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上物理 第1章 常见的运动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共48分)
1. 疫情期间我们前往公共场合都需要佩戴口罩,小明佩戴口罩讲话时,他人听到小明的声音会
A. 响度变大 B. 响度变小 C. 音调变低 D. 音调变高
2. 你正在使用的物理试卷宽约为
A. B. C. D.
3. 年 月 日,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升空后,“天舟一号”与空间站“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了交会对接,如图为对接模拟图,对接后“天舟一号”相对以下哪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A. 地球 B. “天舟一号” C. “天宫二号” D. 太阳
4. 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C. 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内,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是以路旁的楼房为参照物
D. 站在上升的观光电梯里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5.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 次测量,结果如下: 、 、 、 ,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A. B. C. D.
6. 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
倒车雷达
C.
超声波清洗机
D.
真空罩中的闹钟
7.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唱红歌”比赛。同学们正在认真排练,校园里传出阵阵“洪亮”的歌声,这里的“洪亮”主要是指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色 C. 频率 D. 音调
8. 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 声音的音调在传播过程中升高了
B. 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 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 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9.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玻璃不能传播声音
B. 用不同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这几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C.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不同
D. 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路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减小噪声对居民区的影响
10.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 两物体在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B. 两物体在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
C. 两物体在 末相遇,且 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D. 两物体在 末相遇,且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1. 如图所示,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 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C. 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 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12. 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所用时间之比为 ,则甲、乙两个物体的速度之比为
A. B. C. D.
二、双项选择题(共4小题;共16分)
13.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 可知,物体的
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 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14. 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 图乙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C. 图丙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 图丁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5. 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 我们敲瓷碗能区别碗是否有裂纹,是因为好坏碗发声的音调不同
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有关
16. 如图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金属片的作用是确定终点的位置,使时间测量更精确
B. 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测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偏大
C. 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D. 想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加大,增大该斜面的倾角会达到目的
三、多项选择题(共1小题;共4分)
17. 下列动物或自然现象,能产生次声波的是
A. 大象 B. 蝙蝠 C. 地震 D. 台风
四、填空题(共4小题;共8分)
18. 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
19. 古代有经验的士兵把耳朵贴近地面就能知道有没有敌兵,这是利用了 可以传播声音。
20. 将一把钢板尺的一部分紧贴桌面用力按住,一端伸出桌面,则钢板尺伸出桌面的部分越短,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 。
21. 某同学郊游时,用半小时走完 的路程,休息半小时后,再用 走完 的路程。那么,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五、实验题(共3小题;共34分)
22. 如图,()班物理活动小组成员在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时的一些场景。
(1)甲图说明声音在 中能传播;
(2)乙图中的声音通过哪些介质传到耳朵里去的
(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闹钟的“嘀嘀声”在逐渐地减弱,说明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23.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 。
(2)斜面应选择较 (选填“大”或“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
(3)让小车从斜面的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 点的时间为 ,则 段的路程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 段的平均速度为 。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 段的平均速度 会偏 (选填“大”或“小”)。实验中,小车在 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全程 的平均速度 。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 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 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24. 汽车在行驶途中,为了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从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反应时间”里(设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一反应时向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动作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表中给出了某辆汽车在同一段路面上行驶过程中,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等部分数据。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表中 、 两行数据可知: 制动距离;并填写表中空缺的两个数据,完成表格。(将答案直接写在表格中)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越大,停车距离 (选填“越长”或“越短”),所以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3)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 ,致使 ,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六、科普阅读题(共1小题;共8分)
25.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 、密度 的路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3)赤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拐弯了。
七、计算题(共2小题;共26分)
26.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 ,世界领先。“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 声呐接收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 米深处,需用时 时 分 秒。(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
(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
(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
27. 一条隧道全长 ,允许通过的最大速度为 ,最小速度为 。若一辆长 的机动车通过隧道全程用了 ,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符合规定要求吗 (请计算说明)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2. D
【解析】一根筷子的长度约 ,物理试卷的宽度略大于此数值,在 左右,,故D正确;
故选D。
3. C
【解析】“天舟一号”相对于地球和太阳,均有位置的变化,故以它们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运动的,故AD错误;
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B错误;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成功对接后,保持相对静止,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所以选择“天宫二号”为参照物,“天舟一号”是静止的,故C正确。
4. B
【解析】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必须保持相对静止,A选项说法不正确;“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它们是相对静止的,B选项说法正确;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内,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是以自己(或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C选项说法不正确;站在上升的观光电梯里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以自己为参照物的,D选项说法不正确。
5. A
【解析】长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很明显在 次测量中,最后一次 是错误的,此数据无效,因此此物体的长度为:,正确选A。
6. D
【解析】蝙幅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A错误;
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B错误;
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错误;
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正确。
7. A
8. D
【解析】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回声的音效效果。
9. D
【解析】本题考查声现象知识,难度较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A项错误;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仅凭听声音就能够判断是哪个乐器在演奏,靠的就是音色,B项错误;同一音叉的发声频率是固定的,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改变了其振动的振幅,会使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C项错误;高架路旁架设隔音墙以减小噪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项正确。
10. A
【解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 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所以两物体在 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又由 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所以 ,故A选项正确;
在 内,甲物体的路程不变,所以甲物体没有运动,处于静止状态,所以B选项错误;
由题图可知,两物体在 末通过的路程都是 ,此时两物体相遇,故C、D选项错误。
11. C
12. A
第二部分
13. A, D
【解析】因为物体已经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即其速度大小不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AD正确,BC错误。
14. B, C
【解析】图甲中通过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A错误;
图乙正在发声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故B正确;
图丙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C正确;
图丁中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则锯条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15. C, D
【解析】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在水中的声速大于在空气中的声速,故A错误;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后,如果没有介质进行传播,人们就无法听到声音。比如真空罩内放一个通电的电铃,人们是听不到声音的,故B错误;
好的瓷器组织结构紧密,密度大,敲击时发出像金属钢管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而组织结构松散,有裂纹的瓷器,在同样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沙哑短促。因此它们在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色和音调都不同,故C正确;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在同一介质的不同温度时传播的速度也不同,故D正确。
16. A, D
【解析】实验中在斜面的终点放置一个金属片,作用是使小车在该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故A选项正确。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计时过长,由 得,测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偏小,故B选项错误。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时,做加速运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故C选项错误。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以想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加大,应增大该斜面的倾角,故D选项正确。
第三部分
17. A, C, D
【解析】大象、地震和台风发出声音的频率比较低,低于 ,都是次声波;
而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很高、穿透力强,所以是超声波。
第四部分
18.
19. 大地
【解析】声音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士兵把耳朵贴近地面就可以听到大地传来的远方敌兵的脚步声。
20. 越高
21.
【解析】他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
;
在 所通过的路程:
;
全程的平均速度:
。
第五部分
22. (1) 固体
【解析】一位同学敲击桌子,另一位同学在另一端能够听到声音,说明声音能够在固体中进行传播。
(2) 水、玻璃和空气
【解析】当在盛水的鱼缸里敲击石块时,外面的同学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水、玻璃和空气传播到耳朵里的。
(3) 真空
【解析】当不断向外抽气时,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减小,说明声音不能够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23. (1) 刻度尺
【解析】实验需要的数据为小车通过的路程和小车通过距离的时间,需要测量的数据为路程和时间,需要刻度尺和停表。
(2) 小;时间
【解析】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能使小车的速度不会太快,便于测量小车通过一段距离的时间。
(3) ;;小;小于
【解析】小车运动距离 ,,小车通过 段的平均速度:。则 。
若过了 点才计时,则所记录的时间会偏长,而路程不变,根据公式 ,则计算得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小;实验中,小车从斜面滑下速度会越来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段为开始运动过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最小,故速度小于全程平均速度。
(4) 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 到 的过程中通过 点时的速度不为 ,小车通过 段时间与 段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 的时间
24. (1) 停车距离;反应距离;;
【解析】由表格中第一行的数据可知:停车距离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因为反应距离 行驶速度 反应时间,
已知:,,
由 得反应时间:
,
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即反应时间 相等,
由 得,第 行中,,
制动距离 停车距离 反应距离 。
(2) 越长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行驶的速度越大,反应距离、制动距离也越长,导致停车距离也更长,当然更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3) 变长;停车距离也变长
【解析】根据反应距离 行驶速度 反应时间,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反应距离也要长一些,导致停车距离也更长一些,当然也就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第六部分
25. (1) 低;大
【解析】由题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不是完全沿直线传播,而是爱走温度低、密度大的路径;
(2) 比较冷的水边
【解析】诗句中的意思是声音传到了客船上,这是因为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比较冷的水边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的客船上。
(3) 上
【解析】沙漠或戈壁滩上,距离地表近的位置温度高,而声音受走温度低的路径,所以在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是因为声音在传播时向上拐弯了。
第七部分
26. (1)
【解析】超声波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即 ,则该海域的深度 。
(2)
【解析】“蛟龙号”的下潜速度 。
27. 机动车完全通过隧道时经过的路程 。
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 ,
因为 ,所以该车通过隧道的速度不符合规定。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