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在柏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在柏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2 14:5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柏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的悲剧命运理解战争的残酷,了解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2.读懂富含深意的细节描写,推断作者对故事中人物、对战争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悲剧命运理解战争的残酷,了解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读懂富含深意的细节描写,推断作者对故事中人物、对战争的情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从战争话题导入课文,初步了解本文选材别具匠心的特点。
2.解题:“在柏林”,了解时代背景。明确:柏林就是战场。
二、明确人物,梳理故事情节
1.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2.明确故事中的人物。
板书:老妇人、老兵、老头、两个小姑娘、乘客们
3.思考:在这节车厢里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指名复述故事。
明确:在一节车厢上,有一个老妇人在重复数着“一、二、三”,引起了两位小姑娘的嗤笑。虽然一个老头用眼神制止了她们,但是她们后来又傻笑了起来。这时老妇人的先生,一位战时后备役老兵告诉车厢里的人们:他们的三个儿子刚刚在战争中牺牲,自己也即将上前线。最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三、研读细节描写,理解人物特点
1.自读课文,圈画出人物的细节描写,并思考人物特点。
2.交流人物的特点。
板书:
老妇人:身体虚弱而多病的/神志不清的
老兵:头发灰白/战时后备役
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再次傻笑
老头:狠狠扫
乘客们:一片寂静
四、分析人物命运,把握小说主旨
1.分析人物命运的共性特征。板书:“可怜的”/可怜的!
2.推断作者对故事中人物、对战争的情感态度。
明确:这篇小说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痛苦和伤害,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民众的同情。
3.结合课题,了解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P71旁批中的两个问题,答案写在空白处。
2.阅读教材P72《丰碑》,进一步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