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3 短诗五首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早期新诗的特点。
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重点)
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学习目标
断 章
卞之琳
biàn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他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
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作者名片
本诗选自《鱼目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己说,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诗歌虽仅短短四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哲理。
背景链接
读读写写
装饰
词语集注
装饰: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shì
字词清单
shì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课文精讲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第一句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的风景都是客体。
“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
第一节:第一个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第二句中,主客体转换,“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客体
第二节: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借助“明月”“窗子”“梦”,再一次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但此刻“你”的整个形象或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个梦见“你”的“别人”成了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变成了客体。
主体
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八个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楼”
“明月”
“窗子”
“别人”
“梦”
意象
桥
站在桥上的你
楼
窗子
梦
明月
别人
楼上看风景的人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画面一
画面二
两个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地点,却因“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画面三
画面四
“窗子”和“梦”本是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画面感
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相对的。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断章》一诗借助如此平常的现象,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学完诗歌,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诗人却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这给我们今后的写作以无限的启迪。
深入探究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这首诗通过具体意象,告诉我们万物之间普遍联系,互相依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不经意间影响着别人。这一哲理,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合逻辑的问题。
看
装饰
桥上:
你
楼上:
看风景人
明月
你
风景
你
你的窗子
别人的梦
互相依存
普遍联系
结构梳理
断章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主旨归纳
风雨吟
芦 荻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走近作者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获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背景链接
读读写写
舵手
duò
词语集注
舵手: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字词清单
( )席卷
( )试卷
卷
juǎn
juàn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
要毕业了,学校宿舍(shè)中那些熟悉的用品,他真不忍心舍(shě)弃,因为每一样物品都能唤起他美好的回忆。
形近字
舵( )
duò
陀( )
tuó
舵手
陀螺
沱( )
滂沱
郊( )
效( )
郊原
效果
tuó
读“pānɡ”。
jiāo
xiào
duò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课文精讲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开篇扣题,直写风雨的气势,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第一节: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第二节:表面写郊原、房舍,实则是继续表现风雨。
连用两个比喻,将“郊原”比作海,将“房舍”比作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极具动态效果,似乎使读者能看到海的波涛、舟的飘摇。
比喻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第三节:引入“我”的形象,升华诗歌主旨。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舵手”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年轻”一方面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另一方面会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国家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年轻舵手的心”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情感。
意象 象征意义
风、雨
海、舟
舵手
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结合背景理解)。
象征着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社会。
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
《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同时,“我”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深入探究
风雨吟
风雨
风卷、雨奔
“我”
年轻舵手的心
关怀社会命运
力图做出努力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结构梳理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画面,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并为之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主旨归纳
统 一
聂鲁达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早期作品有浪漫主义倾向,后期作品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聂鲁达在诗歌创作上有多副面孔。他写了很多政治抒情诗,这些诗的语言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读来让人心中狂潮涌动。同时,他也是爱情温柔的歌者,细腻的情诗如同天籁之音,优美动人,情感隽永悠长。而这首《统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形象。
背景链接
多音字
( )差异
( )差劲
( )差遣
( )参差不齐
差
chā
chà
chāi
cī
( )切除
( )迫切
切
qiē
qiè
字词积累
形近字
谎( )
慌( )
谎言
慌张
huǎnɡ
huānɡ
词语集注
繁多
(种类)多,丰富。
谎言
谎话。
差异
差别,不相同的地方。
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chā
课文精讲
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诗人开篇用形式相似的句子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耐人寻味,引人思考:所有的叶怎么会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怎么会是这一朵?
把“大地”比喻成“一朵花”。紧扣题目,强调了万物的统一性,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充满哲理意味。
诗人借助常见的意象,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
意象
叶
花
果实
树木
大地
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精读赏析
2.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诗句强调了世界具有“统一性”。
3.结合题目,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1.对比阅读这几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合作探究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2.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以《月夜》为例:
从题目和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 “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诗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诗歌使用的是传统咏物寄怀的手法。
统一
叶一片
统一性
和谐美
花一朵
果实无差异
树木是一棵
大地是一朵花
繁多是个谎言 (果)
统一性本质(因)
由表及里
结构梳理
这首诗借“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指出所有的叶、所有的花、所有的果都是同一片叶、同一朵花、同一个果,看似各有各的个性,却不失共性,是“统一”的,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
主旨归纳
意象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分类 典型代表 蕴含感情
送别类意象
杨柳、长亭、酒、古道、舟船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
(投)笔、长城、马、羌笛、烽烟
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对和平的向往。
思乡类意象
愁苦类意象
战争类意象
抒怀类意象
月亮、鸿雁、落叶、雨、梦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
梧桐、芭蕉、杜鹃、猿啼、夕阳
表达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气氛。
松柏、竹子、梅花、兰花、冰雪
托物言志,表高洁品行。
拓展延伸
远和近
顾 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为“你”“我”“云”。作者采用类似于镜头推拉的方法,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近感。
随文写作
常见的景象,在被作者寄予情与思之后,便具有了深远幽邃的独特意蕴。
任务一:在本课的诗作中,选择你最喜欢的那首,不改变原作诗情诗意,尝试续写两句。
任务二:选择自己最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最熟悉的生活对象,尝试将两者组合起来,看看能否产生奇妙的哲理意味。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诗五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早期新诗的特点。
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重点)
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断 章
卞之琳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他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2.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鱼目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己说,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诗歌虽仅短短四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哲理。
二、解读诗文
1.朗读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第一句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的风景都是客体。
第二句中,主客体转换,“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第一节:第一个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但此刻“你”的整个形象或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个梦见“你”的“别人”成了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变成了客体。
第二节: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借助“明月”“窗子”“梦”,再一次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4.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5.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相对的。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三、深入探究
《断章》一诗借助如此平常的现象,容纳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学完诗歌,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诗人却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这给我们今后的写作以无限的启迪。
这首诗通过具体意象,告诉我们万物之间普遍联系,互相依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不经意间影响着别人。这一哲理,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合逻辑的问题。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风雨吟
芦 荻
一、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2.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获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3.字词积累(ppt)
二、诗文解读
1.朗读诗歌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开篇扣题,直写风雨的气势,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第一节: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连用两个比喻,将“郊原”比作海,将“房舍”比作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极具动态效果,似乎使读者能看到海的波涛、舟的飘摇。
第二节:表面写郊原、房舍,实则是继续表现风雨。
3.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舵手”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年轻”一方面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另一方面会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国家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年轻舵手的心”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情感。
第三节:引入“我”的形象,升华诗歌主旨。
4.《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深入探究
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同时,“我”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画面,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并为之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统 一
聂鲁达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早期作品有浪漫主义倾向,后期作品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2.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聂鲁达在诗歌创作上有多副面孔。他写了很多政治抒情诗,这些诗的语言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读来让人心中狂潮涌动。同时,他也是爱情温柔的歌者,细腻的情诗如同天籁之音,优美动人,情感隽永悠长。而这首《统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哲思的诗人形象。
3.字词积累(ppt)
二、诗文解读
1.朗读诗歌
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2.诗人开篇用形式相似的句子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耐人寻味,引人思考:所有的叶怎么会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怎么会是这一朵?
把“大地”比喻成“一朵花”。紧扣题目,强调了万物的统一性,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充满哲理意味。
诗人借助常见的意象,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3.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
三、精读赏析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2.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诗句强调了世界具有“统一性”。
3.结合题目,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
1.对比阅读这几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2.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以《月夜》为例:
从题目和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 “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诗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诗歌使用的是传统咏物寄怀的手法。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借“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指出所有的叶、所有的花、所有的果都是同一片叶、同一朵花、同一个果,看似各有各的个性,却不失共性,是“统一”的,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
六、拓展延伸
1.意象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2.课外阅读
远和近
顾 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为“你”“我”“云”。作者采用类似于镜头推拉的方法,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近感。
七、随文写作
常见的景象,在被作者寄予情与思之后,便具有了深远幽邃的独特意蕴。
任务一:在本课的诗作中,选择你最喜欢的那首,不改变原作诗情诗意,尝试续写两句。
任务二:选择自己最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最熟悉的生活对象,尝试将两者组合起来,看看能否产生奇妙的哲理意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