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八上物理 第4章 压强与浮力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7小题;共28分)
1. 下列所示实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器具是
A.
茶壶
B.
排水管的“反水弯”
C.
锅炉水位计
D.
活塞式抽水机
2. 如图所示的四种措施中,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A.
滑雪板底板面积较大
B.
斧刃磨得很锋利
C.
压路机的碾子质量很大
D.
安全锤头部做成锥形
3. 在如图所示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中,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下列做法中能使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减小的是
A. 将探头放在同样深度的浓盐水中 B. 将探头在原位置转动
C. 将探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D. 将探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4. 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所示。其中标有 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 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以及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密度 和 的关系,有
A. 浮力增大, B. 浮力减小,
C. 浮力不变, D. 浮力不变,
5. 如图所示,把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通过橡皮塞插入装有红色水的玻璃瓶中,从管口向瓶内吹入少量气体后,瓶内的水沿玻璃管上升的高度为 。把这个自制气压计从 楼带到 楼的过程中(对瓶子采取了保温措施),观察到管内水柱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往瓶内吹气后,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
B. 水柱高度 增大,说明大气压降低了
C. 上楼的过程中,给瓶子保温是为了避免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D. 水柱高度 越大,瓶内外的气体压强差越大
6. 如图所示,将两只气球自由悬挂静止在空中,用粗吸管对准两气球中间沿水平方向用力吹气,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
A. 两气球将合拢,是因为两气球间的气体流速快,压强大
B. 两气球将合拢,是因为两气球间的气体流速快,压强小
C. 两气球将分开,是因为两气球间的气体流速快,压强大
D. 两气球将分开,是因为两气球间的气体流速快,压强小
7. 、 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分别用 、 两种物质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实心物体,浸没在水中,放手稳定后
A. 甲漂浮,甲受浮力大 B. 乙漂浮,乙受浮力大
C. 甲漂浮,乙受浮力大 D. 乙漂浮,甲受浮力大
二、双项选择题(共3小题;共12分)
8. 关于压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竖直向下的 B. 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
C. 可以是竖直向上的 D. 可以不跟受力物体表面垂直
9. 如图所示,质量和底面积都相同的两个容器,分别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等的甲、乙两种不同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B. 两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相等
C. 两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相等
D. 两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力大小相等
10. 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装有不同的液体,将三个长方体 、 、 分别放入容器的液体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三个容器的液面相平。已知三个长方体的质量和体积都相同。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长方体受到的浮力
B.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C.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D. 长方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
三、多项选择题(共2小题;共8分)
11. 如图所示,小华利用小木桌、泡沫塑料、铁块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实验通过比较桌腿陷入泡沫塑料中的深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B. 由图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C. 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D. 由图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12. 小华学习浮力知识时,他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线、正方体物体 、柱形容器、水和盐水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甲、乙可知,物体 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为
B. 由图甲、乙、丁可知,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C. 由图甲、乙、丙可知,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D. 若将物体 从图丁中的盐水中取出,则盐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减小
四、填空题(共2小题;共8分)
13. 如图甲所示,将装满水的杯子用纸片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这表明 。如果将杯子转到如图乙、丙所示的不同位置,发现纸片仍不掉,水也不流出来,这说明大气向 都有压强。
14. 如图所示,一把太阳伞固定在地面上。一阵大风吹来,伞面被“吸”,发生变形。这是由于伞上方的空气流速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方,伞面被向 (选填“上”或“下”)“吸”。
五、实验题(共8小题;共58分)
15. 小明利用空易拉罐做了几个物理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的水,用酒精灴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罐口堵住,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观察到易拉罐变瘪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的存在。
(2)如图乙所示,将两个易拉罐平行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为了能让两易拉罐间距离增大,可用吸管按图中箭头 (选填" "或“”)所示的方向用力吹气,这是因为流体流速越快的位置,压强 (选填“越大”或“越小”")。
16. 为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如图甲所示,小华将透明塑料瓶底部剪去,蒙上橡皮膜并扎紧。
(1)将瓶压入水中,橡皮膜向内凹,如乙图所示,说明水对橡皮膜有压强;将瓶向下压,橡皮膜内凹的程度变大,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
(2)接着将某液体缓慢倒入瓶中,当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仍向内凹,如丙图所示,说明倒入液体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密度。
(3)将甲图中装置倒置,然后在瓶口紧密连接一根无色透明胶管,并灌注红墨水,如丁图所示。使胶管内液面高于橡皮膜,将塑料瓶蒙橡皮膜的一端朝各个方向放置,橡皮膜都向外凸,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
(4)使装置保持丁图所示位置不变,在橡皮膜上戳个洞,会有部分液体从洞口流出,最后稳定时,塑料瓶和胶管里的液面相平,此时塑料瓶与胶管构成一个 。
17. 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有挂钩的圆柱体、装有适量水和待测液体的烧杯,做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和每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甲、乙可知:乙图中圆柱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为 。
(2)通过图中数据可知:待测液体的密度是 (取 )。
18. 为了验证“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小明选用图所示的圆柱体 ()、弹簧测力计和装有适量水的烧杯进行实验。
(1)以下是他的部分实验步骤,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①将圆柱体 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②将圆柱体 下部的一格浸入水中,圆柱体不接触容器,静止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
③ ,静止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2)由 (选填“”或“”),可以验证“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19. 某小组同学用水、盐水、两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和指针式压强计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压强计指针顺时针偏转的角度越大,表示压强越大。他们的研究情况如图()()()()所示。[图()()()中的容器内均装满液体,且 ]。
(1)根据图 可验证:当深度相同时,同种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形状无关。
(2)根据图()()可验证: 。
(3)根据图()()可验证: 。
(4)若在图中 的容器内轻轻放入一木块,压强计指针偏转的角度会增大。(选填“()”“()”“()”或“()”)
20. 小红用弹簧测力计、铁圆柱体、两个相同的大烧杯做“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其实验步骤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铁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为 。
(2)由甲、乙、丁图可探究的问题是 。
(3)由甲、丁、戊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添加合适的物体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请写出你的实验思路: 。
21. 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实验前,应调整 形管压强计,使左右两边玻璃管中的液面 。
(2)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 的关系。
(3)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 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 。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 两图进行对比。
(5)在图丙中,固定 形管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在盐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这是为了探究同一深度处,液体向 的压强大小关系。
22.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植物体对水的吸收、利用和散失”知识后,利用食盐、水、新鲜冬瓜和自制土密度计对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展开探究。
他们将冬瓜除去瓜瓤后制成“冬瓜碗”,并在“冬瓜碗”中加入 ,密度为 的食盐水,并在溶液中放置自制土密度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通过观察一段时间后土密度计浸入深度的变化,分析研究冬瓜得失水分的状况。若土密度计在溶液中浸入的深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食盐溶于水后,液体体积基本不变)
(1)实验过程中,土密度计所受的浮力 增大 减小 不变)。根据土密度计浸入深度的变化情况可知,冬瓜在盐水中 吸水 失水),且速度变化特点是 。
(2)根据图象数据通过计算可知,一段时间后盐水的密度是 。
六、科普阅读题(共1小题;共8分)
23. 阅读《 反渗透膜原理》回答下面问题。
反渗透膜原理
反渗透,英文为 ,它所描绘的是一个自然界中水分自然渗透过程的反向过程。早在 年美国科学家 无意中发现海鸥在海上飞行时从海面啜起一大口海水,隔了几秒后吐出一小口的海水。他由此而产生疑问:陆地上由肺呼吸的动物是绝对无法饮用髙盐份的海水,那为什么海鸥就可以饮用海水呢 这位科学家把海鸥带回了实验室,经过解剖发现在海鸥嗉囊位置有一层薄膜,该薄膜枃造非常精密。海鸥正是利用了这层薄膜把海水过滤为可饮用的淡水,而含有杂质及髙浓缩盐份的海水则被从口中吐出。这就是以后逆渗透法 简称 的基本理论架构。
对透过的物质具有选择性的薄膜称为半透膜,一般将只能透过溶剂而不能透过溶质的薄膜称之为理想半透膜。当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例如淡水)和浓溶液(例如盐水)分别置于半透膜的两侧时,稀溶液中的溶剂将自然穿过半透膜而自发地向浓溶液一侧流动,这一现象称为渗透。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浓溶液一侧的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髙出一定髙度,即形成一个压差,此压差即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的固有性质,即与浓溶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有关而与半透膜的性质无关。若在浓溶液一侧施加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溶剂的流动方向将与原来的渗透方向相反,开始从浓溶液向稀溶液一侧流动,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反渗透是渗透的一种反向迁移运动,是一种在压力驱动下,借助于半透膜的选择截留作用将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开的分离方法,它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液体的提纯与浓缩,其中最普遍的应用实例便是在水处理工艺中。反渗透膜的孔径非常小,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比反渗透膜孔径大的溶解盐类、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利用反渗透原理进行水提纯系统具有水质好、耗能低、无污染、工艺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反渗透膜能截留直径大于 微米的物质,是最精细的一种膜分离产品,其能有效截留所有溶解盐份及分子量大于 的有机物,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以获得高质量的纯净水。
(1)要将自来水中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杂质阻隔,并使之无法通过反渗透膜,从而使可以透过的纯水和无法透过的浓缩水严格区分开来,反渗透膜的孔径要达到 以下。
(2)图甲中容器两侧液面在自然状态下液体的流动方向是 (选填“从纯水到盐水”或“从盐水到纯水”)。
(3)图乙中两侧液体静止达到液透平衡。如果左右两容器横截面积均为 ,要实现反渗透,需要在图甲中 液面(选填“纯水”或“盐水”)施加竖直向下的压力至少是多大,请写出计算过程。(,)
(4) 反渗透是当前最先进的净水分离技术,请至少举出一个它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
七、计算题(共2小题;共26分)
24. 砖块的重力为 牛,长 厘米、宽 厘米、厚 厘米。
(1)将一块砖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砖对地面的压强为 帕。
(2)将一块砖放在水平地面上,不同的放置方法,砖对地面的压强比值最大为 。
(3)将 块砖平放在地面上,如图所示,则砖对地面的压强为 帕。
(4)两块砖平放,沿竖直方向叠在地面上,如图所示。则砖对地面的压强为 帕。
(5) 块砖如图所示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则砖对地面的压强为 帕。
(6) 块砖砌成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的墙,则墙对地面的压强为 帕。
25. 如图甲所示,一个棱长为 的正方体静止在湖底,上表面离水面深度为 。现用一根粗细和重力不计的绳子,将该物体从水底竖直向上拉,直至完全拉出水面,在整个拉动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匀速运动,拉力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取 ,)求:
(1)物体在露出水面前受到水的浮力是多少。
(2)物体在露出水面前受到绳子的拉力是多少。
(3)物体的密度是多少。
(4)物体在水底时,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少。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2. A
【解析】B、D都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C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的,故选A。
3. D
【解析】将探头放在食盐水中的同样深度处,液体的密度变大,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变大,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大,故A错误;
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不同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将压强计的探头在原处转动不会影响压强的大小,故B错误;
将探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深度变大,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变大,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大,故C错误;
将探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深度变小,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变小,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减小,故D正确。
4. C
【解析】轮船在水中漂浮,,因为轮船自身重力一定,所以受到的浮力相等; 北大西洋载重线更靠下,说明此时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较小,北大西洋海水的密度 较大。
5. A
6. B
【解析】当用粗吸管对准两球中间沿水平方向用力吹气时,中间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变小,外侧的空气流速不变、压强不变,外侧的压强大于中间的压强,在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两球向中间合拢。
7. D
【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当体积为 时,物质 的质量大于 ,物质 的质量小于 ,所以物质 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物质 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把 、 物质制成的甲、乙实心物体分别浸没在水中时,甲物体下沉,最终沉到水底;乙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因为甲、乙两物体体积相等,所以排开水的体积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可得受到的浮力 。故D选项正确。
第二部分
8. B, C
9. A, B
【解析】因为两个容器的底面积相同,甲容器下粗上细,乙容器上下粗细均匀,装有高度相同的液体,因此 ,又因为液体的质量相同,由 可知,,故A选项正确;两容器质量相等,容器中液体的质量相等,因此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相等,又因为两容器的底面积相等,所以桌面的受力面积相等,由 知,两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相等,故B选项正确;两容器中的液体深度 相同,,根据公式 可得,,故C选项错误;因 ,两容器底面积 相等,由 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故D选项错误。
10. B, D
【解析】由题图可知, 、 、 三个长方体的质量和体积都相同,即三个长方体的重力相等,而 在甲液体中悬浮,则 , 在乙液体中漂浮,则 , 在丙液体中漂浮,则 ,即长方体受到的浮力 ,A选项错误;由 ,而 , 相同,则 ,三个容器液面相平。由 得,三个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器底的压强,,C选项错误;由 得,三个容器底面积相等,三个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因此三个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又因为三个容器的重力相等,而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与容器的重力之和,因此三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B选项正确;由 得,,,,而 悬浮, 、 漂浮,因此 ,,,,所以长方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 ,D选项正确。
第三部分
11. A, C, D
【解析】该实验通过比较桌腿陷入泡沫塑料中的深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这是转换法的运用,故A正确;由图可知,甲、乙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因此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故B错误、D正确;实验中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用到了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
12. A, C, D
【解析】由题图甲、乙可知,物体 受到的浮力为 ,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浮力等于物体下表面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而由题图乙知,物体 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零,所以物体 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故A正确。题乙、丁两图中液体密度不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所以,由题图甲、乙、丁不能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故B错误。题乙、丙两图中液体密度相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测力计示数不同,根据 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同,所以,由题图甲、乙、丙可知,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故C正确。物体在题图丁中受到的浮力为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物体对盐水的压力为 ,则盐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若将物体 从题图丁中的盐水中取出,盐水的重力不变,则盐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减小 ,故D正确。
第四部分
13. 大气有竖直向上的压强;各个方向
14. 大于;上
【解析】大风吹过,伞面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伞面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所以伞面被向上“吸”。
第五部分
15. (1) 大气压
【解析】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的水,用酒精灲对易拉罐加热,水吸热汽化生成水蒸气,水蒸气把易拉罐内的空气排出,封住罐口,停止加热,罐内气体温度降低,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大气压将易拉罐压瘪。易拉罐被压瘪可以表明大气压的存在。
(2) ;越小
【解析】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所以让两易拉罐间距离增大,必须通过增大易拉罐外侧的空气流速来减小压强,故可用吸管按图中箭头 所示的方向用力吹气。
16. (1) 深度
【解析】瓶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加,橡皮膜向内凹的程度变大,可知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随着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2) 小于
【解析】将某液体倒入瓶中,当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仍向内凹,故内部液体产生的压强小于外部的水产生的压强,说明倒入液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 压强
【解析】将塑料瓶蒙橡皮膜的一端朝向各个方向放置,橡皮膜都向外凸,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 连通器
【解析】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故在橡皮膜上戳个洞时,塑料瓶和胶管就构成了连通器。
17. (1)
【解析】乙图中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
(2)
【解析】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 ,丙图中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圆柱体排开待测液体的体积 ,
待测液体的密度 。
18. (1) 将圆柱体 下部的两格浸入水中,圆柱体不接触容器
【解析】要验证的问题是“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自变量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要改变自变量,即改变圆柱体 浸入水中的体积,且圆柱体不能接触容器。要测量因变量圆柱体所受的浮力,首先要测出圆柱体的重力,再分别测出两次圆柱体浸入水中时所受的拉力。
(2)
19. (1) (),()
(2) 在同种液体内,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3) 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 ()
20. (1)
【解析】由图甲、丙(或丁)可知:铁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 。
(2) 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解析】由甲、乙、丁图可知,液体的密度不变,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浮力不同,可探究的问题是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不变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解析】由甲、丁、戊图可知,铁圆柱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液体的密度不同,浮力不同,说明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
(4) 取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测出它们各自的重力,然后可知其各自的质量,分别用弹簧测力计吊着浸没到水中的同一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算出浮力,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解析】若想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应保持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但物体的重力不同,可以取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测出它们各自的重力,然后可知其各自的质量,分别用弹簧测力计吊着浸没到水中的同一深度,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算出浮力,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21. (1) 相平
【解析】实验前首先调整 形管压强计使左右两边的玻璃管中的液面相平。
(2) 深度
【解析】甲、乙两图液体的密度、金属盒的橡皮膜的方向、容器的形状都相同,金属盒的橡皮膜处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所以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跟液体深度的关系。
(3) 丙和丁;无关
【解析】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保持液体的密度、金属盒的橡皮膜处在液体中的深度、金属盒的朝向都相同,选择丙和丁两图进行对比,如题图当改变容器的形状时,压强计左右两边的液面高度差相同,液体的压强相同,所以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无关。
(4) 乙和丙
【解析】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保持橡皮膜所处液体的深度、金属盒的朝向、容器形状相同,选用乙和丙两图进行对比。
(5) 各个方向
【解析】在题图丙中,固定 形管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在盐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朝向不同方向,这是为了探究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关系。
22. (1) 不变;失水;先快后慢;
【解析】实验过程中,土密度计始终处于漂浮,所受的浮力与密度计重力,而重力不变,所以浮力不变。
根据图象可知:土密度计浸没深度逐渐变大,则 变大,而浮力不变,由 可知, 变小,即盐水里的水增加,所以冬瓜在盐水中失水;
由图象可知,土密度计浸没深度是先快后几乎不再变深,所以冬瓜失水速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快后慢,最后几乎不变。
(2)
【解析】根据图象数据可知,开始时浸没深度为 ,则 ,即 ;
一段时间后浸没深度为 ,则 ,即 ;
所以,;
则盐水的密度:。
第六部分
23. (1) ()微米()
(2) 从纯水到盐水
(3) 盐水;
(4) 海水淡化、净水机、制药等
第七部分
24. (1)
(2)
(3)
(4)
(5)
(6)
25. (1)
【解析】由于物体未露出水面时有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它所受的浮力为 。
(2)
【解析】当物体完全被拉出水面时,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故由题图乙知物体重力为 ,又物体在露出水面前匀速运动,故绳子受到的拉力为 。
(3)
【解析】由 可得物体的密度为 。
(4)
【解析】由题图乙知,物体从开始运动到刚露出水面用时为 ,从刚露出水面到完全露出用时为 ,因为速度始终相同,故在水中运动的距离为刚露出水面到完全露出水面运动的距离的 倍,故 。此时,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 。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