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节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雷雨(节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12:4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5.1 雷雨(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4、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的概念、种类、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关系,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戏剧的表现手法,体会本剧中的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雷雨》不仅是戏剧,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増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复杂个性的方法。
难点:透过文本语言感受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可能都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剧,现在比较流行的有网剧,影视剧,按剧情分有仙侠剧,青春偶像剧,宫斗剧等等,在早些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中外名家的话剧比较流行,比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我们熟悉的比如《哈姆莱特》,中国的十大经典话剧,第一部就是《雷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雷雨》。
二、写作背景
曹禺在青少年时代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作者介绍
曹禺(1910一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剧作家。1933年创作的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刷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之后创作了《原野》《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选集》《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四、题目解说
“雷雨”是戏剧情节发展的自然气候,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周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酝酿而来的一场毁灭性的“雷雨”。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也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20世纪20年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动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梅、周狭路相逢。(家庭内部冲突)
第二部分:鲁、周针锋相对。(社会阶级斗争)
六、全文分析
1 .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2 .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①当他得知侍萍还活着:“(惊愕)什么?”
②问是否想见:“不,不。”听说侍萍还活着,周朴园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张扬出去,有损门第。这表明了周朴园的伪善和丑恶。
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
周朴园先是声色俱变地责问,接着试图以“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为由,企图稳住侍萍,使其不再提旧事;再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以支票试图平息旧恨新仇失败后,凶相毕露,想要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
3 .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便再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给了他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4 .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习惯关窗说明什么?周朴园有无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鲁侍萍。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必须掩饰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蘩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5 .课文塑造了怎样的鲁侍萍形象?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她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却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她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后来与周朴园恋爱,生了两个儿子。但第二个儿子刚生下三天,就被周家赶出了大门,投河遇救。为了孩子,她嫁过两次人,但都不如意。她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把她磨炼得很坚强,对现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课文中她出现时,先是冷静地回答周朴园的提问,观察他的变化,当周朴园翻脸时,她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本性,悲愤地诉说了自己的不幸,并当场撕毁支票,保持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6.尽管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但见面后却反目成仇,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7.作者塑造的鲁大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个形象的意义何在?
作为新生工人阶级中的一员,罢工工人的领导者之一,鲁大海与老奸巨猾的周朴园相比较,确实显得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但是,他有着可贵又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这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又清晰的认识。同周朴园谈判的失败,使我们叹惜鲁大海的幼稚;揭露周朴园唆使矿警杀害工人、用金钱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斗争,让我们看到了大海在这场斗争中显示出的力量。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生所说的,鲁大海这样个工人形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作者对作品中略显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个形象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作用。
七、中心思想
本剧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实。
八、写作特点
1.个性化的语言。
在课文中,每个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特有的身份。而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后的对话,更表现了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另外,鲁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两句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作者把三十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众多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浓缩在一个夏天午后的客厅里,通过主要人物的对话来交代,既写了过去的事,又写了当时的事。可谓巧于安排、精于布局,而笔墨之经济、条理之清晰,又令人叹为观止。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主要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抓住主要矛盾冲突以带动其他内容;二是采用“回顾”与“穿插”的方法,通过事后人们的侧面介绍,追溯以往的故事。
3.含义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内涵,韵味无穷,耐人咀嚼。
比如,当侍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而生疑,忽又释疑,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分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自禁地挑出以丝线绣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怎么,是你 ”的话语。以上这一段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浓缩在简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塞,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九、补充资料
戏剧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5)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十、总结全文
《雷雨》(节选)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带有浓
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也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和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布置作业
1.回顾课文,试概括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人物形象特点。
2.课文以“雷雨”为题有何丰富意蕴?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面是《雷雨》中部分语句修改情况对照表,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一下修改的好处。
原文 改文 修改的好处
(1) 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2) 周朴园: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 周朴园: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是,①______________,环境、条件、际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性格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特色,是个体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的一种标志。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人,只有②______________;就像树上的叶子,看似相同,其实不同。性格既反映人的品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③______________,但骨子里却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
3.课文中,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感到吃惊,接连追问,下面是从中摘出的五个问句,根据剧情的发展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忽然起立)你是谁?
②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③你——你贵姓?
④谁指使你来的?
⑤(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A.③①②⑤④ B.①③⑤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⑤④①②③
4.结合全剧,回答:《雷雨》把周朴园三十年来的家庭与社会上的罪恶,浓缩在多长时间里来表现?场景设在何处?请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一天,从早晨到傍晚;在周公馆客厅里
B.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
C.从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到子夜;在周家
D.一个夏天的中午,到第二天凌晨;在周家和鲁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提起来”语言啰唆,而且有从旁促使别人注意或指点别人的意味,“提了吧”,有淡化事态的意思。(2)“至于”表示可能达到某种程度。原文语气委婉,处于被迫的较弱地位。改为“要”,语气果断,针锋相对,表现出鲁侍萍对周朴园深恶痛绝的愤恨心理。
解析:(1)原文为“提起来”,改文为“提了吧”,这是鲁侍萍诉说自己与周朴园过去的恩怨,特别是周朴园做得过分的事情时,周朴园说的话。“提起来”语言啰嗦,而且有从旁促使别人注意或指点别人的意味。“提了吧”,有淡化事态的意思。(2)原文为“不至于”,改文为“不要”,也就是把“至于”改成了“要”。这是周朴园提出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之后鲁侍萍的回答,“至于”表示可能达到某种程度。原文语气委婉,人物处于被迫的较弱地位。改文为“要”,语气果断,针锋相对,表现出鲁侍萍对周朴园深恶痛绝的愤恨心理。
2.答案:示例:①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②性格相近(或“相似”)的人;③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从后文可知,此处要表达的是“命运不全部受性格的影响”的意思,故可填“命运并不全然与性格相关”之类的语句。②处,从后文“看似相同,其实不同”可知,此处应填“性格相近的人”之类的语句。③处,从后面的分号可以推测,此处的句式应与“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一致,内容上要与“骨子里却阴毒苛刻”构成转折,故可填“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温善”之类的语句。
3.答案:A
解析:可用排除法。首先“你来干什么”“你是谁”不应该放开头,因为他还并不太清楚对方的情况。应是先问:“你——你贵姓?”接着是周朴园吃惊。所以选A项。
答案:D
解析:此题要根据原文内容来判断。原文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是一个夏天的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