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十七讲 作文文体规范 精品教案 (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十七讲 作文文体规范 精品教案 (新高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14:4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十七讲 作文文体规范
记叙文
记叙文的高分架构
考向(一) 记叙文之“线串珍珠”式结构
所谓“线”即线索,所谓“珠”即生动丰富的材料。线串珍珠即用线索将记叙的内容贯串组织起来。
记叙类文章线索有以下几类: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感情为线索;⑤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运用线索贯串组织内容的常见形式有如下几种:
单线贯串 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故事情节围绕线索展开
双线贯串 或者分别叙述两件事,或平行前进,或交织发展,在特定的契合点汇合;或者是设置明、暗两条线,同叙一件事
实际上,记叙文的行文线索并不是有意而设,而是为使主题表达鲜明的自然需要。换言之,怎样使主题鲜明,就怎样设置合理的线索。
典例 1 (2017·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立意指导】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作文材料的引子,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考生展开联想。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是虚化的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
“车来车往”后的内容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现在汽车已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由车的变迁引发的生活观念的转变,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等。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综合来写,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范文解读】
成就那盘棋
①阳光普照,爷爷沐浴着温暖斜躺在窗边的太师椅上。旁边的孙女不时去抓抓爷爷的胡子,告诉爷爷些许趣事后,便自顾自地去玩耍了。老爷子看着外面街道上的轿车一辆一辆疾驰而过。
②“丫头,过来,学学棋,陪爷爷杀一盘儿。”
③小丫头乐呵呵地跑过来,接下来却看着自己的棋子一个一个被吃掉,她表情开始沮丧了。最后棋盘上只剩下了“车”,跑得很远的只有它!“车”却保护不了“老将”,最终她败给了这个幸灾乐祸的老头儿。
④“爷爷,不行,重来……”
⑤“车可是有很大的用处哩,你没用好。”爷爷满脸慈祥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孙女,接着说,“丫头,别窝火了,爷爷用板车带你去耍一会儿去?”
⑥小丫头对爷爷的突发奇想早已习以为常,十分赞同。
⑦到了水泥地面,爷爷便拉着板车跑了起来,丫头在车上开怀大笑,笑声如银铃一般清脆、悦耳!爷爷脚步终于一点点慢了下来,接着就是气喘吁吁了。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啊!
⑧一辆自行车此时超过了祖孙二人,丫头看愣了,那湛蓝色的车架、米白色的座椅,还有那小巧可爱的铃铛,组合成一个优美的精灵,优雅地在地面舞动着、前行着。
⑨几天后,“丁零、丁零……”悦耳的铃声响起,眨眼间,声音便已来到身前,那蓝白相间、略带几分优雅的精灵飘然而至,爷爷推着它,就仿佛搀扶着嫁进门的公主,满脸微笑和幸福。
⑩“丫头,上来!”爷爷笑容满面地命令着。丫头先是犹豫不决,而后满脸幸福地坐到后面的车座上。丫头听到了爷爷骑车的均匀的呼吸声,感受到了他的欢喜……
丫头爱惜极了这个精灵,不轻易地骑它,常常将它锁在家里。
窗外,车来车往;窗内,丫头又陪着爷爷下棋。她的棋子又只剩下了“车”,爷爷止住了笑,捏了捏丫头的小脸,朗声说道:“车是用来载人载物的,而不是留来欣赏的。要正常使用它,让它也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否则,再厉害的车也保护不了老将,更挽救不了棋局。你的车何尝不是如此呀……”
多年后,丫头知道了爷爷的苦心,便也明白爷爷才是自己前行路上的车,无论是在上学的路上,还是在生活的旅途中!
工作后的第一天,丫头骑着自行车开始了新的生活,面对呼啸而过的汽车,她的嘴角泛起了浅浅的微笑。
【解构】
【评点】本文属于典型的“线串珍珠”式结构,文章以“车”为线索,将爷孙二人的生活片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作者先写爷孙下棋的情景,接着描写爷爷用板车带丫头玩耍的场面,再叙写爷爷送丫头自行车的事情,最后又以丫头骑着自行车开始新生活作为结局。文章以写老爷子看轿车从眼前疾驰而过起,以孙女骑自行车微笑着面对生活终,一方面表达出作者对自行车时代和谐宁静生活的眷恋,一方面表达对生活的哲思。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特别写孙女对爷爷话语的反思,给人以启迪,彰显出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
考向(二) 记叙文之“蒙太奇”式结构
在记叙文叙事结构中,可以把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几个片段连缀起来,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发展变化,这就是记叙文中的“蒙太奇”结构。它有如下好处:①可以节省谋篇布局的时间,不必再去纠结情节的编排是否曲折;②操作性强,只需撷取符合题意的生活片段入文;③能够激发关注生活的热情,加深生命体验,养成勤于思考、勤于记录生活点滴的良好习惯。
模式图解:
典例 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立意指导】
这是一道关于灵性、才华的蕴含哲理意味的命题。
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点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多指经历或体验;“能力”,是经验的展示;“境界”,则是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最后的省略号提示考生还应做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材料的第二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考生“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这里的智慧有别于一般的智力,是“智力”“情感”“意志”的综合体。写智慧实际就是表达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事物的深刻体验是一种智慧;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是一种智慧;对传统的坚守是一种智慧;对未知的探索是一种智慧……像这样表现人类精神境界的崇高和美好就是文章立意所在。
【范文解读】
皱纹中的智慧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爷爷,快回来!”“知道了,就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话毕,又响起了呦喝声。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爷爷回来时身子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适用啊。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如今,村里只剩爷爷的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烟雨朦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艺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晕了。”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着,自己又开拨。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洒下清辉。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歌吧。”爷爷清了清嗓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爷爷的歌声并不动听,却带着莫名的心颤、悲凉。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
【解构】
【评点】这篇文章开篇用肖像描写设置悬念,紧扣题目,妙趣横生。文中设置了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爷爷的智慧,串起整篇文章。文中大量运用细节描写手法来刻画爷爷的形象,如“拨弄”“开拨”等动作描写,符合“珠算”事件的特征,祖孙之间的对话描写,形成对比,暗扣主题。在行文中,文章时而站在爷爷的角度,时而站在“我”的角度。这种人称视角的转换,很好地完成了对“爷爷”形象的塑造。每段结尾处由原来的叙述转入议论抒情,成了文章的点睛之笔。
考向(三) 记叙文之“波澜起伏”式结构
一般说来,考生虽然对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较为熟悉,但写的文章却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有意识地训练把情节写得生动、波澜起伏。这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构思精巧”的明确要求,需要在复习中引起高度重视。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层层设疑、巧合、抑扬交错、故意延宕、情节突转等多种方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波澜起伏”式结构常用5大模板变式:
模板变式 方法要领
层层设疑式 “设疑”又称“卖关子”,即文中设下疑团,借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巧合式 巧合式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使用时需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巧合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抑扬交错式 抑扬交错式就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将生活素材抑扬交错地组织在一起,通过前后材料的反差,突出表现对象的本质属性,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一种构思方法。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
故意延宕式 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构成。用“故意延宕式”就是展开情节时,故意延缓情节的发展过程,从而使高潮的出现产生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也可以勾起读者关注情节结局的急切心情,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情节突转式 情节突转式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这种方法一般用在文章结尾处,这种陡转应该是既出人意料,又要符合情理,水到渠成,毫不牵强。
典例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导】
材料中小鱼最后问的那句“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审题的关键。所以,最关键点就是要抓住“水”和“鱼”的关系。因为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越是平凡的东西,越是已经拥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长时间生活在水中,也就不知道水的重要性,甚至水的存在性。
参考立意:
(1)从“鱼”的角度立意:有些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懂得珍惜。
(2)从“水”的角度立意:越是平凡的爱,越容易被忽视。
(3)从“鱼”和“水”的角度立意:只有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认识到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从而达到和谐共赢的理想境地。
【范文解读】
一束花,改变了我
①有那么一种花,它也许并不是最美的最香的,但它有着独特的花语,改变了我,使我原本迷茫的心勇往直前。
②踏着泥泞的小路,我挎着书包一路小跑,双脚不安分地抬起,小腿一勾,用力前冲,一块无辜的石子便被我踢到了几丈之外。一系列动作完美无瑕,我自顾得意着,却丝毫没有注意到,早晨妈妈刚给我刷的白净的鞋子早已泥泞不堪,书包也平添了几点豹纹。
③就这样踩着一串泥泞的脚印飞奔着,路过邻家门前,眼一瞟,刚好瞥见邻家小妹妹正缩在妈妈怀里撒娇,手中小心翼翼地捏着一束粉红色的小花。阿姨一手搂着小妹妹,一手捧着花朵,生怕被风吹散了似的,满眼爱怜。我的目光又急速抽了回来,不屑一顾,自叹无聊地甩了甩头走了。
④刚踏进家门,就看见妈妈守候的身影,还未待妈妈开口,我便将斑斑点点的书包投向沙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换好妈妈早已备好的鞋子,向家门外跑去。扔给妈妈一句:“妈,我去玩了!”她抬起一半的胳膊忽然定格,只得合上张了一半的嘴,我也实在分不清她的目光中是气愤,还是惊愕。
⑤良久,我大汗淋漓地回到家,不待洗手就开始享用桌上为我留的热腾腾的饭菜。正当我要抱怨饭菜不可口时,突然意识到偌大的房子里不见了妈妈的身影。
⑥我顿时放下了筷子,冲向妈妈的房间,不由分说地撞开了房门。房间里,一切静悄悄的,只听见一阵又一阵的叹息声,那么压抑,如一块钢铁压在了我的心口。我抬头,看见妈妈正斜坐在床边上,背对着房门,手中似乎还拿着什么东西。
⑦听见门响,妈妈怔怔地转过身来,看见我尤为惊讶,飘忽的眼神中有那么一丝不安。她与我对视了一秒钟,又急忙将手中的东西藏到了身后。
⑧我立即露出了一抹贪婪的笑容,一个箭步扑向妈妈,扒开了她的双手,就在那小东西露出头时,我呆住了。那是一朵花,一朵粉红色的花,在妈妈眼前高昂着头。根部悬着一张可爱至极的卡片,乍一看便知出自邻家小妹妹之手:“阿姨,母亲节快乐!”
⑨母亲节,母亲节。
⑩我两眼无神地看着妈妈,内疚充斥着我的大脑。望着尴尬的妈妈,我的眼眶湿润了,泪水喷涌而出,我扑向妈妈的怀抱。
对不起,对不起。
如今的我,早已收敛了许多。往日留给妈妈一筐筐泥泞的衣服再也不是我的风格,不知不觉我似乎能看懂妈妈的心了,那颗永远为我的心。每日清晨都不难看到,一对亲密的母女相拥着,嬉笑取乐。母亲慈爱地抚摩着女儿的头,目光中满是亲昵。女儿痴痴地望着母亲,暗暗下定决心:妈妈,女儿以后定不会让您失望!继而挽起母亲的手,踱步向前。
那改变我的小家伙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康乃馨。
【解构】
【评点】文章不仅开篇设置悬念,还在第一个悬念并未解开的时候又另外设置新的悬念,一环扣一环,然后一个一个揭开谜底,层层推进中将一个简单的母女亲情故事讲述得波澜起伏,有滋有味。
议论文
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模式有以下几种。
考向(一) 议论文之基本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总)——本论(分)——结论(总)。这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结构。
“引论”又称“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把所要议论的课题摆到读者面前。好的“引论”应简明、新颖。“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论述几个问题,也可以论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写“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力避重复。“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但结论与结尾并不是一回事。结论大于结尾,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两段。结论部分应做到干脆利索、形象含蓄。
模式图解:
1.本论部分之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本论部分的常见模式。
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分论点并列式模板,要求文章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并列关系的分论点分层论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结论”部分,深化、总结论点。
模式图解: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古代,万千学子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以酬壮志、报国家。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并说希望能考出好成绩。70年来,中国人民秉承这种“赶考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中华民族正奔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风华正茂的你们也在为未来的人生,挥洒汗水、锤炼本领。
对于“赶考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立意指导】
赶,应对,奔赴;考:考验,考试。赶考精神是应对考验时所体现出来的奋进、奋斗、拼搏的精神。本文常规写法是开篇提出论点,中间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尾总结上文。但这种结构却又太过简单,可以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东西,让论述更深刻一些,这就是采用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范文解读】
赶考精神铸辉煌
什么是赶考精神?“考”,代表了一个目标;“赶”,则体现了一种紧迫感,一种责任感。赶考精神就是面对即将来临的考验,勉力拼搏,超越自我,以昂扬的斗志与信心,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呼唤国人仍需继续发扬“赶考精神”,铸就新的辉煌。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赶考精神”能鞭策青年人挥洒汗水,锤炼本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古时赶考举子,大都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他们迎寒斗暑,焚膏继晷,饱读诗书,才得以金榜题名,踏上仕途,为国效力。今日学子,哪一个不是争分夺秒,勤学苦练,发扬赶考精神,才得以鲤鱼跃龙门,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灿烂的未来?搜狐总裁张朝阳上中学时正赶上恢复高考,他懂得,要出人头地就必须埋头学习,迎接来之不易的高考检验。经过5年苦读,从西安的一所厂矿子弟中学转到了西安中学,1981年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这也为他创立搜狐公司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赶考精神”能推动社会新陈代谢,使发展更有活力,使发展速度更快。就拿IT行业来说,芯片是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现代工业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芯片自主研发和国产高端制造方面落下了太多的功课,外国的出口禁运让芯片人猛然觉醒。他们面对诸多困境,加大科研力度,刻苦攻关。他们懂得,不发扬赶考精神,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目前,我国在芯片研发和制造水平方面不断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相信不久的未来,他们交上的一定是一张合格的答卷。
从国家富强的角度来看,正是“赶考精神”使我们国家从一穷二白的底子起家,不断改革、前进。当年,毛泽东主席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并说希望能考出好成绩。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人挺直脊梁,排除万难,积极应考。神舟系列飞船、蛟龙号潜艇、港珠澳大桥……,中国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从科技到艺术,中华面孔都逐渐在世人眼前熟悉起来。刚刚过去的七十周年华诞,雄赳赳气昂昂驶过长安街的东风导弹,英姿飒爽、步履如一的无数官兵,无不昭示了过往70年赶考的辉煌成就。
然而,赶考之途,征程尚远。习总书记再次提出“赶考”问题,这是一次跨越历史、面向未来的“赶考”。面对这个考题,就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赶考”没有结束,“赶考”不会结束,要戒骄戒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孜孜不倦。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我们就可以一直朝前走,无往而不胜。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让我们以昂扬的斗志与信心,发扬“赶考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解构】
【评点】全文论述有气势,一气呵成。开篇在赶考这一简单的词汇上生发出了新的内涵,并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呼唤国人仍需继续发扬“赶考精神”,铸就新的辉煌。中间三个自然段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中三个不同维度,既简约又层次清晰地为我们剥离出了赶考精神的意义所在,文中联系历史和现实,引经据典,显示出作者厚实的写作素材积累。第五段用严谨的思维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结尾回扣论点,简短有力。
2.本论部分之层进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是本论部分的常见模式。
“层进”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要层层递进,一般说来,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写作时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或者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这就是“层进式结构”。这种结构较并列式结构更易于深入论述论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问题的规律。这种结构模式要求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次序不能颠倒。运用层进式结构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论述观点。
模式图解:
典例 2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立意指导】
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材料,直面当下,关注社会,关注时代。作文材料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阐释传统的浙江精神,第二段阐释传承中的浙江故事和精神,第三段引导高考学子思考浙江精神,考生要谈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材料从过去讲到现在,浙江精神有一个传承发展的过程,考生可以认同浙江精神中已有的宝贵品质,也可以结合时代阐释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浙江精神。
真正要把这个作文题写得深刻,难度较大,如果没有时代主人翁的意识,不关注浙江的人文、科技、环境等多方面,就很难归纳出这一地域性群体身上具有的某种精神,就写不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这也提示考生,要把自己融入社会,观察社会的变化,参与社会的变革,做一个有时代感的新青年。
【范文解读】
继往开来浙江人
一考生
滔滔钱塘水,自富春江奔腾而下,浩浩汤汤,滋养了浙江的土地,孕育了浙江的文化,培育了浙江的人才。
浙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余姚的河姆渡就已燃烧着文明的火苗。从河姆渡遗迹来看,那时的人们便已开始群居生活,参与祭祀,并且人与人之间存在阶级区分。虽然当时的文化难免失之粗粝,失之野蛮,但正是自那时起,浙江人开启了摆脱蒙昧的征程,浙江文化开始自我成长。
浙江人才辈出,浙江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浙江代有才人出。一代宗师王阳明,跳出程朱理学框架,独创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的伟大思想,并身体力行,以文人之躯带兵平叛,救万民于战火,后亲自传道授业,给浙江后人留下无数财富。明朝学者黄宗羲,年轻时进京,持续连刺魏忠贤残党十余人,明灭后投身学术,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浙江后人树立榜样!
浙江人才自有风度,自有浙江风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评价浙江名士严子陵时所语,诚哉斯言。朱舜水抗清无果后远渡日本,将所学所知倾囊相授,以己之力开启德川家康时代中日数百年友谊,展现了舍己为国的风度;风雨不倒的天一阁,藏书播惠九州,书写了浙江尚德求知的风度;宁波帮商海打拼,谱写了浙江人诚信为本的风骨……浙江人在浙江文化的熏陶下,书写了浙江的传奇!
今天的浙江,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时代浙江精神。互联网时代下,浙江最早流行移动支付,使日常生活更便捷,浙江最早普及“互联网+”创业,带动经济发展……毋庸多言,浙江精神支撑着浙江人,浙江人带动浙江飞速发展,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浙江文化随着浙江人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创新,给新时代的浙江人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为浙江学子,我为自己的故乡有如此文化,为先辈有如此风骨感到深深自豪。而作为新时代的浙江人,我们也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浙江人,不负历史悠久的故乡,不负蒸蒸日上的祖国,不负日新月异的时代,必将于今天,书写新的传奇!书写新的文化!
正是这继往开来的浙江精神撑起浙江人民不败的雄姿!
【解构】
【评点】文章在对核心概念的分解与层递式阐述上,颇具风采。浙江卷作文题提出了“浙江精神”这一核心概念,但考生并没有囫囵搬用概念,而是先把“浙江精神”再定义为“继往开来”,然后由“往”到“来”,层层分解,让读者看到了浙江精神活生生的载体:以河姆渡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历史渊源,以王阳明等先哲为代表的人才文化样态,以严子陵等先贤为代表的风度与风骨,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时代新面貌。这些分解后的精神层面一方面贯穿着经世致用、与时俱进这条思想主线,一方面又层层递进,逐级深化,构筑起了一个中心突出、首尾呼应、流转自然、层级严密的论述结构。
3.议论文本论部分之对比式结构
对比式结构是本论部分的常见模式。
分论点对比就是论证过程中,把两种性质、特征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来讲清道理,阐明观点。正反对照式有“纵比”和“横比”之分:(1)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的比较,叫作“横比”;(2)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的比较,叫作“纵比”。
模式图解:
典例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全民抗击疫情行动中,“云生活”一下子成为新趋势。博物馆“云展览”、教学“云课堂”、毕业“云答辩”、居家“云办公”、求职“云招聘”、武大“云赏樱”、环保“云植树”、清明“云祭祀”……工作、生活和娱乐纷纷转向“云端”,一切好像都如从前一样丰富多彩,但一切又都切实地发生着变化。有人说,“云”是更美好的生活,也有人说,“云”让我们的灵魂没有依托;有人说“云”是生活的短暂过渡;也有人说“云”是生活的最终归处;还有人说……
对于“云”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
【立意指导】
要求谈对“云”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材料对“云”生活的议论包括两个方面,也就是审题立意的两大角度:
(1)“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改变。材料中前半部分展示了工作、教育、娱乐中的种种“云”生活,说明其帮助人们在紧急时期进行正常生活,推动社会发生改变。
参考立意:美丽生活,“云”上绽放;让我们乐在“云端”;科技之光,照亮“云”上;感谢有“云”,伴我同行;等等。
(2)对“云”生活的负面效应的剖析,以及对“云”生活的辩证思考。材料后半部分则是对“云”生活进行理性剖析,对某些行业和我们的生活而言,“云”技术既是一种冲击与危机,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既承认“云”带来的种种便利,也正视“云”本身具有的一些不足,如“云”生活对一部分人来说,缺乏现实的接触与交流,缺少打动人心的真实互动,所以“云”生活难以收获基于现实而产生的归属感。
参考立意:让灵魂从“云”中落地;走下“云端”,才有更真实的生活;“云端”“地上”,都是美丽生活;生活在“云”上,更在脚下;“云”中有危更有机;“云间”“地上”,互通共进;正视“云上”挑战,创造更美生活。
(3)最后一句“还有人说……”,则提示我们,在这些已经提及的具体现象和内涵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体验和实际,有更多元的思考和发散,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范文解读】
生活在“云端”,更在脚下
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让线上的“云”生活成为新的生活趋势,“云种树”“云展览”“云旅行”……让许多人沉醉“云”间,乐此不疲。不过,“云端”再美,也要记得时常看看脚下,在亲历与实感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毋庸置疑,在“足不出门户、行不逾小区”的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纷繁多样的云,让我们几近停摆的生活重新充实多彩。在“云”上,我们同看展览,在穿越历史的文物图像里,侧耳聆听文化久远的回响;我们共赏樱花,在如云似霞的胜景中,用心感受春天温暖的气息;我们一起学习,在强大技术的支持下,身临其境地沐浴知识的阳光……疫情让我们在现实中拉开了距离,但科技让我们在线上相聚,在非常时刻,一个个现实中停摆的阵地转移到“云”上,在汇成一片自救自强的便捷晴空。
但欢喜之余,我们也要看到云生活的种种不便之处。“云课堂”上远低于真实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远高于平时的近视风险;“云办公”时被延长的办公时间和棘手的部门管理;“云植树”怎样落实和管理,“云旅游”如何带来收益,“云数据”怎样保证安全……倘若不能够正视云上生活产生的问题,不能够真正解决各种问题,只看到云上的热闹蓬勃便一拥而上,那最后一定只能坠下云端,落得一地鸡毛。
更何况,在可以解决的技术和策略问题之外,“云”生活最大的弊端还在于与真实的隔绝。诚然,我们可以在云上学习、办公、娱乐、交流,但所有的数据都缺乏真实的触感。“云赏花”缺了花朵的娇柔与芬芳,“云植树”少了劳动的体验和流汗的喜悦,“云交流”更是没有牵手的热度和拥抱的温暖,而生活,本应该是充满真实体验的温热和鲜活。
生活是什么?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感受,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新鲜滋味,是回家后,一双能握住的真实的手,是拥抱时,一颗在跳动的真实的心……而我们每一个人,就在充满着酸甜苦辣的真实碰撞与经历中,感受成长的滋味,明白生活的真谛——是的,生活不是在线,而是在场。
沧海虽广,也要在大地上奔流,云朵自高,也跑不出天空的怀抱,“云”是一种生活,但生活远比云上宽广。只有扎根于脚下真实的生活,我们才能登临“云端”,收获人生的充实与丰盈。
【解构】
【评点】这篇作文用正反对比的结构方式,严谨而深入地论证了“生活在云端,更在脚下”这一中心论点,内容充实,观点鲜明。正反对比充满说服力。在日常写作中,面对需要辩证分析的问题时,我们同样可以参照这篇文章的形式,采用正反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
考向(二) 议论文之引议联结式结构
引议联结式是议论文整篇文章的常见结构模式,也是材料作文最适用的结构。
通常这种模式,可概括为“引”“议”(或“评”)“联”“结”四个字。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有针对性的引述。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联”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结”就是收束全文。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时,可以根据所写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述方法;联系生活时可以根据论述的需要采用灵活的论述方式;可以根据论述和表达的需要将“引”和“议”合二为一;也可以根据思维的发展省去“议”的环节,从而将“议”的内容融会在整个论述过程中。总之,文虽有格,但无定法,据法活用方为正道。
模式图解:
典例 4 (2018·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1)尊重客观现实,走出定势思维。英美军方对于作战飞机的弹痕分布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人只有针对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提出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该作文可以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破思维定式。
(2)坚守自我认知,做到以理服人。统计学家沃德在对飞机弹痕进行分析后得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并且能够“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坚守自我内心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3)树立全面思维,追寻正确答案。沃德并没有说只关注“弹痕少的部分”,而是说“更应该注意”,实质上是一种全面思考的过程,只有对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才能接近问题真相。
(4)抓住细节部分,考虑忽略内容。现实生活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任何科学的发现或许只是偶然的瞬间灵感。而作为个体的人,往往都有“从众心理”,那么这个被忽略掉的不起眼的部分,往往会被人们一直忽视,进而和真相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写作时,可以感情真挚,真诚表达对科学精神的敬意;可以立意深刻,揭示弹痕多少与飞机返航的表面与实质的关系;可以材料丰富,最好能储备有时代气息的新鲜材料,比如网络热点事件与事实真相的反转,比如中国科学家立足国情科学解决问题的品质和精神。考生切忌一味埋头冲进历史故纸堆,或者空泛无物地阐述。
【范文解读】
拨开云雾见青天
重庆一考生
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二战”期间,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结果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沃德之所以能发现他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正是因为他把握住了矛盾的关键地方,即事情的本质之处,运用科学分析手法,拨开云雾见青天。
拨开云雾见青天是一种智慧。苏轼在《题西林壁》里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高耸,自己身在其中,怎么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所以,能知道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人,都是有自知之明的智慧之人。
在抗日战争年代,面对日本人的凶残和精良装备,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而另一部分人则武断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苏联一出兵,抗战就会迅速胜利,即“速胜论”。针对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毛泽东同志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势力,提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一下子拨开云雾见青天。毛泽东同志不仅仅看到眼前的浮云,还细致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内在形势,从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同样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拨开云雾见青天,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当时“中国要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如同浮云一样,困扰着改革中的人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闭关锁国思想依然存在。邓小平指出,不管是白猫黑猫,捉到老鼠才是好猫。他紧紧抓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核心问题,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终于在深圳等地设立特区,杀出了一条“血路”。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云见天,我们或许还在黑暗中迷茫。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沃德是智慧的人,也是勇敢的人,我们就应该像王安石所说的那样,敢于不畏浮云,并且还要善于拨开浮云,从而“守得云开见月明”!
【解构】
【评点】文章开篇紧扣命题材料“二战中关于战机伤痕”的议论,引出话题。全文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通过大量事例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
引论——选取命题材料中与作者观点相关内容开篇,引出论述的话题。
本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议”的部分,作者回扣材料“二战故事”,分析其意义,并提出本文观点: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第二“联”的部分:通过联系历史和现实,拓展论述,从不同角度论述观点。
结论——回扣材料,呼应开头,总结观点:要善于拨开云雾,从而“守得云开见月明”。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技法指导
例证法是写作议论文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下面介绍运用例证法的一些技巧。
1.例后评论法
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评论。如: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2.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即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常用关联词:“如果(假如)没有……就……”。如: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文学巨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小贴士: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分析。
3.例后比较法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的几件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实现写作的目的。如下列画线句子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4.例后归纳法
即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练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如:
中国有句古语:“蚌病成珠。”价值昂贵的珍珠,恰是牡蛎体内病痛的产物。德国诗人海涅曾发问:“诗之于人是否如珠子之于牡蛎?”法国作家福楼拜则用更鲜明的语言展示了他的理解:珠子是牡蛎体内生病的产物,而作家的文笔则是作者内心深处沉痛感情的流露。失恋的痛苦催生了歌德的千古力作《少年维持之烦恼》,“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可见痛苦虽使人失去了快乐,却又可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5.由点到面法
在引用事例时,可先比较概括地引述几件相关事例,再由点到面,概述事实论据,然后再展开相关的议论或评析。如: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出现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具体事例,即“点”)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概括事例,即“面”)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最后展开议论)
实用类文体
考向分析
考向(一) 发言稿的文体架构
(一)发言稿的概念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二)发言稿的特征
1.内容上的现实性。发言稿是为了说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这个观点和态度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2.情感上的说服性。发言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
3.语言上的口语化。发言稿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因此,发言稿要“上口”“入耳”。
4.发言上的情景性。不同的发言有不同的目的、场合和听众,这些构成发言的情景,发言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景相适应。
(三)发言稿的文体架构
发言稿和演讲稿相似,但发言稿的结构形式要求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写法比较灵活。作为考场作文,发言稿的写作架构如下:
1.标题
根据材料和写作要求拟定恰当的标题。标题要醒目,忌晦涩;有新意,忌粗俗,这样才能有吸引力。
2.称谓和问候语
顶格写称谓语,根据不同的听众对象,可写如“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朋友们”等,称谓要贴切、富有礼仪,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沟通彼此的感情。下一行空两格一般加问候,如“大家好!”。
3.正文
正文包括引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引言亦称开场白,是发言稿开头部分,类似于议论文的引论。开场白不宜过长,应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主体亦称本论,是发言稿的中心部分。这一部分要紧紧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论述,最好采取分点方式论述自己的观点,使发言稿的条理清晰。
结尾亦称收尾,即收结全文,归纳主题。结尾时的风格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坚定有力的语言向听众发出号召、提出希望或要求、给听众以巨大的鼓舞;一种是以谦敬的语言向听众致谢或致谦,也可以意尽言止,自然结尾。
4.感谢祝福语
根据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感谢祝福语,如“谢谢大家”。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不能缺少美,“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美育的熏陶,一个社会没有诸如音乐、绘画、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的支撑,将是什么样的情景。可是在现实中,美育却遭遇不少尴尬:有些家长迫于孩子的学业压力,只能让美育靠边站;有些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有些学校任意挤占美育课程时间,美育课变成少数特长生的必修课。对此,教育部门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再做决策。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情境材料由三层意思构成,首先由“美”的作用引出“美育”的重要性,然后列举美育在校内外遭遇的尴尬,最后点出话题的情境。本材料的话题是“美育”,“美育”就是“美的教育”,因此在行文中不能将“美育”宽泛为“美”,去谈“美”的重要性;也不能等同于“审美”,谈怎样审美,应扣紧“美育”这个话题谈美育的重要性,但如果仅仅谈“美育”的重要性也是片面和肤浅的,因为列举的三个“尴尬”材料体现社会和学校对“美育”功利性的态度。因此,作文的立意指向以“美育很重要,但要去除功利化”为准确,这既能体现行文的思辨性,也是大家对“美育”应有的正确态度。
【范文解读】
深耕美育沃土,承继民族大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在此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深耕美育沃土,承继民族大任”。
中华之美,古来共谈。我们就是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牙牙学语时,我们含混地吐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我们对美最初的体验;学海泛舟时,我们高声诵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成长之路,繁花似锦,美的体验与培育,浇灌着我们的精神百花园。我们见过青莲居士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美峭景;我们品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的忧思氤氲;我们听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悠远绵长……美育正是经由生动形象来传达,以融合善和真理、力量的美感形象开蒙启智、滋润心灵,从而培养道德,涵养精神。
犹记得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的确,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而美育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一直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但是,放眼当下,美育却正遭遇着尴尬的处境。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家长迫于孩子的学业压力,只能让美育靠边站;有些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有些学校任意挤占美育课程时间,美育课变成少数特长生的必修课。试问,不施以美育,何以谈人生积淀?何以谈人格气蕴?何以谈素质教育?何以谈美育中国?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的手中时,我们不仅需要具备真才实学,还应具备蓬勃昂扬的生命张力和刚健奋发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的突围显得刻不容缓。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能够摒弃学习的功利心,让智与美共同助力自己的成长;我真诚地祈愿家长与学校能够摒弃教育的功利心,保护好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好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探索科学的美育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
我们将是民族大任的承继者,唯有在美的沃土中深耕不辍,才能真正强健我们的筋骨。我们的强烈担当意识来自志士弘毅的雄浑气魄,我们的无私奉献追求来自家国情怀的精神底色,我们任重道远的担当精神来自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人生立场和态度。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构】
【评点】题目围绕着“美育”的主题展开,整饬,有气势。正文部分围绕着美育概念的外延阐释、美育的作用、美育遭遇的现实尴尬,以及希望和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论证,层次较为鲜明,而且初步呈现逐层递进的思维。
考向(二) 演讲稿的文体架构
(一)演讲稿的概念
演讲稿又叫讲话稿、演讲辞,是口头发表演讲用的文稿,是一种带有宣传鼓动性的应用文体。
(二)演讲稿的特征
和一般议论文相比,演讲稿同样需要鲜明的论点、有力的论据和周密的论证。但演讲稿又不能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冷静和收敛。演讲稿是一种宣传性和鼓动性都非常强的应用文体,这要求它在完备的论证逻辑之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煽动性,这是它和一般议论文最大的不同。演讲稿的特征包括针对性、鼓动性、口语性、临场性等。
(三)演讲稿的文体架构
1.标题
作为一种应用类文体,且又要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煽动性,演讲稿的标题应该单刀直入、一针见血。根据题目要求或材料主旨,演讲稿的标题一般有三种类型:
(1)揭示主旨型,如《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2)提出问题型,如《当代人真的不再需要劳动吗?》;
(3)思考问题型,如《劳动与个人价值的实现》。
2.称呼
从格式上来说,演讲稿的称呼必须顶格、加冒号。从内容上来说,演讲稿的称呼必须根据听众身份和演讲需要来决定。明确而富有感情的称呼,不仅有助于让自己在考场上倾情投入,它更是打动评卷老师的利器和表明自己审题精确的标志。
以2019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为例,题目要求“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那演讲稿的称呼就应该是“同学们”或“亲爱的同学们”。
以2019年全国卷二高考作文第①个任务为例,材料是“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题目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一篇“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那演讲稿的称呼就应该是“同学们”或情感更强烈的“同胞们”。
3.正文
演讲稿的正文由开头、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1)开头
演讲稿的开头语的任务是吸引听众,引出下文。一般来说,演讲稿的开头语有以下6种形式:
①由基于背景的问候或感谢语开始;
②以概括演讲内容或揭示中心论点开始;
③从演讲题目开始;
④从演讲的原因开始;
⑤以别的事件引入正题开始;
⑥以反问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开始。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开头语,它都必须是一针见血的、篇幅较短的、感情强烈的和富有新意的。
(2)主体
演讲稿的正文即中心内容,它大致和议论文相同,但又有其独特的地方。演讲稿的正文一般有3种类型:
①记叙性正文,以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来表达演讲主旨;
②议论性正文,以典型事例和理论为依据,以说理来表达演讲主旨;
③抒情性正文,用感情热烈的抒情性语言表达演讲主旨,以情动人。
纵观历年各地有关的演讲类作文题范文,正文部分一般都以议论性正文为主。其特点是论证简洁而缜密,语言短促而有力,情感热烈而澎湃。在进行演讲稿正文部分的写作时,有以下两个要点需要注意:
①要牢记演讲稿和议论文相同的特点,行文需要有明确的思路。切勿被自身盲目的情绪所带而忘记了说理论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和听众的互动,尽量通过悬念的设置和语言的牵引来引导听众思考。
②和议论文写作不同,为了有澎湃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演讲稿的正文最好不要出现过多句式复杂的陈述长句,尽量多使用排比等富有变化的短句。另外,反问和设问句的使用也能使演讲稿变得更加优秀。比如在2019年的全国卷Ⅰ作文中,就能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反问句来带出自身日常劳动的重要性。
(3)结语
演讲稿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收束。一个优秀的结语是要在总结全文和照应主旨中将情感推向高潮的。常见的结语有提出希望、提出倡议和号召、发出誓言等等。
典例 2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作文材料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材料内容+评论+写作要求。
材料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着眼于历史溯源——引用有关劳动的箴言,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幸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是关注社会现实——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从评论内容来看,“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中的“这”字,既指向现实生活中部分同学对待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也指向社会中“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从而使得这类现象的广度被大大拓展。
要求写作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正信方面的导向功能。按照演讲稿的格式,开头要有称呼,之后要有结束语。在开头之后,尽快地进入主题,从多角度论述劳动的意义。
参考立意: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爱劳动,要有实际行动;劳动方为幸福之本;劳动成人,实干兴邦;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劳动最美好,奋斗正当时;以劳动为笔,书写时代华章;承劳动传统,续写时代华章;尊重劳动,是现代人的良好素质。
【范文解读】
劳动是青春最美的亮色
文/湖南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劳动是青春最美的亮色”。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从古人这些富有哲理的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代代炎黄子孙脚踏大地,心贴热土,用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创了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宏大文明。没有劳动,就没有富饶的天府之国;没有劳动,就没有杏花江南的鱼米之乡;没有劳动,就更没有当下中国巨龙腾飞、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时代!
可是,当传统意义上的崇高面临着世俗蜂拥而至的解构与侵袭,当浮躁功利之风劲吹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似乎已经把劳动丢得越来越远, 这一点在我们青少年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反思一下自己吧,你是否曾抱怨过劳动挤占了你宝贵的学习时间?你是否曾嫌脏怕累而把劳动的任务丢给父母甚至清洁工们?你是否在内心深处存在着对农民工、环卫工等凭劳动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轻视? 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劳动对个人发展、国家进步的作用,于人于国,害莫大焉!
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从主观上讲,是个别同学怕苦怕累,好逸恶劳,丢弃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辎重,忘记了劳动其实是青春飞扬中最动人的亮色!从客观上讲,只重分数忽视劳动培养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功利浮躁之心;父母、社会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与溺爱催生了“巨婴”;科技的进步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使人们变得消极懒惰。
但这也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时代。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如某高校就已将“种菜实践”纳入学期末综合评估,其目的就是弘扬劳动新风,打造时代新人。
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再等待也不再推诿,通过劳动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让国家发展定义人生坐标,用自己的劳动推动中华复兴底盘运转生生不息,共同奏响实现亿万人民伟大中国梦的最强音!
同学们,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把劳动的种子播入心田,让劳动为青春增添最美的亮色!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构】
【评点】开篇借演讲稿的题目指明了中心论点,然后采用排比句指出劳动的巨大作用,接着分析当今社会忽视劳动的现象,并从主客观两方面深入分析原因,指出这已经引起人们的反思。结尾呼吁同学们把劳动的种子播入心田,让劳动为青春增添最美的亮色,极具感染力。
考向(三) 书信的文体架构
(一)书信的概念
书信是人类借助文字交流思想感情、互通信息或联系各种事务的一种方式,分为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大类。
一般书信主要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家书类书信,朋友和同事之间的问候类书信、请托类书信、规劝类书信、借贷类书信、庆贺类书信等。这类书信多用于个人和个人之间。
专用书信主要有表扬信、感谢信、邀请信等。这类书信多用于个人与机关团体,或机关团体之间的公务联系,有特定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二)书信的写作要求
1.一般书信主要是写给关系密切的亲人或朋友的,书信体作文无形中会给人带来亲切温馨之感。
2.书信体是书面的“谈话”,常使用第一、第二人称,这样更便于直陈心迹,抒发真挚的情感。
3.书信体表达自由。它实质是各类文体和表达方式的变体。一篇书信体作文,既可记叙,也可议论,也可抒情,也可写成说明性文字。而且,谈天说地,选材、组材天马行空,随意而发。
(三)书信的文体架构
书信体结构更易把握。其格式固定,如下图所示:
在网络时代,书信实质上带有几分怀旧色彩,而怀旧是人们最愿品味的情愫。
典例 3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题目材料分三个部分,第一层是引导性材料,“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意在说明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一个“不完整”的自己。第二层提示语引导考生在与世界相处时,必须要时时审视自己,寻找“镜子”来观照自己的不足。镜子可以理解为一种标杆或榜样,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品质,我们从“榜样”身上,可以“看到”自己“不完整”的一面,以及需要学习的东西。镜子还可以理解为那些蝇营狗苟、苟活偷生的奸佞之徒,警醒自己不要做怎样的人。第三层从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诸如问题引导考生拓展对“镜子”与“自画像”的理解。
参考立意:①选好“镜子”,画出最好的自己;②认清自我,方能行稳致远;③以榜样为镜,书写美丽人生;④生活莫用昏镜,人生岂能自欺;⑤“内省”+“外省”=最好的自己。
【范文解读】
审视自我,行稳致远
亲爱的学弟学妹:
你们好!
今天,我踏上人生新征程,挥手与母校深情告别;明日,你们接续我的奋斗路,与母校同行共进。在祝贺你们经过砥砺奋进开启崭新的高中旅程时,我更希望你们能早早将内心归于平静,找准人生之镜,冷静审视自我,行稳致远。
德行之镜常照,铸造自我灵魂,为自我的画像染就温润的底色。
章炳麟曾言: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你们是新时代新青年,国之未来必将握于你们手中,你们定不会任由德行的洪流于民族的血脉中沉静消亡。你当以执女犯而不逾矩的明代狱吏曹鼐为“镜”,慎独自律;你当以“举家食粥酒常赊”,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乃成《红楼梦》的曹雪芹为“镜”,坚忍不拔;你当以疫情在前,不恤年之将衰的钟南山为“镜”,勇毅无畏……《论语》有曰:德不孤,必有邻。我想说:邻有德,你们也可在与邻的对照中,找到道德的高标,常借有德之人审视自我,接芳邻,成大德。
才华之镜常照,厚植人生基座,为自我的画像勾勒宏阔的基调。
亲爱的新同学,欲求画像好,必须才华装点。君不见,残缺如李娟,虽仅有脖子以上某些部位能动,但她硬是用嘴衔起了战斗的笔,于磨难中求学不止,增进能力,成长为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的电商CEO;君不见,平凡如大妈李文荣,虽已至古稀却不甘庸碌,一边摆摊卖馒头,一边静心自学写诗和散文,用智慧熔铸成一本有生命厚度的散文集。君不见,显达如袁隆平,虽已是成就惊艳世界,荣耀满满无尽,但他仍将才华之井深掘,将“禾下乘凉”美梦续写。你们的画像也想如他们一般画面宏阔,那就要以他们为“镜”,常照常省,并请记住:最是才华能致远。请你如鹏鸟一般,借书香积蓄扶摇青天之风,方可人生基座厚实,画像自然壮美。
责任之镜常照,培植大爱情怀,为自我的画像晕染高光的亮点。
责任之镜是什么?它不正是将责任扛肩头的那一团火红,用弱小的身躯,与肆虐的火舌抢夺木里镇那一方翠绿;它不正是责任记心间的那一抹橄榄绿,用血肉之躯,为被洪水淹没的子民筑起了生命的大堤;它不正是责任融入血脉的那一片纯白,用点滴力量的汇聚,为中华撑起了万家灯火……你们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读书人,自今日起,只有明确角色、勇担己责,并且在互照互鉴中将责任意识融进血液,呈现于行动,世界才能更美丽,个体的人生画像才可画得更好。
放眼当下,有不少年轻人在“自我欣赏”中迷失于道德的下游,在“葛优躺”的舒适中忘了充电,在“人人为我”的高调中忘却了责任。而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你们素有凌云之志,请不要跟随浊流,而要行在正途,处处“照镜”,时时自省,铸造灵魂,提升才能,担好责任,一路高歌猛进,如此自我画像必可画好。
此致
敬礼
你的学长×××
2020年7月7日
【解构】
【评点】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三个层次从德行之镜、才华之镜、责任之镜进行论证,结尾归纳总结。结构清晰,重点明确。文中运用了大量事例和名言警句,彰显出考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多个段落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宏,论证有力。
考向(四) 倡议书的文体架构
(一)倡议书的概念
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
(二)倡议书的写作架构
倡议书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1)标题
一般由文体名单独组成,直接写“倡议书”三个字;也可以由内容和文体名共同组成,如“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书”。
(2)称呼
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广大的妇女同胞们:”等。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3)正文
说明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4)结尾
要表示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一般不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5)落款
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典例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高品质生活、对精神家园厚度的向往与追求,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在公众欣赏水平、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博物馆热”的出现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尤其是假期,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成为不少家长暑假安排的热门选择。但是,人群的喧闹声,嬉戏追赶的孩子,躺在两个座位上的游客,将一只腿放到座位上抠脚的参观者,脚踩栏杆、地台打电话的游客……在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游客意见簿上,有多名游客都表示了对于“不文明参观行为”的不满,“感觉像在逛农贸市场”“参观时总会被他人的说话声打断思绪”。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向广大中学生写一封倡议书(统一用“树德中学一学生”的名义,日期为2020年1月8日),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让游客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离不开旅游文明的建构。避免“像在逛农贸市场”,既需要博物馆优化管理和服务,也需要公众提升文明素养,塑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规则与边界意识。
从博物馆的角度看,要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应当细化观众的参观诉求,通过预约制度,区分专业团体场和社会大众场来提供精细化服务;应当灵活设计开放时间来对接需求,抑或设置一个复制品专场让小朋友有机会现场体验。这样方能让高涨的精神文化诉求找到出口,让公众更加体面、优雅地欣赏文物、走进文化。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旅游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求、理念、情感和文化勾连起来的经济活动,是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和一般旅游景点不同,博物馆需要参观者多一些对历史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博物馆的角度立意,也可以双管齐下从以上两个方面立意。
【范文解读】
文明参观博物馆倡议书
眼下,不少博物馆已成为游客出行计划中的重要一站,尤其很多家长和孩子,更将博物馆作为到一座城市旅游必去的打卡地。正值暑期,重庆三峡博物馆就吸引了众多前来参观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各地游客。但是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殊不知,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参观的“底色”。
博物馆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博物馆无论大小,都要求前来参观的游客进馆后保持安静、做到文明,这不仅是为了不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面对先人留下的文明成果,需要保持足够的尊崇与敬畏。
尽管博物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各个显眼的地方张贴有文明标语、在馆内每个展厅内安排有文明劝导秩序员、保洁员,但不文明现象仍然未能断绝。来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中,青少年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但置身博物馆之内,有时感觉与游览诸如洪崖洞、磁器口等网红景点并没有太大不同:喧哗吵闹,高声接打电话,触摸、敲打、倚靠展柜,甚至有些孩子嬉戏打闹……在博物馆这类富含教育意义的场所,一个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不仅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质,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他人的参观体验。
当然,从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突出博物馆庄严的一面,而不是简单的文明提醒;另一方面有必要增加一些惩罚性措施,如设置“黑名单”,将不文明参观者纳入信用惩戒,借助网络曝光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归于宁静,让文物保持应有的庄严感。
作为一位中学生参观者,更有必要提升自身素质。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应对那些历史和文物产生敬畏之心,从而宁心静气地去倾听和感受。
为此,我向广大中小学生朋友发出以下倡议:
1.提前了解博物馆主题,阅读相关文章,做好知识储备;
2.自觉排队,有序入场,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3.在展厅不吃东西,不丢弃杂物,保持馆内整洁;
4.不触摸、敲打、倚靠展品,遵守展馆参观规定。
同学们,请行动起来,让我们做一个文明、有德、懂礼的参观者,让博物馆归于宁静,让文物保持应有的庄严感。
树德中学一学生
2020年1月8日
【解构】
【评点】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首段联系材料引出观点。第二段介绍博物馆的作用,“博物馆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第三、四段,从博物馆、中学生自身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第五、六段提出倡议。本文观点明确,分析透彻,结构清晰。
考向(五) 慰问信的文体架构
(一)慰问信的概念
慰问信是表示向对方(一般是同级,或上级对下级单位、个人)关怀、慰问的信函。它是有关机关或者个人,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在他人处于特殊的情况下(如战争、自然灾害、事故),或在节假日,向对方表示问候、关心的应用文。从内容上看,慰问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侧重赞扬受信者及有关人员的功绩。比如向做出贡献的群体或个人表示慰问,向有功者的家属表示慰问,地方政府和群众慰问在前线作战和保疆卫国的解放军官兵,节日期间慰问军烈属、残疾军人、英雄模范人物,慰问劳动模范,慰问坚持生产的工农群众等,其内容都是表示关怀和称颂;另一种是侧重同情与鼓励,并向对方提出希望,激励其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工作成绩,比如写给灾区人民的慰问信,以及因为某一种原因而遭受不幸的群体和个人。
(二)慰问信的文体结构
慰问信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只写“慰问信”三个字,居中排列;另一种是写成“×××致×××的慰问信”,如《中共中央国务院给四川灾区军民的慰问信》。
(2)称呼。
即慰问对象的称呼。应顶格写全称,如果是写给个人的,应在其姓名之后加上“同志”“女士”“先生”等字样。
(3)正文。
慰问信(电) 的正文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简要文字讲述原因、背景,提起下文。②对被慰问者的工作成绩和辛勤努力有针对性地给予肯定的评价,或者对其不幸表示充分理解和同情。这部分常因事、因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如慰问战斗英雄或劳动模范,应对他们的功劳和成绩加以赞扬和歌颂;对守卫边疆的解放军官兵、坚持生产第一线的工农群众,则应着重称颂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灾区人民,在表达难过、哀痛或同情的心情之后,要着重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战胜灾害的勇气;等等。③结合形势提出希望,表示共同的愿望和决心,以勉励的话结束全文。
(4)落款。
在右下角写明发信人或单位名称以及时间。
典例 5 (2019·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2019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任务要求中明确提出要以青年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也即要体现出青年对国家事件的思考。本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使命,具有关照现实和社会的意义。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立意要结合青年生活实际,联系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思考1919年中国的现状,明确青年人的担当——救亡图存。文章体式限制为演讲稿,需要符合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具有层层递进的感召力。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写作时要提及“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但不能花费大量篇幅描绘场景,重点要是青年的思考。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磨难、牺牲、拼搏、奋斗。还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更要分析祖国今后的命运,需要总结经验。青年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要更自信、更坚定,要肩负起奋斗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回到40年前,作为1979年的学生,作为时代的参与者,未来的开创者,对于历史要更清醒、更辩证、更理性。实事求是分析社会现状,将目光放远至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未来要更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激情,更有改革的担当与历史责任感。写作落笔不要空泛,可以结合改革需要的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开放、创新的精神,重视科技的动力来写。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亦要符合写信人和收信人都是青年学生的基本特点。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观后感要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发扬五四精神,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写作时个人的震撼、感动的情感可以穿插其中,更要写出其对自身的激励。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需要关注大时间为“2049年”,小时间为“国庆节”。行文中要关注到时代的变迁,更要思考祖国变迁背后的人物事迹,探索前行的力量——其家国情怀,具体可以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行文中应该有对功勋人物的景仰之情,也有奋勇接棒的担当。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注意谦敬。
【范文解读】
我将栉风沐雨,把薪火相传
——给某军工专家的一封慰问信
敬爱的院士:
您好!
明日即是百年国庆,在这举国欢庆之时,我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和对您的钦佩之情,写下这一封慰问信。
“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您隐姓埋名一生,坚守在罗布泊,为国防科技的发展倾注毕生心血。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大漠,您的坚守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和多么浓烈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我们深刻地明白,国家强大,才能立足于国际。其中,国防实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而这柄燃烧着星星之火的接力棒托付给当时正值青春的您时,您不惜用五十年的时光,教瀚海黄沙腾云,教星星之火燎原。
如今您身体安泰否?想必若是您看到明日阅兵仪式的盛况,观赏战士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和挺直的脊梁,瞧见人民幸福的笑容和盈满泪水的眼眶,见到建国百年之时我国强大的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定会感到无比欣慰与感动吧。
您以智慧铸就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您见证了祖国的一步步成长。如今建国百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实现,您居功至伟,必将青史留名。请您不必担心,我们新一代青年不会因为眼前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迷失方向,当代青年仍是自信而富有激情的,我们的视野中有传统文化、宇宙真知,更有家国民族。中国的未来如今托付到了我们手上,我们必将不负厚望,砥砺前行;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您已经退休了,我是在电视上认识您的。您那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身影,深深地触动了我和我的父母。父母时时为我讲述您的故事,勉励我要胸怀大志,为国争光。我很喜欢物理,将来也想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祖国撑起尊严和底气。
您总说:“一生为一大事来。”一生一事,您执着忘我的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您如今年事已高,请多保重身体。我们新一代青年不会辜负您的厚望,定将不遗余力巩固国防,护卫祖国,建设祖国!
敬祝
康健!
一位青年学子
2049年9月30日
【解构】
【评点】(1)设想合理,言之有物。这一题目的难度在于,我们无法预判出谁是三十年后的“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因此考生设想写给某军工专家,从“ 埋名五十年”“坚守在罗布泊”可以看出“某军工专家”是以林俊德院士为原型写的,令人感到真实可信。(2)结构清晰,表达流畅。文章先从功勋人物的事迹谈起,再设想如果他见到百年国庆庆典一定会倍感欣慰,继而赞扬人物的功勋,最后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3)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文章语言得体流畅,充分表达出青年学子仰慕功勋人物,立志向其学习的真挚情感。更可贵的是,考生结合自己对人物的认识过程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去谈,更显得真实动人。
考向(六) 观(读)后感的文体架构
(一)观(读)后感的概念
观(读)后感是指看了一部影片或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二)观(读)后感的写作要求
所谓“感”,可以是从影片或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下定的决心和焕发的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读好原作
“观(读)后感”的“感”是因“观(读)”而引起的。“观(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观(读),囫囵吞枣地观(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 观(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观(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2.选准感点
一部影片或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许多感点,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观(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观(读)后感,对个别台词或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观(读)后感。但在一篇观(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要对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观(读)后感的中心。
3.叙述要简
观(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观(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4.重在写感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作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作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用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三)观(读)后感的文体架构
——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把重点写出来。
——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在引出“观(读)”的内容后,要对“观(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即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观(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观(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典例 6 (2019·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典例题目及立意指导见典例5)
【范文解读】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观后感
2019年4月30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观看纪念大会后,我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一代代青年的奋斗荣光。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蓦然发觉,五四精神已经深深刻印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谱系中,成为青年绽放爱国主义青春光芒的不竭源泉。
雨果曾经说过:“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始终洋溢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等着我们绽放自己的个性与光芒。时值五四青年节,虽五四运动已与我们相距遥远,但是,那些不畏强权、誓死捍卫祖国的青年们的精神,一直激发、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奋斗。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曾经有这样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他们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但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永续不灭。
回望五四,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枪林弹雨、荆棘满布的艰难险阻,什么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形势,什么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志豪情。正是100年前的“五四”觉醒与呐喊,为中国人唤起了沉沦已久的民族精神,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现代意识。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激发出不同时代的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梦想的源源动力。这是一个古老国家重新屹立的精神底蕴,更是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磅礴力量。
青春短暂,梦想不灭。“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值青年一代的中国人,踩着改革开放的脚印一路走来,要把握好当下,奋进新时代,努力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继承先辈的精神和勇气,拥有他们的情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一代。
就让我们一起,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以此,才不枉我们是华夏儿女。
【解构】
【评点】文章从收看纪念运动大会入手,回顾五四百年历史,指出五四精神已经深深刻印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谱系中,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梦想,作为踩着改革开放的脚印一路走来的青年一代的中国人,要把握好当下,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全文文思缜密,观点明确,气势磅礴,对广大青少年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