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课《滹沱河和我》教案4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2课《滹沱河和我》教案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9 16: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滹沱河和我(牛汉)[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情景交融、前后呼应的方法,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质疑,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情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我”被称为“小滹沱河”的原因;
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〇)字词积累
1、滹(hū)沱河 2、淘气 3、告诫(jiè) 4、光景
5、管束(shù) 6、莫名其妙 7、拽(zhuài) 8、恍惚(huǎng hū)
9、瞅(chǒu) 10、吭(kēng)声 11、一骨碌(gū·lu) 12、铁锹(qiāo)
13、赫然 14、深褐色 15、蠕(rú)动 16、和谐
17、密密匝(zā)匝 18、喘(chuǎn)息 19、惶恐 20、吞噬(shì)
21、栅(zhà)栏 22、揪(jiū) 23、木椽(chuán) 24、翕(xī)动
25、陷落 26、战栗(lì)
(一)导入
1、导入问题: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们有没有被比作其他事物,从而来体现你们的特点?(用比喻句回答,并讲出两者相似点)
(随堂读写本)学生写下比喻句(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并交流。
2、今天要学习的作品中提到,文中的“我”(即作者——牛汉)就被家人比作“滹沱河”。
“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为什么把“我”比作“滹沱河”呢?——核心问题)
3、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滹沱河和作者牛汉
(2)老师补充:著名诗人、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集《温泉》(获全国优秀诗集奖),有散文集《滹沱河和我》、《萤火虫》。
诗如其人———诗人牛汉印象
牛汉原名“史成汉”,后曾改为“牛汀”,牛汉是他写诗时用的笔名。我觉得,牛汉才像他的名儿,才应该是他的名儿。他是那种只要见过一面,就会让你永远记住的人。1982年春天,在北师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李何林、杨占升先生请来许多学者作家给我们授课,其中就有牛汉。那天,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牛汉大步走进教室。嚯!真是“人如其名”。他身材高大,足有1.9米。这样的体格,却不打篮球,而是写诗。他写的是什么诗,该不是那种见月伤心、对花垂泪的诗吧。果然,他讲的是抗战时期活跃于诗坛的“七月诗派”,他自己也是这个诗派中的重要一员。他讲课不像有的学者那样理论化,但却生动、活泼、质朴、丰富,让你回到历史现场之中。牛汉笑起来的时候很天真,一脸的灿烂,像一个孩子。我印象很深。说来也巧,1984年毕业后,我到了牛汉所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成了他的年轻同事。几个月后,我竟又和他一起到江苏常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而且住在一个房间。第一天就寝前,牛汉郑重地告诉我,过去他曾被==抓进监狱,被捕时因奋力反抗,被军警用枪托砸伤头部,落下了颅脑外伤后遗症,夜里有可能突然大声喊叫,也有可能走出房间,到外边游走。他叫我有个准备,不要害怕。不知为什么,我听了并不觉得恐惧不安。几夜过去,也没发生他讲的那种异常情形。后来,从他赠给我的诗选中,果然读到了《梦游》诗,而且有两首。
选自:《中国文化名人乡情散文选》
4、导入新课:
(1)滹沱河和“我”有什么关系?“为甚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
——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2)“我”认识这个关系、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也是“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了解家乡、逐步热上家乡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
1、“成长”自然与时间有关,请找出文中重要的时间标志。
“从我三四岁时起”(第1节)、“过了不多久,记得是个春天”(第3节)、
“1929年的秋天,我已在村里小学校读一年级”(第10节)、“几天以后”(第17节)
自然成段,“我”在每个阶段对“滹沱河”的感觉都不同。
(三)分段品读
1、第一部分(第1、2节)[从我三四岁时起]幼时的“我”想象中的滹沱河
问:“我”想象中的滹沱河是怎样的?
[河/景]“只晓得这个滹沱河很野,很难管束……我想它多半也是一个人,比我长得强大,或许只有他能管住我。”
[人/情]“真想去见见它,看我究竟和它有什么相同之处。”
讨论:为何“我”会认为滹沱河也是人?
(1)“我”还小,对“河”没有概念;(2)祖母、姐姐总把它和自己比。
2、第二部分(第3-9节)[过了不多久,记得是个春天]
(1)“我”第一次见到的滹沱河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初次看见它的“我”心情如何?
[河/景] “那里什么都没有。那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干涸的滹沱河
拟人,“灰灰的”、“无知无觉地”、“躺”、“尽是”等词既写出滹沱河干涸时的情状,又表现出了“我”的失望。
[人/情] “我感到异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了我的脸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第4节)“……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第5节)
(2)哪些词体现出“我”的“失望”之情?“我”的这种失望又说明了什么?请体会其深意。
“灰灰的”、“无知无觉地”、“躺”、“尽是”等词表现出了“我”的失望;
干涸的滹沱河打破了“我”心中的神秘感,其实越失望,说明期望值越高,对滹沱河更关切。
(3)姐姐口中的滹沱河和“我”初次看到的是否一致?听了姐姐的话后,“我”对滹沱河的看法又有怎样的变化?
姐姐——大水“说来就来”
“我”——我恍惚觉得滹沱河是一条其大无比正在飞动的蛇,这沙滩是它蜕下来的皮,那数不清的石头是皮的鳞。……我知道,蛇说来就来,你还没瞅得清,它早已从草上窜走。滹沱河也一定是这样。[恐惧]
(4)哪些词句具体反映出“我”的“恐惧”?
[如]被“镇住”、不吭声、不仅手凉,心都凉了
(5)大人们说“我”是小滹沱河,“我”恍惚觉得滹沱河是条飞动的大蛇,这三者之间有何关联?“我”有是如何明白这些的呢?(从文中找答案)
[答]共通点是“说来就来”;明白这些是因为祖母的话——“就像你的坏脾气,什么时候来,谁也说不清,怕你自己也说不清。”
(6)第9节尾句“现在我才明白她们为什么说我是个小滹沱河”,“我”是不是真的明白了?
[答]没有完全明白,因为“我”还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滹沱河,只是间接了解了它的情况。
[第二课时]
3、第三部分(第10-16节)[1929年的秋天,我已在村里小学校读一年级]
(1)“咆哮的滹沱河”有什么特点?
气势宏伟、野、难管束……
(2)文中从哪些方面逐步体现了滹沱河的气势?
(从“我”与滹沱河的接触入手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听滹沱河
[正面] “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
[侧面] “它们的声音被吞没了”、“……平常谁的声音我都能听出来,此刻全分辨不出来”……
看滹沱河 (点击词汇——“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如] “它不像水在流动,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看不见飞溅的明亮的水花,是千千万万匹野兽弓起了脊背在飞奔。”……
触滹沱河
[如]“我觉得脚下的地似乎不由自主地扑向河,我伸手到混浊的河里,我想摸摸滹沱河,它几乎把我揪到了它的怀抱里,我感触到了它强有力的手掌把我的手紧紧地握了一下。”
问:划出句中的动词,并从“滹沱河”和“我”两个角度去分析。
滹沱河——运用了拟人,“揪”和“握”既写出了滹沱河的力量与气势,也表现出了一种亲切感,把人与河、情与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大家在抢险,而“我”却“扑向”它、“想摸摸”它,这是因为祖母、姐姐说“我是小滹沱河”,很长时期以来把人与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了“我”对滹沱河的热爱,进而热爱家乡的情感。
插入问题:上文有哪些句子也表现出了“我”想亲眼见见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答]① “我一骨碌从炕上下到地上,衣服也来不及穿,拔腿就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为什么不叫醒我?’”(第10节)
② “我很快融进了人流之中……”(第11节)
③“我不歇气地随着大人们跑着……”(第12节)
(3)“为甚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了吗?
因为“我”和滹沱河的脾性合一:野、难管束;(说来就来)
(4)之前我们品读了第三部分,领教了滹沱河的“野、难管束”,那“我”的“野、难管束”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从文中找相关的描述)
[例] “我一骨碌从炕上下到地上,衣服也来不及穿,拔腿就朝门外跑,一边跑,一边喊:‘为什么不叫醒我?’”
“祖母双手伸开,拦着不让我去。她哪里能拦阻住我,我不是个小滹沱河吗?”
“大后生们不准我和别的小后生们走向岸边,但我还是钻过了赤裸的与滹沱河同色的脊梁和腿脚的栅栏,走到河的跟前。”
“姐姐来寻找我,她并没有强迫我回家,只是死死地抓住我的手,立在一块高地上。”
(5)分析加点字的含义——“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析]这既说明了“我”对滹沱河的崇敬之情,也说明“我”认识滹沱河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
4、品读结尾:
(1)此时的“我”是怎样看待自己和滹沱河的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文章仅为了表面“我”和滹沱河很相似吗?
“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我”与河脾性合一(野、难管束);它是故乡的代表,我爱滹沱河,也热爱这生我养我的故乡。
——这里的“很野,很难管束”是贬义褒用的,这其中还包含了无畏、勇敢,充满锐气的精神。[联系第一节]
“它大,我小,我永远长不到它那么大。但是,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
——虽然河大人小(实),但长大(虚,指成长)了的“我”能把它藏在心里,体现了“我”对滹沱河的深情,对大自然的崇敬,以及对对故乡的热爱。
(2)老师总结:文章的结尾既是拓展,又是总结,也是抒情。
(四)讨论·总结
1、情景交融
情——景(人——河)
(1)“我”逐步认知滹沱河;(2)“我”逐步认知自我;
(2)体现祖母、姐姐对“我”、对“河”的感情。(e.g.“姐姐风一般跑下来……”等)
[总]故乡情思(单元主题)
2、前后呼应(请学生在文中寻找)
[例] (1)为什么把“我”和滹沱河联系在一起?(第1、2、3、9、18节)
(2)滹沱河“说来就来”(第6、7、17节)
(3)吞(淹)没一切的声音(第10、12节)
(4)咆哮的滹沱河的景象(结尾与第三部分相呼应)
(五)作业
1、练习本:词语积累
2、随堂读写本:(1)摘抄拟人句、比喻句(各三句,莫重复)
(2)字形辨析: 椽、缘、篆、喙;
瞅、锹、揪、啾;
喝、褐、歇、遏;
湍、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