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
A. 蔗糖溶液
B. 酒精溶液
C. 氯化钠溶液
D. 澄清石灰水
2.下图所示是a、b、c(不含结晶水)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
C.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 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3.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Wg,恒温蒸发至有一定量的晶体析出。下图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蒸发时间(t)的关系是( )
A.
B.
C.
D.
4.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碘晶体与酒精
B. 碳酸钙与水
C. 煤油与水
D. 氢氧化镁与水
5.配制溶液时,下列溶剂中最常用的是( )
A. 酒精
B. 水
C. 汽油
D. 植物油
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成不饱和溶液
D. 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7.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 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 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8.有关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B. 溶剂一定是水
C.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9.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
B. 溶剂的质量
C. 溶液的质量
D.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10.要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除了需要托盘天平和量筒外,还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
A. 烧杯、试管、玻璃棒
B. 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C. 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 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11.下列各组物质全部是混合物的是( )
A. 空气、石油、冰水
B. 液化石油气、水煤气、甲烷
C. 赤铁矿石、石灰石、氧化铁
D. 酒精溶液、汽水、葡萄糖溶液
12.配制5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烧杯
B. 量筒
C. 蒸发皿
D. 玻璃棒
13.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1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 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 欲使100 g 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变成10%,可向其中加入5 g KNO3固体
D. 25 ℃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 g水析出ag晶体,再蒸发10 g水析出bg晶体,a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15.20 ℃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升温到50 ℃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由这一过程可知( )
A. 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
B. 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C. 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
D. 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失误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装瓶时,有溶液洒出
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C.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
D.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
17.利用化学知识,可以防止生活中一些不利现象的产生。
(1)为保证人身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须做________试验;
(2)为防止照片褪色,可将照片塑封(用塑料薄膜封闭起来),目的是隔绝________;
(3)2005年哈尔滨发生严重的水污染事件,有关部门用大量活性炭净化水质,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性;
(4)为延长食品保质期,有些食品袋内放有一包“双吸剂”(主要成分是活性铁粉),这里“双吸”所吸收的物质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5)区分某地下水(硬水)和蒸馏水,可以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
18.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 ℃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图3中N表示的是甲的溶解度曲线
B.图2中的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图2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将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 ℃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
E.图1中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0.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1.20 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 g,同时生成氢气0.4 g。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蔗糖溶液是蔗糖的水溶液,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固体,错误;B项,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液体,正确;C项,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固体,错误;D项,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固体,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要指明温度,A错误;由a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若是t2℃时a的接近饱和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B正确;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错误;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使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溶剂或降温,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A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为0,故起点不对,且一旦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最终应是水平线,错误;B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一旦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最终应是水平线,错误;C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为0,恒温蒸发至有一定量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溶液由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但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正确;D项,恒温蒸发至有一定量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溶液由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错误。
4.【答案】A
【解析】A项,碘易溶于酒精,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B项,碳酸钙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C项,煤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D项,氢氧化镁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A。
5.【答案】B
【解析】配制溶液时,如无特殊要求,一般采用水作为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花生油都属于有机溶剂。故选B。
6.【答案】C
【解析】A项,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C>B>A,正确;B项,由于在t2℃时,A和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项,由于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给B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错误;D项,由于N点在溶解度曲线下方,代表的是A的不饱和溶液,当蒸发溶剂时,随着溶剂的减少,不饱和溶液就会变成饱和溶液,N点就会变成M点,正确。故选C。
7.【答案】D
【解析】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项,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B项,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项,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正确;D项,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说法错误,因为在t1℃时,50 g水只能溶解12.5 g甲物质,错误。
8.【答案】D
【解析】A项,溶液一定是无色的是错误的叙述,有些溶液显颜色,如硫酸铜溶液;B项,溶剂一定是水是错误的叙述,可作溶剂的还有酒精等物质;C项,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D项,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是正确的叙述。故选D。
9.【答案】A
【解析】A项,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正确;B项,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增加,错误;C项,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增加,错误;D项,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发生改变,错误。
10.【答案】B
【解析】A项,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试管,该组仪器不合适,错误;B项,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正确;C项,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漏斗,该组仪器不合适,错误;D项,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加热,则不需要使用酒精灯,该组仪器不合适,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A项,冰水是纯净物,是水的两种状态;B项,甲烷是纯净物;C项,氧化铁是纯净物。
12.【答案】C
【解析】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所使用的仪器是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天平,药匙,不需要蒸发皿,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项,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错误;B项,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错误;C项,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没有指明温度和溶剂的量,错误;D项,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正确。
14.【答案】C
【解析】HCl、CH3CH2OH、NaCl 均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因此A正确;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B正确;加入5 g KNO3固体会使溶液变为105 g,溶质变为10 g,二者相除不等于10%,因此C错误;D中并没有说KNO3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若为不饱和溶液则a不等于b,若为饱和溶液,则a=b,因此D正确。
15.【答案】C
【解析】A项,图甲中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甲物质没有溶解完而乙物质溶解完;B项,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根据丙中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项,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是正确的叙述,由20 ℃时甲的溶解度小,可以确定;D项,30 ℃时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是错误的叙述,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都饱和时相等。故答案选择C。
16.【答案】B
【解析】A项,溶液具有均一性,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溶液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B项,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C项,溶解时未用玻璃棒搅拌,会影响溶解的速率,而不会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错误;D项,量取溶剂时,俯视量筒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17.【答案】(1)灯火 (2)空气(或氧气和水) (3)吸附
(4)氧气(或O2) 水(或H2O) (5)肥皂水
【解析】(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容易聚集在低洼处,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隔绝氧气和水可以防止照片褪色;(3)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4)铁会吸收氧气和水生锈;(5)区分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
18.【答案】CDE
【解析】根据图1,烧杯中甲有剩余,那么甲一定是饱和溶液,乙没有剩余,可能是饱和溶液;同时可知,20 ℃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故曲线M是甲的溶解度曲线,曲线N是乙的溶解度曲线,A错误;加热到50 ℃时,甲中没有固体剩余,甲可能是饱和溶液,但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错误;由于加入的甲乙的质量相等,且在50 ℃完全溶解,故图2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正确;30 ℃甲乙的溶解度相等,20 ℃时,乙依旧完全溶解,故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 ℃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D正确;图1,烧杯中甲有剩余,乙没有剩余,溶剂的质量相等,那么图1中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E正确。
19.【答案】4.5 g 475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⑴ 500 g×0.9%=4.5 g
⑵在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18%=500 g×0.9%或X×18%=4.5 g
解之得:X=25 g
需加水质量:500 g-25 g=475 g
20.【答案】(1)4.4 (2)11.7% (3)16.3%
【解析】(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 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106∶44=x∶4.4g
x=10.6 g
117∶44=y∶4.4 g
y=11.7 g
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1.【答案】(1)65% (2)40% (3)28.87%
【解析】样品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求出锌的质量;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利用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溶质硫酸锌的质量;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z;
(1)x=13 g,W=×100%=65%
(2)y=32.2 g,W′=×100%=40%
(3)z=19.6 g,W′=×100%≈2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