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25 07:4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
(1)时间:远古时期
(2)特点:
①食物:采集可食用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活猎取动物(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②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工具。
③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定居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早期农业的起源
摘要 自然环境的变化,可利用的动植物密度降低,人口的增加和加接近载能,旧的平衡被打破,为提高生产力而改造和控制环境的做法被优先选择。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使人类逐步摆脱了穴居野外生活而开始定居下来。定居生活,替代了流浪生活,人类就有可能对周围的动植物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使种植和饲养成为可能,导致农业的产生,而农业产生更进一步促进了定居的巩固和发展。
——摘编自尚定周等《试论农业的起源》,原文有改动。思考:根据史料,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农业起源的原因,并指出农业生产与人类定居形式的关系。
⑴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
人口压力增大;
定居形式的出现。
⑵关系:定居代替了流动生活为农业的生产创造了条件;
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人类的定居形式。
2.农耕和畜牧
⑴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出现。
⑵表现
农业 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
西亚:小亚西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故乡、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 背景: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而出现的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居民已经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
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⑶农业出现的意义
A.经济生活: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社会生活:人类开始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C.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D.科技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3.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
⑴转变
①在农业和畜牧业没有出现以前,由采集和渔猎活动而得到的野生动植物是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自然界的恩赐。
②农业出现以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食物,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值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
⑵历史作用
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以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的出现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
农业发展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
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基础。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⑴食物生产: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阳、牛等家畜。
⑵社会生活:①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寺院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商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古埃及:土地主要有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古代中国
⑴食物生产: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⑵社会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③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等体现了政府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④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了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代希腊和罗马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古代希腊 从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只有公民才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代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4.古代美洲
⑴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
⑵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5.古代东西方生产方式上的差异
史料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炉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光制基础之上发展起什么三潜制已是西欧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不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体研制,三田制休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诸子著作中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四年五熟的记载,汜胜之书,既有趋,中脉和收虚中,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摘编自卢峰《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思考: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
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6.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思考:东西方土地集中与经济结构的不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项目 东方 西方
农耕技术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耕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仍然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比重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由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少之又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西欧畜牧业发达,土地集中后,农民大量流入城市,推动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中国种植业发达土地集中后,农民仍然被固定在土地上,未能有力推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7.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①.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②.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⑤.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
⑥.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
⑦.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震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负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贫富分化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首领把一部分集体财物据为己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差别产生:在氏族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4.国家诞生
⑴阶级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⑵国家产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暴力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⑶评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概念辨析】国家与氏族社会的区别
1.国家管理下的居民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氏族制度下的居民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的
2.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已不再实行原始的民主,而是使用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
5.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⑴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
⑵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基础,即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基础,私有制和阶级是国家产生的基础。
⑶后者的产生巩固强化的前者:即阶级的产生,进一步巩固了私有制的地位,国家的产生更加剧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
⑷私有制和国家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不足的产物,他们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当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后,人类将进入无私有制、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