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件(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3 15:0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936年,毛泽东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于中国的广大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解决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是新中国巩固新生政权的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 相均泳
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
通过梳理近代以来重工领导的历次土地改革,初步理解党的群众路线
通过对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学习,明确此次土地改革的原因、指导文件、结果
通过对建国后土地改革相关材料的分析,理解此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 近代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
回顾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哪里领导土地革命?采取了什么措施?确立的土地所有制性质是什么?
农村革命根据地
打土豪,分田地
农民土地所有制
一、 近代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
回顾
(二)敌后抗战时期(1937-1945年)
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争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敌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哪里领导土地革命?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确立的土地所有制性质是什么?
敌后抗日根据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农民土地所有制 → 地主土地所有制
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为了团结地主阶级抗日
一、 近代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
回顾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敌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哪里领导土地革命?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确立的土地所有制性质是什么?
解放区
耕者有其田
农民土地所有制
依据材料指出建国前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是什么?
《中国土地法大纲》
一、 近代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
回顾
敌后抗日根据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区
耕者有其田
中国近代史上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三农问题)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
打土豪、分田地
农民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背景
(一)建国前已完成土地改革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已经在解放区赢得了农民的拥护,到1949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已经完成了土改。
1949年9月前
完成土改的地区
旧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
3亿人口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土改原因
(二)土改原因
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耕地及占有情况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户总数(%) 不到7% 57%以上
占农村耕地(%) 50%以上 14%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了在着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是哪一种土地制度?依据课文指出建国后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
新解放区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开始标志
(三)开始标志
依据课文第2段找到标出建国后土地改革开始的时间、标志、指导文件
争阅土地改革法·1950年
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指导文件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依据材料指出建国后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生产力指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
解放生产力就是排除、克服生产力得以发挥发展的阻力、束缚。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指导文件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6条
1950年6月初,毛泽东说:“至于富农问题,我还是主张保存富农,以不动为好。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反封建,城乡资产阶级都要保留,这有利于生产。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生产落后,‘富农放哨,中农睡觉’保存富农有利于刺激中农的生产积极性。”
——杜润生《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依据材料分析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在地主问题的处理上有何特征?
将地主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经济上保留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结果
(五)结果
1952年底完成
土地改革地区
西 藏
1953-1958年底完成土改地区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时间:1959年
中心任务:
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六)西藏民主改革
三、 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战国
1952年
封建土地制度
材料1: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材料2: 土地改革后,过去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作为土改最直接受益者,在拥有自己的土地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空前发展。
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材料3: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材料4: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48.3%,粮食产量增长44.8%,棉花增长193.4%,油料增长168.1%。
材料5: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 课堂小结
巩固政权
第3课 土地改革
根本: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直接: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原因
起止时间:1950年6月30日—1952年底
指导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历史意义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巩固政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