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市皋城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温馨提示:本试卷内容沪科版九上全册第21.1~24.7、共4页八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1.关于抛物线图象的性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开口向下 B.对称轴 C.顶点坐标是 D.与轴没有交点
2.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是( )
A. B. C. D.
3.将二次函数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的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A. B. C. D.
4.如图,已知直线,直线、分别与直线、、分别交于点、、、、、.若,,则的值为( )
A. B. C. D.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
5.如图,某游乐场一山顶滑梯的高为,滑梯的倾斜角为,那么滑梯长为( )
A. B. C. D.
6.如图,已知在中,,,,是上一点,过点画一条直线,把分成两部分,使其中的一个三角形与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 )
A.2 B.3 C.3或4 D.4
7.如图,的顶点、、均在上,若,则的大小是( )
A.25° B.50° C.65° D.75°
8.如图,中,,,,点为的中点,以为圆心,长为半径作半圆,交于点,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 B. C. D.
9.函数其中()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10.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和矩形中,,点,,都在直线上,且于点,于点,且,,三点共线,将矩形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左向右匀速运动,直至矩形和无重叠部分;设矩形运动的时间为秒,矩形和重叠部分的面积为;图2为随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图象,则函数图象中点的纵坐标是( )
A. B. C. D.
第10题图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11.计算:若,则 .
12.已知反比例函数在每个象限内随的增大而减小,则的取值范围是 .
13.如图,点、、均在上,是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若,则的大小为 .
14.如图,矩形中,,,点为对角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作交于.
(1)当时,的长为 ;(2)长的最小值为 .
三、(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总计16分)
15.
16.如图,在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点是格点,是格点三角形(顶点在网格线交点上),且点是点以点为位似中心.
(1)画出以点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
(2)与的位似比为 ;
(3)的周长为 .
四、(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总计16分)
17、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
(1)试确定此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点,是上述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且,试比较与的大小.
18.已知抛物线(为常数).
(1)若抛物线与轴只有一个公共点,求的值;
(2)点与在抛物线上,求的值.
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总计20分)
19.如图,∠ABD=∠BCD=90°,BD平分∠ADC,过点作交于.连接交于.
(1)求证:;(2)若,,求的长.
20.图1是疫情期间测温员用“额温枪”对小红测温时的实景图,图2是其侧面示意图,其中枪柄与手臂始终在同一直线上,枪身与额头保持垂直.量得胳膊,,肘关节与枪身端点之间的水平宽度为(即的长度),枪身.
(1)求的度数;
(2)测温时规定枪身端点与额头距离范围为.在图2中,若测得,小红与测温员之间距离为.问此时枪身端点与小红额头的距离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并说明理由.(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参考数据:,,,)
图1 图2
六、(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2分,总计12分)
21.如图,已知为的直径,点在上,的平分线交于点,过点作的垂线,垂足为,直线与的延长线交于点.
(1)判断直线与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求的半径.
七、(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2分,总计12分)
22.如图,足球场上守门员在处开出一高球,球从离地面米的处飞出(在轴上),运动员乙在距点米的处发现球在自己头的正上方达到最高点,距地面约米高,球落地后又一次弹起,根据实验,足球在草坪上弹起后的抛物线与原来的抛物线形状相同,最大高度减少到原来最大高度的一半.
(1)求足球开始飞出到第一次落地时,该抛物线的表达式;
(2)足球第一次落地点距守门员多少米?
(3)运动员乙要抢到足球第二个落点,他应从处再向前跑多少米?
八、(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4分,总计14分)
23.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分别在其的边、上,顶点、在其的对角线上.
(1)如图1,求证:;
(2)如图2,若,,求的值;
(3)如图1,当,,求时,求的值.
图1 图2
安徽省六安市皋城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D B A D C A C A
11、 ; 12、 m>4; 13、 140°; 14、 (1); (2); 15、0;
16、(1)如图所示:; (2)3:1; (3)9+3+3;
17、(1); (2)y1>y2;
18、(1)m=0或4; (2)m=4;
19、(1)∵BD平分∠ADC,∴∠ADB=∠BDC,∵∠ABD=∠BCD=90°,∴ΔABD∽ΔBCD,∴AD:BD=BD:CD,
∴BD2=AD CD;
(2);
20、(1)113.6°;
22、(1); (2)(6+3)米; (3)(3+3)米;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