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暴露,攀应颠连。国督质谢而征调未已,间固凋敝而加派难件,中夜思维,不胜
愧愤。兹择十月三日,避居武英殿,减膳彻乐,非典礼事,惟以青衣从事,与文武吏士甘
苦共之,以寇平之日为止。”十三年五月,上以两京及山东等各处告饥,命地方有司设法
赈济,招徕流徙,抚、按躬行州县,定殿最以闻。截漕米万石赈山东,免霍、泰、潜山七
年以上逋税之五,近年之三。七
帑金二万,赈顺天、保定。八月,发仓粟赈河东饥
民,帑金三万赈真定、山东、河南饥民。九月,免汝州十年前田租、陇西五县逋赋,折征
江南绢、布等岁课
谷应泰曰:鸣呼!以怀宗之殚虑竭精,勤求民瘼,斯固治世足以奋烈,而乱世足以救
亡,独奈何皇舆扫迹,天禄陨坠,相报盖若斯之酷耶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
下/翕然称之/
B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
下翕然称之
C.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
下翕然称之
D.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
下/翕然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豫,这里指天子患病,与《礼记·中庸》中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不同
B.黎庶,指平民大众、普通百姓。古代对百姓的称谓还有“黎民”“黔首”“布衣”等
C.青衣,即青色的衣衫,文中指低阶文官所穿的黑色的衣服,也是戏曲中的一种角色名。
D.两京,明代指的是京师和南京,而张衡《二京赋》中的“二京”指的是长安和洛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祯皇帝行事谨慎,他在还是信王时,受皇兄称赞,却表现得诚惶诚恐;对魏忠贤
他十分戒备,坚决不吃宫中食物
B.魏忠贤行事嚣张,朝廷内外都很畏惧他,崇祯皇帝继位后,诛杀了魏忠贤、客氏,并
举铲除了其党羽,稳定了朝政
C.崇祯皇帝下罪己诏,称自己所任非人,导致国家边境不宁,所以他要减少膳食,取消
娱乐活动,与文武官吏同甘共苦
D.谷应泰对崇祯皇帝表示了同情,认为他励精图治,关心民生,是个好君王,只可惜生
在了乱世,无法挽救国家于危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
(2)国帑匮诎而征调未已,间阎凋敝而加派难停
14.请简要概括崇祯皇帝赈济灾荒的具体措施。(3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