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几回闻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卧箜篌
竖箜篌
凤
首
箜
篌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产生于汉代。
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竖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题解
李凭: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题解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
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
起坐可怜能抱撮,大指调弦中指拨。
腕头花落舞制裂,手下鸟惊飞拨剌。
珊瑚席,一声一声鸣锡锡;
罗绮屏,一弦一弦如撼铃。
急弹好,迟亦好;宜远听,宜近听。
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与。
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
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
手头疾,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
声清泠泠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
美女争窥玳瑁帘,圣人卷上真珠箔。
大弦长,小弦短,小弦紧快大弦缓。
初调锵锵似鸳鸯水上弄新声,入深似太清仙鹤游秘馆。
引:
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如刘禹锡的《秋风引》《秋萤引》,
王昌龄的《箜篌引》
知人论世
李贺,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抑郁痛苦,27岁病卒于家中。他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的诗人。人称 “鬼才”、“诗鬼”。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作品集有《李长吉歌诗》,名篇有《雁门太守行》《野歌》等。
写作背景
本首诗歌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 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活动一:诵读诗歌
任务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
2.听名家诵读,初步把握情感。
3.学生展示诵读。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乐器
演奏者
观众
任务:请你为这场演奏会设计一幅海报
中国
高秋
箜篌
李凭
云、江娥、素女、长安百姓、
紫皇、石、天、神妪、老鱼、
瘦蛟、吴质、寒兔
活动二:品读诗歌
任务:你认为这场演奏会办的成功吗?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成功
“空山凝云颓不流”
优美悦耳的箜篌声一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
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
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
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江娥啼竹素女愁”
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
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
怀欢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长安为都城,繁华热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如今清冷的箜篌曲一经传出,整个长安的百姓都沉默了,所以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其实是长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乐曲声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二十三丝动紫皇”
“紫皇”是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二十三根丝
弦高弹轻拨,连紫皇也被乐声吸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思考: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的秋雨坠落声,可以表现乐声的急促,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
将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
逗:引来。写乐声传到天上,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表现音乐强大的震撼力。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在听众的幻觉中,仿佛李凭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箜篌,老鱼在波中跳跃,瘦弱的蛟龙翩翩起舞。
思考:诗人用“教”字有何妙处?
神妪指女神成夫人,她喜好音乐,善弹奏箜篌。
一个“教”字说明李凭的技艺太娴熟了,引仙人
折腰,音乐太美了,那简直就是“此曲只应人间
有,天上能得几回闻”,让神妪甘愿向李凭学习。
“老鱼”“瘦蛟”: 本来虚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可见音乐的感染力之大。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质:吴刚,他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听了李凭的箜篌声,吴刚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倚着桂树静听,彻夜不眠。
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开。
任务:诗人是如何把这场演奏会塑造的这么成功的?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4.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比喻(以声写声)
声音描摹法(运用拟声词)
通感(以形写声)
动作描绘法
听者反应法
环境渲染法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2.你笑得很甜。
正面描写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声写声(比喻)、以形写声(通感)
侧面描写
1.空山凝云颓不流。
2.江娥啼竹素女愁。
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5.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6.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听者反应法
环境渲染法
活动三:拓展提升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听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诗论家)方扶南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昵(nì)昵:亲热的样子。
尔汝:至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这里表示亲近。
划然:忽地一下。
喧啾(jiū):喧闹嘈杂。
跻(jī )攀:犹攀登。
未省(xǐng):不懂得。
丝篁(huáng):弹拨乐器,此指琴。
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推手:伸手。
遽(jù):急忙。
滂滂:热泪滂沱的样子。
诚能:指确实有才能的人。
试比较三首诗在描写音乐的侧重点、风格上的不同。
《琵琶行》 《李凭箜篌引》 《听颖师弹琴》
异 侧重点
风格
同 手法 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以虚写实,将乐声转化眼前之物,极具形象感。
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凸显音乐效果的动人
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描摹出音乐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描绘乐声本身,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
平易感伤
悲怆含蓄
凄寒冷艳
1. 《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吴丝蜀桐张高秋”。
2.《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诗人从乐师李凭演奏时所用的乐器落笔,写那件箜篌是用吴地的丝弦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
3. 《李凭箜篌引》“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写流云为之凝神,从侧面总写箜篌音乐之美。
4. “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啼竹素女愁”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5.《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6. 《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昆山山崩地裂和凤凰孤独哀鸣来“以声类声”描摹乐音清脆激越空灵哀婉,并用露滴残荷的凄凉和兰花盛放如笑靥的欢愉来“以形类声”描摹乐音悲戚转为欢快的一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7. 《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
8. 《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9. 《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华丽悦耳、悲抑或欢快的乐声的句子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0.《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而《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着墨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为侧面烘托手法。
11.《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12. 《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13.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14. 《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5. 《诚斋诗话》:诗有惊人句。杜甫《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6.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把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17. 成语“石破天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8. 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9.《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20.《李凭箜篌引》中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1. 《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梦入神山教神妪”;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22. 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