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授课时间: 2022 年 月 日 星 期 星期
课 题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 型 讲授 第几课时 1
课时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从隋朝灭亡的原因中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图片和视频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题变化 及效果处理
一、导入新课 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2.图文展示: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提问: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3.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教师总结归纳:(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引导学生联系回顾西汉的“文景之治”,归纳出强盛王朝开国前期的共同点。 在学生讨论时适时对他们进行引导,要认识到统一、安定、团结的环境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1.观看视频:大运河的开凿,并结合教材: (1)说出并识记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时间、人物; (2)绘制大运河简易图,并说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总结大运河开通的作用,知道大运河的重要地位; 2.PPT呈现“大运河图”,学生根据教材完成填空,并勾画出大运河简单示意图。 学生自主填空、画示意图,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的成果,进行点评。 3.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4.出示材料: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古》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增《汴水》 材料三: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设问:你认为开凿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古人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强调:评价历史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1.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2.材料展示: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又是什么? 3.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师生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门第不高而有才学的人可以参政,有利于巩固统治,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不断完善,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1.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害,身死国灭。 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2.材料展示: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 3.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三、课堂总结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历时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回答: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趋势。 学生回答: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学生回答: 共同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的逐步繁荣。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概况:隋炀帝从605年开始,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
选官
制度
选官依据
用官方法
影响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按门第高
低授官
权贵垄断
官吏选拔权
科举制
学识高低
按才学高
低授官
扩大了官吏
选拔范围
) 小组交流,回答问题: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行为,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学生回答: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利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增加本课的趣味性 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视频材料和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轻松、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手简单画大运河示意图,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识记知识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隋朝的特点:繁荣却短命) 1、隋的建立、统一 2、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 3、隋朝的强盛:措施、影响 二、开通大运河: 目的、时间、人物、中心、起始点(三点)、四段、五河、长度及地位、作用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雏形、诞生 2、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影响): 四、隋的灭亡 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 1.导学案 2.背诵知识点
教 学 后 记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的教训;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繁盛一时的隋朝这课。在课堂上“繁盛”体现的充分,而“一时”并没有充分阐释。只是简单得提到存在时间短暂,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