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精品教案 (新高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3 15: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定义分类】
*定义:围绕一个中心,由文字、图片(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阅读材料。
*分类:文本类、图表类、图文类
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e texts )最初出现,是在2000年的“学生国际测评项目”即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中。PISA测试是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成员国所发起,其目的是为了“测量临近义务教育结束时(15岁左右)的准成年人面对知识社会的挑战所作的准备。”PISA测试每三年实施一次,每次测试都围绕“数学素养”、“阅读素养”和“科学素养”这三大领域进行。在PISA测试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如下:图形和图表、图解、地图、信息列表、表单、广告、证明凭证和合同证明书等。
文本特点: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是现代生活、工作、学习运用非常广泛的文本形式之一。针对某一问题(现象),聚合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形式的文本,从多个角度来展现对该问题(现象)的观察或思考。主要考察学生进入和提取文本信息、整合与阐释文本、反思与评价文本的能力。
【题型设置】
单选题:侧重于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与文本联系紧密,要仔细比对原文。
问答题:侧重于对材料的概括、反思、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难点:文本信息把握不完整,不能很好区分材料之间的异同,缺少评论的背景知识储备,且不能很好结合文本分析探究。
【考情分析】
1.选材上:凸显核心素养,强化思辨能力
选文贴近时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2020年新高考Ⅰ卷,所选的两则材料从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角度,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
2.命题上:落实“四层四翼”,考查关键能力
①新高考试题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整合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减少了阅读总量,增加了题目数量。
②新高考试题主要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的概念”“分析行文思路与技巧”“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评价探究有关问题”等命题点来设置题目。
【备考建议】
1.把握试题导向
新高考试题突破了全国卷原有的命题模式在材料的选取和试题的命制上均有所突破,要认真研读命题导向,看考查点有何新的变化,再按照新题型强化训练,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积累逻辑知识
针对新高考试卷中分析题、推理题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考生应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这将有助于找到命题的关键点,快速解题。
3.明确解题步骤
要以压缩语段的方法梳理出文本的思路,先读懂文章,再快速浏览题干,根据题干定位信息区间,然后筛选、分析、整合信息,最后组织答案。
【读文策略】
落实非连续性文本的三步读文法:
第一步:边阅读边勾画
1.勾画论点句
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述,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一般来说,在文章的开头;也有在“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词之后的。
2.勾画论据
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
3.标注关键词
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代词;④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
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
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
非连续性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
第三步:读完全篇画出结构图
画出行文结构图,旨在厘清各段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全文结构图:
从此结构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全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
【真题文本】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①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②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③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④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⑥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①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②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读文示范】
材料一:
(一)标
“材料一”是学术论文。共6段,研究的内容是中国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轨迹。
(二)理
第①段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禹贡》。
第②段指出《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已经具备历史地理学的雏形。
第①②两段通过对历史地理学的溯源,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第③段介绍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
第④段介绍沿革地理研究内容和发展状况。
第③④两段着重分析中国沿革地理作为一门专门学问的开端、发展与作用,目的在于引出下文对其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和关系的论说。
第⑤段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进行比较,分析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
第⑥段首先指出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依托于现代地理学,然后按照年代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不断发展的过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辨
(1)辨清表达方式。材料一在论述中国沿革地理、历史地理学发展状况这个议题时,运用了大量的说明,介绍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研究内容和发展状况,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辨明方法。第⑤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进行比较,分析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
材料二:
(一)标
“材料二”也是学术论文。共2段,论述的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理
第①段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
第②段指出历史地理学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
(三)辨
(1)辨清表达方式。材料二在论述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这个议题时,运用了不少说明性文字,介绍了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漫长的演变过程。
(2)辨明方法。第②段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学术观点更真实可信、周密严谨。
【真题体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B项,“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错误,强加因果。从材料一第④段可以看出,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错,原文说的是“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第②段表述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在文中找不到判断依据,材料二只是在提到“地理环境”时列举了长江三峡等地貌的形成演变和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但并不能说地理环境就是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的。另外,原文材料二第②段提到“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往往”不等同于选项中的“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根据文中信息推断观点的能力。
【解析】“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误,原文材料一第⑥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④段,“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是“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A项,“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属于“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B项,“赤壁之战地名考释”属于“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C项,“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属于“水道的变迁”的范畴,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侧重于对其变化发展的原因和背后规律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范畴,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首先,要从原文中筛选历史地理学的相关信息:材料一第⑤段中指出就研究内容而言,历史地理学“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属于“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从材料二“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可知,“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材料二中相关的信息有“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然后,将以上信息进一步整合,保留体现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特征的信息。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析】材料一主要涉及两个概念,一是历史地理学,一是沿革地理。由此可以明确,在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时应该围绕以上两个概念进行。逐段梳理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发现:第①段追溯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引出对《禹贡》的介绍,第②段介绍了《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第③段引出“沿革地理”的概念,第④段介绍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成就等,第⑤段将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进行了比较,第⑥段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据此寻找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层次,即可梳理出行文脉络。
【精选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它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材料二: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材料三:
民法典其体系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民法典的出台将会给民事检察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冯小光:民法典颁布以后的溢出效应,必然对行政机关、司法权产生影响。首先,民事审判和民事检察适用的最核心实体法律是民法典。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长期以来,如何规制民事法官和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司法改革的课题,民法典在这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
王利明:民法典是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基本的裁判依据,将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对话、讨论的平台就是民法典,而不是各说各话。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
王轶: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实力相当的,监督才能够有效地进行。疫情期间,我写了篇文章,主要讨论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着重从民法的角度分析,行政许可应该做什么样的类型区分,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的效力判断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发现,相关司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摘编自龚云飞、关仕新《王利明、王轶、冯小光“三人谈”》
1.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法典吸收了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和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B.民法典激励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与其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C.民法典注重以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惩恶扬善,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D.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
2.综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至今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强盛。
B.只有自 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能让民法典真正保护人们的权益。
C.激励社会主体自已解决问题,激活社会能量,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
D.民法典仍然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
3.下列说法中,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张某与李某因房屋租赁引发纠纷,在审理过程中,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都将民法典作为统一的法律依据。
B.法院根据民法典对张某高楼坠物致伤案做出判决,张某因法官没有使用自由裁量权而认可判决结果。
C.赵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物权等条款。
D.刘某与钱某因共建厂房产权产生纠纷,法院依据行政法判决产权归刘某,钱某不服又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6分)
【答案】
1.D
2.B
3.C
4.①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②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述。
5.①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②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③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④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理解错误。原文是“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所以前后两句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本题要求选出“综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项,“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错,原文是“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所以应是“良法”而不是“法律”。C项,“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理解错误,原文是“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所以原文是“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选项中“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说法太绝对。D项,“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错。原文是“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文中只是说“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并没有说“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要求选出“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民法典其体系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三个人的观点主要是谈论民法典的体系化特点。C项,“赵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物权等条款。”理解错误。根据王利民的观点“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所以民事法需要法官具有体系化思维,该项中“某地方法院”的判决不能体现体系化,不能证明文中观点。故选C。
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的特点。论证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分析论证结构可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先整体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材料二共三节内容,先概括每一节的段落大意,每一段开头的一句话就可以作为中心句,分别是“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通过对材料二每一段开头一句话的分析,可知这三段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材料二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然后再分析每一段中的论证结构,可通过划分层次来分析。通过对每一段内容的分析可知,这三段在论证结构上一样,都是先用一句中心句引出谈论的话题,然后再具体分析,这属于总分结构。所以段落内部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述。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概括。如:材料一中:“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据此可概括出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材料二中:“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据此可概括出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据此可概括出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据此可概括出在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
【点睛】
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四种。
1、层进式:
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2、对照式:
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
3、总分式
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
4、并列式
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并列式。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语句。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