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4《唐雎不辱使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2021·四川内江·中考)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同“措”)
B.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C.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白色丧服)
D.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B.而君逆寡人者/学而时习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徒以有先生也/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场外交抗争。面对秦土居高临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言辞委婉,不敢拒绝,有失明君风度。
B.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疑问,有陈述,有判断。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有力。
C.本文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然的场面中,重点塑造了唐雎这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士”的形象。
D.本文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形象而富有个性。如唐雎在罗列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后,以“与臣而将四矣”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三人行刺,血拼到底。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答案】
1.C
2.C
3.A
4.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C.“天下缟素”的意思是: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缟素:名词用如动词,穿孝服。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其:语气副词,可要/代词,指鹏鸟;
B.而:表转折,可是/表顺承,并且;
C.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以:连词,因为/介词,凭借;
故选C。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从“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可见安陵君是直接拒绝了秦王的;选项中“安陵君言辞委婉,不敢拒绝”理解有误;
故选A。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于(从)、虽(即使)、易(交换)、岂(难道)、直(只,仅仅)”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2021·广东越秀·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村中闻有此人
B.请广于君 居天下之广居
C.岂直五百里哉 争高直指
D.故不错意也 觥筹交错
6.把“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翻译成现代汉语。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表示“受地先王而守之”“岂直五百里”,令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睢出使秦国。
B.秦王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指出秦王易地是个骗局,拒绝易地的要求。
C.面对秦王的恐吓,唐雎直斥秦王,列举了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的事例,暗示要效法他们行刺。
D.选文既塑造了秦王阴险狡诈、外强中干的形象,同时又表现了唐雎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精神。
【答案】
5.A
6.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7.D
【解析】
5.A.听说\听说;
B.增广,扩充\宽阔,与“狭”相对;
C.仅仅,只是\笔直地;
D.同“措”\错杂;
故选A。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布衣,平民;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徒,裸露;跣,赤脚;以,用;抢,碰、撞;耳,罢了。
7.A.“岂直五百里”是唐雎说的话;
B.“指出秦王易地是个骗局”有误,唐雎并没有指出这一点;
C.“暗示要效法他们行刺”有误,根据“挺剑而起”可知,唐雎是直接表明要行刺秦王;
故选D。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2021·浙江台州·九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易安陵(_____)
(2)请广于君(_____)
(3)天下缟素(_____)
(4)长跪而谢之(_____)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文中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B.“与臣而将四矣”潜台词是: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人,与你同归于尽。
C.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形象。
D.在文中安陵君和唐雎都对秦王换地的要求作了拒绝,且态度坚决。
【答案】
8.交换; 扩大; 穿丧服; 道歉。
9.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10.D
【解析】
8.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交换安陵国。易:交换;
②句意: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大;
③句意: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
④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易,交换。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有误.结合句子“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可知,文中安陵君比较委婉地拒绝了秦王,题干“安陵君和唐雎都对秦王换地的要求作了拒绝,且态度坚决”错误。
故选D。
【译文】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二、对比阅读
(2021·广东龙华·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晋毕阳之孙豫让①,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②,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③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知伯的家臣。②知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③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秦王怫然怒______ (2)寡人谕矣______
(3)去而就知伯______ (4)执问涂者______
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样是( )
A.甲文中唐雎用排比句式来驳斥秦王,并挺剑而起,令秦王害怕。
B.乙文中的赵襄子识才爱才,认为豫让是个贤人,并由此重用他。
C.甲乙两文通过个性化语言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
D.乙文“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断句是错误的。
14.钱穆先生认为:凡能志道明道行道善道者,在中国谓之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并说说你将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答案】
11.(1)怫然:愤怒的样子 (2)谕:明白 (3)就:投靠(靠近,走进,意思相近均可得分) (4)执:捉拿(拿)
12.(1)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国土生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2)这【那/他】是一位义士,我(以后)只要小心躲开他就罢了。
13.B
14.甲:唐雎不畏强权、正义凛然、捍卫祖国、有勇有谋。(意思类似即可)乙:豫让知恩图报,忠诚守节,舍生取义等。(意思类似即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坚持正义,不畏强权,做好自己。同时在成长中勇担责任,学会知恩图报,但也要珍惜生命,有勇有谋。(如能和自身实际联系最好,辩证学习最好,“士”人的舍生取义不能盲目学习。)
【解析】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句(1)意为:秦王勃然大怒,怫然:愤怒的样子;
句(2)意为:我明白了,谕:明白;
句(3)意为:离开后他就投效了知伯,就:靠近;
句(4)意为:就下令把洗刷厕所的人捉来审问,执:捉拿。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重点词:
(1)以:凭借;徒:只;以:因为。
(2)彼:他;谨:谨慎,小心;避:躲避;耳:语气词,罢了。
13.B.表述有误,从乙文中“卒释之”一句可以看出,赵襄子只是赦免了豫让,并没有重用他,所以,“并由此重用他”是无中生有;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甲文是节选部分,根据原文可知,秦王包藏祸心,企图以大易小,侵吞安陵的土地,唐雎的使命就是拒绝秦王以大易小,维护国土的完整,在与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唐雎据理力争,誓死守护国土,体现出不畏强权、正义凛然的谋士精神。
乙文中,通过赵襄子的语言“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可以得知,赵襄子认为豫让是个知恩图报的义士。
综合分析,从唐雎的言行可见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热爱祖国的人,从豫让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心为国家、忠诚智勇、不怕牺牲的勇士。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增长智慧,长大后为国为民做出贡献;但做事要勇而有谋,不盲目,不冲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乙】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最初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离开后就投效了知伯,得到宠信。等到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知伯死在了赵襄子的手里,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了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化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潜伏到王宫里用洗刷厕所作掩护,来寻找机会杀死知伯的仇人赵襄子。不久赵襄子如厕,忽然觉得心跳,就下令把洗刷厕所的人捉来审问,才知道是化装行刺的豫让。这时豫让拿出匕首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卫士要杀他。赵襄子制止说:“他是一位义士,我只要小心躲开他就行了。况且知伯已经死了,没有留下子孙,臣子中有肯来为他报仇的,他一定是天下有气节的贤人。”最后赵襄子就把豫让放了。
(2020·甘肃兰州·中考)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15.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文中蒙正的回答。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18.阅读(甲)(乙)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雎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答案】
15.(1)徒,只、仅仅。(2)使,出使。(3)谕,命令。(4)执,固执。
16.A
17.(1)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
(2)于是就用了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8.乎,表责问语气。唐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质问秦王;尔,表示非常肯定的语气,面对君王据理力争,果敢坚定。共同特点: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1)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仅仅。“家徒四壁”的“徒”用联想法,即:只、仅仅。(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使:出使。可用课内迁移理解“上尝欲遣人使朔方”中的“使”。(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告诉中书挑选有才能可以胜任此事的人。谕,告诉、命令。(4)联系语境: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文中蒙正的回答“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可知,“执”是“固执”的意思。
16.A.之:都是助词,连接主谓,无实意;
B.而:表承接/表转折;
C.以:把/因为;
D.其:代词,指人/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1)逆:违背。轻:轻视。(2)既而:于是。卒:最终。果:果然。
18.本题考查对比分析人物形象。(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意思是: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乎,表责问语气。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然后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寸步不让。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意思是:“我不是固执,是陛下不肯信任罢了。”尔,表示肯定,面对君王“卿何执耶?”,吕蒙正勇敢坚定,据理力争。由此可见,唐雎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译文】
甲: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乙:皇上想派人出使北方,告诉中书挑选有才能可以胜任此事的人,吕蒙正退朝后把名字上报,皇上不认同。后来,多次询问,都以这个人答复。皇上说:“你怎么这样固执呢 ”蒙正说:“我不是固执,是陛下不肯信任罢了。”坚持说:“这个人可以出使,其他的人都比不上。我不想谄媚而随便附和皇上的意思,而妨害国事。”同僚屏住呼吸不敢稍动。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吕蒙正的气量,我比不上。”不久终于用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称职。
(2019·湖北恩施·中考)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 以头抢地尔 抢:______ ⑵休祲降于天 休:___
⑶ 秦御史前书曰 前:______ ⑷秦王怒,不许 许:________
20.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 右 欲 刃 相 如 相 如 张 目 叱 之 左 右 皆 靡。
21.翻译下面句子。
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2.(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
23.(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
【答案】
19.(1)碰,撞。 (2)吉祥。 (3)上前(走上前)。 (4)答应。
20.左右欲刃相如 / 相如张目叱之 / 左右皆靡。
21.(1)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2)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
22.勇敢、机智、善辩、爱国。
23.相同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有神态描写、侧面(间接)描写,【甲】文没有。
【解析】
1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抢”,古今异义,今义为“抢夺”,古义为“碰,撞”;“休”,古今异义,今义为“休息”,古义为“吉祥”;“前”,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走上前)”;“许”,本义即为“答应”。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及一些固定句式。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本句可根据句子成分断句,这是三个主谓句,一是“左右(主语)欲刃相如(谓语)”,二是“相如(主语)张目叱之(谓语)”,三是“左右(主语)皆靡(谓语)”。
2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
(1)尝,曾经;布衣,平民。
(2)窃,私下;好,爱好。
2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写出二人的智勇双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写出二人的善辩;“挺剑而起”“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写出二人视死如归、忠君爱国。
23.本题考查描写人物的方法。甲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描写唐雎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乙文,“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描写蔺相如同样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这是相同点。另外,乙文“左右皆靡”“秦王不怿,为一击缶”,通过侍从的恐惧和秦王的屈服,侧面烘托了蔺相如的勇敢、爱国,是侧面描写的写法,另外,“秦王不怿”“左右皆靡”属于神态描写,而甲文没有,这是不同点。
【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乙: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2021·山东周村·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信陵君杀晋部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情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人之有德于我也
②存赵国
2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B.徒以有先生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天子之怒 人之憎我也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有不可忘者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7.下面对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选自《战国策》,它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
B.(乙)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进言,表现了“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应该放在心上”的主旨。
C.(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D.(甲)(乙)两文虽篇幅短小,却精悍有力,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铺张扬厉的游说风貌。
28.(甲)(乙)两个文段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手法比较其异同。
【答案】
24.①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②存在,存活。这里是……幸存。
25.C
26.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突然)就见到赵王了,我希望你把救赵王的事忘掉吧!
27.B
28.同: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异:两文表达的中心不同,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甲】文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乙】文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意对即可)
【解析】
24.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德:恩惠。这里指别人对自己好的的方面。
②句意:保住了赵国。存:使……幸存。
25.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徒:裸露/只;
B.以:因为/凭借;
C.之:两句均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者:……的原因/……的事情;
故选C。
26.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自,亲自。卒然,突然。第一个“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它,指这件事。
2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有误,根据“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可知,文章的主旨应为: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别人对自己有恩德的事应该放在心上;
故选B。
28.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同:甲文写了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通过唐雎与秦王的对话描写表现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乙文写了唐雎劝谏信陵君的过程,也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
异:甲文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乙文“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是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了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退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马上就要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敬遵你的教诲。”
(2021·广西玉州·一模)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9.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意:在意。
D.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徒跣:赤脚走在路上。
30.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得志,与民由之——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C.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给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但又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31.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出处不同。甲文出自《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著作;乙文出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B.甲乙两文的内容不同。甲文是讨论“何谓大丈夫?”的问题。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乙文写的是安陵君面对强秦企图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骗局,而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表现了安陵君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C.甲乙两文的写作方法不同。甲文用的是议论文的笔法,先就景春提出的“大丈夫”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乙文用的是小说的笔法,先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原因,再写他出使秦国,和秦王作斗争的经过,最后取得了胜利。
D.甲乙两文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孟子看来,“大丈夫”具有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的因素所迷乱、动摇和屈服的气概;唐雎也具有勇敢、责任和担当的国士情怀,这些意志和精神我们都应该发扬光大。
【答案】
29.D
30.D
31.B
【解析】
29.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
A.句意: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句意: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冠:行冠礼;
C.句意: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错意:在意;
D.句意: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徒,光着;跣,赤、光着;徒跣:光着脚;
错误的一项,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A.重点词: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违,违背;夫子,这里指丈夫;
B.重点词:得,实现;志,志向;由,遵从、遵循;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C.重点词:加惠,给予恩惠;易,交换;甚善,很好;
D.重点词:虽,即使;直,只,仅仅;岂,表反问,可译为“更何况”;句意为: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错误的一项,故选D。
3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B.《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故B项“表现了安陵君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表述有误;
故选B。
【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2021·山东无棣·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长跪而谢之
(2)天下缟素
(3)图穷而匕首见
(4)皆陈殿下
3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寡人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以次进
C.聂政之刺韩傀 何陋之有
D.秦王还柱而走 杂然而前陈者
3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5.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使毕使于前。
3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了胜利。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答案】
32.(1)道歉 (2)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3)穷尽,完结 (4)陈列
33.D
34.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5.(1)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36.B
【解析】
3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谢:道歉。
(2)句意: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缟素: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3)句意: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穷:穷尽,完结。
(4)句意: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陈:陈列,排列。
3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介词,从/介词,在;
B.介词,用/介词,按照;
C.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故选D。
34.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所以停顿应该是: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
(1)本题重点词:怀怒:心中的愤怒;发:发作;休祲:吉凶的征兆。
(2)本题重点词:使:让;毕使:完成使命;于:在,状语后置标志词;前:(大王)面前。
3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文中说群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所以“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表述有误;
故选B。
【译文】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荆轲刺秦王》节选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2021·河南襄城·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判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3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 (2)小大之狱 狱:_________
38.把甲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9.《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40.结合两个语段的相关内容,说说“铁肩担道义”的具体含义。
【答案】
37.参与 诉讼事件(或案件)
38.齐国是大国,难以估测,恐怕他们会有埋伏。
39.智慧表现在:①明确“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②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40.从曹刿主动请见、主动请战和唐雎对秦王的回答以及“挺剑而起”的行动中可以看出,“铁肩担道义”就是身为平民或臣子关心国家的存亡,面对强敌寸土不让,在国家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而不顾。
【解析】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又何间焉: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小大之狱: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事件(或案件)。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测,估测;惧,恐怕;伏,埋伏。
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见,曹刿能明确“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依据“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见,曹刿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分析能力。
“铁肩担道义”的意思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体现的是为民的理想和志向。【甲】文中,曹刿作为一个平民,当国家面临危难时,主动请见国君,为国家抗敌出谋划策,并且身先士卒,亲自参与指挥作战;【乙】文中唐雎为了国家的利益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威胁恐吓,毫不畏惧,敢于斗争。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危难关头敢于担责。他们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铁肩担道义”。考生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2021·云南盘龙·二模)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富弼①见契丹主。契丹主曰:“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弼曰:“北朝②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契丹主惊曰:“何谓也?”弼曰:“晋高祖③欺天叛君,末帝昏乱,上下离叛,故契丹全师独克,然壮士健马物故大半。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节选自《宋史·富弼列传》,有删政)
注释:①富弼:北宋名相,文学家。②北朝:指契丹。③晋高祖:指后晋皇帝石敬塘,在契丹支持下称帝,后为契丹所灭。
4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布衣之怒(_____)
(2)以头抢地尔(_____)
(3)天下缟素(_____)
(4)则人主专其利(_____)
4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
43.从“怫然怒”到“色挠”,你看出(甲)文中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4.两文中,唐雎和富弼出使强国,都受到了武力威胁,他们的应对有何异同?
【答案】
41.(1)布衣(平民百姓) (2)抢(碰撞) (3)缟素(穿白色丧服) (4)专(独享)
42.(1)秦王脸上露出胆怯的神情,直身跪坐,向唐雎道歉。
(2)因此劝你用兵的人,都是为了给自己谋利罢了。
43.秦王“怫然怒”,恐吓威胁唐雎,骄横狂妄、盛气凌人。到“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转变,可以看出秦王前倨后恭,贪生怕死、外强中干。
44.相同点:他们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言语不卑不亢,言辞委婉。
不同点:甲文中唐雎面对“天子之怒”正义凛然,针锋相对,誓死维护国土;乙文中富弼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解析】
4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翻译。
(1)句意:平民百姓发怒。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2)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qiāng):撞。古今异义词,古:撞;今:抢夺。
(3)句意: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4)句意: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专:独占,独享。
4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注意重点词:
(1)挠:古今异义词,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跪:古今异义词,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
谢:古今异义词, 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2)劝:劝说;身:自身,自己;谋:谋划。
4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秦王先是“怫然怒”,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以此恐吓威胁唐雎,体现了秦王骄横狂妄、盛气凌人;“色挠,长跪而谢之”说明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一转变可以看出秦王前倨后恭,贪生怕死、外强中干。同时,秦王的一倨一恭,形成对比,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的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4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相同点:唐雎利用秦王外强中干的性格弱点以命相胁,富弼抓住一国之君必定权衡利弊的特性,他们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这两篇文章都是弱国使臣面对强国的君主,因此他们都是言语委婉但不卑不亢、绝不示弱;
不同点:采用的方式不同,唐雎是以命相逼地迫使秦王放弃易地,富弼是以讲道理的方式说服契丹主放弃割地。甲文中唐雎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乙文中富弼向契丹主说明:发动战争,赢了臣子获利,输了则君主独自承担责任,况且此战不一定必胜,就算胜利也有所损失,这同样对君主不利,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以利害,让契丹主认同自己的观点。
【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富弼奉命出使契丹,见到契丹主。契丹主说:“本王的臣子们都要求本王立即出兵南下,我的意思是先派使者要求割地,如果宋朝不答应,再出兵南下也不迟。”富弼说:“北朝和中国修好,君王可以独自享有所有的好处,而臣下没有丝毫的利益。一旦双方交战,如果胜利,功劳归大臣所有;如果失败,君王却要承担战争中所有的责任。因此臣子劝君王用兵,无非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契丹主惊讶说“:这是什么意思?”富弼说“晋高祖欺骗上天背叛君主,末帝昏乱,土地疆域狭小,上下离心叛乱,因此契丹能保全军队而战胜他们,但壮士健马物资也失去一大半。如今中国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北朝打算发动战争,能保住一定能获胜吗 即使获胜,损失的军队马匹,是群臣负责,还是人主负责?如果互通友好不断绝,岁币全部归人主,群臣又能享有什么利益呢?”契丹主彻底觉悟,不断地点头加以肯定。
(2021·湖南邵阳·二模)
[甲]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45.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秦王怫然怒(_______)
(2)挺剑而起(_______)
(3)寡人谕矣(_______)
(4)齐人固善盗乎(_______)
46.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徒以有先生也 吾欲辱之,何以也?
B.于土墙凹凸处 生于淮北则为枳
C.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吾欲辱之
D.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7.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8.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答案】
45.(1)愤怒的样子 (2)拔 (3)明白,懂得 (4)本来
46.B
47.(1)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2)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48.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其高超的口才及应变能力。
【解析】
4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
(1)秦王怫然怒:秦王勃然大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2)挺剑而起:拔剑出鞘立起。挺:拔。
(3)寡人谕矣:我明白了。谕:明白。
(4)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固:本来。
46.A. 因为/用;
B. 都译为:在。
C.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代词,他;
D.表承接/表转折;
故选B。
47.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词语:(1)徒:光着。抢:撞。(2)圣人:才德极高的人。熙:同“嬉”,开玩笑。病,辱。
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知,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
2)根据乙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可知,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其高超的口才及应变能力。
【译文】
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乙: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晋毕阳之孙豫让①,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②,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③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知伯的家臣。②知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③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
4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__) ②去而就知伯(__________________)
③及三晋分知氏(__________________) ④执问涂者 (__________________)
5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伯死于赵襄子手
A.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5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始 事 范 中 行 氏 而 不 说
5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⑵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53.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
【答案】
49.道歉 靠近,投靠 到,等到 拿,捉拿
50.C
51.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
52.⑴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⑵那(他)是一位义士,我(以后)只要小心躲开他就罢了。
53.甲: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有勇有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不辱使命。
乙:豫让知恩图报、忠诚守节、舍生取义。
【解析】
49.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秦王)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2)大意:他就投效知伯。就:靠近,投靠。
(3)大意:等到韩、赵、魏三国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及:到,等到。
(4)大意:就下令把粉刷厕所的人提来审问。执:拿,捉拿。
50.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例句:介词,在。
A.介词,比;
B.介词,对、向;
C.介词,在;
D.动词,到;
故选C。
51.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当初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故停顿是: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
52.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第一个“以”:凭借。徒:只、仅仅。第二个“以”:因为。
(2)重难点词语有:吾:我。谨:小心、谨慎。之:代词,他。耳:罢了。
53.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从甲文“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可以看出唐雎“士”的精神体现在: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从甲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以看出唐雎“士”的精神体现在:有勇有谋、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从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可以看出唐雎“士”的精神体现在:不辱使命。从乙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可以看出豫让“士”的精神体现在:知恩图报;从乙文“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可以看出豫让“士”的精神体现在:忠诚守节;从乙文“欲为知伯报仇”可以看出豫让“士”的精神体现在:舍生取义。
【译文】
甲文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墙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如果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4《唐雎不辱使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2021·四川内江·中考)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同“措”)
B.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C.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白色丧服)
D.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B.而君逆寡人者/学而时习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徒以有先生也/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场外交抗争。面对秦土居高临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言辞委婉,不敢拒绝,有失明君风度。
B.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疑问,有陈述,有判断。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有力。
C.本文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然的场面中,重点塑造了唐雎这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士”的形象。
D.本文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形象而富有个性。如唐雎在罗列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后,以“与臣而将四矣”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三人行刺,血拼到底。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021·广东越秀·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村中闻有此人
B.请广于君 居天下之广居
C.岂直五百里哉 争高直指
D.故不错意也 觥筹交错
6.把“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翻译成现代汉语。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表示“受地先王而守之”“岂直五百里”,令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睢出使秦国。
B.秦王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指出秦王易地是个骗局,拒绝易地的要求。
C.面对秦王的恐吓,唐雎直斥秦王,列举了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的事例,暗示要效法他们行刺。
D.选文既塑造了秦王阴险狡诈、外强中干的形象,同时又表现了唐雎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精神。
(2021·浙江台州·九年级期中)文言文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易安陵(_____)
(2)请广于君(_____)
(3)天下缟素(_____)
(4)长跪而谢之(_____)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下面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文中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B.“与臣而将四矣”潜台词是: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人,与你同归于尽。
C.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形象。
D.在文中安陵君和唐雎都对秦王换地的要求作了拒绝,且态度坚决。
二、对比阅读
(2021·广东龙华·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晋毕阳之孙豫让①,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②,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③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知伯的家臣。②知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③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秦王怫然怒______ (2)寡人谕矣______
(3)去而就知伯______ (4)执问涂者______
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样是( )
A.甲文中唐雎用排比句式来驳斥秦王,并挺剑而起,令秦王害怕。
B.乙文中的赵襄子识才爱才,认为豫让是个贤人,并由此重用他。
C.甲乙两文通过个性化语言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
D.乙文“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断句是错误的。
14.钱穆先生认为:凡能志道明道行道善道者,在中国谓之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并说说你将如何传承这种精神。
(2020·甘肃兰州·中考)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15.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文中蒙正的回答。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18.阅读(甲)(乙)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雎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2019·湖北恩施·中考)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 以头抢地尔 抢:______ ⑵休祲降于天 休:___
⑶ 秦御史前书曰 前:______ ⑷秦王怒,不许 许:________
20.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 右 欲 刃 相 如 相 如 张 目 叱 之 左 右 皆 靡。
21.翻译下面句子。
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2.(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
23.(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
(2021·山东周村·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信陵君杀晋部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情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人之有德于我也
②存赵国
2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B.徒以有先生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天子之怒 人之憎我也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有不可忘者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7.下面对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选自《战国策》,它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
B.(乙)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进言,表现了“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应该放在心上”的主旨。
C.(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D.(甲)(乙)两文虽篇幅短小,却精悍有力,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铺张扬厉的游说风貌。
28.(甲)(乙)两个文段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手法比较其异同。
(2021·广西玉州·一模)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9.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意:在意。
D.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徒跣:赤脚走在路上。
30.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得志,与民由之——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C.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给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但又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31.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出处不同。甲文出自《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著作;乙文出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B.甲乙两文的内容不同。甲文是讨论“何谓大丈夫?”的问题。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乙文写的是安陵君面对强秦企图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骗局,而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表现了安陵君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C.甲乙两文的写作方法不同。甲文用的是议论文的笔法,先就景春提出的“大丈夫”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乙文用的是小说的笔法,先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原因,再写他出使秦国,和秦王作斗争的经过,最后取得了胜利。
D.甲乙两文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孟子看来,“大丈夫”具有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的因素所迷乱、动摇和屈服的气概;唐雎也具有勇敢、责任和担当的国士情怀,这些意志和精神我们都应该发扬光大。
(2021·山东无棣·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长跪而谢之
(2)天下缟素
(3)图穷而匕首见
(4)皆陈殿下
3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寡人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以次进
C.聂政之刺韩傀 何陋之有
D.秦王还柱而走 杂然而前陈者
3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5.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使毕使于前。
3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了胜利。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2021·河南襄城·一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判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3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 (2)小大之狱 狱:_________
38.把甲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9.《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40.结合两个语段的相关内容,说说“铁肩担道义”的具体含义。
(2021·云南盘龙·二模)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富弼①见契丹主。契丹主曰:“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弼曰:“北朝②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契丹主惊曰:“何谓也?”弼曰:“晋高祖③欺天叛君,末帝昏乱,上下离叛,故契丹全师独克,然壮士健马物故大半。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节选自《宋史·富弼列传》,有删政)
注释:①富弼:北宋名相,文学家。②北朝:指契丹。③晋高祖:指后晋皇帝石敬塘,在契丹支持下称帝,后为契丹所灭。
4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布衣之怒(_____)
(2)以头抢地尔(_____)
(3)天下缟素(_____)
(4)则人主专其利(_____)
4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
43.从“怫然怒”到“色挠”,你看出(甲)文中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4.两文中,唐雎和富弼出使强国,都受到了武力威胁,他们的应对有何异同?
(2021·湖南邵阳·二模)
[甲]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45.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秦王怫然怒(_______)
(2)挺剑而起(_______)
(3)寡人谕矣(_______)
(4)齐人固善盗乎(_______)
46.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徒以有先生也 吾欲辱之,何以也?
B.于土墙凹凸处 生于淮北则为枳
C.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吾欲辱之
D.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7.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8.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2021·江苏·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晋毕阳之孙豫让①,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②,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知伯死于赵襄子③手,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①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知伯的家臣。②知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③赵襄子:春秋末叶晋国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
4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__) ②去而就知伯(__________________)
③及三晋分知氏(__________________) ④执问涂者 (__________________)
5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伯死于赵襄子手
A.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5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始 事 范 中 行 氏 而 不 说
5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⑵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53.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士”的精神。
(2021·全国·九年级课时练习)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 ”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 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 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 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 ’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④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④圉:通“御”,抵御。
5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长跪而谢之
②以头抢地耳
③亲尝教以兵
④兵固天下之狙喜也
5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徒以有先生也/说以义则不听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何以教之
C.若士必怒/王若无兵
D.休祲降于天/时宿于野
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57.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2020·江苏溧阳·一模)阅读甲、乙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患,以大易小,甚着;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也。今吾以十信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唯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患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来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有删改)
(乙)范石湖①使北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范成大(公元1126-19年),字至能,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5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故不错意也______
(2)免冠徒跣______
(3)公将鼓之______
(4)愿反侵地______
(5)由是超擢______
5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60.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6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中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都是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曹刿深谋远虑、唐雎不畏强暴,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
B.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语气委蜿,而唐雎语气坚定。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都选自此书。
D.“下/视其数”“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句间停顿都正确。
(2020·湖北梁子湖·九年级期末)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①其力以脱于虎豹②之秦。嗟乎!盂尝君特③鸡鸣狗盗之雄④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⑥不至也。
(注释)①赖:依仗,依靠。②虎豹:像虎豹一样,③特:只、仅仅。④雄:首领。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⑥所以:……的原因。
6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6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故不错意也
(3)而卒赖其力
(4)不然
6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6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以头抢地 士以故归之
B.而:长跪而谢之 南面而制秦
C.之:聂政之刺韩傀也 鸡鸣狗盗之雄
D.其:安陵君其许寡人 门人弟子填其室
66.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
试卷第18页,共19页
试卷第19页,共19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