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节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竹节人》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2 14:4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的品读,体会竹节人的“趣”,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
2.结合文章制作、斗竹节人的情节,体会叙述性、描述性语言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3.体会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入迷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竹节人的“趣”,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陪伴我们童年的玩具有哪些呢?你对这些玩具熟悉吗?(师出示玩具图片)我们的这些玩具主要是哪里来的?(主要是买的)但在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时代,孩子们没有钱去买玩具,只能自己去做。我们的作家范锡林就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于是他就和小伙伴自己动手做玩具,他做的玩具叫竹节人,作者是怎样玩竹节人的,围绕着这个竹节人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竹节人》。
(二)自由朗读课文,找找在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竹节人”?竹节人是什么?
文中3-19段写了竹节人,竹节人是孩子们用毛笔杆和纳鞋底的线制作的玩具。
(三)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看似简单的玩具竹节人呢?
1.竹节人是作者小时候的玩具,作者写竹节人是因为作者喜欢竹节人,竹节人承载了作者童年的快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
2.孩子们为什么会“迷”上竹节人,竹节人“趣”在哪里?
(提示:圈画文中描写性的词语,让学生自己分析)
如:在威风凛凛的战士和呆头呆脑的傻样子的反差中,孩子们获得了战斗的乐趣和满足感。
孩子们给竹节人配上了装饰品、取名号,抓住两个“神气!”体会孩子们对于自己制作的竹节人的满意和自豪之情。
3.竹节人还“趣”在什么地方?
制作简单,易上手给孩子们一种满意和成就感。
(齐读文章3-19部分,体会竹节人的“趣”思考“3-7”、“8-19”段语言感觉上的不同,引导学生关注到语言的不同)
(四)为什么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写竹节人?(小组讨论)
(提示:关注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关系)
总结:制作时,只是初尝竹节人带来的快乐,这时候主要是说明性、叙述性的语言,感彩比较平淡。在斗竹节人的部分,随着打斗场面越来越激烈,,孩子们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不断升温,文中所用的描述性的语言也越来越精彩。
(齐读:体会语言形式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五)为什么要写老师玩竹节人这一部分?可不可以删去?
1.齐读文中写老师与竹节人的这段文字,体会老师形象的反差。
2.结合文中对老师玩竹节人时形象的刻画,体会竹节人游戏的有趣,甚至引起了老师的青睐。连老师都迷上了竹节人。
3.关注老师这一部分内容,与前文第二段“我们全迷上了竹节人”之间的关系。
三、板书设计
竹节人
范锡林
我们全迷上了竹节人
制作之谜
“斗”竹节人

同学迷
老师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