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一、了解考情,明确复习训练方向和针对性;
二、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和答题能力。
【教学导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各类术语要辨清
表达技巧,或称写作手法,一般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描写方式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白描、细节等。三是表现手法,包括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烘托、反衬、对照、渲染、铺垫,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方式,如象征;也包括联想、想象等组织材料的方式。四是构思立意技巧,如起承转合、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等。
说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在设问方式、解题方法上很相似,“结构技巧”虽然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同属于古诗歌的“表达技巧”,但其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类题目在设问方式、解题方法上又有所不同,故分为两个考向处理。
【教学内容】
考向一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无论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解题方法和步骤基本是一致的,在分类型讲解之前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考点的解题通法。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3.诗歌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事物的?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简要赏析。
5.诗歌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规范答题——“三四三”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而如何准确判定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既与个人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又与规范的审题有关,更与个人掌握的判定方法有关。
要规范答题,需要“三注意”“四审题”“三步骤”:
(一)准确判断表达技巧三注意
1.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半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联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2.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
3.辨析易混的表达技巧
有些表达技巧很相似,需要分辨清楚。如“借代”与“借喻”、“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衬托”与“对比”等。
(二)题目四审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有“四审”,一审题型(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二审范围(是局部还是整体),三审角度(“大角度”还是“小角度”),四审数量(答一个还是多个)。
1.审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2.审范围(区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诗歌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3.审角度
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分清提问的大小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就不能答成表达方式;问表达方式,就不能答成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审数量
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
(三)规范表达三步骤
[辨析方法]
答题时主要根据具体问法来判断题型,也可以参考该题的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情况来判定。一般来说,该小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问题构成且各自之间不相关联,或者说该小题只有一问且赋分在一分或两分以内,则可以确定为简单题型,答题时只需要答出相关术语即可;如果该小题题干用语有“分析”“说明”,则可以确定为分析题型,要先指出手法,然后分析手法;如果该小题只设置了一个问题且赋分较高(一般达到三四分或以上),则可以确定为完整题型,答题时就要考虑步骤的完整性、要点的齐全性,力求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审题型:
审范围:
审角度:
审数量:
审答法:
答:
审题:明考型 局部(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小角度(修辞手法) 两种(数量) 分析型(分析)
【解析】该句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情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壮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类型一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手法
名 称 精 析
白描 白描,指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事雕琢,不加渲染铺陈,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要避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可以更加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往往对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摹。如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动静结合 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又可分为:①以动(声)衬静,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②动静结合,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③以静写动,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④化静为动,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续表:
名 称 精 析
虚实结合 (1)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虚”包括三方面: 第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第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场景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此时却不在眼前。 第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2)实写,指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3)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重点考查的虚实描写有: ①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②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或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这两种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观察角度 的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多种感觉结合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
二、抒情手法
手 法 精 析
直接 抒情 直抒豪情壮志 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直抒愤世 嫉俗之情 如清代袁枚《绝命词》:“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直抒悲思愁绪 如罗隐《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直抒欢快 喜悦之情 如汪洙《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 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间接 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融情于景)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一般情况下,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乐景抒哀情或哀景抒乐情的写法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首诗既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借古讽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里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嘲讽汉文帝,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上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感慨
三、运用技法,规范答题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了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个议论和抒情的句子,那么,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简要回答。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效果
无抒情议论,怎样表现主题 原上田、山下荒、禾未秀、已修仓 白描 农人辛苦,官府压榨,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主题
[尝试答题]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农人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2.细节描写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沈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解释运用 效果
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绪,如何表现 怯梳头 又却休 细节 描写 不想梳头 欲梳又止 春天的到来勾起女主人公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
[尝试答题]①下阕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女主人公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
3.动静结合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注]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三塔寺:在溧阳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这首词描写春色的手法多样,试简要赏析。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解释运用 效果
描写 春色 的手法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拟人 把东风、杨柳人格化 创设一种东风送行、春风拂面、闲适安逸的意境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动静 结合 江水辽阔为静景,沙鸥飞翔为动景 动静结合,使画面增添生气,有灵动之感
[尝试答题]①运用拟人手法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湖;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抚摸“我”的面庞。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寓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②动静结合: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寥廓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
4.虚实结合
[例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意
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客中忆二女
高启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
【注】了了:了然,清楚。
两首诗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尝试答题]虚实结合。元诗中,实写自己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虚写归途出现在眼前,仿佛见到儿女们在山间眺望等候父亲归来、听到他们在计算父亲归期的情景。高诗中,实写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长夜中,常常梦回家乡;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起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想象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缝制衣服的情景。
5.正侧结合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 赠歌者①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徧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他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解释运用 效果
上阕如 何表现 歌者技 艺 赌博艺随身,斗尖新,高遏行云 正面 描写 具有多种歌舞技能,敢和人竞争;技艺新颖独创,不同流俗;声音嘹亮 歌者技艺高超
蜀锦缠 头无数 侧面 描写 博得赏赐无数
[尝试答题]词的上阕既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歌者的高超技艺。
6.多种感觉结合(视听结合等)
[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的今古感慨。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泛舟五湖,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他为“商圣”。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解释运用 效果
中间两联如何绘景 鸟去鸟来山色里 深秋帘幕千家雨 视觉 看见鸟出没山中,深秋密雨如帘 描绘了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
人歌人哭水声、笛风 听觉 歌声哭声水声随岁月流逝,楼台笛声悠扬
[尝试答题]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诗人抓住山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进行描写,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
(二)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最后两句是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 词句 手法 解释运用 效果
怎样抒情 宁为 胜作 直接 抒情 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现了忠贞报国之心
[尝试答题]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国势强盛,举国上下尚武好战、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2.借景抒情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龙吟 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注】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效果
情景 关系 赏析 下阕 荒台、乱鸦、残木 哀景抒哀情、触景生情 营造凄凉氛围,勾起亡国之恨
春波犹绿 乐景衬哀情 春波犹绿,但故国不再,令人伤怀
滔滔逝水 寓情于景 抒发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之叹
[尝试答题]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②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③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④寓情于景。年华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乏术的愤懑悲痛之情。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例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形象 效果
整体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的情感 朝饮醴泉鸣彻九州望八荒 托物 言志 性情高洁 心系苍生 表现自己志向高洁,心系苍生,但受排挤打击,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内心苦闷
羽翼摧藏处非位 怆悢心伤 受打击不被重用壮志难酬
[尝试答题]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性情高洁、心系苍生、没有同伴、没有共鸣的“凤凰”这个意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充分反映了他坚守高洁志向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4.用典抒情
[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 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注]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不仕。
“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 词句 寻典故 效果
典故出处及作用 阴山海上窖群 “阴山”为匈奴世居之地,“北海”为匈奴极北之地,“窖”指地窖,“群”指羊群,此句出自《汉书·苏武传》 词人借用苏武的故事,表现了对苏武气节的敬仰;结合上句“乱山残烛雪和风”,词人说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雨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苏武,襟怀之高尚令人感叹;“乱山”“残烛”“风雪”与“阴山”“海上”“窖群”一一对应,表现了词人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之思
[尝试答题]词人引用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的内容,表现了词人从容面对风雪,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
[即时小练]
1.结合上面所讲知识,辨析下面的诗(词)句使用的表达方式,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答:
【答案】叙述。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绘了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2)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答:
【答案】描写和动静结合。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答:
【答案】议论。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答:
【答案】抒情。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5)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林景熙《溪亭》)
答:
【答案】细节描写。诗人于清秋日暮时在溪亭散步,“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6)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
答:
【答案】侧面描写。诗中并未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江汉》)
答:
【答案】直抒胸臆。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思念亲人,另一面又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遇不幸,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挂念之情。
(8)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答:
【答案】即景抒情。作者见到杨柳细雨、残花流莺所构成的暮春景色,而生乡思,从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
【答案】动静结合。月光、清泉显示环境之幽静,而竹喧舟动又表现了人的活动,构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
(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答:
【答案】虚实结合。夜深不眠,独剪残烛,听巴山夜雨,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想象共剪西窗红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类型二 修辞手法
一、熟知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极点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开头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双关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互文 指诗文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互文的使用使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
叠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叠音词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二、运用技法,规范答题
(一)比喻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春近
王铚①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作者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后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②索莫: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分析。
答:
[教你分析]
关键词 修辞 解释运用 效果
山色银屏 比喻 山如银色屏风 突出山的巍峨、雪景的明净
溪梅玉镜 比喻 溪如玉镜 突出溪水的清澈
[尝试答题]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覆盖着积雪的山峦,起伏绵延,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了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
(二)比拟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③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吴松:今江苏吴江,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②商略:商量讨论。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阕。
答:
[教你分析]
关键词 修辞 解释运用 效果
燕雁无心 拟人 把燕雁人格化 表现鸿雁悠然自在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拟人 把山峰人格化 表现山峰萧瑟愁苦,正酝酿着一番雨意
[尝试答题]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燕雁随季节而飞的“无心”,暗示了词人自己无心机,纯粹天然;第三、四句写山峰似呈清寂愁苦之色,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描绘出了雨意酣浓、垂垂欲下的江南烟雨风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无情物着上了有,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三)夸张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请对诗歌首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关键词 修辞 解释运用 效果
三千丈 夸张 愁如三千丈白发长 表现愁之重
[尝试答题]在诗句“白发三千丈”中,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把内心的万般苦闷和无奈,尽现于字里行间。
(四)借代
[例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教你分析]
诗歌 关键词 修辞 解释运用 效果
韦诗 皎如烛 比喻 月光如烛 描绘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
赵诗 冷晕 借代 用“冷晕”代月光 突出月夜寒气袭人,预示天气变化
[尝试答题]韦诗运用比喻,以烛喻月,描绘出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的画面。赵诗运用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五)双关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关键词 修辞 解释运用 效果
莲子 双关 “莲”同“怜”,爱恋之意 表现姑娘对小伙子的情思
[尝试答题]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之隐语,巧妙地表露了姑娘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六)对偶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关键词 修辞 解释运用 效果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 “自落”对“空啼” 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暮春时节的落寞之情
[尝试答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这样两两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时的寂寞之情。
[即时小练]
结合上面所讲知识,辨析下面的诗(词)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答:
【答案】反问。用一种冷峻的语气,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2.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扬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南朝民歌《作蚕丝》)
答:
【答案】双关。“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匹偶”,寄托了女子希望与恋人结为连理的美好愿望。
3.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答:
【答案】顶真。使上下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
4.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答:
【答案】通感。用视觉来描写听觉,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答案】设问。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及对自己身世悲凉的感慨。
类型三 表现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象征、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表现手法则是狭义的,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一、熟知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来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又能自然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然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表现罗敷的美,比从正面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抑扬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波澜,情趣动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写她的“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描写,深刻表现了她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化抽象为具体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被严密封锁,阻隔重重。这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情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深沉蕴藉,发人深思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表面写赤壁之战怀古,实则是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
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面) 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盼望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二、运用技法,规范答题
(一)对比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惜琼花
张先
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解释运用 效果
鉴赏表现手法 汀蘋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 携手看春色; 飞破秋夕, 楼上徘徊 对比 春光明媚与秋日萧条对比, 宴席欢乐和客居 孤独寂寞对比 怀人思归之情
[尝试答题]对比。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世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二)比兴
[例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教你分析]
[尝试答题]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子、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多子多孙、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三)衬托
[例3]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鉴赏表现手法
扫山云惊散林鸦 月出惊山鸟
“惊”的起因
云朵掠过山林 月亮升起
手法的效果
反衬:以动衬静,突出山间的幽静
[尝试答题]起因: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表达效果: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四)渲染
[例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教你分析]
要求 关键词句 手法 解释运用 效果
鉴赏 表现 手法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博喻 把闲情比作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梅子成熟时下的雨 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
渲染 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 闲愁之浓闲愁之深
[尝试答题]①渲染。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②博喻。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不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即时小练]
1.结合上面所讲知识,辨析下面的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答:
【答案】联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柳树形象。(比喻是一种特殊的联想)
(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答:
【答案】衬托。用六宫粉黛衬托杨玉环之美。
(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答:
【答案】烘托渲染。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不平和哀伤凄苦的心情。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答:
【答案】对比。将豪门奢侈生活与平民百姓惨境对比,极力表现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
答:
【答案】用典抒情。“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抒发自己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壮志。
(6)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答:
【答案】比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7)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答:
【答案】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考向二 表达技巧之“构思技巧”
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有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往是提问思路特征或是考查关键诗句的作用。
古诗词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论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
一、熟记常考的构思技巧
概念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析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所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
首尾呼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转承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欲扬先抑 (或欲抑 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二、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3.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4.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6.诗歌的开篇具有怎样的特点?试结合全诗分析。
7.诗歌的结尾一联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掌握技法——找到解题钥匙
(一)作答古代诗歌结构技巧题的常规切入点
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
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①问开篇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问诗中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答题步骤
四、运用技法,规范答题
(一)开门见山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
[教你分析]
关键词句 位置 作用 图景
轻舟短棹西湖好 句首 总领下文 绿水逶迤,芳草长满长堤,笙歌阵阵,微波细浪,美景清丽
[尝试答题]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地点明题意。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直接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以景结情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关键词句 位置 手法 解释运用 效果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结尾 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回头眺望暮色中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愁如江水,可见愁之浓、愁之深
[尝试答题]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本词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显凄迷。这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词人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愁如不尽之水,何其伤也。
(三)卒章显志
[例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渡百里湖
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教你分析]
[尝试答题]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发显得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四)抑扬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教你分析]
[尝试答题]①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②山泉虽无名,却有映地照天、飞空作雨之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这样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