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2022.1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我真不想脱贫”的理由,刻画了第一书记张蕾是老
百姓的贴心、暖心的“小棉袄”的形象.(每点3分)
答案 B C C D A C A A D D
9.脱贫前家徒四壁,懒惰,破罐子破摔,拖后腿.脱贫
题号 17 18 19 后,精神面貌变化———胡子剃得溜光,穿得干净清
答案 B B C 爽,年轻了许多;思想境界变化,“西瓜一个也没卖,
( “‘ ’ ‘ ’ ” , 全部捐出了”———懂得感恩,回 报社会.(4分)老福1.BA项 错落 与 平正 相伴随而产生 错误 原文
为“书家追求‘错落’比注重‘平正’更为久远.‘ 的变化充分说明,扶贫工作,不仅能改变农民的物质平
正’ ,只是伴随楷书出现才走进书家视野”.C项以偏 条件 还可以从深层次上改变农民的精神与思想
,从
, .( )概全 为使书法具有情趣与意蕴,一方面是书家深知 而歌颂了党的扶贫政策 2分
“节奏”把握之妙处,另一方面是书家深知“率真”是 10.A(原文标点为:武德之际,货赂公行,纪纲紊乱,皆
创作灵魂.D项“‘率真’使得作品更具节奏感”强加 公之由也,但以故旧不忍尽法.得归守坟墓,幸已
因果,“率真”与“节奏”之间因果关系不成立.) 多矣!)
2.C(“论证了古代书画的特点”错,作者只论述了“错 11.A[“中国古代另有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的判断不
落”在书法美学中的价值.) 准确,中国古代没有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开始是在
3.C(“抛弃了原有的实用 功 能”错 误,原 文 中 是“弱 欧洲各国采用,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
化”.) 起采用公历月、日.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
4.D(“解决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的温饱问题”表 体会议协商决定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
述错误,原文是“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 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
消除绝对贫困”,且消除绝对贫困的内涵是多方面 12.D(“因坚信他不会为叛贼所用,故未判死刑,而仅将
的,不只是解决温饱问题.) 其流放”的分析有误,流放裴寂是因为“又坐狂人信
5.A(B项,“所有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省”错,文中 行言寂有天命,寂不以闻”,此事发生在前,后来才
是“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这三个省份 有“会山羌作乱,或言劫寂为主”,唐太宗坚信他不
人口仍以汉族为主.C项,“从而”强加因果;“如期 会为叛贼所用的事.)
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根本因素,是中国 13.(1)设官定职,各自有其掌管的职守.如果真有错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D项,“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 失,御史自当纠察举报.(“司”“愆违”“纠举”各1
现了千年发展目标”错,原文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 分,句意通顺2分)
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2)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
6.借鉴:①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充实贫困地区基层 浑浊而去希冀支流清澈,这是不可能的事.(判断
领导力量,实施精准扶贫,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 句1分,“浊”“流”各1分,句意通顺2分)
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等,为世界范围内减贫 文言文参考译文:
行动提供了基本路径和范式;②以人民为中心,制定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
长远扶贫和发展计划,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等,为破解 大宴群臣,席间演奏 秦王破陈乐 .太宗说:“朕从前
现代国家治理难题提供了思路.实惠:中国积极参 曾受命专行率兵征伐,民间于是流传着这个曲子.虽
与国际减贫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为加快世界减贫 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温文尔雅,但功业却由此而成就,
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借鉴”每点2分,“实惠”2 所以始终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
分,意对即可) 天下,哪里是文德所能比拟的 ”太宗说:“平乱建国凭
7.C(“体现了老福的愚昧无知”错误,应是体现了老福 借武力,治理国家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就要仰赖文才,文
质朴善良的一面.) 武的妙用,各随时势的变化而有不同.你说文不如武,
8.①对比.通过“我”帮扶老福脱贫失败与张蕾帮扶老 此言差矣!”封德彝磕头道歉.己亥(十五日),唐朝廷
福脱贫成功形成对比,“我”扶贫工作上做了“逃兵”, 颁下制文:“从今以后,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
与张蕾四年的坚守形成对比,刻画了张蕾年轻有为、 员入朝堂议事,都应让谏官随行,有失误立即进谏.”御
敢啃硬骨头的形象.②他人讲述.通过老福讲述 史大夫杜淹上奏道:“各部门的公文案卷恐有稽延错
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第 1页 共2页
漏,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对.”太宗征求封德彝 有片面理解的意味,但前者强调背离原意或没有完
的意见,封德彝回答说:“设官定职,各自有其掌管的职 整地加以理解,后者强调牵强附会地理解,根据后
守.如果真有错失,御史自当纠察举报.假如让御史 文“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 ”,第一处横线应选用
到各部门巡视,搜索揭发毛病缺点,实在是太繁琐.”杜 “断章取义”.变迁,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变
淹默不作声.太宗问杜淹:“你为什么不加争辩呢 ”杜 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二者
淹回答说:“国家的事务,应当务求公正,从善而行.封 都有“变”的含义,但前者突出“阶段”的变化转移,
德彝讲的话深得大体,我确实心悦诚服,不敢有所非 根据语境,第二处横线应选用“变迁”.独一无二,
议.”太宗高兴地说:“你们如果都能做到这样,朕还有 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无独有偶,指虽
什么忧虑呢!”夏五月,有人上书请求除去奸佞之人,太 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
宗问:“谁是奸佞之人 ”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不能确 于贬义).根据语境,第三处横线显然应选用“独一
知谁是奸佞之人,希望陛下对群臣明言,或者假装恼怒 无二.来龙去脉,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
加以试探,那些坚持己见、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 后果.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
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奸 佞 之 人.”太 宗 迹象.根据语境,第四处横线上应选用“来龙去脉.
说:“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浑 故选B项.]
浊而去希冀支流清澈,这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做 18.B(从语义上看,质性研究不可能既是“一种方法”,
假使诈,又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呢 朕正以至诚之心 又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两者只能居其
治理天下,看见前代帝王喜好用权谋小计来对待臣下, 一,两者是并列关系,而 A、C两项分别表示递进和
常常觉得可鄙.你的建议虽好,联不采用.”和尚法雅 因果关系,D项虽然是并列关系,但根据后文,第二
以妖言惑众被处死.司空裴寂曾听过他的言论,辛未 个短 句 不 应 该 用 否 定 句,所 以 只 有 B项 修 改 最
(二十九日),裴寂也因此事被免职,勒令遣送回老家. 恰当.)
裴寂请求留在长安,太宗数落他说:“计算你的功勋,怎 19.C(根据原文语境,历史研究法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
么能达到今天这个地位 还不是因高祖皇帝恩泽才使 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变迁原因,解决政治制
你列居群臣第一.武德年间,贪污受贿风气盛行,朝廷 度的现状并探索其未来演变趋向.根据事理递序,
政纲混乱,均与你有关,只是因为你是开国老臣,所以 应先分析造成政治制度现状的原因,再预测政治制
不忍心完全依法令处置.能够回家守着坟墓,你已经 度未来的变化,排除B项和D项.根据前文,在已
是够幸运的人了!”裴寂于是回到老家蒲州.不久,有 找到因果线索的基础上,得出造成政治制度现状的
一个狂人信行称裴寂面有天相,裴寂并没上报朝廷,依 原因属于“演绎”,研究政治制度还未发生的未来变
法令当处死.太宗将其流放到静州.正赶上当地的山 化属于“推测”,A项搭配不当,故选C项.)
羌族叛乱,有人说叛军劫持裴寂为其 首 领.太 宗 说: 20.(示例)①它的传播力和传染性比较强(更强)
“裴寂依罪当处死,我留给他生路,他肯定不会走这条 ②德尔塔毒株临床特征更不典型 ③有的病人对
路.”不久听说裴寂率领僮仆家丁打败叛军.太宗考虑 它的认识不够(或“早期感染不易被人发现”)(每空
他有辅佐高祖创业的功劳,征召他入朝,(裴寂)恰好 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死去. 21.(示例)因为国产疫苗对德尔塔毒株有效而安全(或
14.D(“又有深切的同情”错,词中没有流露同情之意.) “有保护作用”),而我国需要83.3%的接种率才能
15.“掷地刘郎玉斗”,用鸿门宴上范增拔剑撞破玉斗的 达到群体免疫,所以应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并加速研
典故.(1分)“挂帆西子扁舟”用范蠡的典故,(1 发对德尔塔变异株更有针对性的疫苗.(5分,酌情
分)此两句一看便知是用典,可谓“明”.(1分)同时 给分)
又因范增、范蠡皆范姓人氏,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 22.【写作指导】卢新宁和徐贲两个人的观点虽然针对
识的谋士,因以二范比南伯,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 的是同一个话题,但侧重点不同.卢新宁强调的是
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 当今社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徐贲强调的则是,
献.可谓“暗”.所以说“似明而暗”.(3分) 在怀疑的时代,应该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信仰,
16.(1)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并且坚信不疑.什么是“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信
(2)轻拢慢捻抹复挑 东船西舫悄无言 仰”,应该是善良、正义、友善、和谐、法制等等,代表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每空1分,错 了人类文明和社会正义的东西.因此,考生在写作
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时,应将内容具体化.
17.B[断章取义,指不顾文章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 【参考立意】①在怀疑的时代,我这样信仰;②在怀疑的
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望文生义,不了解词句的确切 时代,我信仰正义(善良、友善、和谐、法制等等).
含义,只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地作解释.两个成语都
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第 2页 共2页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21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书法艺术中,书家追求“错落”比注重“平正”更为久远。“平正”只是伴随楷书出现才走进
书家视野,在前期文字与书法中,更强调“错落”“顾盼”“融合”等审美属性。汉蔡邕在《九势》中
提出“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将“错
落”提到书写准则至高位置。笔画横平斜侧、穿插勾连,结体疏密相间、有主有次,不仅使原来文
获得更广更深含义,也为书家抒发和释放感情提供更多机缘,于是,“错落”逐渐成为书家
重要审美追求。“平正”与“错落”既对立又
理想状态是在“错落”中
平正”,“平正”中求
“错落”,使创作既有多样
有规定性,既出人意表又在意料之中。在传统书法中,“错落”有其
独特的审美价值
“错落”因体验动感而孕育,成熟后又反哺“动感”“气势”波澜之形成。书家尽可能放大与夸
张这种效果,书写“竖”时力求不笔直均匀,而是有粗细变化含蕴其中,使之如“万岁枯藤”“临谷
劲松”;书写“横”时,力求不砥平绳直,而是“蚕头雁尾”“列阵之排云”,使之动感栩栩如生。唐张
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对顾恺之墨迹动感与气势褒扬,正是对“错落”手法运用极度的肯定
与赞赏
“错落”在风格与流派中,时时与“变革”“创新”含义相交叠。传统书论中多在“守成”与“创
新”、“错落”与“平正”中费之口舌,磨搓时日,但不管如何论道,“错落”总站在“变革”近侧。晚唐
书家释亚栖在《论书》中说:“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
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
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此论阐述改革创新之重要,同时也
表明“错落”对于书家开辟前景之必然,书家倾力营构自己独特个性,本身就是对“错落”审美强
烈追求
素气。法因具有盎然情趣和漫衍意韵弱化原有实用功能,渐次攀援于艺术之巅。在这其中,“节
率意”等发挥重要作用,而这同样包容在“错落”审美范畴之中。为使书法具有情趣与意韵
方面,书家深知“节奏”把握之妙处。这或许从时序四季轮回、礼乐悠扬婉转中受到启发,特别
是音乐,从自然群声中抽出纯洁“乐音”,以强弱、高低、起伏旋律来倾诉人们内在情感。音乐
唱三叹”与书法“一波三折”何其相似乃尔,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
波一拂皆有三折。”这种节律弥漫出的意境,会净化人们尘俗之心,使人们感性情绪和理性思考
浑然无别进入冥想之境,进而引发人们走向宇宙为何的探究、生命本源的追索和生活意义的
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