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何能取得成功?
1.中国有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2.具有智慧的领导者(邓小平、习近平等)
3.采取循序渐进式改革(摸着石头过河)
4.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的判断)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程目标]
认识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与责任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目录
CONTENTS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
1
2
3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自信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完善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中共十九大 继承和发展;最新成果;组成部分;行动指南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理论
(1)时间、代表: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
(2)内容: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3)意义: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4)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
雏形: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
最早提出: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走自己的路
初步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理论深化: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标准:“三个有利于”
1992年中共十四大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写入党章: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基本内容:
(1)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发展动力:改革
(5)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6)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
(8)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9)依靠力量:广大人民
(10)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时间: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
(2)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内容:治党治国。
(4)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初步形成:2003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
思想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写入党章:2007年十七大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历史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3、科学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背景:
①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②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2)核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
(4)影响: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⑶内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4)修改宪法
通过: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内容: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3、作用: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人民当家做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复兴之路任重道远,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历史解释 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这一理论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两次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三大转变 ①指导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社会主义革命);③从建设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建设)。
五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中国共产党的五大理论体系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领 土、资源、人口、经济、政策、政府、外交、科技、交通通讯和国防。
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影响综合国力的因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进步的根本原因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二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1)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
(2)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3)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4)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时间 外汇储备 (单位:美元) 世界排名
1952 1.08亿
1978 1.67亿 38
2018 3万亿 1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高速铁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
(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 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3)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提高
(4)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4g—5g。
(5)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6)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3.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4.全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1)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全国文化事业逐年增速较快。
(3)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4)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电视剧数量和图书出版量稳居世界第一。
(6)电影票房连创新高,文学艺术唱响主旋律, 媒体融合深度发展。
5.国防和军事实力增强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构架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4)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5)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国防军队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表现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②推动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③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亲诚惠容理念)
④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真实亲诚原则)
⑤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1、新时期的外交:
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
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2)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2013)倡议的核心理念。
(4)国际影响
①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②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外交理念 和平发展
外交布局 全方位
外交目的 为国家发展服务
新型国际关系 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历史意义 从参与者变成推动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中国方案
【知识小结】 新时代的中国外交
1.表现
“一带一路”
总结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课堂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表现
影响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倡导和平发展理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世界和平提供中国方案
课堂检测
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列对两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两者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任务相同
B.两者的目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C.前者侧重于发展生产力,后者侧重于调整生产关系
D.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D
2.“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 )
A.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有限
C.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D.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
D
3.有资料表明:“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或参加了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并且放弃了作为唯一的不接受多边援助的发展中国家的做法,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多边技术援助项目最多的国家。”当时我国的这些做法旨在( )
A.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结盟
B.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
C.争取更多的国际发言权
D.走新型的大国关系之路
B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②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概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答案】①: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理论;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的理论。选择阐述②: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困结一致向前看》,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我爱你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