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九上)
第1篇 岳阳楼记
一、理解性默写
1.《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洞庭湖波光月影之美。
2.《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体现作者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都秉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对待得失的态度。
5.身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在学校应该努力学习,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在外面也要勇担责任,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身处怎样的位置,都应该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责任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一)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二)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增其旧制 制:制度。
B.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语段(一)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个语段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一)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嘉祐二年轼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①,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②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③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④而传。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⑤,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与后文的韩(韩琦)、富(富弼),皆为北宋名臣。②国士:一国中勇力或才能最杰出的人。③公:指范仲淹。④叙:序文、序言。⑤忧:指父母的丧事。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趋百里外
B.或异二者之为/或遇其叱咄
C.然则何时而乐耶/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微斯人,吾谁与归/鬓微霜,又何妨
1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文人相重”的佳话并不鲜见。语段(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侧面反映了众人对范仲淹的敬慕。(用原文语句填空)(1分)
13.请阅读语段(一)和语段(二),简要概括范仲淹的形象特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 醉翁亭记
一、理解性默写
1.《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明暗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3.《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醉翁亭记》中从花和树两个角度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1濮阳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__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
6.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③段是怎样体现太守之乐的?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和下面链接材料分别写了醉翁亭和尚节亭,两个亭子的命名各具深意,请结合文章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具体分析。(4分)
【链接材料】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①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节选自刘基《尚节亭记》)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谖,同“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1郑州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5分)
(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三)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名之者谁 闻名遐迩 莫名其妙 不可名状
B.野芳发而幽香 发愤图强 间不容发 整装待发
C.乐亦无穷也 理屈词穷 山穷水尽 穷途末路
D.射者中,弈者胜 中规中矩 百发百中 一语中的
10.下列对诗文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为欣赏山水而产生的快乐,领会在心,寄托于酒。此句点明作者是因山水而陶醉,借宴饮而抒怀。
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意为背着东西的人一路欢歌,往来山路的人在树下休息。这两句动静结合,表现了游人的快乐惬意。
C.“颓然乎其间”意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此句与“饮少辄醉”相呼应,以作者酒酣而醉的情态,将文章推向了高潮。
D.“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为阴云笼罩着秦岭,大雪堵塞了蓝关。这两处景物描写突出路途艰险,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路之悲。
11.请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语段(一)的第一段是如何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并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面对人生困境,欧阳修、韩愈和秋瑾有着不同的表现,请你联系这些表现探究他们身上相同的精神品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 湖心亭看雪
一、理解性默写
1.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寥寥十余字描写了一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
2.张岱《湖心亭看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意境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相近。
3.《湖心亭看雪》中高度评价了作者的闲情雅致,也从侧面突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1分)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①,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②,又四囿③于雪,若涂银,若泼汞④,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⑤可爱。
(节选自沈周《记雪月之观》,有删改)
【注】①霁:这里谓雪停放晴。②虚澄:空虚清澈。③囿:局限、围绕。④汞:水银。⑤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大雪三日 雪中送炭 阳春白雪 雨雪霏霏
B.客此 不速之客 宾客如云 文人墨客
C.是夜月出 自以为是 马首是瞻 比比皆是
D.坐纸窗下 坐井观天 坐吃山空 如坐针毡
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语段(一)中作者特意写在湖心亭上饮酒的金陵人,有何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两个语段都写了如诗如画般的皑皑雪景,但描写手法却又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对两个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1郑州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4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关链接】 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遇夜入城。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①,卧醒花影,除林和靖②、李岣嵝③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即慧理④、宾王⑤,亦不许其同在卧次。
(节选自张岱《冷泉亭》)
【注】①枕石漱流:指隐居生活。②林和靖:北宋著名隐逸诗人。③李岣嵝:明朝隐士。④慧理:晋朝高僧。⑤宾王: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相传在讨伐武则天失败后遁入空门。
8.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在语境中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参考方法 解释
(1)是日更定矣 成语推断:亦复如是 ___________
(2)更有痴似相公者 根据语境推断 __________
(3)亦不许其同在卧次 查阅词典:①等次 ②依次 ③停留 ④接连《古代汉语词典》 __________ 【只填序号即可】
9.请用“/”给相关链接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画两处)(2分)
余 故 谓 西 湖 幽 赏 无 过 东 坡 亦 未 免 遇 夜 入 城
10.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话富有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堂上,同学们就“张岱在湖心亭偶遇金陵人到底是怎样的心情”展开辩论,正方认为是“惊喜”,反方认为是“败兴”,假如你是反方,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阐述你方的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篇 岳阳楼记
一、1.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2.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6.A
7.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8.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语段(一)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做铺垫。(2分)语段(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三、10.A
1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12.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13.①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②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③著书立说,颇富文采;④追求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
第2篇 醉翁亭记
一、1.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3.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二、5.(1)居高面下 (2)茂盛
6.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7.①通过侧面烘托表现太守之乐:滁人前呼后拥游山的热闹场面体现了太守治下的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1分)②通过直接描写太守宴请宾客及醉倒的情形体现太守与民同乐。(1分)
8.①“醉翁亭”命名的深意:一是表明作者喜欢与宾客来此饮酒,易醉年纪又最长;二是借助饮酒,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分)②“尚节亭”命名的深意:表明黄中立喜欢竹子,因为竹有节;黄中立借以表明自己有节操。(2分)
三、9.B
C
11.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全景镜头),一笔勾出滁州的地理环境;(1分)然后层层推进,写沿途的所见所闻(先写西南诸峰林壑之美,后写琅琊山草木之秀,再写泉水潺潺)/层层推进,写“西南诸峰”、琅琊草木、山行之路、酿泉之水;(1分)最后定格在“醉翁亭”上。(1分)寥寥数语,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分)(如果概括作答“先用广镜头、长镜头拍摄全景,然后不断拉近镜头,变为小镜头、短镜头,最后定格为特写镜头,犹如逐渐拉近的电影画面一般,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也可给5分)
12.欧阳修被贬之后造福百姓,与民同乐(随遇而安,豁达乐观);(1分)韩愈被贬之后内心沉痛(无限悲慨);(1分)秋瑾面临心比男儿烈却身为女儿的尴尬处境,苦闷惆怅(激越抗争)。(1分)对待人生的困境,他们的行为态度各有不同,但是透过表象,能看出他们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责任感)。(2分)(相同的精神品质如果笼统地答“爱国精神”,或者“面对逆境不屈服”等,只给1分)
第3篇 湖心亭看雪
一、1.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3.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4.D
5.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6.①以金陵人饮酒赏雪的闲情逸趣来凸显自己独往湖心亭赏雪的高洁情怀。②用金陵人的痴衬托自己的痴。③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潜藏着作者的故国之思。(每点1分)
7.语段(一)运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西湖雪后雾气弥漫、天地一白的景象,用“痕”“点”“芥”“粒”等量词,使天地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形成对比,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表现冰雪的洁白和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2分)
语段(二)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把月夜下的雪地比作涂上了一层白银,又比作水银泼在地上,突出雪的晶莹洁白;侧面描写:写月夜雪色把人的肌肤映衬得晶莹洁白,把树影在水中摇曳比作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从侧面突出雪的洁白、月光的皎洁,抒发作者对月夜雪景的喜爱之情。(2分)
三、8.(1)这、此 (2)还;竟然 (3)③
9.余 故 谓 西 湖 幽 赏 / 无 过 东 坡 / 亦 未 免 遇 夜 入 城
10.寥寥十一个字即写出了雪之大、下雪时间之久和大雪后万籁俱寂的特点,令人想到当时雪之深,天之寒;用环境描写突出作者雪夜游西湖的痴(高雅情趣)/为下文写作者看到“上下一白”的奇景做铺垫,也使后文中偶遇金陵人更显意外。(景物特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人物形象或结构上的作用2分)
11.①从作者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而今又避嚣灵隐”,不许别人“同在卧次”等可以看出,作者有孤高自赏、遗世独立的情怀;②作者特在更定之后才出发独往湖心亭看雪,想独自在那里欣赏西湖雪景,但到了亭上却发现早已有人在,自然难免扫兴;③从“见余大喜曰”“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等来看,高兴、主动的一方是“金陵人”,张岱更像是被动接受对方邀请,碍于礼节勉强应酬;④张岱前往湖心亭看雪时,“拥毳衣炉火”,做好了坐在湖心亭赏雪景的准备,但见了金陵人后勉强喝了三杯酒即仓促告别,并无与知音共赏雪景之意。所以,我们认为张岱是乘兴而去,又因为独游西湖不成败兴而归。(理由每点2分,其中第①点必答;总结、强调观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