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2分)
1.如图是小科研学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下图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2.2020年央视春晚,由6位央视主持人共同表演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作为春晚临时增加节目,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高度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D.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真空中传播
3.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天花板上的新目标,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下平移一段距离
B.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左平移一段距离
C.只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
D.只将激光笔的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
4.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光恰成直角,则下列关于角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30°
C.反射角等于60° D.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相关实验过程,其中 M 为水平放置的平面镜,E、F 为可以绕 ON 折转的纸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OP 是入射角
B.图甲中如果光线沿 BO 射入,可以沿 OA 射出
C.图乙中若将 F 板绕 ON 向后转,反射光线会消失
D.图甲中将入射光线沿 E 所在平面绕 O 点顺时针旋转,反射光线也随之顺时针旋转
6.如图所示,两个并排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未装水,另一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一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长的标杆,此时,阳光斜射到水池,下列关于两水池中标杆的影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7.如图所示,在烧杯内装一定的水,一束光沿一定的角度射入水中,再将烧杯一侧略微垫高。此时反射角与前一次相比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8.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C.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9.小科在如图1所示的电梯中,他通过面前电梯内的镜子看到身后电梯显示屏中显示的数字,如图2所示,请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科通过镜子看到的数字图像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B.小科通过镜子看到的数字图像在镜子上
C.小科所乘电梯正在上行,将要到达二楼
D.如果他想把看到的图像拍摄下来,拍摄时,平面镜中的像应该距离小科手机镜头两倍焦距以外
10.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从明亮处走到暗处,瞳孔会缩小
B.人会晕车是因为内耳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过于敏感
C.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会在伤口处形成痛觉
D.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嗅觉感受器易疲劳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12.如图是视觉形成的示意图,其中汇聚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属于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效应器 C.神经中枢 D.传入神经
13.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图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图中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A. B.
C. D.
14.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听声音的变化
B.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斜放入水中,观察到水花四溅
C.③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D.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15.无论人在何处,都会依靠各种器官接受周围世界各种刺激,并产生各种感觉,以适应周围环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具有保护功能,也可感受外界刺激
B.耳感受各种声音,也帮助身体保持平衡
C.产生味觉等各种感觉的部位都在大脑
D.嗅觉灵敏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16.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细胞位于( )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是隔着蓝色玻璃看到红色的枫叶变黑了,说明红色物体不能反射红光
B.乙图是潜望镜的光路图,潜望镜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C.丙图是平面镜成虚像的光路图,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D.丁图是小猫叉鱼的图片,小猫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浅一些
18.如图所示,物体AB长1.6m,平面镜CD长0.7m,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下列关于物、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像长与平面镜的长相同,为0.7米
C.物体与像的距离为2米
D.像长与物体的长相同,为1.6米
二、填空(共9题,共40分)
19.两时钟挂在竖直墙上,如图所示,甲、乙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甲图是镜子水平放置时的像,乙图是镜子竖直放置时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______;乙______。
20.(1)作出图中的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______
(2)将图中的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补画完整。______
(3)如图所示,护林员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向山洞中P点,请你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______
21.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A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m;
(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了0.5m。
22.如图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一个透镜对光线起的作用与另外三个不同,这个透镜的图是______(选填“a”、“b”、“c”、“d”),它对光线起______作用。
23.暴雨前,往往会电闪雷鸣,其中雷声是以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在雷声特别响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耳朵,小李可以张开嘴巴,这是为了_________,也可以用手捂住耳朵,从防止噪声的角度,这属于在______减弱噪声。
24.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透镜,使得叶脉放大了,这种情形下,叶脉应该位于该“镜”的___________填“二倍焦距以外”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或“一倍焦距以内”,此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__________(填“投影仪”或“放大镜”或“照相机”)。
25.如图所示,一只小鸟站在水中,它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它看到自己的腿在水中的部分是______(填“变长”或“变短”)了。若小鸟的高度是0.8m,头部和对应水中像的距离是1.2m,那么水的深度为______m。
26.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美丽乡镇建设,滨江区各街道上处处点缀着鲜花,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绚烂多彩的花朵,是因为光在鲜花上发生了___________反射(填“镜面”或“漫”)。当我们看到了绿色的叶片,是由于绿叶___________(填“反射”或“吸收”)了绿光。参观美丽乡镇时,摄影师用蓝色的透明玻璃拍摄景物时,照片上___________色(填“蓝色”或“除蓝色外的其余颜色”)的物体看上去比较明亮。
27.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一位猎人晚上使用红色探照灯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若兔子原本的毛是白色的),则猎人看到兔子的毛是___________色的。
三、探究题(每空3分,共15分)
28.如图所示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实验时,小科先将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如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___________反射。
(3)小科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分析小科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29.小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可多选)。
A.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
C.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
D.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且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像
(2)当蜡烛和光屏在如下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的是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_____(填像的性质)。
四、简答题(共1题,9分)
30.(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如图所示的色带。据此,选取了一凸透镜,用红光和蓝光进行实验,请画出蓝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大致图像。
(2)在汽车驾驶室内,驾驶员通过左右两侧后视镜观察,有看不到的区域(盲区),人或其他车辆应尽量避免进入盲区。如图,S为驾驶员眼睛位置,MN为左侧后视镜左右两边界点,请作出反射光线NS入射光线,并用斜线标出BM到车左侧(虚线所示)之间的盲区。
(3)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凹透镜、凸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在凹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按要求画出光路图,并标出焦点。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树木的倒影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看到水中“树木”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即成的是虚像,而AC两图中光线从水中发出,D图中光线由眼睛处发出,故ACD错误,只有B正确。
故选B。
2.B
【详解】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观众能依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是哪位主持人在朗诵,故B正确。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离表演者远,声音的能量有损耗,故C错误。
D.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B。
3.C
【详解】
A.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不可以射中新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射中目标,故B不符合题意;
C.只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入射角变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小,则反射光线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能中目标,如图所示:
故C符合题意;
D.只将激光笔的入射光绕O点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不能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
A.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已知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则入射角为
90°-30°=60°
故A错误,符合题意;
BCD.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是60°,因为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为
180°-90°-60°=30°
故B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详解】
A.根据图片可知,ON为法线,AO为入射光线,则∠AON为入射角,故A错误。
B.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图甲中如果光线沿 BO 射入,可以沿OA射出,故B正确。
C.图乙中若将 F 板绕 ON 向后转,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是它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原来的位置,故C错误。
D.图甲中,将入射光线沿 E 所在平面绕 O 点顺时针旋转,此时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减小,那么反射光线随逆时针方向旋转,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对于没有装水的情况下,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在杆的后方会形成影子;但是对于装水的情况来说,从杆的顶端射过的光线到达水面处会发生折射,由于在水中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光线(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更靠近杆,故此时影子的长度会变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C
【详解】
如图所示:
将烧杯一侧略微垫高,水面仍然是水平的,入射角不变,反射角不变。
故选C。
8.B
【详解】
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振动的越慢;因此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钢尺伸出桌面越长,质量越大,体积越大,振动越慢,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时,需控制其它因素都不变,因此多次实验中,应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振动得越快,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
A.小科通过镜子看到的数字图像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科通过镜子看到的数字图像在镜子里面,而不在镜子上,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平面镜成像左右对称可知,此时显示屏上箭头向上,数字为2,则小科所乘电梯正在上行,将要到达二楼,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当u>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则如果他想把看到的图像拍摄下来,拍摄时,平面镜中的像应该距离小科手机镜头两倍焦距以外,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B
【分析】
(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详解】
A.光线由亮变暗,瞳孔扩大,光线由暗变亮,瞳孔缩小。因此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变大,故A错误。
B.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身体的平衡有关。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当人体的半规管和前庭过度敏感,就易出现晕车、晕船,故B正确。
C.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痛觉会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故C错误。
D.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嗅觉具有适应性,故D错误。
故选B。
11.D
【详解】
A.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D.由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
u=50cm-15cm=35cm
v=70cm-50cm=20cm
可知
35cm>2f
f<20cm<2f
解得
10cm<f<17.5cm
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物距为10cm,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故B正确,D错误。
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物距减小,像距将变大,像也变大,所以应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像,故C正确。
故选D。
12.A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详解】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感受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它能把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所以,在视觉形成的过程中,其中汇聚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故选A。
13.D
【详解】
近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的会聚本领过强,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应该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使用,使光线延迟会聚,成像于视网膜上,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4.B
【详解】
A.①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那么尺子的振动频率改变,听到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故A不合题意。
B.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斜放入水中,观察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B符合题意。
C.③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不合题意。
D. ④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可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5.D
【分析】
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
【详解】
A.环境中众多的病原体不易伤害我们,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皮肤具有保护功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这属于第一道防线,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覆盖在身体表面,对人体内部具有屏障作用;真皮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外界刺激,A不符合题意;
B.耳能感受各种声音,在耳蜗上部的三个环形管子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平衡,这三条管子称为“半规管”,里面充满了液体,当你运动时,管内的液体会随着一起动。耳蜗的神经末梢此时就可收集到信息,并将其送到大脑。这样,人就能判断自己是向下还是向上,是向前还是向后运动了。B不符合题意;
C.产生味觉等各种感觉的部位都在大脑,C不符合题意;
D.嗅觉灵敏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D符合题意。
故选D。
16.C
【分析】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详解】
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故选C。
17.A
【详解】
A.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不同颜色的色光,所以蓝色玻璃只能通过蓝色的光,红色的光不能通过蓝色的玻璃,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因为潜望镜是由平面镜制成的,所以潜望镜的原理是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物体发出的光被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猫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则小猫看到“水中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一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8.D
【详解】
A.无论平面镜大小如何,一定能成完整的像,只是有时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像,所以A错误;
B.物体AB长1.6m,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像高应为1.6m,所以B错误;
C.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等距,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m,物体与像的距离为4m,所以C错误;
D.物体AB长1.6m,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像高1.6m,所以D正确。
故选D。
19.10∶10 12∶05
【详解】
[1]甲图:b是钟表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钟表和钟表的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画出钟表a,如图,所以钟表的实际时间是10∶10。
[2]作出表的左右对称图形,如图所示:
则乙表的时刻是12∶05。
20.
【详解】
(1)[1]分别作出物体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2)[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3)[3]连接PO,即为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然后垂直于法线作出平面镜;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
90°+30°=120°
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如图所示:
21.虚 6 下降
【详解】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故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2)[2]根据平面镜成像中的像物等距可知,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3m+3m=6m
(3)[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
BE=OF=1m
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所以
则说明水位下降了0.5m。
22.c 会聚
【详解】
[1][2]观察四个光线透过透镜的情形可知,a、b、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光线是发散的,所以都是凹透镜;只有c的入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变得会聚了,所以是凸透镜,它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23.波 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以免该结构被震破 人耳处
【详解】
[1]不同的云团放电时就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而发出雷声;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外传播的。
[2][3]在雷声特别响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耳朵,可以张开嘴巴来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以免该结构被震破。也可以用手捂住耳朵,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4.凸透镜 一倍焦距以内 放大镜
【详解】
[1]由凸透镜的定义知道,露珠相当于凸透镜。
[2][3]根据题意知道,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放大,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应用此特点的凸透镜是放大镜。
25.反射 变短 0.2
【详解】
[1]鸟看见水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鸟的一部分腿在水中,水中腿的反射光线,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进入鸟的眼睛,看见时会觉得变短。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以得到鸟的头到水面的距离,为头部和对应水中像的距离1.2m的一半,即0.6m,鸟在水面上的高度为0.6m,鸟高0.8m,鸟腿在水中的高度为0.2m,也就是水的深度。
26.漫 反射 蓝色
【详解】
[1]由于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花园里盛开的鲜花,说明反射光线能射向各个方向,所以,这种反射属于漫反射。
[2]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所以,当我们看到了绿色的叶片时,是由于绿叶反射了绿光。
[3]由于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所以,摄影师用蓝色的透明玻璃拍摄景物时,照片上蓝色的物体看上去比较明亮。
27.折射 红
【分析】
(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本质上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详解】
[1]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2]一位猎人晚上使用红色探照灯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若兔子原本的毛是白色的),根据“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可知,白色兔子的毛反射红光,则猎人看到兔子的毛是红色的。
28.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 漫 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详解】
(1)[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须垂直;所以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
(2)[2]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的漫反射的缘故。
(3)[3]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50°,不是70°,60°、5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29.ABCD 倒立、放大的实像
【详解】
(1)A.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像可能成不在光屏上,A符合题意;
B.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像不能成在光屏上,B符合题意;
C.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此时不能成像,C符合题意;
D.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且离焦点过近,成像较远,光具座不够长,光屏承接不到像,符合题意。
故选ABCD。
(2)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0.(1);(2);(3)
【详解】
(1)用红光和蓝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蓝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红色光较蓝色光偏折能力弱,所以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蓝光入射时焦距小些。如图所示
(2)先过N点画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AN,则AN到车左侧的区域就是BM到车左侧(虚线所示)之间的盲区,如图所示
(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左侧的焦点,该折射光线为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再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该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垂直反射;根据光路是可逆的,画出这束光线通过两个透镜折射和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如图所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