是三线建设的意义,而题干论述的是三线建设的背景,排除。
14.1964年10月17日,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认为中国的这一爆炸及随之发表的声明会“使世界风向改变”;其他媒体建议工党新政府首先将中国拉进联合国,并进而使中国参加裁军谈判。由此可知,这一爆炸(  )
A.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加速了美苏冷战的结束
C.促使英国政府与我国建交
D.引发了英国国内剧烈恐慌
解析:选A 题干时间信息“1964年10月17日”“其他媒体建议工党新政府首先将中国拉进联合国”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15.1972年7月,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在首次内阁会议上说:“在外交方面,要加紧实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推动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关键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解冻
C.中日矛盾消弭 D.中苏关系正常化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故选B项;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虽然中日关系缓和,但是中日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弭,排除C项;中苏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80年代,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5分,共30分)
16.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体现了中国人民积极自信、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7年10月 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
(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动工。1956年6月毛泽东题写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1962年4月大桥图案入选第三套人民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武汉长江大桥图案入选第三套人民币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并结合所学得出“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据材料一“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并结合所学得出苏联的援助;据材料一“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并结合所学得出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第(2)问,由材料一“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得出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由材料一“1957年10月 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和材料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得出沟通南北,促进了武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材料一“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和“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可以得出武汉长江大桥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答案:(1)有利因素:“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
(2)原因: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促进了武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沟通南北,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17.如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邮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给这枚邮票撰写一篇解说词。(15分)
解析: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给这枚邮票撰写一篇解说词,考查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邮票解说词,先结合邮票内容进行展示解读,再结合抗美援朝的史实进行评析。邮票图案以志愿军战士为主,侧标融合了“70”、橄榄枝、和平鸽、红色底标等,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为背景,结合具体意向解读,体现抗美援朝70周年的纪念意义即可。抗美援朝的史实从战争爆发的背景、双方力量对比和中国出兵援朝的原因、援朝作战的结果与影响等方面具体阐释即可,凸显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作战的精神和新中国不屈不挠的斗志。
答案:示例:
邮票图案以志愿军战士形象为主体,结合“70”“和平鸽”和“橄榄枝”的元素设计,寓意铭记历史、保家卫国、维护和平;邮票背景画面则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英勇作战的场景。该邮票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所作。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入侵朝鲜,将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签订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中朝的独立和安全,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
这枚邮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不朽功勋,激励和动员全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B级——等级考专项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西方政治学者戈斯内尔认为:“一个派别对另一个派别的交替统治,由于党派所产生的天然报复心理而使斗争愈演愈烈。”新中国成立后,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A 题干中主要涉及的是党派关系,体现中国政党制度特点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2.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标志新中国的核心元素大量出现在各阶层的游行队伍中。这(  )
A.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B.宣告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
C.寓意着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完成
D.表明了民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
解析:选D 开国大典上标志新中国的核心元素出现在“各阶层的游行队伍中”,体现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故选D项;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基本结束,排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宣告了社会主义的到来,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统一大业完成”不符,排除C项。
3.1949年5月28日,上海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为600∶1,到1949年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 000∶1,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反动分子叫嚣:“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据此可知(  )
A.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
B.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
C.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D.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
解析:选D 根据“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可知是不法投机商人制造的混乱,故选D项;1949年5月23日上海解放,此时已是28日,排除A项;比价上涨与不法投机商炒作有关,与人们对银元依赖感无关,排除B项;材料现象是反动分子炒作造成的,与通货膨胀无关,排除C项。
4.2020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9月27日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共同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双方交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关于这场战争正确的历史认识是(  )
A.是一场维护世界正义和捍卫世界和平的战争
B.推动了新中国开始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D.涌现出诸如黄继光、左权等众多英雄人物
解析:选A 根据所学,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政府应朝鲜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赴朝进行的战争,是一场维护世界正义和捍卫世界和平的战争,故选A项;根据所学,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前,就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根据所学,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左权于1942年牺牲在抗日战争中,并未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排除D项。
5.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外交的不断努力,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最能体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的是(  )
A.“一边倒”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带一路”倡议 D.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
解析:选B 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可知,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的基本准则,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6.生发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语境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古老东方异域文明形态中的生根,彰显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穿透力与现实生命力,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具有这一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
A.人民政权的巩固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完成
解析:选D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7.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段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1月26日)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
D.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解析:选B 材料“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可知此事件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宪法颁布,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法治相关内容,排除C项;由“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可知材料涉及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非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
8.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的部分决议内容。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
第一,必须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第二,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轻工业。
第三,……今后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
第四,……这种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A.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中共八大
C.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B 该内容表明继承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总结了过去的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反映了1956年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吸取苏联教训背景下召开的中共八大,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9.基于时间轴的观察和解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A、B、C、D对应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A.七千人大会促进经济增长
B.自然灾害加深经济困难
C.中共八大调整了经济结构
D.“大跃进”促经济高速发展
解析:选B B处对应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结合所学,此时的经济困难主要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加上自然灾害加深了经济困难,故选B项;根据所学,七千人大会召开于1962年,与A处呈现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中共八大并未调整经济结构,且召开于1956年与C处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D处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大跃进”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其干渠和支渠约1 500公里,1960至1969年修建完工,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81位干部、技工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削平了1 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材料反映了(  )
A.“大跃进”对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B.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C.为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D.我国高指标“左”倾错误的泛滥
解析:选B 题干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怕牺牲、克服困难,最终修建了红旗渠,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体现了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11.1952~1960年,国家先后开展了四次扫盲大运动,扫盲标准定为每人认识1 500到2 000个字。到1965年,全国共扫除文盲10 272.3万人,年均扫盲604.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
A.适应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有利于现代中国社会进步
D.开启了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解析:选C 根据材料“1952~1960年,国家先后开展了四次扫盲大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实现了自身的解放,有利于现代中国社会进步,故选C项;“双百”方针1956年才提出,而扫盲运动1952年就已开始,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才提出,排除B项;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开启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排除D项。
12.基辛格是见证中美外交关系的“活化石”,他在其著作《论中国》中指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全球的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如果两国进入“冷战”状态,“将阻止太平洋两岸几代人的进步”。下列事件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1972年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案”
D.朝鲜战争爆发
解析:选B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一事件有利于中美两国共同发展,故选B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加强中苏友好关系,排除A项;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是阻挠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不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C项;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卷入战争,关系处于敌对状态,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向各国留在北京的领事馆发送了包括上述内容的毛泽东的声明和他本人的信函,请他们转交各自政府。
10月5日,英国留驻北京的总领事格雷厄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信件,作为对10月1日周恩来信函的回答:“英国政府正在认真研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的局势。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有鉴于此,英国政府建议,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以使两国政府更便于接触,并推动两国间的贸易。”
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
——金光耀《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请你对“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作出合理解释。(12分)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提出与中国建立非正式的关系,而中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并未回复。解释这一问题可以从中英两方面进行分析。中国方面可以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及外交环境考虑,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愿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新的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而英国方面,据材料“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可知英国对旧有在华特权的保留,据材料“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可知英国并没有明确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而且对中国局势持观望态度。
答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愿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新的外交关系;坚持“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英国在信件中没有正确认识近代的中英关系,并幻想保留在华侵略权益;没有明确对新中国的承认,没有申明尊重中国领土主权等原则性内容。
14.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需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统购统销的历史影响”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得出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据材料一“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0亿斤”得出严重的粮食危机;据材料一“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得出农民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及惜售;据材料一“产粮区遇到灾荒”得出自然灾害的影响;据材料一“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得出商人投机行为。第(2)问,首先要明确主题,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材料主题是“统购统销”政策,材料一的内容是背景,材料二的内容是弊端,因此明确观点是统销统购政策具有双重影响,然后结合史实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论证,积极作用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消极影响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答案:(1)背景:国家推行“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农民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及惜售;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一些商人抢购囤积粮食。
(2)
观点 论述
“统购统销”政策具有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 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消极作用 违背了价值规律;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
总之,在当时是最佳方案,但从发展的角度,它的废除也是必然的
PAGE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