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就资本主义世界而言,其新变化主要体现在这五方面: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强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机制,也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保持社会经济发展;二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迈入信息时代;三是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间阶层崛起;四是“福利国家”的建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和稳定的重要基石;五是社会运动的发展,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改善公民的民主权利。这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些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目
录
国家的宏观调控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为什么要进行国家宏观调控?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只有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迅速推动财富的积累。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进一步暴露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单凭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
自由主义政策已经滞后于时代;经济大危机的冲击;20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干预
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较大的空间。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罗斯福新政的成实践功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病。他主张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其理论核心:增加有效需求。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凯恩斯主义的应运而生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大国崛起》
社会主义制度的“倒逼”
世界市场产生以来,无序竞争导致多次战争,经济越发展,世界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竞争中,各国只顾及本国利益,不考虑共同利益,经济危机就很难避免。教训使各国认识到世界经济必须建立规则、制度和相应的组织。让世界经济有规则地运行,促进各国市场开放,对每个国家都有利。
无序竞争导致经济危机和战争;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制度和规则
在战后科技革命中,科技探索已由个体劳动转变为有组织的社会集体劳动,大规模的研究活动要投人巨额资本、由许多机构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有些特大型的科技项目如航天技术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远非单个或几个私人垄断资本所能胜任。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1.历史教训:
2.现实需要:
3.理论基础:
4.实践经验:
5.外部因素:
经济大危机与二战的教训;经济发展需要协调与合作
为什么要进行国家宏观调控?
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维护统治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凯恩斯主义的提出与运用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劲挑战及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的表现
国
内干预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④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国际协调
国际金融: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建立世界银行(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大国际金融机构(1945年)
国际贸易:关贸总协定(GATT) (1947年)【1995年改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快速增长时期:1950—197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接近5%,其中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更快,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在经济保持高增长率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基本稳定的物价水平及较低的失业率,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大繁荣时期”。 ——李景治、林甦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4版
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
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黄金时期”
项目 期间(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英国 1963-1973 1974-1979 3.0 0.8 5.3
15.7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滞胀”
“滞涨”现象: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
实质说明国家调控作用有限。
应对措施:适当减少国家干预;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 “福利国家”的规模,等等。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
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
经济周期性波动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是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大萧条”后资本主义通过“钟摆式调节”实现自我救赎。 ——陈赛君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
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提出;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现: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1982年个人计算机
2006年“YOU”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AI“新”的人类
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
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等
军用转民用
信息时代
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新经济”兴起。
它促使发达国家出现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全球生活领域也因此发生全面变革。
它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
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 12.2 23.2 50.7
1990 2.8 5.1 7.2
工业 1950 34.7 42.2 22.2
1990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
1990 71.4 54.4 59.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农业和工业的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
产业结构变化
社会阶级结构变化
“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纺缍型”
人口比例保持在25%--30%左右,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含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1969年中产阶级美国人
“白领”和“蓝领”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构建“福利国家”
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其主要内容涉及到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等诸方面,目的在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其实质是西方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在欧洲社会保险投入度中,法国排在第一位,占了GDP的32%。福利包括: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400多个名目的福利保险。3岁之前的孩子上政府补贴的托儿所;失业者在失业两年间,可以领取每月最高5000欧元的失业金;失业的单亲妈妈政府每个月固定发“工资”、租房补贴,另外还有“家庭开支补贴”;产妇可以自己决定要休一年产假还是两年;员工生病请病假,按照《劳工法》工资全发等。
瑞典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将人的一生全包下来,新生婴儿的父亲有权9个月不上班,母亲可以领全薪在家看管孩子。…… 瑞典没有贫民区,外国移民与瑞典人享受同等社会福利待遇。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福利制度下的安逸生活
高福利下政府财政重负
人均负债2.67万欧元 希腊高福利导致巨额赤字
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造成政府财政赤字及企业税负过重,并助长社会惰性,引发道德危机。
社会福利制度既要兼顾公平,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2、社会运动
贫富不平等
性别不平等
种族不平等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平等
生命和国家的不平等
越南战争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公民的民主权利。
总结: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导致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变化。
(2)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福利国家”的构建 等等。
(3)加强国际协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协调和对话;等等。
(4)阶级关系变化: “白领工人”迅速增加; .“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5)社会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典型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
无论自由放任、国家干预,还是建立福利国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其目的是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能否克服其固有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岳麓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今天回头来看美国走过的百年中……基本上在原有的思想和政体的框架内不断更新、变化…… 一个世纪独领风骚,其秘诀在于渐进主义的改良。
——资中筠《二十世纪的美国》
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机制下,仍然有很大活力和发展空间。但调节不是万能的,调整的只是统治手段和方法,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还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其灭亡依然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