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八上)(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八上)(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20: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八上)
 三峡
一、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高大幽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比衬托出三峡夏水流势之急。
3.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江船的日行千里侧面衬托江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峡》一文中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的意思。(2分)
(1)略无阙处 略无: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_
6.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三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8.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四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2分)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幞(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1安徽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林寒涧肃 肃:___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___
1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语段(二)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它们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下面句子简要分析。(4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
一、理解性默写
1.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河师大附中三模)《答谢中书书》一文中勾勒山间黄昏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表达出作者寄情山水、期与谢公比肩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轼①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木有瘿②,石有晕③,犀④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苏轼《答李端叔书》)
【注】①轼:苏轼。②瘿(yǐng):树木上生长的瘤状物。③晕(yùn):环形花纹或波纹。④犀:犀角。
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语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山川之美”的“川”是会意字,这里取其造字本义“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B.语段(一)结尾提及谢灵运并非闲笔,而是借与谢公比肩,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C.语段(一)描写的晨、昏之景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山间朝、暮之景完全不同。
D.语段(二)“闻足下名久矣”中的“足下”是谦辞,这里是对晚辈李端叔的爱称。
8.语段(一)(二)题材相同,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之人。但两个语段语言风格迥异,试比较两个语段句式和用词的不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1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在京与友人书
屠隆
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人、马屎和沙土,雨过淖泞没鞍膝。百姓竞策蹇驴,与官人肩相摩。大官传呼来,则疾窜避委巷不及,狂奔尽气,流汗至踵。此中况味如此。遥想江村夕阳,渔舟投浦,返照入林,沙明如雪;花下晒网罟酒家白板青帘掩映垂柳老翁挈鱼提瓮出柴门。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花 下 晒 网 罟 酒 家 白 板 青 帘 掩 映 垂 柳 老 翁 挈 鱼 提 瓮 出 柴 门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偕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高峰入云”和“返照入林”的“入”各有各的妙处。请试作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两文作者的人生追求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回答。你如何理解这种追求?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阐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一、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作者于室内见到月光后欢欣地决定夜游赏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水喻月,巧妙地表现出月光清澈明净,庭中树影摇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很多古人的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一切便都释然了。
二、(2021武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2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淮海集》)
【注】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4.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
(3)比出郭_______________
(4)以不时至,去矣___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B.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1宁波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2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西湖念语①
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
8.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2分)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鸣 蛙 暂 听 安 问 属 官 而 属 私 曲 水 临 流 自 可 一 觞 而 一 咏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语段(一)(二)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贵不能淫
一、理解性默写
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因为公孙衍、张仪等人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大丈夫”。
2.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连用两个反问反驳景春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富贵不能淫》一文中的相关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二)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_____________
(2)以顺为正者 正: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段(一)中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语段(二)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语段(一)“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富贵不能淫 淫雨霏霏
B.此之谓大丈夫 此之谓失其本心
C.得志,与民由之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行天下之大道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9.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景春问话和孟子答话时所用的反问,对文章展开论述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上文孟子的观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述文天祥身上“大丈夫”的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
【链接材料】 文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理解性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磨难的意义。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内、外两个方面点明了国家走向覆灭的原因,告诫君主要居安思危。
4.“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二、(2021锦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①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④之候⑤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⑦,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⑧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注】①淆(xiáo):山名。渑(miǎ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④治乱:即太平和动乱。后文的“治忽”同“治乱”。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⑦蹂蹴:蹂躏。⑧囿(yòu):饲养动物的园地。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人恒过_____________
(2)衡于虑_____________
(3)予故尝曰_____________
(4)化而为灰烬_____________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语段(二)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的什么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谈谈语段(二)给你的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
一、1.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3.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4.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5.(1)完全没有 (2)逆流而上
6.(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7.B 
8.链接材料表现了瞿塘峡的凶险;(1分)选文第四段表现了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1分)
三、9.(1)肃杀,凄寒 (2)迅速,快
10.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11.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
12.句①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2分)句②突出了山峰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可以看出。(2分)
 答谢中书书
一、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2.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3.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4.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5.(1)坠落 (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6.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7.B 
8.语段(一):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整齐中有变化;为了形式上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2分)
语段(二):多用散句,兼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不事雕琢,自然成文,涉笔成趣。(2分)
三、9.花 下 晒 网 罟/酒 家 白 板 青 帘/掩 映 垂 柳/老 翁 挈 鱼 提 瓮 出 柴 门
10.(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此时带上三五个好友,在沙滩上散步,极大地超过在长安骑马导致泥沙飞溅(的惨状)了。
11.高峰入云的“入”从仰观的角度描写巍峨的山峰高入云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岀了山峰“高”这一特点;“返照入林”的意思是夕阳的光线射入林中,“入”字以动写静,渲染了朦胧而清幽的美好氛围。
12.两文的作者皆热爱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寄情山水的高洁追求。理解:①陶弘景和屠隆都处于社会矛盾尖锐的黑暗时期,会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描绘山水美景,表明自身所好,意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②这是诗人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的体现。
 记承天寺夜游
一、1.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二、4.(1)考虑,想到 (2)只是 (3)等到 (4)离开
5.B 
6.(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7.《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流露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1分)
三、8.(1)胜过,超过 (2)美好,优美(每空1分)
9.鸣 蛙 暂 听 / 安 问 属 官 而 属 私 / 曲 水 临 流 / 自 可 一 觞 而 一 咏
10.(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多在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
11.①清闲之人。苏轼和欧阳修,一个被贬,一个辞官退休,这样的处境使他们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②恬适之人。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③旷达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富贵不能淫
一、1.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3.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二、4.(1)真正,确实 (2)常法,准则
5.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6.①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7.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体现。
三、8.B 
9.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
10.景春用反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发孟子的回答,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内容。(1分)孟子以两个反问,对景春的看法进行反驳,引出后文列举的生活事例,从正面论述“大丈夫”的标准。(2分)
11.示例一:孟子认为“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有原则。材料中表现为,文天祥不拜敌将,不辱名节,不劝降同伴等。
示例二:孟子认为“大丈夫”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宋亡元胜时,文天祥仍对许诺他的“宰相”一职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概。(任答其一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1.人恒过 然后能改
2.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二、5.(1)犯错误 (2)“横”,梗塞,不顺 (3)曾经 (4)成为
6.(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2)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遇战事。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贪图享乐。只有心存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找到立足之地。(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