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七年级第三单元《抓住细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七年级第三单元《抓住细节》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21: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课
抓住细节
(共1课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抓住细节》是统编本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作文。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学会熟读精思,而这个单元的写作专题设置都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摆“大”字的睡相,切切察察竖起的第二个手指;《老王》中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时那直僵僵镶嵌在门框里的身体;《台阶》中父亲踏黄泥时每一根洗发上挑着的小水珠……这些生动的细节令我们难忘,这些细节也是我们这次“抓住细节”写作训练最好的范文。
细节描写我们老生常谈的作文话题。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描写基础,如总额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对人、物、景等进行描写。但是如何描写得具体生动传神?学生普遍是比较迷糊的。如果老师告诉学生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如何对作文进行修改评价,那么学生便有了抓手,写作文也更有针对性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由浅入深的写作实践中学会抓住典型细节,分解细化,推敲动词,巧用修饰等细节描写技巧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传神。
2、培养学生习得技法、修改习作、善于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准备
1、自己的一篇含有人物描写的习作
2、预习作业:《猜猜他是谁》卡片
3、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 你说我说,猜猜他是谁
准备四张《猜猜他是谁》小卡片,让同学们猜测卡片中写的是班上哪位老师或同学。
由此可见,突出人物个性,选取典型细节是人物描写成功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小游戏,《猜猜他是谁》,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同学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活动二 回顾所学,认识细节描写
同学们想一想在学过的这些课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细节描写具有真实、典型、生动的特点,成功的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方式去关注大师笔下的细节描写,进而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活动三 品析例文,学习描写妙招
下面我们以几个例子来说说作文中如何抓住细节。
抓住典型写细节
细节描写贵在精而不在多,写人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
描写来写,写景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细节来写。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语段。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解析:作者没有重点描写父亲的动作或神态,而是将笔墨放在父亲的头发上,放在父亲头发上的那些小水珠上。抓住细节,首先要抓住人物最典型的细节,反复状写,多角度描写,凸显特点。
我们学习了抓住典型写细节的方法,我们拿出我们的作文,想一想我们选取的细节描写够不够典型?用红笔改一改。
二、分解细化写具体
如何把文章写具体,我们一起向大师鲁迅学一学吧。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解析:“立刻伸出”、“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摇着我的肩”,“笑将起来”,“塞在我的嘴里”,我们会为阿长的迷信简单而忍俊不禁,也会为阿长对未来美好期盼的真挚质朴所感动。那么,你能总结出鲁迅先生是如何把这一事件写得具体生动的吗?分解细化写具体。
想要把细节写得具体生动,有个好办法就是把动作进行分解,放慢动作,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把综合性的事件分解开来。
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修改一下,没有将阿长的动作分解细化,没有把这瞬间发生的事展开,用一句话描述: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立即走过来看着我。
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把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嘴里。
解析:同学们,这有什么不同吗?这区别可大了呢。缺少了“立刻伸出”、“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摇着我的肩”,“笑将起来”等动词,只是简单的交代事情的经过,不能体现阿长的质朴迷信,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也不能给读者画面感,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运用分解细化写具体的方法修改我们的文章。请你选择两处动作描写进行细化分解,放慢动作。
(三)推敲动词写生动
我们要善于抓住动词,往往一个准确传神的动词就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来看《秋天的怀念》中这个语段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如果我们把加点词换成以下的词语,有什么不同呢?
母亲跑过来握住我的手,止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区别可大着呢。“扑”过来可见母亲使出浑身力气来阻止我,母亲坚定地爱着我;“抓”体现了母亲是用力的握住我的手,阻止我的自暴自弃,可见母亲爱我之深;“忍”同样是一个有力度的词语,突出母亲的悲伤难过,但又不想让这种悲伤成为我的负担。所以,推敲动词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我们学了推敲动词写生动,让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吧。请你找出含有动词的句子,对动词进行推敲,可以增加,可以删减,也可以替换,让动词充满生命力。
(四)添加修饰写传神
我们来看《说和做》的这个语段: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
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解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闻一多密密麻麻的小楷比作群蚁排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楷字多而工整。形容词“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密密麻麻的”突出闻一多书稿又多又大,每一张纸稿上书写之密,侧面衬托了闻一多先生勤奋刻苦和治学严谨的态度。这样一来,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我们再来看一个《老山界》中的例子。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红军在半山腰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通过这样一番景物描写就让我们读者身临其境了。这里通过四个比喻写出寂静的雷公岩中声响的起伏变化,红军战士在困倦之时听到的朦胧声响是如此清新美好,充满力量。虽然处境艰苦,但红军战士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可见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里通过环境描写,不仅使读者身临其境,而且让我们更真切的体会到红军精神,人物形象也更加传神了。
可见,要想人物形象更加传神,需要一些合理地修饰。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添加环境描写,在动词前后添加修饰语,在名词前后添加修饰语,让细节更生动传神。
现在,请运用以上方法润色自己的作文,让我们的文章更传神。
【设计意图】如何抓住细节进行描写?作业本上提供了四个方法:选取细节必须真实、典型、生动,要善于抓住最能体现特征的、最典型的细节进行描写;善于抓住动词;在多用修辞手法;运用环境描写。我感觉概括的不是很全面。因而在整体不变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修。王荣生教授说,写生动的核心是写具体。如何写具体呢?可以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把综合性的时间分解开。环境描写、修辞、形容词等都可以归为细节的修饰润色。因此我讲四种方法概括为:抓住典型写细节;分解细化写具体,推敲动词写生动,添加修饰写传神。以这四种写作策略为基石,结合我们七年级所学的课文,通过品析例文,来学习这四种细节描写小妙招。在学习每一种小妙招后,对写作方法进行归纳,并以此有针对性的用红笔去修改自己的习作。
活动四 总结分享,一起修改习作
修改你的习作,并与你的同桌分享你修改后的文章,相信思维的碰撞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评价小助手:
1、根据评分量表,先自评,后他评,写上评分。
2、你同桌的习作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不足?请写下你的思考,至少分别写两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学习了描写小妙招,有针对性的修改了自己的习作后,根据评分量表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同桌互评,并写下自己的建议和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全面的写作能力及写作的学习力。
五、课后作业
五、实施反思
薛法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教得分明、学得清楚,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讲到点子上,练到实在处,每一堂作文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长进。”通过“授之以渔”,给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写作。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整个设计全程以学生的四个语文学习活动来推进,分别是你说我说,猜猜他是谁;回顾所学,认识细节描写;品析例文,学习描写妙招;总结分享,一起修改习作。
2、学习任务的设计参考了统编本教材和省编《语文作业本》,四种描写小妙招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使用了语文作业本上的例子和课后小练笔。
教学思路清晰,学习策略明晰。通过活动的推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结合
真实的情景进行导入和习作的修改。
另外,本堂课有些地方还需细细琢磨,一方面因为匆匆完成,另外一方面也因为自己无论在专业还是在经验上都欠火候。在教学习策略的同时,如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会写,并且想去写那就再好不过了。不仅要跟着大师鲁迅学写细节,也要跟着学习如果挤时间,多看书,多发现,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高山景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