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物质的构成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物质的构成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23 20: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物质的构成
一、选择题
1.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密度小)和二氧化氮(密度大)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以下四种实验方式不能得出气体扩散现象结论的是(  )
A. B.
C. D.
2.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夏天,柳絮飞扬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 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3.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但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4.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80~120nm(纳米),传染性很强。戴口罩是防止新冠病毒传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如图是医用外科口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口罩体的长度约为175mm
B.一只医用外科口罩的质量约为5g
C.任何物质的分子都不能通过罩体
D.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8×10-5mm~1.2×10-4mm
5.科学上常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去探究寻找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规律,下列运用这种方法的是(  )
A.研究板块的碰撞时,将两本科学书相对放在一起,然后向中间移动
B.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时,用芝麻和黄豆混合,反复摇晃
C.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时,把地球比作鸡蛋
D.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在清水中滴入红墨水,观察现象
6.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科学知识解释,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柱里能看到大量做无规则运动的尘埃,是因为分子在做热运动
B.手拿冰箱里的冰冻虾,虾会“粘”到手上,是因为液体发生了凝固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D.两块锉平后的铅块压住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无斥力
7.如图,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A.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空气受到压缩后发生液化现象
C.空气压缩后分子之间斥力大于引力
D.空气压缩一定程度后分子之间才有斥力
8.下列对相关现象的解释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煤堆放在墙角时间长了,墙体内部也变黑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说明液体、气体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9.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水平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NO2气体的密度比瓶中空气的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
10.在学习《物质的构成》一课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实验是( )
A.气体扩散实验 B.铅块粘合实验C. 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D. 芝麻黄豆混合实验
11.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灰尘在空中飞舞 B.雪花翩翩飘下
C.花香扑鼻而来 D.钢珠在地上滚动
12.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气体、液体才会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C.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13.将密封良好的饼干从平原带到高原,包装袋会鼓起,这是因为(  )
A.饼干的质量变大
B.袋内气体分子个数增多
C.高原地区大气压强较大
D.袋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14.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 液化石油气分子间间隔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
B 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都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C 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5.苹果是一种很常见的水果,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
(1)将苹果放在纸箱里,在箱外就能闻到苹果的香味,这说明____;
(2)苹果很难被掰开,这说明分子间有____。
16.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烧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一段时间后,看到两杯水都变成了均匀的红色,且热水变为均匀红色的速度更快。上述实验反应的是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
17.向容积为250毫升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然后再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3次。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
(1)A中的现象为_____,说明_____;
(2)仪器A颈部足够细的目的是_____。
18.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________;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表明分子间有________力。
三、探究题
19.如图甲为液体扩散实验。为了进一步探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用两支相同的针筒分别抽取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然后再缓慢的抽取等量的红墨水后迅速用橡皮帽塞紧针头,观察针筒中液体颜色变化的快慢。
(1)该实验基于探究的问题是_____
(2)该实验中如果用针筒快速地抽取红墨水,会导致扩散实验无法验证。原因是_____。
(3)对比图甲实验,小明选择针筒进行实验除了简便外,还有哪些优点?_____。(写出一点即可)
试卷第2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能得出气体扩散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能得出气体扩散现象,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可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不能得出气体扩散现象,C符合题意。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当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还会继续向上或向下运动,能得出气体扩散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
A、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A正确。
B、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B正确。
C、春天柳絮飞扬,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不断运动,故C错误。
D、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故D正确。
故选C。
3.D
【详解】
A.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纳米纸”只是空隙较小,故A错误。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B错误。
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50 mm,口罩体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75mm左右,故说法正确;
B、一个乒乓球的质量约为3 g,一只医用外科口罩的质量略大,约为5g,故说法正确;
C、透过罩体人能正常呼吸空气,说明氧气、氮气等分子能通过,故说法错误;
D、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大约80~120nm,合8×10-5mm~1.2×10-4mm,故说法正确。
故选C。
5.D
【详解】
“用直观的实验现象去探究寻找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规律”采用的方法是转换法,ABC都是用一个模型去揭示现象的本质,是模型法,只有D是转换法。
故选D。
6.B
【详解】
A.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看到的尘埃不是分子,是一个宏观上的物体,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
B.手拿冰箱里的冰冻虾,虾会“粘”到手上,是手上的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B正确;
C.因为海绵内有小洞,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故C错误;
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两块锉平后的铅块压住会“粘”在一起,这是由于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故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用橡皮帽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闭一部分空气。用力向内推动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推动,此时分子斥力大于引力,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
A.春天,柳絮飞扬,是柳絮这种物体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A错误。
B.煤堆放在墙角时间长了,墙体内部也变黑了,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B正确;
C.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缩小了,这是因为面包中间有空隙,不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故C错误;
D.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液体、气体很容易被分开,这是因为液体、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作用力较小,不是不存在引力,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
A.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观察到左右两个瓶子颜色变均匀了,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扫地时灰尘飞扬”是固态颗粒的机械运动,题干中现象是分子的做无规则运动,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不同,故B错误;
C.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瓶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仍然在运动,故C错误;
D.因为NO2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两气体混合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10.B
【详解】
A、抽取玻璃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端面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吊住大钩码,说明由于分子引力两个铅棒粘在了一起,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酒精和水混合之后,总体积会小于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芝麻黄豆混合实验是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模拟实验,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C
【详解】
A.灰尘飞舞,是灰尘受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并非分子的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雪花不是分子,雪花飘飘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花香扑鼻而来是气体分子的运动,故C符合题意;
D.钢珠在地上滚动属于机械运动,并非分子的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B
【详解】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固体、液体或气体之间都会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是运动的,且分子间有间隙。
故选B。
13.D
【详解】
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会鼓起,是因为压强减小,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D。
【点睛】
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4.A
【详解】
A、液化石油气压缩到钢瓶中,气体分子的间隔大,容易被压缩;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B、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都能导电,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和石墨的硬度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引力
【详解】
(1)将苹果放在纸箱里,在箱外就能闻到苹果的香味,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苹果很难被掰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16.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
【详解】
[1][2]为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某同学将两只烧杯分别装入热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这样可以避免受红墨水下沉的因素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段时间后,看到的现象是热水中红墨水扩散快,实验反应的是分子的热运动,从而证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
17.液面低于刻度线 分子间有间隔 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详解】
(1)酒精分子和水之间的间隔不同,混合后液体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A中的现象为:液面低于刻度线,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2)仪器A颈部足够细的目的是便于观察液面的变化。
18.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 引
【详解】
[1]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
[2]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是由于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19.分子运动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呢?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
(1)[1]用两支相同的针筒分别抽取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液体的种类不同,探究问题:分子运动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呢?
(2)[2]抽取过程中红墨水和水或酒精已经混合,会导致扩散实验无法验证。
(3)[3]选择针筒进行实验时,针筒可以直接抽取相同体积的液体。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