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
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知识架构】
【教学内容】
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的考查重点,更是考查热点。由于诗歌的内容及作者观点总是要通过诗歌的语言、形象、意境、表达技巧等来表现,因而诗歌的内容及作者观点一般都和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考向(一) 借助常见题材,把握思想情感
我国的古代诗歌已经形成了某些固定的题材内容。某一种诗歌题材,往往用于表达某种类似的情感。列表如下:
1.边塞征战诗
内涵 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 多以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边塞风光、塞上风情为内容;多抒报国壮志、发反战呼声、记现实战事。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之情。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2.送别怀人诗
内涵 以抒发离愁别绪、思意念情为主的诗歌。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诗中出现)。
内容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涉及君臣官场赠别、市井朋友相别、亲人情人送别等。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迹。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 技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写)。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3.羁旅思乡诗
内涵 主要抒写因各种原因滞留他乡,漂泊异地而怀念家乡、亲人的诗歌。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栏等。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之情。 ②望尽天涯怀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③独居他乡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潦倒失意之情。 ④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的苦闷。 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愤。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 ③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4.爱情闺怨诗
内涵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的诗歌。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内容 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怨恨,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情感 ①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常用 技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
5.咏物言志诗
内涵 主要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 技法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6.山水田园诗
内涵 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 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之情。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 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上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7.怀古咏史诗
内涵 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历史事件、人物有所感的诗歌。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国家、个人命运的坎坷。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典例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
(1)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________(农事荒废,民生艰难),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________(百姓生活贫穷);由“厨传相仍”可知________(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________(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2)“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________(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其中也委婉地表达希望沈康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即表达了________(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________(此前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________(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2)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考向(二) 借助诗歌本身,把握思想情感
1.把握时代脉搏,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2.熟悉一些诗人的生活、思想、际遇,做到“知人论世”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3.借助题目、小序和注释,了解诗歌隐含的内容和信息
标题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内容、揭示主旨的作用。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诗歌题目下的注释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对解答题目起到关键的作用。
4.联系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整体分析诗歌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密不可分,鉴赏中要注意整体阅读、理解、分析,不能架空分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或者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
5.多角度分析,注意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的多向性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古代诗歌大致地进行了分类,但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其实,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抒发了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赞扬和仰慕,又有自己年华早逝、功业未成的感慨等。
典例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规范解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
(1)“闲向春风倒酒瓶”是当春把酒,突出一个________(“闲”)字;“送客特过沙口堰”,送客特意绕道沙口堰,目的是去水心亭________(“看花”)。原因结合诗歌注解,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而刘禹锡当时是被贬和州,长期得不到升迁,只得寄情山水。作答时本题要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2)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等考虑,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________(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是表达________(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之感,并暗示________(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技法指导
如何高效突破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题?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②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③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④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古代诗歌的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古代诗歌的语言比较鉴赏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赏析,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比较要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需要注意: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宿龙游朱氏楼
蒋捷
小巧楼台眼界宽。朝卷帘看,暮卷帘看。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昨夜春寒,今夜春寒。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词中“敲遍阑干,拍遍阑干”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二者有何异同?请从情感表达与手法运用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解析】上阕点明登临,楼台虽小,视野却开阔,词人登楼眺望,内心酸楚忧愁之感油然而生。为排遣内心忧愁词人反复卷帘。但云迷漫,水迷漫,故国难回。下阕写春天寒气袭人,让人难以安歇,词人被乡愁所困,站在月下面对洁白的梨花双眉紧蹙。词中重复展现敲打栏杆这一细节,一“敲”一“拍”,一遍一遍,突出其愁之浓,其情之切。
【答案】相同点:都是动作描写(细节),都是借拍打栏杆来排遣胸中的抑郁苦闷之气。不同点:①思想感情不同。辛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蒋词抒发了词人故国难回,天涯无归路的哀愁。②辛词愁更浓,蒋词愁略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