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3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3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2 15:57: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蒹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4、 背诵并试着默写《蒹葭》。
【学习重点】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难点】
1、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2、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复习《诗经》有关知识:
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2)《诗经》的“六义”指什么?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共有多少篇?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诗经》共305篇,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问:这首歌好听吗?谁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这首歌歌词的出处是哪里?
对,《诗经·蒹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
【有关资料】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共160篇。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文体知识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现在的解释是: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蒹葭苍苍 ( ) 所谓伊人( ) 溯洄从之( )
在水之湄( ) 道阻且 跻 ( ) 水中 坻( )
在水之 涘( ) 水中沚( ) 白露为霜( )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蒹葭苍苍 ( ) 所谓伊人( ) 道阻且长( )
溯洄从之( ) ( )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 ) 白露未晞( )
在水之湄( ) 道阻且跻( ) 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 ) 白露未 已( ) 水之涘( )
道阻且右( ) 宛在水中沚( )
内容理解
1、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2、概括每一节的内容。一句话概括本诗内容。
3、 三章各表达怎样的情感?
4、 概括抒情主人公和“伊人”的形象。
【合作探究】
《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说说《蒹葭》重章叠句的作用。
【课堂检测】
填空:
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
2)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
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4)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
选择题: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jiān ) 溯洄 (sù) 水之湄(méi)
B.溯洄(huí) 蒹葭( jiā) 水中坻(chí)
C.未晞(xī) 伊人(yī) 水中沚(zhǐ)
D.阻跻(jī) 萋萋(qī) 水之涘(shì)
2)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露未晞 晞:干 B. 道阻且右 右:迂回曲折
C. 宛在水中央 宛,宛然、好像。 D. 道阻且长 阻:阻挡。
3)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B.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C.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B.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C.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译文: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D.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在右边。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课内阅读:
1)《蒹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一个主人翁形象?
2)《蒹葭》的写景有何作用?
3)《蒹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人说《蒹葭》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你能结合诗句赏析吗?(选作)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作业布置】
1、 背诵、默写《蒹葭》
2、【扩展延伸】
黍离(《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悠悠:遥远的样子。噎: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1、在章法结构上,本诗采用了什么形式?
2、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 “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蒹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4、 背诵并试着默写《蒹葭》。
【学习重点】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难点】
1、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2、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复习《诗经》有关知识:
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2)《诗经》的“六义”指什么?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共有多少篇?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诗经》共305篇,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问:这首歌好听吗?谁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这首歌歌词的出处是哪里?
对,《诗经·蒹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
【有关资料】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共160篇。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文体知识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现在的解释是: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蒹葭苍苍 ( ) 所谓伊人( ) 溯洄从之( )
在水之湄( ) 道阻且 跻 ( ) 水中 坻( )
在水之 涘( ) 水中沚( ) 白露为霜( )
【答案】
蒹葭苍苍 ( jiān jiā ) 所谓伊人( yī ) 溯洄从之( sù huí )
在水之湄( méi ) 道阻且 跻 ( jī ) 水中 坻( chí )
在水之 涘( sì ) 水中沚( zhǐ ) 白露为霜( wéi )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蒹葭苍苍 ( ) 所谓伊人( ) 道阻且长( )
溯洄从之( ) ( )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 ) 白露未晞( )
在水之湄( ) 道阻且跻( ) 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 ) 白露未 已( ) 水之涘( )
道阻且右( ) 宛在水中沚( )
【答案】
蒹葭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谓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道阻且长:艰险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仿佛 蒹葭萋萋:茂盛的样子
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湄: 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道阻且跻:高 宛在水中坻:水中高地
蒹葭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白露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在水之涘: 水边
道阻且右:弯曲 宛在水中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内容理解
1、结合课下注解,疏通文意
【答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2、概括每一节的内容。一句话概括本诗内容。
【答案】
《蒹葭》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第三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这首诗写了一个追求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所爱之人的情景。
3、 三章各表达怎样的情感?
【答案】憧憬、焦急、失望。
4、 概括抒情主人公和“伊人”的形象。
【答案】痴情者的形象:憧憬焦急,热烈倾心,执着追求。
秋水伊人:扑朔迷离,朦胧飘忽
【合作探究】
《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说说《蒹葭》重章叠句的作用。
【答案】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抒情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课堂检测】
填空:
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
2)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
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4)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
【答案】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4)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选择题: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jiān ) 溯洄 (sù) 水之湄(méi)
B.溯洄(huí) 蒹葭( jiā) 水中坻(chí)
C.未晞(xī) 伊人(yī) 水中沚(zhǐ)
D.阻跻(jī) 萋萋(qī) 水之涘(shì)
【答案】D
【解析】“水之涘”的“涘”应读作“sì”
2)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露未晞 晞:干 B. 道阻且右 右:迂回曲折
C. 宛在水中央 宛,宛然、好像。 D. 道阻且长 阻:阻挡。
【答案】D
【解析】“阻”应解释为“险阻,(道路)难走”
3)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B.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C.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答案】B
【解析】应为“萋萋”
4)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B.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C.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译文: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D.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在右边。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答案】D
【解析】“道阻且右”应译文“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课内阅读:
1)《蒹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一个主人翁形象?
【答案】塑造了一个(痴情的男子即君子)的人物形象。
2)《蒹葭》的写景有何作用?
【答案】蒹葭诗中描写的景物有:蒹葭(芦苇)、露珠、霜、河水、小舟。用了这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表达爱而不得的思念之情。
景物描写反衬出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3)《蒹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主人公追求、思念寻而无果的惆怅之情。(蒹葭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4)有人说《蒹葭》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你能结合诗句赏析吗?(选作)
【答案】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案】
篇 目 艺术手法 内容
关 雎 重章叠句 赋比兴 “窈窕淑女”形象优美鲜明。 追求者热烈向往,执着追求
蒹 葭 重章叠句 赋比兴 “秋水伊人”形象朦胧飘忽。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作业布置】
1、 背诵、默写《蒹葭》
2、【扩展延伸】
黍离(《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悠悠:遥远的样子。噎: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1、在章法结构上,本诗采用了什么形式?
【答案】重章叠句或重章叠唱
2、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 “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
【答案】表面上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实际是写京城宗庙宫室故址沧桑之变;写稷生长成熟,也说明作者屡过此地而兴叹,更突出其慨叹之深。从稷苗到稷穗再到稷实,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 作者情感呈递进式发展,一步步深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蒹葭》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背诵并试着默写《蒹葭》。
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难点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诗经》有关知识: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2)《诗经》的“六义”指什么?《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3)《诗经》共有多少篇?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诗经》共305篇,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播放歌曲《在水一方》,问:这首歌好听吗?谁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这首歌歌词的出处是哪里?对,《诗经·蒹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板书课题 回忆回答 听 巩固上课时所学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4、背诵并试着默写《蒹葭》。读诗歌,读准字音蒹葭苍苍 ( jiān jiā ) 所谓伊人( yī ) 溯洄从之( sù huí ) 在水之湄( méi ) 道阻且 跻 ( jī ) 水中 坻( chí ) 在水之 涘( sì ) 水中沚( zhǐ ) 白露为霜( wéi ) 白露未晞(xī)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蒹葭 ,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溯洄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 ,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溯洄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 ,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溯洄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小结: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解释加点词语: 蒹葭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谓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道阻且长:艰险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仿佛 蒹葭萋萋:茂盛的样子 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湄: 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道阻且跻:高 宛在水中坻:水中高地 蒹葭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白露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在水之涘: 水边
道阻且右:弯曲 宛在水中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读诗歌,翻译句子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读诗歌,概括每一节的内容。一句话概括本诗内容。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第三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这首诗写了一个追求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所爱之人的情景。三节各表达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憧憬——焦急——失望勾出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你能说说《蒹葭》重章叠句的作用吗?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抒情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你觉得抒情主人公和“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抒情主人公:痴情者的形象:向往爱情,憧憬焦急,热烈倾心,执着追求。“伊人”扑朔迷离,朦胧飘忽让抒情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仿写泰戈尔的诗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      不是生和死而是——————      而是————————————      ——————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作为爱情诗,“伊人”扑朔迷离,朦胧飘忽,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功业、前途、自由等,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不一而足。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有人说《蒹葭》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你能结合诗句赏析吗?含蓄美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意境美(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朦胧美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读读注音背诵特别关注横线上的词语解释口译读笔记勾画回答回答笔记练习欣赏背诵默写 明确目标目标1目标1、4目标2目标1目标1、3目标1、3目标3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3比较异同目标4
填空: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2)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 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4)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选择题: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jiān ) 溯洄 (sù) 水之湄(méi)B.溯洄(huí) 蒹葭( jiā) 水中坻(chí)C.未晞(xī) 伊人(yī) 水中沚(zhǐ)D.阻跻(jī) 萋萋(qī) 水之涘(shì)2)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A.白露未晞 晞:干 B. 道阻且右 右:迂回曲折C. 宛在水中央 宛,宛然、好像。 D. 道阻且长 阻:阻挡。3)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B.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4)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译文: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B.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C.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译文: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D.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在右边。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课内阅读:1)《蒹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一个主人翁形象? 2)《蒹葭》的写景有何作用?3)《蒹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人说《蒹葭》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你能结合诗句赏析吗?(选作)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扩展延伸】黍离(《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悠悠:遥远的样子。噎: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1、在章法结构上,本诗采用了什么形式?2、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 “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诗经》二首
蒹葭
新知导入
复习《诗经》有关知识:
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2、《诗经》的“六义”指什么?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共有多少篇?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诗经》共305篇,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彷佛 
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彷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设问:这首歌好听吗?谁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这首歌歌词的出处是哪里?
对,《诗经·蒹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
蒹葭
《诗经·秦风》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4、背诵并尝试默写《蒹葭》。
新知讲解
读诗歌,
读准字音
jiān jiā wéi yī

sù huí
qī xī méi
jī chí


zhǐ
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 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
蒹葭 ,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溯洄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蒹葭 ,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溯洄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蒹葭 ,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溯洄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解释红色词的含义
蒹葭苍苍 ( )
所谓伊人( )
道阻且长( )
溯洄从之( )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 )
白露未晞( )
在水之湄( )
道阻且跻( )
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 )
白露未 已( )
水之涘( )
道阻且右( )
水中沚( )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艰险
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顺流而下
好像、仿佛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水中高地
茂盛鲜明的样子
还没有完 已:停止
弯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水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读诗歌,翻译句子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读诗歌,概括每一节的内容。一句话概括本诗内容。
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第三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这首诗写了一个追求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所爱之人的情景。

三节各表达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憧憬
焦急
失望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勾出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
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
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你能说说《蒹葭》重章叠句的作用吗?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抒情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你觉得抒情主人公和“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抒情主人公:
秋水伊人:
痴情者的形象:
向往爱情,憧憬焦急,热烈倾心,执着追求。
扑朔迷离,朦胧飘忽
让抒情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
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距离产生美。
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仿写泰戈尔的诗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紧紧相依,
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
脉脉不得语。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你就站在那里,
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作为爱情诗,“伊人”扑朔迷离,朦胧飘忽,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功业、前途、自由等,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不一而足。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有人说《蒹葭》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你能结合诗句赏析吗?
含蓄美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有人说《蒹葭》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你能结合诗句赏析吗?
意境美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有人说《蒹葭》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你能结合诗句赏析吗?
朦胧美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篇 目 艺术手法 内容
关 雎 重章叠句
赋比兴 追求者
热烈向往,执着追求
蒹 葭
“窈窕淑女”形象优美鲜明
“秋水伊人”形象朦胧飘忽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课堂练习
填空:
1)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2)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
3)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4)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 。

选择题: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jiān ) 溯洄 (sù) 水之湄(méi)
B.溯洄(huí) 蒹葭( jiā) 水中坻(chí)
C.未晞(xī) 伊人(yī) 水中沚(zhǐ)
D.阻跻(jī) 萋萋(qī) 水之涘(shì)
2)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露未晞 晞:干 B. 道阻且右 右:迂回曲折
C. 宛在水中央 宛,宛然、好像。 D. 道阻且长 阻:阻挡。
3)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B.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C.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翻译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B.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高又陡。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C.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译文: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D.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在右边。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课内阅读:
1)《蒹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一个主人翁形象?
2)《蒹葭》的写景有何作用?
3)《蒹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人说《蒹葭》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你能结合诗句赏析吗?(选作)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提高
黍离(《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悠悠:遥远的样子。噎: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1、在章法结构上,本诗采用了什么形式?
2、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 “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蒹葭》


2、整理《诗经》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蒹葭
形象: 执着追求心上人的男子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浠——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伊人
地点: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长 水中央——跻 水中坻——右 水中沚
写景
思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