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鱼我所欲也》-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3《鱼我所欲也》-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精选真题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13:48: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鱼我所欲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2021·湖南娄底·中考)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 B.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答案】
1.D
2.B
3.B
4.①不仅贤明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是贤明的人能够保有本心不丧失罢了。
②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5.“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解析】
1.考查朗读节奏划分。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正确句读是:此之谓/失其本心。故选D。
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乡:同“向”,先前、从前,不是“乡邻”;
C.于:介词,比,不是“在”;
D.得:同“德”,感激,不是“获得”;
故选B。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孟子是战国时期人,不是“春秋时期”;
C.不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而是从“正面举例”;
D.“为宫室之美”的意思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宫室之美”不是指国家方面;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这)、心(思想)、丧(丧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万钟(指高位厚禄)、辩(同‘辨’)、于(对)、何加(什么益处)”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了。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只有拥有“义”,就能做到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也就能够守住人的“本心”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021·重庆市凤鸣山中学九年级期中)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 (4)蹴尔而与之(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了“鱼”和“熊掌”设喻说理,再类比推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的事例,可以用作道理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D.“乡为生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部分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势,体现了孟子的文章雄有力的特点。
9.坚守,指坚决守卫,不改变。文章和链接材料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的是什么。
(链接材料)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任。”
【答案】
6.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同“向”,先前,从前 踩踏
7.(1)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8.C
9.示例:文本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链接材料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
【解析】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所以遇到灾难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
(3)句意:以前宁肯死也不接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4)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2)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此,这;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8.C.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所以应是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故选C。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本:第二段孟子先列举了“一箪食,一豆羹”的事例,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再运用对比,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因为“失其本心”。由此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不为名利所动。
材料:根据“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可知,颜回有着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不追求功名富贵。根据“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可知,颜回认为自己有足够快乐的事情,有自己高雅的志趣。由此可知,材料中体现的坚守是坚守自己的志趣,安贫乐道,不因贫穷而改变。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材料: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不愿做官。”
(2021·北京顺义·二模)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退避三舍/锲而不舍
B.死亦我所恶/深恶痛绝/好逸恶劳/爱憎好恶
C.故患有所不辟也/无冻馁之患/生于忧患/患得患失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不为苟得/优劣得所/不复得路
11.下面是对文中(甲)(乙)(丙)三句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甲)我不能苟且偷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尽管我也喜爱生命,可是在我心中有的事物比生命重要的多,令我向往,所以我一定不会舍弃这一点而选择被迫无奈的生存。
(乙)很多人因为最不希望死,所以用尽手段躲避灾祸,这种本性不只贤者有,人人皆有,只是贤者一直没有丧失它罢了。
(丙)眼前有那么优厚的俸禄就赶紧接受吧,不必在乎它是否合礼义,如此优厚的俸禄对我将来的生活享乐会有数不清的好处。
12.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格在汉朝苏武和晚清谭嗣同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①送匈奴使②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苏武传》)
材料二
初七八九三日,君⑥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⑦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⑧,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⑨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
(取材于《谭嗣同传》)
注:①[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②[匈奴使]指从前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⑤[羝dī]公羊。⑥[君]即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 (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势力向维新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⑦[卒]最终。⑧[东游]指逃往日本。⑨[有]通“又”,表示数字零头。
【答案】
10.B
11.【甲】
12.示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谭嗣同为了国家昌盛,坚持变法,变法失败后,放弃逃走机会,慷慨就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解析】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舍弃\房屋\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放弃;
B.厌恶\厌恶\厌恶\厌恶;
C.祸患\忧患\灾祸\忧虑;
D.同“德”,感激\得到\得到\找到;
故选B。
11.乙.这句话中的“本心”指的是舍生取义之心,本项“很多人因为最不希望死,所以用尽手段躲避灾祸”有误;
丙.“万钟于我何加焉”意为高官厚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本项“如此优厚的俸禄对我将来的生活享乐会有数不清的好处”有误;
故选甲。
12.考查比较阅读。
材料一: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单于就派人来劝降,他认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就要自杀。被扣留以后,他手持大汉使节,以示自己的身份,共记十九年,壮年出使,返回时,须发皆白。为了国家大义,他宁愿选择死亡。他是一个“舍生取义”的人。
材料二:谭嗣同变法失败,拒绝了友人逃亡日本的建议,选择以自己的死亡来唤醒国人的变法革新意识,最后慨然赴死。他也是一个“舍生取义”的人。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材料一:天汉元年,武帝派遣苏武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苏武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材料二:初七、初八、初九三天,谭嗣同先生又和侠士想办法救皇上,事情最终都未成功。初十那天他就被捕了。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的志士苦苦地劝他到日本去,他不听,再三再四劝他,他说:“世界各国变法维新,没有不经过流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听说过因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就是国家不能强大昌盛的原因啊。(如果)需要流血的话,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他)始终不肯离开,所以遭了祸。八月十三日在闹市斩首,终年三十三岁。他就义那一天,观看地有上万人。他的慷慨神色与气度一点也没有变化。
(2021·北京大兴·九年级期末)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得兼 才德兼备 品学兼优 兼听则明
B.行道之人 中道崩殂 得道多助 任重道远
C.乞人不屑 不屑置辩 竹头木屑 鄙夷不屑
D.于我何加 弗敢加也 山不加增 大王加惠
14.请从下列(甲)(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处,做出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结合原文语句说明理由。
(甲)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廉耻之心,所以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判断:______
理由:______
(乙)孟子认为,即使要接受优厚的俸禄,也必须合乎礼义的要求。
判断:______
理由:______
15.“义”意蕴丰厚。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舍生取义”在颜真卿和李邈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真卿仕历四朝,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①陷。李希烈反,诏卿慰之,群臣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②之诱,责李元平③之过。希烈怒,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胁而毫无怵于心。阅二十月,卒缢诸蔡州。
(取材于《史林测义》,有删改)
材料二
李邈,守真定。金人至,相持四旬。城破,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④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将死,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取材于《宋史 忠义传》,有删改)
注:①[杞]卢杞,唐朝宰相、奸臣。②[朱滔]唐朝中期割据军阀。③[李元平]失汝州被俘,投降李希烈。④[斡离不]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答案】
13.A
14.【甲】判断:× 理由:原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告诉我们,孟子认为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所以【甲】句说法错误。 【乙】判断:√ 理由: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一句告诉我们,孟子认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接受的人没有益处。【乙】句说法与上述原文语句表达意思一致,所以正确。
15.示例:颜真卿被派去劝李希烈时,拜谢皇命后立即就起程出发了;在李希烈处,怒斥责骂朱滔、李元平等人,不惧胁迫,终被杀害,他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李邈守卫真定,坚守四十多天,城破后想以死殉国;被俘后,李邈不惧胁迫,即使被火烧也坚决不向金人臣服,被杀害之时,面不改色,南向拜别后,从容赴死。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A.兼:四个都解释为“同时”;
B.道:道路/道路/道义,道德/路途;
C.屑:认为值得/认为值得/碎末/认为值得;
D.加:好处/虚夸,夸大/增加/施予;
故选A。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判断。原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所以[甲]句说法错误。
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句意: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孟子认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接受的人没有益处。【乙】句说法与上述原文语句表达意思一致,所以正确。
15.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要读懂材料,结合关键句分析概括。材料一,颜真卿被派去劝李希烈时,他“义不顾身”,在李希烈处,“斥朱滔之诱,责李元平之过”,怒斥责骂朱滔、李元平等人,从“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胁而毫无怵于心”可知,他临危不惧,最终被杀,他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材料二,从“相持四旬。城破,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可知,李邈守城四十多天,城破后想以死殉国。从“斡离不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可知,李邈不惧胁迫,即使被火烧也坚决不向金人臣服。从“将死,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可知,他被杀害之时,面不改色,从容就义,以死赴国难。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二、对比阅读
(2021·湖南邵阳·中考)古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
(2)蹴尔而与之(_____)
(3)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
(4)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
17.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定( )
例句:万乘之国
A.予独爱莲之由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19.给下列句子断句,(限5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0.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答案】
16.同“德”,感激。 用脚踢。 益处 如果
17.B
18.(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2)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
19.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0.甲文: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乙文:“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得出人应该将“仁义”排在第一位。
【解析】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得:同“德”,感激;
(2)句意为:用脚踢给别人吃。蹴:用脚踢;
(3)句意为: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益处;
(4)句意为:如果轻义而重利。苟:如果;
17.例句中的“之”解释为:助词,的;
A.“之”解释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之”解释为:助词,的;
C.“之”解释为:到
D.“之”解释为:代词;
故选B。
18.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
(2)重点字词:未有,没有;遗,遗弃;亲,父母。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故可断句为: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0.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把握。甲文根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分析,观点是:舍生取义;乙文根据“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分析,观点是:重义而轻利(先义后利)。
【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2019·四川遂宁·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2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2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答案】
21.①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④于是,就。
22.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2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24.示例: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 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另外如:谭嗣同“我以我血荐轩辕”、苏武漠北气节等事例)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注意本题中“被”是通假字,这里同“披”;“于”是一词多义,这里解释为“比”。
22.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做到符合原意,语言要简洁、优美流畅。翻译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耳”:罢了。“清”:清白。“是以”因此。“放”:流放。还有“是以见放”被动句的翻译。
23.考查甲段提出论点的方法。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确定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然后指出方法: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的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由此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地引出中心论点。
24.题干要求举出一个“舍生取义”的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一问,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表达的高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特别是所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史可法——抵抗清兵死于扬州城,死后清兵报复屠城,也就是常说的“扬州十日”;文天祥——誓死不降元等。他们为了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二问,“舍生取义”,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正义,为了信仰而放弃或者是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了正义事业,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生死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正如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但到底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彰显信仰追求,体现精神境界,检验气节品质。此题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译文】
(一)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二)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就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2021·黑龙江铁锋·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__)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_________________) ④予子冠履(_________________)
2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28.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9.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20年1月28日,鹤城145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前往武汉。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这就是战争,是医务人员和死神的战争。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②③④
【答案】
25.“辟”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不如,比不上 给
26.B
27.(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本性),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8.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事莫贵于义
29.C
【解析】
2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辟:“辟”同“避”,躲避;
②句意: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如使:假如,假使;
③句意:比不上手足可贵。不若:不如,比不上;
④句意:给你帽子和鞋子。予:给。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样/代词,这种做法;
B.介词,比;
C.连词,所以/名词,原因;
D.语气助词,同“欤”/动词,给;
故选B。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字词有:
①非:不是。独:只。是:这样。皆:都。勿:不。
②万事:一切事物。莫:没有。贵:可贵。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与归纳能力。【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论证观点。文章以“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阐明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乙】文首先论证了“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其次论证了“天下不若身之贵也”,最后强调了“万事莫贵于义”的中心论点。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比较分析能力。孟子在两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义”是一种“大义”,是一种贵于生命的凌然正义。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本句体现的是作者鄙弃名利,爱慕自然的一种个人生活情趣,其思想范围要小于孟子论述的“义”。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句体现的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甘愿献身的精神,体现的正是孟子所论述的“大义”。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本句启示我们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其思想范围要小于孟子论述的“义”。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鲁提辖所为是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道义,属于孟子论述的“义”。
⑤“鹤城145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前往武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这是孟子论述的“义”。
故选C。
【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021·河南南召·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行道之人弗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①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②如林而至,……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节选自全祖望《梅花岭记》)
注:①忠烈:是谥号,指明代内阁大学士史可法。②大兵:指满清的兵。
3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绝多生怪柏
B.奉: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
C.行:行道之人弗受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D.故:故不为苟得也 公问其故
3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2.孟子开篇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后,怎样一步步论证了“义重于生”?请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简要分析。
33.请结合语段(一)内容,分析语段(二)中史可法死后“谥号”为忠烈的原因。
【答案】
30.C
31.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丽而接受了。(意思对即可)
32.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先从正面论述“义”比“生”珍贵,再从反面论述“不义”不可取,所以要舍生取义。最后指出,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33.①史可法认为义重于生,为国捐躯的民族大义远重于个人生命,所以面临生死抉择能舍生取义。②史可法没有丧失人的本心即人固有的羞恶之心,以投降为羞耻。③正因为史可法具有舍生取义的忠烈精神,所以死后“谥号”为忠烈。
【解析】
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生:生存/生长;
B.奉:侍奉/接受;
C.行:行走/行走;
D.故:所以/缘故;
故选C。
3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乡,同“向”,先前、从前;受,接受;第一个“为”,为了;第二个“为”,做。
32.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一)文第一段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述了“义”比“生”可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从反面论述,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证明舍生取义的观点。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最后得出结论:人人都有重义轻利之心,只有贤者才能保持住不丧失。
3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阅读(二)文,了解大意。史忠烈公在形势危急时,“吾誓与城为殉”,可又不愿死在敌军之手,所以希望能在敌军攻破城时帮助自己完成为国而死的大节。可知史可法面对生死能从容选择舍生取义,为国捐躯。史可法不幸落入敌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可以看出史忠烈公宁死不降,决不苟且偷生,有贤者所具有的羞恶之心。他的所作所为正是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具体体现,所以死后谥号为“忠烈”,是实至名归的。
【译文】
(一)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这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二)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
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
(2021·广西柳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 ①颜回:孔子的学生。②仕:做官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不为苟得也/故不错意也
C.行道之人弗受/不足为外人道也
D.舍生而取义者也/呼尔而与之
3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6.下列对(甲)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一向到死也不愿接受。
D.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37.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得”和不义可耻的道理,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乙)文中颜回不愿出仕为官,与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精神相违背。
C.(甲)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乙)文主要运用对话来阐明道理。
D.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为贫穷而改变。
38.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善哉,回之意!
【答案】
34.B
35.D
36.C
37.B
38.实在好啊,颜回的心愿!或:颜回的志趣很好呀!
【解析】
34.A.得:得到/同“德”,感激;
B.故:都是“所以”的意思;
C.道:路/说;
D.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故选B。
35.本题考查朗读停顿。
D.“得我”为一个动宾短语,不能断开,因此断句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故选D。
3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C.“乡”的意思是“从前”,而不是“一向”,整句翻译为:从前为了(道义)死也不愿接受。故选C。
37.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B.乙文中颜回不愿出仕为官,从“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可以看出,他自给自足,不断学习、提升修养,成为诸多人的表率,这正是为君分忧的一种形式,与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精神不违背。故选B。
3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语“善:好。意:心愿”的翻译要准确。注意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可以调整语序;也可以不必调整,强调谓语。
【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不愿做官。”孔子听了深受感动改变面容说:“实在好啊,颜回的心愿!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我吟咏这样的话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也是我的一点收获哩。”
(2021·湖北咸宁·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④驾辞而行。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廩(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趣:赶快。
39.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令 弟 子 趣 驾 辞 / 而 行 B.令 弟 子 趣 / 驾 辞 而 行
C.令 弟 子 趣 驾 / 辞 而 行 D.令 / 弟 子 趣 驾 辞 而 行
40.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C.孔子辞不受 辞:告别。
D.今说景公 说:游说。
4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道之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C.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以刀劈狼首 D.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蹴尔而与之
4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齐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4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其不知丘亦甚矣!
【答案】
39.C
40.C
41.D
42.D
43.①(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
②他太不了解我了。
【解析】
3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法结构和句意为划分标准。本句大意: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根据句意可断句:令弟子趣驾/辞而行。故选C。
4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可根据语境分析词义。
C.句子大意: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辞:拒绝。故选C。
4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助词,的/指示代词,这;
B.介词,对于/介词,比;
C.介词,按照/介词,用;
D.都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D。
4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D.根据文中孔子对弟子说的话,尤其是最后一句“其不知丘亦甚矣”,可以看出景公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故选D。
4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意译与直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本题重点词:
(1)呼:吆喝;与:给;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人。
(2)其:指齐景公;甚矣:太过了。
【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乙】孔子谒见齐景公,景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按照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2021·江苏溧阳·一模)阅读文言节选,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降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子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巡与远①倶执②。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众不能仰视。子琦③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齿皆碎,何至是?”答:“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都,以刀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大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呼曰:“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
(节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删改)
注释:①巡:指张巡;远:指许远。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合守孤城睢阳。②执:捕,捉拿。③子琦:指尹子琦。安史之乱中安庆绪部将。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
(2)由是则生
(3)勿怖
(4)眦裂血面
(5)气吞逆贼
4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如使人之所欲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
46.结合甲乙两文, 请你评价乙文中张巡的表现。
47.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述的主要观点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于谦《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致。
B.乙文中“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既表现了子琦对张巡气节的肯定,又从反面衬托了张巡的英雄形象。
C.甲文以“为室之美、妻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为例,从反面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中“威武不能屈”的观点;乙文中张巡的故事则可以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观点。
D.甲文“不可得兼”与“穷乏者得我”中的“得”意思不同:乙文“顾力屈耳”中的“耳”与“男儿死尔”中的“尔”意思不同。
【答案】
44.(1)通“避”,躲避(2)通过某种方法(3)害怕(4)眼眶破裂(5用正气消灭
45.(1)如果人们所想要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2)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
46.①甲文论点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即在“生”与“义”之间产生矛盾时,要含生取义。②乙文中张巡被俘虏后,说出“我为君父死”,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③从他面对敌人拿刀威胁自己时的话语“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可以看出张巡在生面前,选择了民族大义,他的这些做法诠释了甲文“含生取义”的观点。
47.A
【解析】
4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②句意: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由是,通过某种方法。
③句意:不要怕。怖,害怕。
④句意:往往眼破血流满面。眦裂,眼眶破裂。
⑤句意: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气吞,用正气消灭。
4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①重点词:如使,假使。于,比。何,什么。②重点词:彼,他。乌,怎么。为,被。
46.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从【甲】文内容可知,“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在“生”与“义”之间产生矛盾时,要含生取义。【乙】文中张巡被俘虏后,说出“我为君父死”,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从他面对敌人拿刀威胁自己时的话语“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可以看出,张巡在生面前,选择了民族大义,他的这些做法诠释了【甲】文“含生取义”的观点。
4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而理解能力。
B.“反面”有误,应是侧面衬托。
C.【甲】文述的是“富贵不能淫”的观点,【乙】文中张巡的故事则可以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D.乙文“顾力屈耳”中的“耳”与“男儿死尔”中的“尔”意思相同,都是“罢了,而已”的意思。
故选A。
【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十月初九,贼攻城,将士伤病不能作战。城被攻陷,与许远一起被俘。张巡的将士见到了,起立而哭,张巡说:“大家镇静,不要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不能仰面正视。尹子琦对张巡说:“听说您督战时,大声呼喊,往往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至于这样呢 ”张巡答说:“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怒,用刀撬开他的口,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怎能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有人说:“他是谨守节义的人,怎肯为我所用 而且他得军心,不可留。”于是以刀胁迫投降,张巡不屈服。张巡呼叫:“男儿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的人投降!”
(2020·山东莱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涂①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②耕而为农夫,积斲③削而为工匠,积反④货而为商贾⑤,积礼义而为君子。是非天性也,积靡⑥使然也。
(节选自《荀子》)
(注释)①涂:同“途”,道路。②耨(nòu):锄草。③斲(zhuó):斫,砍。④反:同“贩”。⑤商贾:商人。⑥靡:同“磨”,磨炼。
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④尽之而后圣
4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恶有甚于死者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积土而为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积礼义而为君子 学而不思则罔
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5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故 圣 人 者 人 之 所 积 也
52.(甲)(乙)两文段都运用类比说理,(甲)文段用“①_____”类比(用原文回答),阐述“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乙)文段则用“积土而为山”“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等类比,阐述②_____的道理。
【答案】
48.①躲避;②如果;③叫;④尽善尽美。
49.B
50.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②这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后天的积习和磨炼使他们这样的啊。
51.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
52.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②积累善行能成为圣人、积累礼义能成为君子。
【解析】
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句意为: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辟:躲避。
②句意为: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如果。
③句意为:路上的普通老百姓积累善行而达到了尽善尽美就叫做圣人。谓:叫。
④句意为:尽善尽美以后才圣明的。尽:尽善尽美。
49.A.于:比/在;
B.则:都解释为“那么”;
C.为:成为/向,跟;
D.而:连词,表示顺接/连词,表示转折;
故选B。
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①句中重点词:是,这。丧,丧失。耳,罢了。句意为: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②句中重点词:是,这。积,积累。然,这样。句意为:这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后天的积习和磨练使他们这样的啊。
5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所以圣人这种人,实是普通人德行的积累;
“者”字表句中停顿,“……者,……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句式,在“者”后断开,即符合题干限断一处的要求。
故断句为: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
5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①结合甲文内容可知,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类比,阐述“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②结合乙文内容可知,用“积土而为山”“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等类比,阐述“积累善行能成为圣人、积累礼义能成为君子”的道理。
【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
泥土堆积起来能成为高山,细流汇积起来能形成大海,一天一天的积累就叫作年,普通百姓积累善行,达到完美的程度就可以成为圣人。那些必须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实践才会成功,不断的积累才能提高,最终达到完美就能成为圣人。所以,圣人就是普通人的善行日积月累的结果啊。人们积累锄草耕田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起砍削的经验就成为木匠,积累贩卖货物的经验就成为商人,积累礼义的经验就成为君子。这些都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后天积累、磨练的结果啊。
(2021·上海崇明·二模)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3.甲诗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四书”之一的《______》。
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亦不可以已乎?
55.甲诗中作者的“____”,就是乙文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的“____”。
56.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飘忽不定的行踪。
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写施与者很讲究礼仪。
C.甲诗乙文都追忆了作者难忘的人生经历。
D.甲诗乙文都表明了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
【答案】
53.文天祥 孟子
54.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55.丹心 本心
56.D
【解析】
53.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合称“四书”。
54.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句话重点字词有:是:这(种做法);已:停止。
55.考查对主题的理解。题干要求分别填两个字,引号要求从文章中直接引用。根据甲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乙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两文的主旨都是“舍生取义”。据此从甲诗中可以找到“丹心”,从乙文可以找到“本心”。
56.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这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并非指作者行踪飘忽不定;
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恰恰表示施与者不讲礼仪,对路人和乞丐侮辱性的施舍;
C.甲诗确实有写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是乙文并未提到;
故选D。
【译文】
甲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乙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021·山西阳泉·二模)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7.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________)
(2)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
58.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八年风味徒思浙家徒四壁徒劳无益市井之徒
B.关山度若飞度德量力置之度外度日如年
C.二者不可得兼德才兼备软硬兼施品学兼优
D.故不为荷得也一见如故故步自封温故知新
59.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万里赴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鱼我所欲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2021·湖南娄底·中考)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 B.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2021·重庆市凤鸣山中学九年级期中)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 (4)蹴尔而与之(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了“鱼”和“熊掌”设喻说理,再类比推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朝的事例,可以用作道理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D.“乡为生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部分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势,体现了孟子的文章雄有力的特点。
9.坚守,指坚决守卫,不改变。文章和链接材料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的是什么。
(链接材料)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任。”
(2021·北京顺义·二模)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丙)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退避三舍/锲而不舍
B.死亦我所恶/深恶痛绝/好逸恶劳/爱憎好恶
C.故患有所不辟也/无冻馁之患/生于忧患/患得患失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不为苟得/优劣得所/不复得路
11.下面是对文中(甲)(乙)(丙)三句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甲)我不能苟且偷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尽管我也喜爱生命,可是在我心中有的事物比生命重要的多,令我向往,所以我一定不会舍弃这一点而选择被迫无奈的生存。
(乙)很多人因为最不希望死,所以用尽手段躲避灾祸,这种本性不只贤者有,人人皆有,只是贤者一直没有丧失它罢了。
(丙)眼前有那么优厚的俸禄就赶紧接受吧,不必在乎它是否合礼义,如此优厚的俸禄对我将来的生活享乐会有数不清的好处。
12.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格在汉朝苏武和晚清谭嗣同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①送匈奴使②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苏武传》)
材料二
初七八九三日,君⑥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⑦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⑧,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⑨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
(取材于《谭嗣同传》)
注:①[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②[匈奴使]指从前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⑤[羝dī]公羊。⑥[君]即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 (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势力向维新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⑦[卒]最终。⑧[东游]指逃往日本。⑨[有]通“又”,表示数字零头。
(2021·北京大兴·九年级期末)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得兼 才德兼备 品学兼优 兼听则明
B.行道之人 中道崩殂 得道多助 任重道远
C.乞人不屑 不屑置辩 竹头木屑 鄙夷不屑
D.于我何加 弗敢加也 山不加增 大王加惠
14.请从下列(甲)(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处,做出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结合原文语句说明理由。
(甲)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羞恶廉耻之心,所以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判断:______
理由:______
(乙)孟子认为,即使要接受优厚的俸禄,也必须合乎礼义的要求。
判断:______
理由:______
15.“义”意蕴丰厚。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舍生取义”在颜真卿和李邈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真卿仕历四朝,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①陷。李希烈反,诏卿慰之,群臣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②之诱,责李元平③之过。希烈怒,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胁而毫无怵于心。阅二十月,卒缢诸蔡州。
(取材于《史林测义》,有删改)
材料二
李邈,守真定。金人至,相持四旬。城破,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④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将死,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取材于《宋史 忠义传》,有删改)
注:①[杞]卢杞,唐朝宰相、奸臣。②[朱滔]唐朝中期割据军阀。③[李元平]失汝州被俘,投降李希烈。④[斡离不]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
二、对比阅读
(2021·湖南邵阳·中考)古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
(2)蹴尔而与之(_____)
(3)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
(4)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
17.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定( )
例句:万乘之国
A.予独爱莲之由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19.给下列句子断句,(限5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0.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2019·四川遂宁·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2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3.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2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2021·黑龙江铁锋·九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________)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_________________) ④予子冠履(_________________)
2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28.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9.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20年1月28日,鹤城145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前往武汉。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这就是战争,是医务人员和死神的战争。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②③④
(2021·河南南召·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行道之人弗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①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②如林而至,……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节选自全祖望《梅花岭记》)
注:①忠烈:是谥号,指明代内阁大学士史可法。②大兵:指满清的兵。
3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绝多生怪柏
B.奉: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命于危难之间
C.行:行道之人弗受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D.故:故不为苟得也 公问其故
3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2.孟子开篇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后,怎样一步步论证了“义重于生”?请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简要分析。
33.请结合语段(一)内容,分析语段(二)中史可法死后“谥号”为忠烈的原因。
(2021·广西柳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释: ①颜回:孔子的学生。②仕:做官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不为苟得也/故不错意也
C.行道之人弗受/不足为外人道也
D.舍生而取义者也/呼尔而与之
3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6.下列对(甲)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一向到死也不愿接受。
D.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37.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得”和不义可耻的道理,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乙)文中颜回不愿出仕为官,与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精神相违背。
C.(甲)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乙)文主要运用对话来阐明道理。
D.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为贫穷而改变。
38.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善哉,回之意!
(2021·湖北咸宁·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④驾辞而行。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廩(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趣:赶快。
39.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令 弟 子 趣 驾 辞 / 而 行 B.令 弟 子 趣 / 驾 辞 而 行
C.令 弟 子 趣 驾 / 辞 而 行 D.令 / 弟 子 趣 驾 辞 而 行
40.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C.孔子辞不受 辞:告别。
D.今说景公 说:游说。
4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道之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C.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以刀劈狼首 D.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蹴尔而与之
4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对“万钟”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齐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4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其不知丘亦甚矣!
(2021·江苏溧阳·一模)阅读文言节选,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降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子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巡与远①倶执②。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众不能仰视。子琦③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齿皆碎,何至是?”答:“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都,以刀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大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呼曰:“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
(节选自《新唐书·张巡传》,有删改)
注释:①巡:指张巡;远:指许远。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合守孤城睢阳。②执:捕,捉拿。③子琦:指尹子琦。安史之乱中安庆绪部将。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
(2)由是则生
(3)勿怖
(4)眦裂血面
(5)气吞逆贼
4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如使人之所欲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
46.结合甲乙两文, 请你评价乙文中张巡的表现。
47.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述的主要观点与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于谦《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致。
B.乙文中“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既表现了子琦对张巡气节的肯定,又从反面衬托了张巡的英雄形象。
C.甲文以“为室之美、妻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为例,从反面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中“威武不能屈”的观点;乙文中张巡的故事则可以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观点。
D.甲文“不可得兼”与“穷乏者得我”中的“得”意思不同:乙文“顾力屈耳”中的“耳”与“男儿死尔”中的“尔”意思不同。
(2020·山东莱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涂①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②耕而为农夫,积斲③削而为工匠,积反④货而为商贾⑤,积礼义而为君子。是非天性也,积靡⑥使然也。
(节选自《荀子》)
(注释)①涂:同“途”,道路。②耨(nòu):锄草。③斲(zhuó):斫,砍。④反:同“贩”。⑤商贾:商人。⑥靡:同“磨”,磨炼。
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④尽之而后圣
4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恶有甚于死者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积土而为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积礼义而为君子 学而不思则罔
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5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故 圣 人 者 人 之 所 积 也
52.(甲)(乙)两文段都运用类比说理,(甲)文段用“①_____”类比(用原文回答),阐述“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乙)文段则用“积土而为山”“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等类比,阐述②_____的道理。
(2021·上海崇明·二模)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3.甲诗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四书”之一的《______》。
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亦不可以已乎?
55.甲诗中作者的“____”,就是乙文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的“____”。
56.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飘忽不定的行踪。
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写施与者很讲究礼仪。
C.甲诗乙文都追忆了作者难忘的人生经历。
D.甲诗乙文都表明了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
(2021·山西阳泉·二模)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7.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________)
(2)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
58.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八年风味徒思浙家徒四壁徒劳无益市井之徒
B.关山度若飞度德量力置之度外度日如年
C.二者不可得兼德才兼备软硬兼施品学兼优
D.故不为荷得也一见如故故步自封温故知新
59.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万里赴成机。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60.请将三篇古诗文进行比较阅读,完成下面的表格。
抉择 人物 舍 取
秋瑾 舍弃了舒适的家庭 ①
木兰 ② 征战沙场为国尽忠
孟子 舍弃生命 求取道义
(2020·浙江慈溪·一模)
(甲)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墨子为义(节选)
子墨子自鲁之齐,即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 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①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
(丙)苏武牧羊
律②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
(注释)①如:宜。②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③旃:通“毡”,一种毛织品。④羝:公羊。⑤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
61.选择词组中与加点字意思最相近的一项。
(1)即过故人( )
A.三过家门而不入 B.登门过访 C.将功补过 D.才气过人
(2)白单于( )
A.一穷二白 B.真相大白 C.白手起家 D.真情告白
6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63.根据句意,用“/”划分停顿(3处)。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析文章)
64.(甲)文中孟子列举“行道之人”“乞人”的行为要论述的观点是⑴__________;(乙)文中墨子通过⑵_________的方法来向故人说明“为义”的重要性;(丙)文中苏武“⑶___”(用原文回答)的行为最能体现他的民族大义。
(悟文化)
65.《论语·为政》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联系上面三则文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说说你对“勇”的理解。
链接材料:
(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2)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桡:弯曲),是士君子之勇也。
——《荀子》
(2021·安徽铜官·八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①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④、所识穷乏者得⑤我与?乡⑥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⑦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注释:①蹴:踩踏。②万钟:丰厚的俸禄。③加:益处。④:奉:侍奉。⑤得:同“德”,感激。⑥乡:同“向”,先前。⑦已:停止。
6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父命之(_____)
(2)戒之曰(_____)
(3)往之女家(_____)
(4)与民由之(_____)
(5)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
6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8.甲乙两文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甲文中“__________”和“大丈夫之道”构成对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乙文中将“__________”与“万钟”作对比,告诫人们不应该“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69.甲乙两文强调了怎样的做人准则?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18页,共19页
试卷第19页,共19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