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桃花源记》-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桃花源记》-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13:08: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桃花源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2021·山东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选自《桃花源记》,陶渊明)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出师表》)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写田园风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表现桃源环境优美、社会安宁。
B.“皆叹惋”写渔人及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简意丰。
C.选文叙写善用照应,如“得其船”照应“便舍船”、“寻向所志”照应“处处志之”等。
D.选文描绘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2019·天津南开·一模)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英缤纷 缤纷:色彩鲜明
B.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D.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初极狭,才通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B.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此处若再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C.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真实描绘出一幅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写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021·重庆·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10.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2021·上海·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在选文中,与“便要还家”的“要”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个字是“______”。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出自课文《桃花源记》,该文作者曾经写过诗歌《饮酒》。
B.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C.选文反映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真挚淳朴,对待外界或外人毫不设防。
D.选文描绘了一个与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虚拟生活图景。
(2021·北京东城·二模)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山穷水尽 图穷匕见
B.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一格
C.便扶向路 欣欣向荣 晕头转向
D.欣然规往 循规蹈矩 墨守成规
14.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洞穴)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渔人)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起来。
理解:山洞起初极其狭窄,没有一点光,往里走了几十步才宽阔明亮起来。
(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理解:桃花源中家家热情好客,真诚淳朴,都用好酒好饭来款待渔人。
(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每一处都记录下来。
理解:渔人处处记录是担心自己回不了家,同时也不希望别人寻访桃花源。
15.结合选文和下面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
材料一
孙恩,字灵秀,琅邪人,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诸贼皆烧仓廪, 焚邑屋,刊木堙井①,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
(取材于《晋书·孙恩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陶渊明,字元亮,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②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③。后征④著作佐郎,不就。
(取材于《宋书·陶渊明传》,有删改 )
注:①(刊木堙井)砍伐树木,填塞水井。这里指兵匪人为破坏百姓的基本生存环境。②(白)禀告,陈述。③(《归去来》)又名《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可视作他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④(征)召,征召。
二、对比阅读
(2019·贵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2)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
(3)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4)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19.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20.(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2020·广西百色·中考)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2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2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20·黑龙江·中考)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①,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
(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
[注释]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__________
(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__________
26.翻译下列句子。
(1)遂与外人间隔。
(2)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27.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2021·湖北天门·八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2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9.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断两处)
A.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B.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C.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D.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30.下面对两段文字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文字描绘的地方都是山水阻隔,难以进去,所以自然环境没有被破坏。
B.甲文居民说“不足为外人道”,乙文居民“不应所问”,说明他们都不愿意和外界来往。
C.两段文字中的居民与外面的世界隔绝,民风纯朴,生活安宁祥和。
D.两段文字都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3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2021·黑龙江讷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 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出自文言文《陶潜颖脱不羁》)
{注}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⑴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
⑶颖脱不羁(_____________)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_____________)
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4.(乙)文中与“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表现他怎样的性格?
(2021·北京师大附中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③。
越信宿④,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⑤,高下联络⑥,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⑦,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⑧“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④越:过。信宿:连住两夜。⑤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陇,通“垄”。⑥联络:连接。⑦牧竖:牧童。征逐:追逐。⑧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3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缘溪行 遂缘小溪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十问仅得二三
C.遂与外人间隔 遂缘小溪
D.屋舍俨然 或强然诺
37.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或不应所问。
38.语段(甲)和语段(乙)都是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来写的。语段(甲)中,渔人先是“缘溪行”,遇到一片桃花林,然后在①______发现一座山,从山洞里进入到桃花源中;语段(乙)中,作者先是来到了药师寺,然后“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远远地看到②______,还有桑畦麦陇,田家,樵童牧竖,最后翻过两座山岭,来到了“雪窦山”。语段(甲)中的渔人和语段(乙)中的作者都是通过③______的方式分别进入到桃花源和药师寺的。(每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
39.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2021·广东揭西·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4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溪行(沿着,顺着) B.便要还家(要求)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D.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列)
4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4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中的理想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甲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① ③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② 安其居 ④
44.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B.甲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想象中的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社会。
C.两文中的百姓生存环境安宁,社会风尚淳朴,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不受战争的侵扰,其实都是作者不满于现实社会而创造出来的理想世界。
D.乙文中的百姓由于普遍不肯远离家乡,生活方式原始,几乎没有器具可以使用,交通也比较闭塞,所以百姓们都没有办法往来。
(2021·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期中)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4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
②阡陌交通(_______)
③妇人汲井(_______)
④其丈夫方担粪灌园(_______)
46.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4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B.甲文以写实的笔法,反映在现实中经过多年战乱,终于过上了自由幸福、安定和谐生活的图景。
C.乙文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男耕女耘、夫妇协同持家的农家风情图。
D.乙文作者特别赞美“江北之俗”,即妇女也勤劳的风俗,将之与西北男子的“游惰”习气相比较,视界显得尤为宽阔。
48.甲乙两段文字都给我们描给了一幅和谐安定、幸福快乐的生活图景,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你说说甲乙两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1·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⑤,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④魔戛:摩擦。⑤明:天明。
4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
(3)且暮__________________
(4)不得寐__________________
5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5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B.甲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虚景实写,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C.乙文中划线句子的正确断句是: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D.乙文以空间为序,写了去新城北面山中游玩的所见所感,语言简练。
52.甲文刘子骥“欣然规往”与乙文作者“往往想见其事”的原因不同,请你简要分析。
(2021·浙江·八年级期中)
(甲)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南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释)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庆全庵(寺名),屡次坚拒元朝征召,后因被逼迫当官,绝食而死。
(丙)
明·中道《再游桃花源》节选
明日过桃源县①,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②,花蕊藉地③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④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⑤。有老道人从石壁上复缘而下,欲见其捷,失足仆地,众皆笑。予乃窃步驰道间,至桃花下,月色转朗耀,花香薰人,藉地而坐,顷之,文弱亦至,相顾大笑曰:“已较迟八刻矣!”茵花啜茗,欢笑移时。
……夜中月色水声,清人肌骨。滩声雷轰,霏珠溅雪,小舟复不可往,乃步石壁下,溪水浸岩中断,复不可往,则跣⑥而过。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渔人曰:“此龙角亭也。下有龙湫”。急往改衣少息。偶有乡民陈姓者,以鸡黍至,感其意,为之饱。讯溪所止,则云“两山相合,中萦一带,可二百里许。”子曰:“此真避秦处也。恨无小舟,不能穷其源耳。”相与步归至舟,日尚午,遂理归棹,一瞬数十里,去花源一牛鸣宿焉。
(注释)①桃源县,隶属湖南常德,因《桃花源记》而闻名。②锦幄:锦帐,指华美的能帐。③藉地:纵横杂乱,铺在地上。④涉(zhì):登。⑥灵壁:灵壁石,产于安微省灵壁县磐石山的一种观赏石。⑥跣:光着脚。
5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惊异) B.怕有渔郎来问津(渡口)
C.石为泉啮(被) D.可二百里许(大约)
5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凡 三 四 渡 有 滩 浩 浪 掀 舞 相 与 濯 足。
5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真避秦处也,恨无小舟,不能穷其源耳。
56.三处桃源,三种心境。参照(甲)示例,请结合(乙)(丙)具体内容分析谢枋得、袁中道借桃花源蕴含了各自怎样的情感?
(甲)作者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人们自食其力,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江苏姑苏·八年级期中)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渊明)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传》)
5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妻子固请种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麾而去之 中峨冠而多髯
C.乃赋《归去来兮辞》 乃不知有汉 D.志不及也 处处志之
5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59.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语句。
(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60.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2020·江苏·淮安六中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6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
②麻枲之属(_______________)
③此公欲来,能容否(_____________)
④杨谢而从之(_______________)
⑤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
⑥欲穷其林(___________)
6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3.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
64.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65.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021·安徽芜湖·二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桃花源诗(节选)
嬴氏乱天纪,资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①,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②,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③。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④,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湮(yān):埋没。②肆:尽力。③艺:种植。暧(ài):隐蔽。④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嬴氏乱天纪      乱: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乱:_____
(3)荒路暧交通      交通:___
(4)阡陌交通       交通:_____
6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8.《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通过虚构一个_____,寄托作者的____,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但在写作手法上则各有特色:《桃花源诗》中言避世由来,运用______的手法娓娓道来,自然而顺畅;而《桃花源记》中则运用______的手法,巧妙而不突兀。
69.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2021·湖南绥宁·八年级期中)(甲)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南阳刘子骥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削。
7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
(3)深入态反____________________
(4)穴才容人____________________
7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72.“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相仿。
73.“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74.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虚构桃花源美景的真实用意。
(2021·云南玉溪·八年级期中)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题目。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7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才通人: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
(3)便要还家:________ (4)何为不去也:________
7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今吾子又死焉。
77.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虚构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手法突出主题。
78.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0·四川巴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含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归去来兮,田园将芜①胡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③”,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④,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⑤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滕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⑥。云无心以出岫⑦,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⑧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柜。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注释)①芜:田地荒废。②胡:何,为什么。③以心为形役:让内心被形体役使。④衡宇:指筒陋的房屋。⑤眄(miǎn):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⑥遐观:远望。⑦岫(xiù):这里泛指山峰。⑧翳翳:阴暗的样子。
79.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锲而不舍 B.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中有足乐者
C.处处志之/歌以咏志 D.寻向所志/寻十余里无迹
80.下列各句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田园将芜/胡不归
81.人们评价陶渊明的辞赋有一种“率真、自然的文章风格”,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理解: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用轻朗又富有吸引力的手法引起读者的兴趣。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理解:此处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展现了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场景,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图景。
C.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翻译: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摇荡着前进,微风吹拂着衣裳。
理解:作者想象自己辞官取道水路,日夜兼程归还的情景。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表达了作者摆脱樊笼,归途中的轻松、喜悦。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翻译: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理解:这两句描写作者出游所见之景。作者从容漫步山间,观白云悠悠从山谷飘出,鸟儿飞倦就返回,对平常细节的描绘中流露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淡远潇洒。
82.(甲)(乙)两文皆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之手,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志向和独特的生活情趣。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看法。
(链接材料)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任为彭泽县令,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归去来兮辞》一文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试卷第24页,共24页
试卷第23页,共24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桃花源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2021·山东日照·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选自《桃花源记》,陶渊明)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出师表》)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写田园风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表现桃源环境优美、社会安宁。
B.“皆叹惋”写渔人及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简意丰。
C.选文叙写善用照应,如“得其船”照应“便舍船”、“寻向所志”照应“处处志之”等。
D.选文描绘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答案】
1.B
2.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B
【解析】
1.A:属:类。名词/同“嘱”,嘱咐,嘱托。动词;
B.悉:都是“全、都”的意思,副词;
C.其:代词,代洞中人/助词,表加强诘问语气;
D.为:对,向,介词/做,动词;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的翻译要准确。
3.本题考查对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B.结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以判断,“皆叹惋”的应是桃源人,而非渔人;故选B。
【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019·天津南开·一模)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英缤纷 缤纷:色彩鲜明
B.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D.寻向所志 寻:动词,寻找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B.初极狭,才通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B.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此处若再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C.本文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真实描绘出一幅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写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答案】
4.A 5.C 6.D
【解析】
4.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A.“落英缤纷”中的“缤纷”是“繁多而错杂的样子”,不是“色彩鲜明”,故答案为A。
5.试题分析: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和理解。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C.“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故答案为C。
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虚构了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所以D项中的“本文完全是写实,没有任何虚构”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2021·重庆·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10.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答案】
7.B
8.(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2)他们(桃源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C
10.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滁人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体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舍弃/屋子;
B.从前/从前;
C.类/同“嘱”,嘱咐;
D.向、对/成为;
故选B。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翻译,还要注意有无特殊句式。本题中重点词有:
(1)阡陌:乡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2)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是,“未果”。文章最后把与作者同时代的人物写进去,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昕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桃花源事实上是不存在的。选项中“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表述错误,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由题干可知要分析两文中人们能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原因。《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向渔人解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可见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里没有战争、自给自足,所以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材料链接中“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意思是哪里知道这样的生活是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可以看出,滁人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因为朝廷采用了体养生息的治国政策。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链接材料译文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百姓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2021·上海·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在选文中,与“便要还家”的“要”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个字是“______”。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出自课文《桃花源记》,该文作者曾经写过诗歌《饮酒》。
B.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C.选文反映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真挚淳朴,对待外界或外人毫不设防。
D.选文描绘了一个与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虚拟生活图景。
【答案】
11.延 12.C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便要还家”句意: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有“邀请”之意。“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延”有“邀请”之意。“要”与“延”意义相近。
12.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是否正确即可。
根据“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可知,在渔人将要离开时,桃花源人交代渔人不要将桃花源的事告诉其他人,其实是不希望外人得知此事来打搅他们的生活;可知“对待外界或外人毫不设防”表述有误;
故选C。
【译文】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021·北京东城·二模)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山穷水尽 图穷匕见
B.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一格
C.便扶向路 欣欣向荣 晕头转向
D.欣然规往 循规蹈矩 墨守成规
14.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洞穴)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渔人)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起来。
理解:山洞起初极其狭窄,没有一点光,往里走了几十步才宽阔明亮起来。
(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理解:桃花源中家家热情好客,真诚淳朴,都用好酒好饭来款待渔人。
(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每一处都记录下来。
理解:渔人处处记录是担心自己回不了家,同时也不希望别人寻访桃花源。
15.结合选文和下面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
材料一
孙恩,字灵秀,琅邪人,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诸贼皆烧仓廪, 焚邑屋,刊木堙井①,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
(取材于《晋书·孙恩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陶渊明,字元亮,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②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③。后征④著作佐郎,不就。
(取材于《宋书·陶渊明传》,有删改 )
注:①(刊木堙井)砍伐树木,填塞水井。这里指兵匪人为破坏百姓的基本生存环境。②(白)禀告,陈述。③(《归去来》)又名《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可视作他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④(征)召,征召。
【答案】
13.A
14.【乙】
15.答案示例:陶渊明人格独立,个性自由;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诸贼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官场黑暗,小人当道。这就使他向往一种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A.尽;
B.详细/都/具有;
C.先前/朝着/方向;
D.计划/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规则、方法;
故选A。
1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甲】选项中“山洞起初极其狭窄,没有一点光”说法错误,由前文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可知,山洞内有微光;选项错误;
【丙】“志”的意思是做标记,所以“处处志之”意思是处处都做了标记;根据后文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可知,选项中“处处记录是担心自己回不了家,同时也不希望别人寻访桃花源”说法错误;选项错误;
故选【乙】。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信息整合能力。由材料一可知,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诸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不聊生;根据材料二可知,陶渊明为人独立,个性自由,不汲汲于富贵,而社会的动荡和官场的黑暗让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材料一:孙恩,字灵秀,琅琊人,占据在会稽,自称为征东将军,把跟随他起事的党羽称为“长生人”,宣布号令铲除异己,诛杀所有不信五斗米道的人,连婴孩也不放过,所以死掉的人十之七八。各县处处响应,朝廷震惊害怕,城内城外戒严,各部贼兵都烧毁粮仓,焚烧房屋,砍伐树木,填塞水井,劫掠财货,率领部下陆续聚到会稽。
材料二:陶潜,字元亮,是彭泽县令。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不久又征召陶潜去官府里做官,他没有去。
二、对比阅读
(2019·贵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2)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
(3)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4)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
17.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19.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20.(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 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答案】
16.同“举”,选拔 以……为子 整齐的样子 随即,不久
17.(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8.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9.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20.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1)“与”(jǔ)是通假字,“与”同“举”,选拔;(2) “子”是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子”;(3)“俨然”指“整齐的样子”;(4)“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随即,不久”。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1)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中的“货”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理解为“对于货物”,“恶”是“憎恶”的意思;第(2)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乃”意思是“竟然”,“无论”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不用说,更不必说”。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讲的是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讲的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所以大同社会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可知,桃源人的生活安定、和平、幸福,所以当听渔人讲述了外面世界的情况之后,桃源人既为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叹惋。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小问:《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总体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特征,后面再进行具体阐述;《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就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所以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第2小问:《大道之行也》以阐述大同社会的特点为主,表达方式侧重于议论;《桃花源记》主要记叙了渔人的所见所闻,表达方式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译文】
《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2020·广西百色·中考)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2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2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答案】
21.B
22.D
23.C
24.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鲜:鲜嫩/少。
B.既:已经/已经。
C.因:于是/趁、乘。
D.期:希望/约定。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断句和对句式的判断的能力。
D.有误,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为陈述句。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
C.有误,甲的内容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乙文是陶渊明为自己作的“传”,描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本题重点词有:
①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②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对。
【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2020·黑龙江·中考)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遂至渤海界,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郡中翕然①,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俗奢侈,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数年之后,郡中皆有蓄积,狱讼止息。
(节选自《龚遂为渤海太守》)
[注释]①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要还家__________
(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__________
26.翻译下列句子。
(1)遂与外人间隔。
(2)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
27.请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
【答案】
25.同“邀”,邀请 借给,资助
26.(1)于是就同外界人隔绝了。 (2)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
27.示例:自然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民风淳朴谦和……
【解析】
2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便要还家: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2)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假,借给,资助。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1)遂,于是;外人,外界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乃,于是,就;躬,亲自;率,带头;俭约,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劝,鼓励;民,百姓;务,从事;农桑,耕作和养蚕种桑。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此题要求写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解答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梳理相关内容,概括重要信息。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优美;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幸福和谐;由“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民风淳朴谦和。
【译文】
[甲]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子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自己听到的事,(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临别时)村里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乙] 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不重视耕种田地,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几年之后,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老百姓也不再打官司了。
(2021·湖北天门·八年级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2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9.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断两处)
A.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B.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C.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D.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30.下面对两段文字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段文字描绘的地方都是山水阻隔,难以进去,所以自然环境没有被破坏。
B.甲文居民说“不足为外人道”,乙文居民“不应所问”,说明他们都不愿意和外界来往。
C.两段文字中的居民与外面的世界隔绝,民风纯朴,生活安宁祥和。
D.两段文字都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3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答案】
28.A
29.B
30.B
31.(1)示例:(他们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示例: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
【解析】
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去:都解释为“离开”;
B.舍:舍弃/房屋;
C.乃:于是,就/竟然;
D.其:代词,他/副词,表选择;
故选A。
2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语句的句读。句意: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或为关联词,解释为“有的人”,在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开,故断为: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故选B。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乙文居民“不应所问”,根据“不深解吴语”,可知是因为他们不懂我说的话,并不是他们都不愿意和外界来往。
故选B。
3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词:
(1)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赴:奔向;盖:大概是
【译文】
甲: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2021·黑龙江讷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 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出自文言文《陶潜颖脱不羁》)
{注}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⑴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
⑶颖脱不羁(_____________)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_____________)
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34.(乙)文中与“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表现他怎样的性格?
【答案】
32.异:对……感到诧异 交通:交错相通 羁:束缚,约束 辍:停止
33.(1)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2)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3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35.不是,他只是作出了抚琴的样子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解析】
3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惊异。
②句意为:田间小路四通八达。交通:交错相通。
③句意为: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凭任自己的体会,不受拘束。羁:束缚,约束。
④句意为: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辍:停止。
3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①黄发,这里指老人;垂髫,这里指小孩子;并,一起,这里是都的意思;怡然,愉悦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
②但,只;识,体会;琴中趣,琴中的趣味;何,何必;弦上声,琴弦上的声音。
3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通过通读两文可知,与理想生活中“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是陶潜《五柳先生传》里写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即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
3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第一问: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以看出,陶渊明不是在真正的抚琴,只是作出了抚琴的样子,这体现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第二问:由“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也可以看出陶渊明无拘无束,本性率真的性格;“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也能体现他安贫乐道的性格。
【译文】
[甲]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乙]
陶潜,字元亮,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凭任自己的体会,不受拘束,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这样。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要遇到酒就喝。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微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
(2021·北京师大附中八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③。
越信宿④,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⑤,高下联络⑥,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⑦,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⑧“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④越:过。信宿:连住两夜。⑤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陇,通“垄”。⑥联络:连接。⑦牧竖:牧童。征逐:追逐。⑧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3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缘溪行 遂缘小溪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十问仅得二三
C.遂与外人间隔 遂缘小溪
D.屋舍俨然 或强然诺
37.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或不应所问。
38.语段(甲)和语段(乙)都是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来写的。语段(甲)中,渔人先是“缘溪行”,遇到一片桃花林,然后在①______发现一座山,从山洞里进入到桃花源中;语段(乙)中,作者先是来到了药师寺,然后“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远远地看到②______,还有桑畦麦陇,田家,樵童牧竖,最后翻过两座山岭,来到了“雪窦山”。语段(甲)中的渔人和语段(乙)中的作者都是通过③______的方式分别进入到桃花源和药师寺的。(每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
39.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答案】
36.B
37.(1)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又向前行,想要行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有的答非所问。
38.桃林的尽头(水发源的地方) 山涧中的水流 步行
39.山阻水隔,很难进入。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解析】
3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句意: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缘:沿着/句意:我就沿着小溪。缘:沿着;
B.句意: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率:率领。/句意: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率:大致、大抵;
C.句意: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遂:于是。/句意:我就沿着小溪。遂:于是;
D.句意: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的样子。然:……的样子。/句意:有的勉强回答的样子。然:……的样子;
故选B。
3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甚:很,非常。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复:继续。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②重点词有:不应:对不上。
38.本题考查文章的行文线索。
第一空:甲文根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可知,是在桃林的尽头(水发源的地方)发现一座山;
第二空:乙文根据“越信宿④,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可知,远远地看到山涧中的水流;
第三空:根据甲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和乙文“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可知,甲文渔人和乙文作者都是步行分别进入桃花源和药师寺的。
3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两篇文章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对比分析作答。根据乙文“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与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知,雪窦山与桃花源都是山阻水隔,很难进入;根据乙文“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与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雪窦山与桃花源都是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根据乙文“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与甲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雪窦山与桃花源都是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译文】
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2021·广东揭西·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甲]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4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溪行(沿着,顺着) B.便要还家(要求)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 D.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陈列)
4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4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中的理想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甲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① ③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② 安其居 ④
44.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B.甲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想象中的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社会。
C.两文中的百姓生存环境安宁,社会风尚淳朴,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不受战争的侵扰,其实都是作者不满于现实社会而创造出来的理想世界。
D.乙文中的百姓由于普遍不肯远离家乡,生活方式原始,几乎没有器具可以使用,交通也比较闭塞,所以百姓们都没有办法往来。
【答案】
40.B
41.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42.⑴(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⑵(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43.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甘其食 ③屋舍俨然 ④乐其俗
44.D
【解析】
40.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故选B。
4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意思是:一个疆域不大,人口较少的国家(应当这样治理)。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据此可断句为: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4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平:平坦。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
(2)世:朝代。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4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提示“相似的角度”寻找相关语句作答。如图表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美其服”是对“衣服”的描述,接下来可寻找关于“吃食”的相似内容,如甲文中“设酒杀鸡作食”及乙文“甘其食”。根据图表“安其居”关于“住处”的提示,寻找甲文中“屋舍俨然”作答;根据图表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人物的描写,寻找乙文“乐其俗”作答。
44.D.老子笔下的小国并非民众生活贫困无法往来,而是生活富足而不相往来。故选D。
【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文:一个疆域不大,人口较少的国家(应当这样治理)。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2021·广东·深圳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期中)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4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
②阡陌交通(_______)
③妇人汲井(_______)
④其丈夫方担粪灌园(_______)
46.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4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B.甲文以写实的笔法,反映在现实中经过多年战乱,终于过上了自由幸福、安定和谐生活的图景。
C.乙文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男耕女耘、夫妇协同持家的农家风情图。
D.乙文作者特别赞美“江北之俗”,即妇女也勤劳的风俗,将之与西北男子的“游惰”习气相比较,视界显得尤为宽阔。
48.甲乙两段文字都给我们描给了一幅和谐安定、幸福快乐的生活图景,但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你说说甲乙两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45.(1)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田间小路 (3)打水 (4)正,正在
46.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作。
47.B
48.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作者通过描绘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以及未能比及的遗憾之情。
【解析】
4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句意为: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汲:打水。
(4)句意为: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方:正,正在。
46.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2)重点字词:俱,一起;耘,耕作。
47.B.有误。“写实的笔法,反映在现实中”错误,甲文是虚写,作者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虚构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故选B。
4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结合“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等语句可看出是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作者面对这幅图景,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万物各得其所的真谛,遗憾自己远远不如他们安适。
【译文】
(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他们,心里非常羡慕,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2021·广东深圳·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⑤,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④魔戛:摩擦。⑤明:天明。
4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
(3)且暮__________________
(4)不得寐__________________
5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5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B.甲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虚景实写,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C.乙文中划线句子的正确断句是: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D.乙文以空间为序,写了去新城北面山中游玩的所见所感,语言简练。
52.甲文刘子骥“欣然规往”与乙文作者“往往想见其事”的原因不同,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
49.拜访 打算,计划 将近,将要。 睡觉
50.(1)渔人就顺着先前的路(或:来时的路)回去,(沿途)处处做了记号。
(2)有僧人穿着袍子、踩着鞋子前来相迎。
51.D
52.甲文刘子骥的“欣然规往”,除了好奇,更多的是对自身所处黑暗社会的不满,对桃花源那片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乙文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表达自己对北山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解析】
49.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拜访太守。诣:拜访;
(2)句意:非常愉快地打算前往桃花源。规:计划,打算;
(3)句意:将要到黄昏。且:将要,将近;
(4)句意:不能入睡。寐:睡觉。
5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词语: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
(2)重点词语:蹑,踏,踩;履,鞋子;迎,迎接。
5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有误,结合文章内容,“且暮,皆宿”、“迟明”、“既还家数日”可知,乙文以时间为顺序,并非空间顺序;
故选D。
5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的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条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结合文章内容,“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刘子骥在《晋书·隐逸传》中记载为“好游山泽”,因此,刘子骥的“欣然规往”表现了他的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新城游北山记》是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一篇山水游记,作者描写了新城北山一昼夜间的所见所闻。“往往”写出体验美景过后的回味无穷,表现作者对美景的留恋,“想见其事”表达了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译文】
甲:(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2021·浙江·八年级期中)
(甲)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央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南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释)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庆全庵(寺名),屡次坚拒元朝征召,后因被逼迫当官,绝食而死。
(丙)
明·中道《再游桃花源》节选
明日过桃源县①,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②,花蕊藉地③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④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⑤。有老道人从石壁上复缘而下,欲见其捷,失足仆地,众皆笑。予乃窃步驰道间,至桃花下,月色转朗耀,花香薰人,藉地而坐,顷之,文弱亦至,相顾大笑曰:“已较迟八刻矣!”茵花啜茗,欢笑移时。
……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