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实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调研
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名句积累:(10分)
① ▲ ,自知者明。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 ▲ 。
③人有悲欢离合, ▲ 。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 ▲ 。
⑤马作的卢飞快, ▲ 。 ⑥斯是陋室, ▲ 。
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 ▲ 。
⑧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的烟波浩瀚、气势磅礴;杜甫的《登岳阳楼》也有类似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句 ▲ , ▲ 。
2.阅读下面一段话,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有的人崇尚“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的huò达与豪迈,那是一种生命激越的姿态,然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古典与浪漫更能深入人心,扣人心弦。豪放是种美德,含蓄则是种性格,就在这种含蓄的静mù中,那份清幽淡雅的幸福渗透出了生命的悠远和旷达,而这正是宁静以致远的禅机。
huò达( ▲ ) 扣人心弦( ▲ ) 静mù( ▲ ) 渗透(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台湾回归祖国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民进党鼓吹的台独必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B.说话吞吞吐吐,言不由衷,隔靴搔痒,何必写杂文呢?
C.丹顶鹤自然保护区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观鸟台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D.为鼓励市民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在今年清明节前夕,南京市政府将大力推广“绿色生态葬”的安葬方式,这种做法不仅在全省,甚至在全国都是首当其冲的。
4.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有人说《断章》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却 ,他说:“这虽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 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 了风景。”
A.不以为然 刹那 息息相关 点缀
B.不以为然 霎时 休戚相关 衬托
C.不以为意 刹那 休戚相关 点缀
D.不以为意 霎时 息息相关 衬托
5.下列画线句子使用错误,请在相应的横线上说说如何改正。(4分)
专家在3月27日在伦敦举行的“压力下的地球”会议上说,从目前看,世界城市的面积有望在2030年前扩大超过150万平方公里,(1)这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资源量需求。(2)“全球减排计划”执行理事达卡尔说,新建的城市能提供一个重新思考城市规划,而现有的城市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建筑标准和鼓励公共交通等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办法加以改进。
句: ▲ ;
(2)句: ▲ 。
6.综合实践(5分)
美国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已经去世的教务长蒲里斯,生前最受学生爱戴。有一次,他问一个学生为什么没把指定的功课做好?
“我觉得有点不舒服,教务长。”学生回答。
“史密斯同学,”教务长说,“我想,你总有一天,会发现世界上有许多工作,都是那些觉得并不太舒服的人完成的。”
我时常回想蒲里斯的这句话。他是个身体不太好的人,说这话的时候,他自己可能有点不舒服,但为了责任,他还是来到了办公室。
蒲里斯固然知道一个人需要随时留意自己的身体,但也知道“疲劳”与“懒惰”常表现出相同的症状,知道“觉得不舒服”和“懒得去做这件艰难的工作”之间的差异,是很难用言语说清楚的。
①文中的蒲里斯的观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话概括。(2分)
▲
②进入九年级了,学习的节奏加快了,压力变大了,你的好友李鹏觉得很难适应,请你用文中的观点对他进行劝说和鼓励。(3分)
▲
7.名著阅读(6分)
A.晁盖道:“黄泥冈东十里路,地名安乐村,有一个闲汉,叫做白日鼠白胜,也曾来投奔我,我曾赍助他盘缠。”吴用道:“这人我自有用他处。”晁盖道:“吴先生,我等还是软取,却是硬取?”吴用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晁盖听了大喜,颠着脚道:“好妙计!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B.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挎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村和,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欣在脊梁上,高声喝道:“你那泼贼,将俺行李财帛那里去了?”林冲正没好气,那里答应,睁圆怪眼,倒竖虎须,挺着朴刀,抢将来斗那个大汉。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1)A选文中吴用说“我有一条计策”,这条计策是什么?吴用在此计策实施的过程中安排白胜做了些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
(2)B选文中“画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记微露些少赤须”的汉子是谁?联系《水浒传》你了解的情节说说他的性格有哪些特点?(3分)
▲
二、综合阅读(55分)
(一)阅读王冕咏梅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白 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8.白梅诗中“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混”是“混同”的意思,是说白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墨梅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2分)
▲
9.墨梅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10.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xiù)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猛浪若奔: ▲ (2)猿则百叫无绝: ▲
(3)即素重幽居: ▲ (4)岂徒语哉: ▲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
13.两文中都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4分)
▲
14.研读这两篇山水小品,说说两文的作者有什么相同的思想情趣?(3分)
▲
(三)阅读《从地震波到预警》,完成15~18题。( 18分)
从地震波到预警
①我们脚下的地面是会移动的。随着构造板块在地球表面漂移,一些大洲互相摩擦碰撞,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相撞一样。地壳,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外层,是有弹性的,但这种弹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的。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会弯曲变形,直到应力过大超过承受极限为止。此时,地壳便会突然断裂,过去几十年存储的能量穿透地球表面,震动它的传播途径中遇到的一切。
②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地震发生。幸运的是,大多数地震很小,没有灵敏的地震检波器的帮助,我们是无法察觉的。在每天都会发生的地震中,断层面只会发生3-6英寸(约7-15厘米)的滑动,人们是感觉不到震动的。里氏5.0级的地震,大约有一两英里的断层面断裂,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移动,但现代的建筑物能够承受得住。而一次8.0级的地震将导致数百英里的跨断层面的破裂,而且能够延伸到地表,将一座建筑裂成两半。
③通过监测地震间的应力积累,地震学家了解到,许多地区的地壳接近于破裂。但地表以下深部断层的具体结构,仍然在地震以及地震破裂传播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这个结构无法直接取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地震学家不相信可以建立一二预报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个小时内做出预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最多只能做到快速检测大地震,并发出警报。
④地震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将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感觉到的震动实际上是分阶段到来的。能量从地壳破裂处传到地球表面分为两种形式:P波和S波。这两种波同时从断层面上发出,这也是它们唯一的相同点。P波类似于声波,是一种压缩波,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是不会携带很多能量。再一次地震中,你会感觉P波就像一个突然、垂直的跳动。S波更像海洋上的波浪,移动更缓慢,并携带大多数能量,带来强烈的震动,使地表垂直和水平运动。建筑物在它的冲击下,就像是波涛中的一支小船。
⑤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波都是相似的。他们有不同的波形,这取决于滑动区域的大小。较小的滑动发出的P波相对振幅较低、频率较高,是一个小而尖的脉冲。较大的地震则会造成更大区域的断层破裂,并产生更大的滑动,所以这种P波具有较大的振幅和较低的频率。两种P波得差异类似于小鸟吱吱的叫声与灰熊的咆哮。
⑥单独一台地震检波器(seismometer)就能基于上述信息估计出地震的震级。任何具有高振幅和低频率的P波都将触发警报。这种单一台站报警方法给震中区域发出速度最快的警示。但是地震断裂的特征千变万化,并不是所有的5.0级地震看起来都相同,地震检波器下面地底的一些特殊的沉积物也会改变P波。这些变化将增加误报(当没有地震时发生警报)和漏报(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没有发出警报)的风险。 (选自《环球科学》2011.4 有删节)
15.阅读第④段,分别用一句话概括P波和S波得特点。(4分)
P波: ▲ S波: ▲
16.第②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
17.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述说“独一无二”的表达效果。(4分)
▲
18.选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要说明的核心内容。(5分)
▲
(四)阅读《负重的母亲》,完成19~22题。(16分)
⑴一个滴雨的初午,我和妻子去医院看望一位病人。探完病人正下楼梯,迎面爬上来一个背孩子的女人。孩子很大,似乎也很重,与女人的瘦弱小巧显然不太协调。女人艰难而沉重地向上一步一步攀着,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扶着栏杆喘口气。汗珠就顺着乌黑的发髻和绯红的脸颊流下来,浸入她的眼角和嘴唇。
⑵妻子想上前帮她,她却说不用,她就到了。妻子问她为什么不坐电梯,她说人多太挤了,她的孩子脚受了伤,她怕别人挤着了他。
回来的路上,我们望着车外湿漉漉的树木和行人,一路上默默无语。我忽然想起去年的中秋,父亲被车撞伤后,坐在家里动弹不得,秋收时所有的农活都落在了母亲身上。远在他乡的我们忙于工作和家庭,只能在周末回去一趟帮帮手。
⑶中秋那天下了班,我和妻儿辗转三趟车赶回了家中。那是一个被小雨湿透的烟雨迷蒙的傍晚,父亲坐在昏暗的过道里打着瞌睡。我的到来没能使他高兴,反而惹出他一脸的悲伤和老泪纵横。我抑住自己的眼泪,问母亲哪儿去了。父亲含着眼泪,说母亲去了村东的坡地。
⑷我直奔东坡的田野而去。雨好像大了许多,针一样凉飕飕地钻进我的脖子里。一种辣辣的痒痒的痛感从衣领深处升起来。
⑸站在田地头,一个庞大的黑影正向着地头移动,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我终于看清,那是一堆巨大的玉米秸在移动,而让这玉米秸慢慢移动的,是母亲那两条瘦削羸弱的腿。
⑹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我一脚踏进田地里,迎上去,一边抢母亲肩上的秸捆,一边说:“娘,天这么晚了,您怎么不回家?”母亲见是我,话语里充满欢喜:“你怎么来了?我看着天要下雨。下大了玉米秸就会烂在地里,秋冬里就没了柴火烧。能收点是点吧!”
⑺我说:“我们都回来,陪你们过节。”
⑻母亲显得异常高兴,抹了一把脸。头发上的水珠沿着发际一股脑儿流入脖子里,她忙说:“赶紧回家,赶紧回家做饭,别让他们老等着!”
⑼我在前面拉着母亲的车,母亲弓着腰在后面推,我的眼泪顺着小村的街道一直流进了家里。
⑽回到家里,妻子已做了几个菜。我们围坐在桌旁,儿子问我母亲:“奶奶,这么一大车玉米秸您背得动吗?”母亲笑了,说:“背得动!你看你爷爷这么大个儿,我都背得动。前几天前村唱大戏,你爷爷爱看,我就用三轮车拉着他,到了就把他背到戏台跟前的长椅上。天天如此,七天我们去了六回!”
⑾看着母亲那弯新月似的脊背,我问:“您不觉得这样太累了吗?”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声:“谁说不累!可能是年纪大了,老是歇不过来。我记得你从小就多病,村里没卫生所,都是我背你到七八里外的小医院去打针,那时从没觉得累过,。可现在老了不中用了。腿脚都不行了,膝关节都疼得站不起来了。但只要你爸高兴,累点就累点吧,只要我还能动弹。”这时爸
。
⑿又是一个下雨天的小学门口,一位年轻的母亲将身上的雨衣脱下裹在儿子身上,然后蹲下身将孩子背起来,穿过熙攘的街市走向回家的路。儿子忽然把头伸出来问:“妈妈,妈妈!您天天背我,累不累?”年轻的母亲转头朝他笑了笑:“傻孩子,妈妈背着你,永远都不累!”
19.联系上下文,请分析第四段写秋雨的作用?(4分)
▲
20.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从神态、动作任选一个方面设计一个细节,要能表现出父亲此时内心的感动和震撼。(4分)
▲
21.本文的叙述和描写都包含深情,请以第5段内容为例,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两方面作简要赏析。(4分)
▲
22.文中的母亲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她们具备共同的精神和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负重的母亲”的理解。(4分)
▲
作文(60分)
23.成长过程中的往事像镜头倒转一样接连不断地上演,无一不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却温暖的令人忍不住落泪。那一段段美好的诗歌,静静流淌在心泉的最深处,它将永远温馨鲜活在遥远的记忆中,成为支持我一往无前的力量。
请以“成长中的温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字数600字左右。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