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 临江仙 (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出师表》失 街 亭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刘备曹操孙权罗贯中 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逐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基础上,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写成。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前人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大败。与课文相关内容简介 蜀魏以秦岭为界,相互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谷,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故诸葛亮未采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二是中路的斜谷,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郿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设疑兵佯攻。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十分方便。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街亭是此路战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战争主动权。倘此地失守,蜀军粮道断绝,后援不继,三郡难保,便会不战自溃。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街亭的重要意义失街亭罗贯中导读题《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和用人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概括故事情节
2、阅读小说相关片段,分析诸葛亮、马谡 等人形象
3、讨论题:失街亭,谁之过?全文思路(故事情节)细作急报
孔明调兵、王平辅佐、高翔备救 魏延据要、赵邓疑兵、自出斜谷
马谡拒谏、司马探营
双方激战
挥泪执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子狂妄自大 、恃才而骄、麻痹轻敌、好大喜功、违令拒谏 、刚愎自用
纸上谈兵 、死守教条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一、马谡人物形象简析: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描写手法?“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 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此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直接运用语言描写)一笑 二笑三笑(一)、直接描写1、狂妄自大 麻痹轻敌三笑: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也”、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神态)2、违令拒谏 死守教条不听王平劝谏,坚持屯兵山上,违背临行时孔明的嘱咐。(二)间接描写1. 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2. 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
知幼稚
3. 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反衬马谡的
无能二、诸葛亮形象简析:深谋远虑(部署兵力,知彼知己)
赏罚分明(赏赵云,斩马谡)
严于自责、体恤部下(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二、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法?1.间接描写(衬托手法):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 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 ”
2.直接描写: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 也!” ④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多方衬托 对比鲜明 这里既有诸葛亮和马谡的深细与轻狂的对比,也有王平和马谡的谨慎与骄矜的对比。同时,作者又以司马懿的惊叹自愧弗如,衬托出诸葛亮超众的预谋;以魏延等人的驰援,使蜀方不致败得过惨,衬托出诸葛亮运思的绵密。
人物描写,处处注意映衬,时时着力对比,就使人物性格格外惹眼,分外鲜明。人物塑造(描写中运用的技法) 三、如何理解 诸葛亮 的 三“哭”?
挥泪 ——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 ——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置马谡;大哭 ——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讨论题:失街亭,谁之过?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同学们可各抒己见,不必受限制,自圆其说即可。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